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自我评价答案
2022年秋季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同步测试试卷及答案

第二章学情评估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1.物理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__产生的;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老师常提醒声音尽量大些,这里的“大”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填声音的特性)。
2.实验用的音叉上通常刻有一个数值(如图所示),表示该音叉所产生声音的频率。
此数值越大的音叉,敲击时发出声音的________越高。
(第2题)(第4题)3.中国女子花样游泳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上表演,她们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翩翩起舞,说明________能够传声;东京奥运会主体育馆的馆内建筑材料选用多孔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声音的反射。
4.图示为甲、乙两个音叉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示波器上的波形图,由图可知它们的________不同,________相同。
(均填“音调”或“响度”)5.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不同;小明比小华的声音大,是指小明声音的________(填“振动频率”或“振动幅度”)大。
6.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 ∶1的3D模型,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B超利用的是________(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这种波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第7题)7.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记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声音的________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________。
8.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升空时产生的声音惊天动地,响彻八方。
从物理学角度看,此声音振动________(填“有”或“无”)规则,对现场的人来说,它是________(填“乐音”或“噪声”)。
9.2021年8月13日12时21分,中国地震网通过接收到的________(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测定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5.8级地震,这种地震产生的声音人耳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见。
2022-2023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同步测评试卷(含答案详解)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同步测评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人可以依靠两只耳朵来判断发声物体的方位,从而对声音世界有立体的感觉。
如图,舞台上利用左右两只扬声器(喇叭)A、B来形成立体声效果,如果从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是A强B弱,人会感觉到这个声源在A、C之间某位置,这里人作出判断主要利用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声速2、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拨动时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B.图乙中,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C.图丙中,戴上防噪声耳罩,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图丁中,开启倒车雷达,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3、如图所示,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说法错误的是A.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放在真空罩里手机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只能通过空气传播C.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快和慢会使声音的音调不同D.周围的击掌声会惊动鱼缸中的金鱼,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B.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C.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音调高D.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错误的是()A.如图,小滨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B.如图,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是为了改变响度大小C.如图,遇到障碍物倒车雷达发出报警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如图,摩托车的消声器是防止噪声产生的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镇江大市口广场装了一个噪声监测仪,如图所示,在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4.4______(符号)。
考点解析-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节测评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节测评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老师鼓励同学们上课要大声回答问题,这是提高声音的()A.音调B.频率C.响度D.音色2、许多诗句中涉及的关于声现象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A.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调未变B.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高”是指音调高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3、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声调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4、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3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C.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行驶的距离68mD.汽车的速度是28.33m/s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只要有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C.航天员在月球上可以直接交谈D.声音在空气中比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得快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就做成了一个“鸟哨”,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二章综合素质评价试卷附答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二章综合素质评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他被人们誉为伟大的物理学家。
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体系。
他发现日月星辰的运转与苹果下落有某些相似之处,从而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运动三大定律。
他是()A.牛顿B.伽利略C.爱因斯坦D.玻尔2.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上,空姐热情地为旅客服务。
为了便于描述空姐的运动情况,应选下列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A.飞机场B.沿航线的山川和树木C.飞机D.空中的云彩3.下列物体的长度值最符合实际的是()A.一枚硬币的厚度为5 mm B.乒乓球的直径为10 cmC.物理教科书的宽度为1.8 dm D.课桌的高度为1.2 m4.测量某物体长度时,得到的测量记录分别是15.82 cm、15.81 cm、15.28 cm、15.81 cm、15.83 cm。
物体的长度为()A.15.82 cm B.15.81 cmC.15.83 cm D.15.28 cm5.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
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 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 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 km。
则()A.小张速度最大B.小王速度最大C.小李速度最大D.三人速度一样大6.下列物体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甲每小时通过的距离相等,都是1 kmB.乙每分钟通过的距离相等,都是1 mC.丙每秒钟通过的距离相等,都是1 cmD.以上说法都不对,甲、乙、丙都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7.在探究水滴下落规律的实验中,打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了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水滴下落0.3 s内的平均速度是()A.150 m/sB.15 m/sC.1.5 m/sD.0.15 m/s8.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
2022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同步测评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同步测评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A.甲图: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B.乙图: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需要介质D.丁图:工厂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在地球上,生灵之声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天地之声吐露着无穷无尽的秘密,根据所学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色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C.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发生前会先发出次声波D.中考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超声波的速度比普通声快得多B.弹琴时,增大拨动琴弦的力度就会增大振动频率C.声音的传播速度为 340m/sD.环境嘈杂时,戴上耳罩是从传人耳处中减弱噪声4、如图所示,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此处“不同”是指声音的()A.响度B.音色C.音调D.速度5、对远处的人说话时,为使对方听清楚,人们常会用手捂住嘴巴,如图。
此现象主要说明()A.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B.声音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C.声音能在不同介质中传播D.声音的音调由频率来决定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如图所示是学校的录播教室。
2019-2020最新八年级物理(粤沪版)上册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答案word版

2019-2020最新八年级物理(粤沪版)上册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答案word版——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最新八年级物理(粤沪版)上册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答案word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参考答案第一节希望你喜爱物理四、达标训练1、B;2、B;3、略;4、略;五、课堂测评A、BD、C、E;第二节测量长度和时间四、达标提高1、米、m、刻度尺、秒、s、停表;2、量程、分度值、尺面、最小分度值、单位;3、测量值、真实值、不能、减少、错误;4、m、mm、h、s;5、2.45;6、A;7、D;8、B;9、C;10、D;11、A;12、C;13、3、4;14、略;15、B;16、法一、用卷尺测出一层楼的高度,然后乘以12;法二、用刻度尺测出一台阶的高度,数出一层楼的台阶数,计算出楼的高度;法三、在地面的竖立一米尺,测出其影长,再测出楼的影长,利用相似三解形计算出楼的高度;法四、找一大量程卷尺直接测出高度;六、课堂测评1、1cm;2、17.82cm;3、多次测量、平均值、误差;4、零刻线没有对准被测物体边缘、视线没有垂直刻度尺、刻度尺没有沿被测物体长度放置;5、A、1mm、2.20;6、B;7、D;8、C;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四、达标训练1、104 、10-4、2.3×105 、5×10-3106 、 10-6 、7.8×10-6○34.7×10-5 、5×10-3 0.25、900;;2、1:108、6950千米;3、46ml、10cm3;4、N∏D;5、D;6、C;7、C;8、C;9、A;10、先数出物理课本纸的张数记为n;用刻度尺测出物理课本的厚度L;计算出一张纸的厚度为L/n;六、课堂测评1、量程为2m的钢卷尺;量程为20m的皮卷尺;量程为25cm 的钢卷尺;2、1mm、1mm、1dm、1mm;3、C;4、法一、用一根细棉线在其一端作记号,使棉线沿着曲线盘绕,在末端再作一记号,伸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棉线的长度即可;法二、用一圆规固定好两脚之间的距离,用刻度尺量出两脚之间的距离,然后用圆规在曲线上分线段,数出所等分线段的段数,计算出曲线的长度;5、法一、用棉线绕硬币一周,用刻度尺测出伸直棉线的长度,再计算出直径;法二、用两把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如下图放置。
(新)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单元检测卷(附答案) 2

第二章章末2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粤沪版第2章卷2 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中传播过程中与实际情况符合的是:〔〕〔假设空气是均匀的〕A.声音的传播速度不断减小B.声音的频率不断减小C.声音的振幅不断减小D.声音的音调不断减小【分析】声音在传播时,速度不变,振动的频率不变,由于能量的损失,振幅会减小.【解答】当空气均匀时,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变,A不符合题意;声音的频率与声源的振动快慢有关,在传播过程中频率不会减小,B不符合题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越来越小,响度越来越小,所以振幅不断减小,C符合题意;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不变,所以音调也不变,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粤沪版第2章卷2 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里,美妙的音乐可以让人心旷神怡,而一些机器的轰鸣声也能使人心烦意乱。
以下关于声音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如果在月球上发生爆炸,只要爆炸足够剧烈,地球上的人也可以听到C.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比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快D.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在同种介质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同.【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A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周围为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发生爆炸,地球上的人听不到爆炸声,B不符合题意。
C.在同种介质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同,C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粤沪版第2章卷2 以下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会不同B.“闻其声辩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D.演奏二胡用不同手指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上下,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2〕防止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解答】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故A错误; B、“闻其声辩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不同的发声体,故B错误;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故C正确;D、演奏二胡用不同手指按弦是为了改变音调,故D错误.应选C.4.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粤沪版第2章卷2 在演奏会上有二胡、小提琴、笛子共同伴奏,听众能区分出不同乐器的声音,区分的依据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分析】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与发声物体的材料有关,一般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解答】:由于二胡、小提琴和笛子振动物体的材料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应选:C.5.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粤沪版第2章卷2 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达标测试题(含答案)第二章达标测试卷一、填空题(7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43分)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________传声;钓鱼时,鱼会被岸上的叫喊声吓跑,说明________能传声。
2.如图所示是用带孔的竹管与药瓶制成的简易乐器,吹奏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的__________产生的,用手按住不同的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__。
(第2题)3.往暖水瓶中灌水时,可以根据发出声音的________变化来判断暖水瓶中水的多少;听音乐时,我们能分辨出小号声和钢琴声,是因为这两种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
4.弦乐器的琴弦由于受到弹拨或摩擦而________发出了声音;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把播放器的音量开得过大,优美的音乐声此时也变成了________;教室外面出现嘈杂的声音,关上门窗是为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5.听到考试的铃声,同学们立刻开始答卷,这个场景说明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_(填“信息”或“能量”),有些耳聋病人配有骨导式助听器就可以听到声音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但我们看到蝴蝶翅膀在振动时,却听不到因翅膀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________(填“低于”或“高于”)20Hz。
这类听不到的声波称为________声波。
7.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
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第7题)(第8题)8.如图所示为相同时间内两位歌唱家唱歌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对比可知,图________应为男中音歌唱家的声音波形图,另一幅图为女高音歌唱家的声音波形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我评价与作业”答案: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弦的振动、铜片的振动、空气柱的振动等。
解析:a 图中的乐器是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b 图是口琴,通过簧片振动发声的,c 图中的乐器是笛子,通过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
2.三次 听到的第一次响声是水管传来的,第二次响声是水传来的,第三次响声是空气传来的
解析:敲击钢管的一端引起钢管的振动,振动发声,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钢管向另一端传递,也可以通过钢管中的水,还可以通过空气,但是在这三种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钢管传播声音最快,空气传声最慢,所以将先后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钢管传来,第二次由水传来,最后一次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3.170m
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s,芳芳的听到的回声是声音传过去再反射回来走了两个距离,所以他和大山之间的距离是声音的一半。
小明和山体之间的距离为:
4.A
解析:声音传播101s 通过的距离s=vt=340m ×101s =34m,故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21
×34m=17m,即大于17m.
5.敲击音叉时,音叉振动发声,就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解析: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是一种转换的方法,要学会应用.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轻质小球,小球被弹开,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轻质小球的作用是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便于观察.
6.因为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解析:救援人员是根据是否有生命迹象判断是否有人并进行施救,如果静静等待会失去被救的机会;大声呼救,会浪费体力,且地面上的人不易听到;见缝隙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如果不恰当的话,会卡在缝隙里。
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进行传播,所以可以通过敲击水管产生声音并通过水管向外传播声音,并且声音在固体传声效果好,这样可以引起救助人员的注意,最后会获得救援。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1.音调 频率
解析: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尖细和低沉来比较音调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声音尖细的音调高,声音低沉的音调高.
2.粗细 松紧 长短 改变琴弦的长度
解析:对于弦乐器,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弦的粗细、长短和松紧.一般情况下,弦越细、越紧、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演奏中,用手指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改变弦的长度,以达到改变发音频率的目的。
m s s m vt s s 1701/340212121=⨯⨯===声
解析:人和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各不相同,他们能接受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也不相同。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20Hz ——20000Hz 。
蜜蜂飞行,翅膀每秒振动约几百次,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只振动几次,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所以人听不到。
4.取8只同样的玻璃杯,分别装入不同质量的水,调节水量的多少,由多到少依次排开,再用一根细线逐一敲打,发现它们发声的频率,由低到高,再仔细调节,可调出“1、2、3、4、5、6、7、” 8个音调,然后就可以用它演奏出简单的乐曲了。
解析:注意要保证杯子的形状、材料、厚度等相同。
振动发声的是瓶子,瓶子中的水量的多少制约了瓶子振动的频率。
敲击瓶子时,水的质量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即频率不同;质量越大,空气柱的长度越短,振动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质量越小,空气柱的长度越长,振动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所以敲击时能够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音调 频率 响度 幅度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1、B .解析:震耳欲聋是指的声音大,这是描述声音的响度.
2、B .解析:“女高音、男低音”是指音调(声音的尖细与低沉程度)的区别,“高声呼叫、低声细语”是指声音的大小,是响度上的区别.
3、C.解析:不同的人的声音的特色——音色是不同的,而音调和响度却可做到相同.
4、响度 音调 音色
解析:响度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振幅:物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用不同大小的力弹同一个琴键,琴键的振幅不同,所以响度不同。
音调决定与物体振动的频率,弹不同的琴键,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不同。
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1.次 超 听不到
解析:频率高于20000 Hz 的声音叫超声,频率低于20 Hz 的声音叫次声。
大多数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在20--20000 Hz 之间,其中20 Hz 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 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2.次
解析:地震来临前会发生次声波,次声波一些动物能够听到,而人听不到。
3.吸收
解析:路上刚下过的雪是蓬松的,它的表面上有很多的小孔,当外界的声波传入这些小孔时便要发生发射,由于气孔往往是内部大而口径小,所以,仅有少部分声波的能量能通过口径发射回来,而大部分的能量则被吸收掉了,从而使声音的大部分能量均被这个表面层吸收,所以嘈杂声小.
4.7500m
解析:声音在海水中传播10s 通过的距离s=vt=1500m/s ×10s =15000m,故A 、B 两舰艇的距离为21
×15000m=7500m,即大于17m 。
解析: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路面铺设沥青,可以吸收噪声;.隔音墙是通过反射,将向公路两旁传播的噪声反射回去,从而隔断噪声的传播途径来减弱噪声的。
都是来降低噪声污染的。
6.禁止鸣笛
解析:此交通标志牌的含义是“禁止鸣笛”。
7.减轻噪声污染
解析:双层玻璃可以阻断噪声传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