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是怎么发现的教案
高二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二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导语】高二时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与寂寞为伍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
由此可见,高二是高中三年的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一年。
为了帮你把握这个重要阶段,无忧考网高二频道整理了《高二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教育。
2、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月――地检验的推倒过程教学难点: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教学过程(一)引入: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
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
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种力。
你是这样认为的吗?(二)新课教学: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假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1)牛顿对引力的思考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说。
但是,他对天体和地球的引力确实作过深入的思考。
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就是靠劂的引力维持。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1)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大小。
(2)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教师指导解题过程。
(3)学生展示解题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后作业
1. 请简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2. 计算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大小,并解释结果的含义。
3. 练习与应用
(1)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2)教师选取练习题进行讲解,示范解题方法。
第六课时
4. 复习与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引力作用下天体运动的掌握情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 深入探究天体运动问题
(1)教师提出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行星运动的轨道计算。
(2)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教师指导解题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掌握情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 深入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教师提出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卫星轨道的计算。
(2)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教师指导解题过程。
(3)学生展示解题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3)学生展示解题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十三、课后作业
1. 分析一个给定的天体运动问题,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2. 计算行星在特定轨道上的速度、周期等参数,并解释结果的含义。
十四、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新版

3.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天体运动探索的发展历程。
2.了解开普勒三大定律。
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4.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5.知道引力常数的大小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心说”与“日心说”争论的评述,提高交流、合作能力。
2.以科学探究的方式,了解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人类对天体运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想象力建立在对事物长期深入的思考基础上。
3.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证据的观念,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既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牛顿将天体间的力与地面物体受到的重力想象成同一性质的力,而这种想象是建立在十分抽象的逻辑推理之上的。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步骤。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 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 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2.体会推导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自然界任何物体间引力的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2. 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活动(一) 引入新课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果行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行星将作匀速圆周运动。
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要受到一个引力。
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提供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学生活动:推导得将V=2πr/T代入上式得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代入上式得到:师生总结: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即:F∝教师:牛顿根据其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作用力,且大小相等。
万有引力教案1

万有引力定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与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数学表达式及适用的范围;3.知道卡文迪许测量万有引力常量实验的设计思想;4.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领略天体运行规律的简洁与和谐.5.会在简单情景中计算物体间的引力.(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思维方法;2.体会科学归纳与演绎推理的方法;3.体会扭秤实验的设计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家探索科学问题的艰辛和喜悦;2.培养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感受科学探究永无止境.二、教学准备:多媒体电教设备,动画、图片及 PPT 演示文稿.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2.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意义以及公式的适用条件;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放动画:太阳系中的行星绕太阳公转.提出问题:1.若把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此时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循怎样的规律?(二)新课探究:1.与引力有关的现象:(1).为什么苹果从树上落向地面而不飞上天空?(2).在我们周围,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那么月球受到重力作用吗?2.牛顿猜想:(1).苹果与月球在运动中受到的是同种性质的力,地球的引力。
(2).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向心力也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3.理论推导:(1)牛顿同时代的一些科学家,如胡克、哈雷等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则更进一步,胡克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太阳对它的引力,甚至证明了如果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的,它所受的引力的大小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二次方成反比。
但是他们无法证明在椭圆轨道下,引力也遵循同样的规律,更没能严格地证明这种引力的一般规律。
模型:把行星绕太阳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2)推导(3)定律的得出:那么究竟F 引与太阳质量有什么关系呢??牛顿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大胆的猜想:既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也应该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
开普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师用)

开普勒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师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 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天文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开普勒定律:介绍开普勒定律的背景,讲解开普勒定律的三个具体内容,举例说明开普勒定律在行星运动中的应用。
2. 万有引力定律: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举例说明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资料:《物理学》、《天文学》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图像和案例。
3.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2. 讲解开普勒定律:讲解开普勒定律的背景、内容及其在行星运动中的应用。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公式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展开思考和讨论。
6.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批改学生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教案设计

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原理及计算方法。
3.了解引力的性质和作用,认识物质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
4.发展逻辑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一、引出问题引入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和讨论一下:1.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2.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被发现的?3.万有引力定律具有哪些性质?4.为什么物体之间会相互吸引或排斥?二、实验探究学生们将进行如下实验:1.实验一:探究万有引力与质量和距离的关系实验设备:两个不同的质量木球,细线,卷尺,砝码操作步骤:1.悬挂一个木球,并将一个细线连接在木球上。
2.拿出第二个木球,将它的细线与第一个木球的细线套在一起,将两者耦合。
3.在细线上加上一定的质量,使两个木球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4.使用卷尺测量两个球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数据。
5.重新测量两个球之间的距离,并以此类推,一直到两个木球完全碰在一起。
6.观察木球的运动轨迹,以及其所受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并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规律。
7.实验二:探究万有引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实验设备:不同物质的球体,磁铁,电子秤,细线,卷尺操作步骤:1.先准备好所有的物品,并将每个物品的质量记录下来。
2.将一个细线连接在一个球上,并使其悬挂在磁铁下面。
3.使用电子秤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记录下数据。
4.将其他物体分别也放在磁铁下面,将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的距离,重复步骤3。
5.观察每个物体所受的引力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规律。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木球的运动轨迹,以及每个物体所受的引力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总结出,万有引力具有以下规律:1.万有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2.万有引力的方向始终指向两个物体的重心的连线方向。
三、讨论与总结1.在进行实验时是否存在误差?如何减少误差?2.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3.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哪些结论?4.如何应用万有引力定律?例如在物理学研究中?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内容完成练习题。
开普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师用)

开普勒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师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 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适用范围。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天文学和物理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开普勒定律:(1)开普勒定律的背景和意义(2)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其推导过程(3)开普勒定律的应用案例2. 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2)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其含义(3)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2)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其适用范围2. 教学难点:(1)开普勒定律的推导过程(2)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推导和理解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开普勒定律的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开普勒定律的理解。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通过问题解答法帮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其适用范围。
4. 利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开普勒定律:讲解开普勒定律的背景、内容及其推导过程,分析开普勒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分析其含义和适用范围。
4. 案例分析:分析开普勒定律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学生对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有引力是怎么发现的》教案
(第2课时)
平罗县回民高级中学
董凤科
5.2万有引力是怎么发现的
平罗县回民高级中学董凤科
【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从内容性质与地位上来看,本节内容是对“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进一步外推,即:从天体间的引力推广到任何物体间的引力;又是掌握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应用的学习的基础;本节重点内容是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的使用条件,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本节难点是对万有引力定律普遍性的理解: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
3.、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自然界任何物体间引力的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
2. 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对万有引力定律普遍性的理解: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
遵循相同的规律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复习提问(温故而知新)
1、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所有行星都能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呢?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太阳与行星之间有引力,那么,对于自然界中
的任课物体它们之间有没有引力呢?它们之间的引力到底有多大?它们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个公式来计算这个引力的大小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二、 新课教学
(一)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如果用m 1 、m 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
用r 表示他们之间的距离,那么万有引力定律能不能一个公式来表示呢?(让学生根据内容自己总结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公式: F=G
122
m m r
式中:m 1 、m 2分别为两物体的质量
G 为万有引力恒量(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大小为6.67*10-11Nm 2/kg 2
;
r 为两质点之间的距离。
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师:大家思考一下,是不是所有物体之间都可以利用万有引力的公式来计算它们之间的引力呢?万有引力的使用有没有条件呢?
生:通过预习纷纷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使用条件: 3.万有引力定律的使用条件
(1)严格地说,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2)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间的相互作用,可视为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其中r 是两个球体球心之间的距离。
(3)一个均匀球体与球外一个质点的万有引力也使用,其中r 为球心到质点间的距离。
(4)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也近似使用,其中r 为物体质心间的距离。
(引导学生回忆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
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一:由万有引力公式F=G
122
m m r
可知,当两物体距离趋向于0时,两物体之间的引力趋
于无穷大。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师:我们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时,除了要注意它的条件外,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总结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1) 万有引力的普遍性。
(2) 万有引力的相互性。
(3) 万有引力的宏观性。
师: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想:既然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哪为什么物体没有被吸引到一起?(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解题)
练习:两个质量为50kg 的同学,当他们相距1m 时,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少?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
代入数据得:F=1.7*10-7 N
师:因此我们在平时分析物体的受力时不考虑万有引力。
师:指导学生完成课本86页图5-5总结出万有引力大小与质量以及距离之间的关系。
生:学生通过自学找出规律。
师:继续提出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二:要使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减小为原来的1/4,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二)案例分析:
最近几十年,人们对探测火星十分感兴趣,先后曾发射过许多探测器。
称为“火星探路者”的火星探测器曾与1997年登上火星。
2004年,又有“勇气”号和“机遇”号探测器登上火星。
已知地球质量约是火星质量的9.3倍,地球直径约是火星直径的1.9倍。
探测器在地球表面和火星表面所受引力比值是多少?
( 三 ) 板书设计
一、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2、公式:公式: F=G
122
m m r
3.万有引力定律的使用条件 4.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 五)作业布置:课堂作业:课后习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