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蜱虫咬出的乡村公共卫生困境.doc

合集下载

蜱叮咬的防治体会.doc

蜱叮咬的防治体会.doc

1.1环境防制鼠类、家畜、家禽易被蜱侵袭,是主要的检视和防控对象。

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无需过分担心感染上该病。

1.2化学防制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

在林区使用烟雾剂灭蜱。

杀虫剂中加入蜱的性外激素与聚集激素可诱蜱而提高杀灭效果。

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药物进行杀灭,有些蜱类通常生活在畜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的裂缝内,应堵塞畜舍内所有缝隙和小孔,堵塞前先向裂缝内撒杀蜱药物,然后以水泥、石灰、黄泥堵塞,并用新鲜石灰乳粉刷厩舍;用杀蜱药液对圈舍内墙面、门窗、柱子做滞留喷洒,保持畜舍干燥。

及时消灭有害的啮齿动物,灭鼠的同时要进行杀虫处理,防止蜱类游离后攻击人群。

1.3个人防护[2]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

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

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

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蜱虫咬死人的案例

蜱虫咬死人的案例

蜱虫咬死人的案例1. 2017年,湖南某县一名男子因被蜱虫咬噬而不慎感染了重症脑炎,经过多次治疗无效,最终不幸身亡。

2. 2018年,江苏某市一名女子在郊外露营时被蜱虫叮咬,由于未及时发现处理,后来染上了蜱虫传播的恶性疾病,最终不治身亡。

3. 2019年,山东某市一名男孩在山区野外活动中被蜱虫叮咬,之后出现高热、呕吐等症状,经医院诊断为蜱虫传播的重大疾病,经过紧急治疗后仍不幸死亡。

4. 2020年,贵州某县一名农民工在田间劳作时被蜱虫叮咬,之后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由于未及时就医,最终因感染恶性疾病而丧命。

5. 2021年,浙江某市一名女子在郊外徒步时被蜱虫叮咬,后来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经医院诊断为蜱虫传播的疾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不幸离世。

6. 2017年,河南某县一名中年男性在农田劳作时被蜱虫叮咬,后来出现高热、意识模糊等症状,经医院诊断为蜱虫传播的严重疾病,最终因病情恶化而去世。

7. 2018年,黑龙江某市一名小学生在户外活动中被蜱虫叮咬,后来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经医院诊断为蜱虫传播的疾病,经过紧急治疗后不幸死亡。

8. 2019年,广东某市一名年轻女子在郊游时被蜱虫叮咬,之后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经医院诊断为蜱虫传播的重大疾病,最终不幸去世。

9. 2020年,四川某县一名男子在山区野外工作时被蜱虫叮咬,后来出现全身酸痛、高热等症状,经医院诊断为蜱虫传播的疾病,经过治疗后仍不幸死亡。

10. 2021年,福建某市一名中年女性在郊外徒步时被蜱虫叮咬,之后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经医院诊断为蜱虫传播的重大疾病,经过紧急治疗后不幸离世。

以上是关于蜱虫咬死人的10个案例。

这些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虽然具体地点和时间有所不同,但都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在户外活动时要注意蜱虫叮咬的危害以及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希望通过这些案例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从“蜱虫咬人”事件看地方政府危机公关

从“蜱虫咬人”事件看地方政府危机公关
二 、 危 机 公 关 的 内 涵 1 公 共 危 机 的 基 本 概 念 . 公 共危 机是 一 种导致 社会 偏 离正 常轨道 的状 态 ,一般 由 突发事
件引起 ,对 社会 的公 共安 全 和秩序 造成 重 大影 响 ,使 人 民群众 的利 益遭 到威胁 和损 失 。[] 共 危机 的诱 因主要 包 括 以下几种 : 自然灾 1 公 害 、公 共 安全 突 发 事 故 、恶 性 刑 事 案件 、恐 怖 事件 、公 共 卫生 问 题 、 自然环境 恶化 等。
并 结合 地 方政 府 实 际情 况 ,提 出了加 强危 机 公 关 能 力 的具 体 建议 。
关键 词:地 方 政 府 ; 危机 公 关 ;公 共 危 机
中图分类号 :D 9 . 6 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 9 2( 0 0)1 — 0 0 0 6309 21 00—1 1 地方 政府处 在 危机 管理 的第一 线 ,它 的危机公 关能 力直 接决定 着公 共危 机 能否得 到快 速 、有效 、妥 善 的解 决 。本文 主要从 地方政 府危 机 的实 际及需 要 出发 ,提 出了一些 具体 措施 ,以期 对地 方政府 的危 机公关 起到一 定 的促进作 用 。
领 导 地位 ,其 日常工 作 的 主要 内容 应 当是 密 切监 测 信 息 和预 警 危 机 ,综合 相关 部 门专业 信息 ( 气象部 门、卫生 部 门 ),发 现危 机 如 苗头 后及 时采 取措 施 ;在危 机爆 发后 ,负 责危机 处理 的指挥 安排 , 第一 时 间协调 各部 门工 作 ,调动 各方 面资源 ,将 危机 的损失 减至最 低 ;危机 结 束后 ,进行 善后 工作 ,特 别是公 众 的心理 工作 。 同时也 要及 时 总结 经验 教训 ,对公 共危 机体 系进 行完善 和创 新 ,以预 防公 共危 机再 次发生 。

资料 记录

资料  记录

河南商城拒公布蜱虫咬人致死者名单遭质疑拒不公布死亡名单已成许多地方应对突发事件的常态。

蜱虫咬人致死已成为热门的公共卫生事件,一个小小的虫子,引发了公众的极度恐慌,甚至有些谈虫色变。

恐慌的蔓延往往来源于无知,公众对蜱虫不了解,对致病因不清楚,不知道发病率、死亡率的情况等等。

恐慌的存在,也说明政府相关部门的失职:没有及时通报疫情,没有做足够的防疫宣传,最重要的是没有公布病例和致死病例的地区分布,让公众陷入探寻无门的黑暗地带。

此前当地维稳的理由,已经受到公众舆论的一致谴责,在涉及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上,维稳是最站不住脚的借口,也不可能实现稳定。

如今,卫生部已派出专家组赶赴重点地区调查,指导群众清理环境卫生,消灭蜱虫,治疗蜱虫叮咬的首选药物被纳入报销范围,蜱传疾病也可能会被纳入法定传染病。

综合各种情况来看,预防蜱虫叮咬传染的工作已步入轨道,全国媒体对蜱虫疫情做了充分报道。

因此,地方政府已经无法再继续隐瞒疫情,也没有隐瞒患者和死亡名单的理由。

从近些年的经验来看,一旦发生公共事件,地方政府往往会习惯性地“捂盖子”,最显著的就是不肯公开各类原因所造成的伤亡名单。

而名单的缺失,又往往会引发公众的怀疑,不相信事故伤亡数字,认为政府部门有意隐瞒真相,少报伤亡数字,以免事故等级升级、遭受更重的处罚。

从2003年至今,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医疗应急措施以应对大规模疫情。

同时,2007年中国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其中明确规定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在此种状况下,当地相关部门的所作所为就很难令人理解。

而唯一一个解释就是出现疫情,相关部门就会面临问责,而为了逃避责任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外界知道疫情的具体信息。

于是乎,一场维稳的“样板戏”就这样上演了,村民的生命却成了他们维稳的牺牲品。

不公布死亡名单的好处有很多,最主要的当然是有利于维稳。

稳定压倒一切,维稳是第一要务。

人畜共患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警惕蜱虫叮咬引发的疾病

人畜共患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警惕蜱虫叮咬引发的疾病
, 酱 油 尿 如
主要通 过蜱 叮 咬传 播 。 蜱叮 咬携带 病原 体 的宿 主动 物 后 , 叮 咬人 时 , 原 体 可 随之 进 入 人 体 引 再 病
样 , 液 稀 薄 如 水 , 吐 、 泻 , 便 常 混 有 血 血 呕 腹 粪 液 。 病 犬 血 红 蛋 白 的 指 数 很 低 , 的身上 可 当场 有
2粒细胞 无形体 病流 行病 学
21发 病特 点 . 美 国 、 洛 维 尼 亚 、 国 、 国 、 国 、 大 利 斯 法 英 德 澳
会造 成局部 充血 、 水肿 、 急性 炎症反 应 , 还会 引起森
亚、 意大利及韩国等均有此病发生 , 据国外研究 , 该
病与莱 姆病 的地 区分布 相似 。该病 全年 均可 发病 , 但 发病 时 间主要 集 中在 5~1 ,其 中 6~8月为 0月
吸血后 比黄豆 大 , 受外 界刺 激 后 , 在 人畜 身 体上 会
较 松 软 的部 位 ( 颈部 、 下 、 皮 ) 腋 头 叮进 去 , 到 肉 钻
里, 极难抠出, 爪部分泌毒素, 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
细胞 , 引起 发热 伴 白细 胞 、 血小 板 减 少 和多 脏 器功
能损 害 。 叮刺在或动 物吸 其血液 时 , 蜱 无疼 痛感 , 但
无形体 病例 以来 , 至 2 1 截 0 0年 9月 8日, 南省共 河
林脑炎 、 出血热和莱姆病等疾病[ 蜱叮咬人以后不 2 1 。
会 轻 易放 口 , 一旦 放 口 , 叮 咬者 没有 得 到及 时 但 被 治疗 的话 , 后果 及其严 重 , 可使 人畜致 残甚 至死亡 。
监测 发现此 类综 合征病 例 57例 , 5 死亡 1 例 , 8 重点 集 中在 信 阳市 商城县 、 狮河 区 、 山县和平 桥 区。 光 发 病人 员大 多有野 外暴露 史 , 事过 种地 、 从 割草 、 采摘 等 户外 活 动 , 部分有 蜱虫 叮咬史 。l 1 l

藏羊硬蜱病综合防控措施

藏羊硬蜱病综合防控措施

96藏羊硬蜱病综合防控措施德吉卓么(刚察县泉吉乡畜牧兽医工作站812305)摘要:藏羊硬蜱病是因为寄生了吸血节肢动物而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硬蜱病不仅会降低藏羊的身体健康水平,对养殖户的经济收益造成一定损伤,硬蜱还是诱导多种人畜共患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明确硬蜱病的危害性,有针对性的实施预防、控制措施,促进畜牧业长效发展进程,力争从根本环节保证人类生命健康。

关键词:藏羊;硬蜱病;危害性;综合防控措施蜱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椭圆形,腹背部较平坦,身体节段划分不清楚,身体前端有朝向外部突出的假头,成虫有8足,虫体小如芝麻粒,大到米粒样。

蜱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被蜱叮咬的对象以人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及两栖类等为主,蜱传播疾病对人类生命健康、动物生长发育均构成较严重威胁,故而目前其已成为医学及兽医学领域中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1硬蜱病的介绍硬蜱病是蜘蛛虫纲、蜱螨目、硬蜱科的多种蜱寄生在羊只体表诱发的一种吸血性外寄生虫病。

吸食血液,并释放毒素,导致宿主疼痛、皮炎、贫血、形体消瘦、幼龄牲畜发育迟缓等不良情况。

在民间,硬蜱又被称之为壁虱、扁虱、草爬子等。

硬蜱不仅会对羊只生命健康构成直接威胁,还可以传播焦虫病,对畜牧产业发展形成极大危害。

硬蜱不但会侵袭羊群,还可以侵袭人及他类多种动物。

2羊硬蜱的危害性2.1直接危害因硬蜱寄生于羊只体表,吸血过程对皮肤形成机械性损伤,以致寄生处痛痒,羊只躁动不安,有摩擦或啃咬等行为表现。

硬蜱吸附处,导致伤口发炎。

当有数目较多的硬蜱寄生于某处时,硬蝉叮咬时释放出毒素,毒素的溶血性会降低机体的红细胞数目,造成宿主有贫血、发育不良等相关表现。

毒素也会导致羊只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与代谢活动异常,但多属于轻症。

部分硬蜱唾液分泌出神经毒素,其对肌神经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能形成一定抑制作用,造成运动纤维信号传送异常,最后导致肌肉萎缩、麻痹,被称之为“蜱瘫痪”[1]。

2.2间接危害在种属有别的动物之间,硬蜱交替叮咬能传播某些疾病,基本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与人畜共患病,以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Q热、无浆体病等较为常见。

犬蜱感染症的诊断防控与公共卫生

犬蜱感染症的诊断防控与公共卫生

被蜱感染后 ,病情轻者症状不太 明显 ,严重者往往 出现 虫 ,幼虫经过 2 ~7 天 天吸饱血后落地 , 经过蜕化变为若
严重贫血 ,继发感染后 发生高热 ,白细胞减少 ,全身衰 虫再侵袭各种 动物 ,硬蜱 若虫只一期 ,软蜱若虫经过 l 竭 ,失去训l 用价值 。有 的犬感染后发生蜱神经毒素 期 ~6 练使 期不等 ,若虫经过 3 ~9 天 天饱血后落地 ,蛰伏数 中毒导致死 亡 ,有 的病犬 因严重继发感染医治无效 ,造 天至 数十 天蜕化为成 虫。硬蜱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时间 成死 亡。现将犬蜱感染的诊断防控及 该病在公共卫 生中 由 2 个月至 3 年不等 ;多数软蜱需半年至两年 。 应注意的事项予以简要介绍。 二 临 床 症 状
种, 故不重要。在我国分 布较广 的也为硬蜱 , 已发现 1 O 0 多种 ,软蜱在我国的分 布较 少 ,仅发现 1 余种。 0 导致不能站立。 另外 ,患犬还 可能伴有全身消瘦 、粘膜 苍白、大小
便 失禁等 症状 ,同时对 患犬进行血液学检测 ,患犬血液 蜱 生活在草地或树林 中,靠吸食动物 的血液生长 。 红 细胞下降 明显。
一 一

预N 治蠹 U G治 … 。 Fl A 防l 防
近期 ,媒体报导 一些地 区发生人因被蜱 叮咬引起严重继发感染 ,甚至造成 人感染 后治疗无效而死亡的病例 。 其中河南 、 山东等地 区近年来发生数百人因蜱 咬继发感染新型的布尼亚病毒 , 发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 已造成数人死 亡 ,故应该对此病引起足够的重视 。
对犬 蜱感染的治疗主要从 以下几个 方面着手。一是 加 00 % 01 残杀威诱蜱 ,效果较好 ,可 以尝试 。四是 . ~ .名 5 积极地进行犬体 驱蜱。 常用的驱 蜱药主要有有机磷 、有 开展 免疫学防治 。唾液腺抗原 免疫 ,从安纳托利 亚璃眼 机氯、菊酯类药物 ,对患犬进行全 身药浴 ,但在使 用过 蜱制备 3型唾液腺抗原 ,S A — I ( Gg 全提取物 ) G g 、S A 一 程 中,应防止患犬舔食 残留在体表被 毛上的药液 ,以免 Ⅱ ( 清 液 ) G g 上 、S A 一Ⅲ ( 淀 ) I、 Ⅱ接 种 犊 牛 产 生 明 沉 ,

夺命之“蜱”全解密

夺命之“蜱”全解密

2010.10农家之友阅读提示:一种长得丑陋的小虫,在大别山下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河南商城县成了闻风丧胆的杀手。

此后四处蔓延。

有人因它而得病,有人因它而死亡。

截止9月9日,河南发现无形体病(蜱虫中毒)557例,死亡18例;山东发现182例,死亡13例;全国12省份有被蜱虫叮咬死亡病例……这是一种什么虫?为什么“突然间”变得如此恐怖?下面让我们揭秘这无情的“冷面杀手”———蜱虫。

蜱虫又叫壁虱。

全世界已发现的蜱虫约800余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

此次河南商城传播疑似无形体病的是全沟硬蜱。

它为褐色,须肢为细长圆筒状,广泛分布于东北和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是我国森林脑炎的主要媒介。

蜱传“怪病”蜱传“怪病”———又叫“无形体病”。

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传播渠道(1)无形体病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主要有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后再叮咬人,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主要侵染人体末梢血的中性粒细胞。

无形体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

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其中6—8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

近两年在山东省、湖北省等省份也先后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报道。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 A )是蜱虫叮咬人体而引起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主要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病。

此次信阳山区传播疑似无形体病的蜱学名叫全沟硬蜱,以吸血为生。

这种蜱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爱躲在茶叶背面。

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2)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能后导致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只蜱虫咬出的乡村公共卫生困境-
位于大别山区的河南商城县,今年夏天有多人被蜱虫咬伤后感染疾病致死,引发恐慌。

8日晚,河南省卫生厅通报,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

(新华网9月8日)
蜱虫是一种黑色虫子,只有芝麻粒大,有八个爪,钻到人肉里,抠都抠不出来,吸血后会胀大几十倍,比黄豆还大。

专家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蜱虫存在,蜱虫本身无毒,但跟蚊子一样,会携带病原体而让人畜染病。

蜱虫确实比较常见,笔者幼年在山村时就没少和这种虫打交道。

我们叫它牛蜱,它喜欢趴在牛身上吸血,我们常用棍子将虫拨下来踩死,都是血。

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怕,当时真是无知者无畏。

虽然蜱虫咬人后导致的疾病可防可控,临床死亡率大约在2%%~8%%之间,与流感差不多,但村民谈之色变。

毕竟,人命关天,1%%的可能对个体而言,就是100%%的不幸。

蜱虫也许不可怕,可怕的是乡村医疗条件的缺失和简陋,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以及基层政府应急水平的低下。

记者探访的7起疑似病例死亡者,初发病时首先找的都是村医,且都被诊断为感冒,可治疗此病的关键是不要误诊。

只要不被误诊耽搁
的话,这病太好治了;一旦误诊,出现并发症就很难救回来。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商城县人民医院一位负责人说,农民往往想省钱,只好去找村医;而输液是村医赚钱的主要项目,不排除有村医为了赚钱,先挂几天水再说。

不明真相的群众,不明就里的就医,让延误治疗的病例不断出现,人为加剧了蜱虫之害。

这就是乡村的现实困境。

相较于城里对非典、甲流的抗击,每天实行疫情报告,查体温、隔离、免费治疗等措施,对蜱虫疫情的群防群治在河南农村就显得相形见绌。

信息的闭塞,让群众缺乏应有的警惕与防治知识,外界无从知晓,也不能据此监督当地的疫情防控进展。

同时,不能引起广泛关注,也让当地失去了获得外来帮助的机会。

困难并不可怕,困境中的无助与看不到希望,才让人恐惧与绝望。

小小蜱虫成为乡村的恐怖大王,正是其作恶后缺乏有效防护网所致。

于是,这种担忧就会被放大,蜱虫就会被妖魔化。

中国蜱虫病治疗专家郑元春说,他所在的医院每年收治1000多例被蜱虫咬伤的患者。

但长久以来,一些医院对蜱虫致病并不重视,无形体病国外有分离到病毒,我们也在做,但是科研投入差。

对乡村潜在流行病重视不够,正是一只蜱虫咬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这个问题不解决,还会出现下一波的无妄之
灾与恐慌。

因为乡村处于大自然的一线,潜伏着众多与蜱虫一样的致病源、疾病传播媒介,任何一种昆虫或老鼠之类的动物,都可能引发危及农民健康的疫情,那些熟悉的自然界伙伴,都会突然变得陌生与可怕。

对乡村公共卫生及应急系统的建设,该给予足够重视了。

切不可小洞不补,而让生命蒙受戕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