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
精华整理:《漫长的告别》的解读

精华整理:《漫长的告别》的解读一首先要知道一点,在上个世纪,文艺批判家们清一色对通俗小说不待见的时候,雷蒙德·钱德勒的作品就被选入了美国文库。
而雷蒙德·钱德勒也早早就对朋友说过,想找出一种雅俗共赏的写法。
他是在这个出发点上第一个成功并就此影响了后世诸多小说的类型小说作家(把类型小说推到了经典小说的高度)。
由此可以看出,钱德勒在文学性上肯定是高到能让大部分人(乃至那些刻薄的文艺批判家)认可的。
那么问题来了,钱德勒的文学性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他的七本长篇小说都在高水平线上。
在钱德勒写完他的第二部小说《再见,吾爱》时,就已经出现模仿他的人。
他想达到一个别人都赶不上的境界,于是就有了《高窗》。
想要知道《漫长的告别》为什么好,肯定得知道作者钱德勒朝哪个方向发力。
而《高窗》则是往那个方向发力最狠的一次冲锋。
直到《漫长的告别》,钱德勒的文笔已经是无人能及的地步。
先谈《高窗》。
《高窗》其实是一部很实验性的小说。
所谓实验性,换句话说,就是一部非常冗长的小说。
它比雷蒙德·钱德勒前两部还要冗长。
但神奇的是,冗长对于钱德勒不是缺点。
相反,还是他的一大特色。
冗长当然不是指字数。
《高窗》翻译成中文也就十二万字。
但钱德勒在小说中什么都要描写一下。
主角马洛每进一个房间,必然会出现摄像头似的一大段纪录片:房间不大,靠窗的地方摆着一张桌子,桌面上有一盏铜制台灯,一本打开的笔记本。
笔记本上面压着一支钢笔,旁边还有两支铅笔。
桌子后面是一把椅子,一个看上去便秘有段时间的中年男人正坐在那个位置等我。
(我即时编的)这样的描写在小说的三十多个章节中随处可见。
更过分的是,还有不少章节在马洛把东西看完,从房间里走出来后,就莫名其妙结束了,跟情节一点关系都没有。
如果把这些描写删掉(这类过分的描写有害情节,一千个编辑里有一万个会给你删掉,还有九万个会退稿),《高窗》完全就是一篇短篇。
值得一提的是,《高窗》的结尾很后现代——但钱德勒绝不会像后世模仿乔伊斯却没有资本的人那样,导致语言苍白无力——内容是一般推理小说结尾时,对结束的案件进行说明。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漫长的告别》是美国作家雷蒙德·钱德勒于1953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也是当代侦探小说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菲利普·马洛三世为视角,通过描绘他与病危的朋友特瑞西娅之间的友谊和鲁莽的行为,展现出一个堕落的都市中的黑暗面。
本文从情节、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和文学价值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漫长的告别》的魅力。
首先,在情节方面,《漫长的告别》以错综复杂的推理情节为主线,精巧地编织了一系列谜团。
小说开篇即描述了主人公菲利普·马洛三世接受特瑞西娅·吉尔的委托,找到她丈夫小儿子,并很快被卷入一场谋杀案。
菲利普的调查过程中,一个又一个谜团逐渐浮出水面,布局逐渐明朗。
然而,就在故事接近真相的时刻,作者又以出人意料的转折,让读者重新思考和怀疑每个线索和人物。
这种将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巧妙地串联起来,不断挑战读者的推理能力,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悬疑和紧张感。
其次,人物形象是《漫长的告别》的一大特点。
主人公菲利普·马洛三世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侦探形象,他以自己特有的睿智和机智,深入主谋背后的黑暗,逐渐挖掘出复杂的真相。
与菲利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瑞西娅,她是一个严重酒鬼,生活行为不受拘束,但在生活底线上洁癖,这种反差使得她成为整个故事中令人难忘的角色。
此外,小说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饱满的人物形象,如可疑的财产托管人百普斯,神秘的女子莫切莉,以及复杂的各种警察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也深化了读者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社会背景是《漫长的告别》的重要一环。
小说所描绘的都市底层黑暗社会,遍布赌场、酒吧、贫民窟和黑帮组织,充满了腐败和欺诈。
作者通过揭示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矛盾和冲突,暗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如经济萧条、官商勾结和道德堕落等。
尤其是对于冷战时期美国社会及人性的审视,使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推理小说,更是一部社会洞察力作。
最后,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漫长的告别》凭借其丰富的细节描写、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透视,成为了当代侦探小说的典范之作。
《漫长的告别》读书分享

魅力所在
1.令人神经紧绷、离奇又烧脑的推理小说中让人觉得格外 痛快、惬意。每一个不经意的细节,都会为后文埋下深深 的伏笔,布局环环相扣。 2.不同于其他大部分侦探小说,对于案件的描述是一部分, 但是字里行间对于人物的笔墨似乎更引于人性最本质的内容。
他是艾略特、加缪、奥尼尔、 奥登、钱钟书、村上春树等文学 大师们崇拜的大师。著名导演王 家卫的电影风格也受钱德勒影响 颇深,还曾去钱德勒位于南加州 圣地亚哥市的墓地凭吊。
Page 2
作品背景
《漫长的告别》这本雷蒙德·钱德勒的代 表作,创作于1954年,是钱德勒在去世前 的妻子病床边照顾期间写成的,这一年, 比作者大18岁的妻子因病离世,他倍感孤 独、压抑,沉迷于酒精,之后一度中断写 作,隔年自杀未遂。这本书中,也寄寓着 作者对挚爱漫长的告别的心情。
Page 4
作品简介
一个优雅有礼的酒鬼特里·伦诺克斯和一 个贫穷高贵的私家侦探马洛相遇,两人之 间发展了一种诚挚而悲伤的友谊。特里酒 醉后被马洛送回,之后马洛又帮助“杀妻”的 特里出国潜逃,特里稍后寄来一张五千美 元的巨钞做为感谢和告别,然而,一连串 谋杀却使这个告别绵绵不绝。
Page 5
Page 6
杀死西尔维亚。恶一旦开始,就要用另 一个恶去掩盖,为了掩盖事实,企图拉 马洛当替罪羊,最后不得,杀死自己知 情的丈夫,后对爱情、生活产生绝望, 选择自杀。可怜亦可恨。
Page 11
感悟
1.自己的坚持可能最后被人或者事粉碎,但记住,你曾经 付出的终将成为一笔财富。即便一无所有,你还有你的原 则。(马洛)
2.不要因为经历让自己变成原来你讨厌的样子,切不可因 为生活丧失你的善良。(特里)
3.人生在世,世事无常。过好当下,不要让再见变成永远 的别离。(漫长的告别)
漫长的告别最佳译本

漫长的告别最佳译本《漫长的告别》是美国作家雷蒙德·钱德勒的经典黑色侦探小说,被广泛认为是硬汉侦探小说的杰作。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菲利普·马罗(Philip Marlowe)为视角,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洛杉矶浑浊的黑帮、腐败的警察局和贪婪的富人间的复杂纠葛。
在翻译这样一部经典的小说时,译者需要审慎选择翻译方法,以保持原著的艺术形态和文学风格。
对于《漫长的告别》这样一本黑色侦探小说来说,在译本中保留并准确表达原著中那种硬派而生动的语言风格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对于菲利普·马罗这一角色的翻译必须保证其形象的一致性。
在英文版中,Philip Marlowe是一个典型的硬汉探员,诙谐机智、冷峻坚毅。
在译本中,对角色的命名可以参考类似的硬汉探员的名字,如马龙·菲利普斯(Malone Phillips)等,以传达出原著中马罗个性的魅力和韧劲。
其次,对于故事背景和环境的表达,翻译中可以使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和描述,以呈现出原著中洛杉矶独特的氛围。
比如,将原著中描述的浓烟弥漫的酒吧翻译为“在黑酒馆里烟雾缭绕”、“污垢斑驳的巷子”、“阴云密布的街道”,以此传递出一种骚乱和腐败的感觉。
除此之外,在翻译对话和心理活动时,译者需要保持原著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语言风格。
比如,将马罗对于案件的深入思考和细致观察表达为“深入细致地思考案件”、“翻来覆去地思考案情”,以此表达马罗细致入微的推理过程。
在翻译中,还需要注意对于一些文化和历史细节的转译。
原著中可能会涉及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和政治背景的描述,在译本中可以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注解,说明其中的文化内涵和隐喻。
总之,在翻译《漫长的告别》这样一部经典侦探小说时,译者需要用心挖掘和理解原著中的细节和语言风格,以传达出原著中丰富而生动的情节和人物。
同时,保持译本的流畅和易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译者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目标语读者的适应能力。
漫长的告别经典名句

漫长的告别经典名句1. 我们不是说再见,而是说再见。
2. 永别了,我的爱,愿你一切安好。
3. 时光匆匆,我们终究要离开。
4. 再会之时,愿彼此的道路能以平安相伴。
5. 别离是为了更好的相遇。
6. 告别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7. 别后我依然会怀念你。
8. 泪水是带走伤痛的船票。
9. 爱情的告别,犹如一场千年的相思。
10. 离开并不可怕,留下才是最难的事。
11. 相逢不过片刻,离别却是一生。
12. 勿念我,我已远行。
13. 再见,我的过去,你终将成为回忆。
14. 别忘了我曾经为你的所做所付出的。
15. 世间再无你的踪影,但我心中永存你的存在。
16. 一别两宽,再见时无尽相思。
17. 我们的故事到此结束了,祝你幸福。
18. 再见,那个拥有美好回忆的过去。
19. 时间带走了你,留下的是一片空白。
20. 告别并不代表忘记,只想让彼此过得更好。
21. 愿每一个离别都能成为见面的过程。
22. 漫长的告别只是为了更好地拥抱。
23. 世事无常,只有告别是永远不变的主题。
24. 与你的离别使我变得更加坚强。
25. 别离之后,也许我们会擦肩而过,但时光将永远铭记。
26. 当我转身离去时,我才发现你的重要。
27. 告别是为了更多的相聚机会。
28. 分别并不代表绝望,只是为了重新开始。
29. 我们的故事结束了,但我会找到新的开始。
30. 永别了,我的爱,我不会忘记你的。
31. 分离只是为了更好地再聚。
32. 祝福你,我的过去,让我们各自迎接新的明天。
33. 告别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34. 别离并不意味着消失,只是变得不再重要。
35. 离开你并不是因为不再爱你,而是因为我需要成长。
36. 曾经,我们并肩走过,如今我们只能各自前行。
37. 再见,那些甜美的回忆,愿你过得更好。
38. 分别只是寻找更好的相遇。
39. 无法遗忘的告别,将永远铭刻在心间。
40. 不同的道路,但愿相识之后,我们都会过得更好。
41. 然后,我们告别了彼此,去寻找各自的天空。
《漫长的告别》小说读书心得体会

Is life a dream or a game, or a story that belongs to each of us!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漫长的告别》小说读书心得体会《漫长的告别》小说读书心得体会1这几天见缝插针,读完了手头上这本厚厚的《漫长的告别》。
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刚开始不够清晰的脉络越来越明朗起来,一个穷困潦倒、经常没有生计的私人侦探马洛和用一起谋杀案联系起来的各色人等在作者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仿佛就在眼前,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
如前所述,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私人侦探马洛因为一次意外醉酒遇上了一名同样醉酒的男子,而他卷入了一场谋杀案,伴随着故事脉络剥洋葱似的的层层展开,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而这个面,很遗憾不是正面、正能量的,而是彻底的暴露了“阴暗的人性和丑陋的人心”,阅读的时候几乎都快要窒息了。
作者在书中也会借主人公之口说出自己的“远大抱负”,这一点在本书的第36章的开头两段显得特别明显,作者这样写道:“我躺了半个小时,考虑该怎么办。
半个我想让他继续喝,喝到烂醉,看他会变成什么样子......这种生活交给你了,朋友,我更喜欢污秽肮脏狡诈的大城市。
”作者在描写两个“半个我”的情况时所用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大量的西方典故,信手拈来,对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描写的比较深入、细致,看似毫无深意,其实意在笔外,意在笔先。
如果读者不熟悉这些西方典故的话,读起来就会感到有困难、比较吃力。
这从侧面也表明了作者渊博的知识底蕴。
由于本书原文是外文写就的,中文版译者在翻译原作时,会不自觉地受到母语著作的影响,比如在本书出现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中文熟语。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展现“钱德勒式”文风的经典著作。
《漫长的告别》小说读书心得体会2早些天就读完了这本《漫长的告别》,好小说阅读起来是场盛宴,整个过程是畅快淋漓的。
然后事后总归要回味一下,到底哪些菜色更加回味无穷。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
”人生由许多“你好”和“再见”串起。
所有的“你好”一定对应着一声“再见”,直到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这是一本哀伤的小说。
作家们塑造了许多侦探,彼此性情各异,只有一点相同:都是虚构的。
因为真实的世界不存在如此有魅力的侦探。
我知道的侦探有限,之前更不知道这部《漫长的告别》中的菲利普.马洛。
许多人应当也对马洛很陌生。
不奇怪,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雷蒙德·钱德勒,他在中国谈不上著名。
我也是第一次读他的书。
和其它侦探小说比较,本书侧重的不是逻辑推理,而是人物和命运。
本书在国际上闻名遐迩,曾获爱伦坡奖(此奖项在世界推理小说界享有极高声誉)——而且受村上春树推崇(以及艾略特、加缪、钱钟书等多位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曾阅读此书多达十余次:“每当我的写作没有灵感而停滞不前时,就会翻这本书。
”说明《漫长的告别》不仅仅是一本侦探小说,更是一本重要的文学作品。
一个作家曾这样评价《漫长的告别》:每一页都有闪电。
雷蒙德·钱德勒擅长描写和比喻,短短一两句话勾画出生动鲜活的情景,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
甚至可以让读者“看见”,“听见”,“闻见”,享受到文字的美妙,不时会心一笑。
精妙绝伦的句子每一页都能看到。
如此高超的表达技巧只有少数顶尖作家才具备。
钱德勒不注重小说场景的描绘和人物心理的描述,然而这种简洁的叙述和机智、短小的对话,却又把小说的写作艺术和美学价值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中,描写现实细节。
钱德勒文本的魅力在于“他笔下的城市,一个男人在城市里的孤独感和挫败感”。
作品创作于1954年,这一年,比作者大18岁的妻子因病离世,他备感孤独、压抑,沉迷于酒精,之后一度中断写作,隔年自杀未遂。
自认为小说中作家韦德身上有着作者对自己的叙述,身心俱惫,沉迷酗酒,整日笼罩在孤独、压抑之中,在醉酒时以文字记录自己,抒发背上。
这正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
大部分冲着“悬疑烧脑”来的读者,都是读东野圭吾、阿加莎成长起来的,对侦探小说的期待是刺激、反转,而钱德勒恰恰颠覆了福尔摩斯式‘全知全能’型设定。
漫长的告别经典台词大全精选

你知道,故事的结尾并不重要,生活唯一确保我们的就是死亡。
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让那结尾,夺走了故事的光辉。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你费尽心机好不容易道出真相,其实未必能够减轻任何人的痛苦。
而且往往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世上没有一个陷阱像你自设的陷阱那般害人。
我是个弱者,没有胆量没有抱负。
我抓到铜戒指,发现不是金的,简直惊呆了。
像我这种人一生只有一个伟大的时刻,只在高秋千上做过一次完美的演出。
余生就只求尽量不从人行道跌进到阴沟里罢了。
钱有个乖僻的特性,他继续说,数目巨大的钱好似自有其生命,甚至自有其良心。
钱的力量变得很难掌控。
人向来是一种可以用钱收买的动物。
人口的成长、战争的大开销、无止境的重税压力正在使人越来越容易被钱收买。
一般人疲惫又惊慌,疲惫又惊慌的人是讲究不起理想的。
他必须养家糊口。
我们的时代公德和私德都在惊人地衰退。
你不能指望生活品质极差的人有品格。
我想要的我总能找到;可等我找到时,就再也不想要了。
俗话说情欲使男人衰老,却使女人年轻。
俗话有不少是胡说八道。
俗话说有钱人永远能保护自己,他们的世界永远是灿烂的夏天。
我跟他们生活过,他们其实是烦得要死又寂寞的人。
永远不要让结局遮挡了故事的光辉。
什么感觉都没有,这就是我现在的感受。
我就像是星星之间的太空一样,那么空洞,到家后,我调了一杯酒,站在客厅的窗户旁,小口啜饮,倾听着月桂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声,凝视着这个城市上空刺眼的强光。
远处警笛和救火车的声音此起彼伏,难得让人清静一刻。
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在逃亡,有人在追捕,充满罪恶的夜晚,有的人命在旦夕,有的人遍体鳞伤。
要么被飞来的玻璃割伤,要么在方向盘前或是车轮下被撞死。
有人被打:被抢被人勒住脖子,被强奸、被谋杀。
有人饥饿生病,厌烦,由于寂寞,悔恨,恐惧而绝望愤怒、残忍、狂妄而泣不成声,一个不比其他城市差的城市,―个富裕,充满活力和骄傲的城市,一个失落,破败、充满了空虚的城市。
法律不等于正义,这是一种非常不完美的机制,如果你按对了钮,而且够幸运,正义也许会出现在答案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长的告别一个优雅有礼的酒鬼和一个贫穷高贵的私家侦探相遇,会发生怎样一种诚挚而悲伤的友谊?伦诺克斯酒醉后被马洛送回,他稍后寄來一张五千美元的巨钞做为感谢和告別,然而,一连串谋杀,却使这个告別绵绵不绝……钱德勒的简历听起来就很硬汉,而且传奇得销魂:想当自由撰稿人未果,做国家公务员失败,参加过一战,在石油公司里从财务做到高层,结果因为酗酒被开除。
一般人的人生大概到这里为止了......但是钱德勒挺过来了,因为他终于成功获得了之前半生曾经试图想要获得但是却惨淡收场的一个职业:作家。
然后这个酗酒的男人就红了。
他的作品被多次搬上荧幕:因为他的故事就像猪肉卷适合加菲猫一样适合大荧幕。
他还和比利怀尔德创作了《双重赔偿》,我的某个朋友把这个电影视作影史上的里程碑......然后他就继续一边喝酒一边创作,最后他死了。
据说“他凄凉的葬礼只来了十七个人”,我们却要说:还好啦。
十七个人已经不算少了,对于一个并不那么喜欢普通人类的普通人来说。
村上春树信誓旦旦地在那儿保证:他读过十几遍这本故事。
而据说曾经被钱德勒怀疑过生殖器有问题的比利怀尔德也说:每一页都有闪电。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只能对你说:你可能喜欢这本书,可能不喜欢这本书,我们无法全然保证你的阅读趣味性,但是假如你是一个喜欢那些被很酷的男人在很酷的环境下用很酷的口吻说出很酷的词的很酷的桥段的爱好者,那么你会喜欢他和他的书。
再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钱德勒是装逼犯中的王者。
钱德勒是成功的,因为他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确然亲身参与的上流社会光景为他的装逼带来了底气。
《漫长的告别》有最俗气的元素:突然失踪的神秘毁容美男、生活糜烂的富家美女,无能为力的警察,还有会在酒吧里来一杯螺丝起子喝喝、即使被揍也很硬汉又很酷的中年侦探。
但是马洛硬拗着造型讲出来的那一句句话,水准看起来远不是一个也属于劳动人民范畴的普通侦探,反而,更像一个穿着黑色皮夹克,有着亨佛莱鲍嘉面孔的诗人。
他说:“目送出租车消失。
我回到台阶上,走进浴室,把床铺整个弄乱重新铺。
其中一个枕头上有一根浅黑色长发。
我的胃里好像沉着一块重重的铅。
法国人有一句话形容那种感觉。
那些杂种们对任何事都有个说法,而且永远是对的。
告别就是死亡一点点。
”真正的生活其实更为庸常和琐碎,甚至是猥琐,所以会毫不犹豫地把巨额探侦费用很酷地退回去,然后在充满烟酒味的旧公寓沙发里默默点燃香烟。
不知道到底在想什么心事的、永恒拗着造型的马洛的故事只能是一种装逼的狂想:比如每个故事里都能吸引不同阶层不同样貌但是腿都很长的美丽女性。
漫长的告别这类小说总是以情致动人,只是心平气和作为一本通俗小说来阅读,可以看到一个不算讨厌的故事,看到一个玩愤世嫉俗不过也不至于讨厌的很多人甚至是超迷恋的主角,甚至是不期而遇的文学性。
还有很多从他的角度娓娓道来的许多让自己灵魂都哆嗦一下觉得“这就是嗲的化身!”的句子——比如“如果我不强硬,我就没法活。
如果我不文雅,我也不配活。
”又比如“世上总有正义吧?明天再说。
”还能为自己不健康的嗜好找很酷的借口:一半金酒加一半罗丝牌青柠汁,除了很多很多根香烟之外,什么都不加。
···················································★我猜我们都是上帝眼中的罪人。
★他说:“我始终生活在虚无的边缘。
”★有钱人从来没有特别想要一样东西,别人的老婆除外。
★她突然精神焕发,说道:“噢——到拉斯维加斯?他真多情。
那是我们结婚的地方。
”我说:“我猜他已经忘了。
否则,他宁可到别的地方。
”★我目送出租车消失。
我回到台阶上,走进浴室,把床铺整个弄乱重新铺。
其中一个枕头上有一根浅黑色长发。
我的胃里好像沉着一块重重的铅。
法国人有一句话形容那种感觉。
那些杂种们对任何事都有个说法,而且永远是对的。
告别就是死亡一点点。
★他笔下的马洛被公认为是最具魅力的男人、“有着黄金般色泽心灵的骑士”,在四十年代,好莱坞演员以能扮演菲利普·马洛为荣耀,其中亨弗莱·鲍嘉塑造的最为成功。
★他想写一部“人人都在作品里无忧无虑地散步”的小说。
★他描述自己的性格是“表面的缺乏自信和内里的傲慢自大的不协调的混合物”。
★他当过兵,参加过一战,经历过苦难与孤独,认为自己“始终活在虚无的边缘”。
★他不喜欢看大海,因为海里有太多的水和太多淹死的人。
★他是个酒鬼。
他认为“一个男人,每年至少要酩酊大醉两次。
这是个原则”。
★他瞧不上海明威,曾在小说里给一个警察起名叫海明威,称之为“一个老是重复同样的话,直到让大家相信那话一定很精彩有家伙”。
★他拒绝任何奖项。
假如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也必定会拒绝,原因有二:一,他不会跑到瑞典去接受奖项,还工穿上晚礼服发表演讲;二、诺贝尔奖曾颁给太多的二三流作家,而许多实力远胜于他们的优秀作家却未获奖。
★他孤零零地死在异地他乡。
只有17个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他说:“我是个没有家的人……到现在,还是。
”···················································看到《他始终生活在虚无的边缘》,纪念在他那个时代和海明威相提并论而瞧不上海明威的雷蒙德·钱德勒,一位45岁开始创作的作家。
我为什么记录这个数字,难道我期待再有十年,我也可以开始新的人生。
可是新的人生并不见得快乐,普通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太强,这位钱德勒的人生就是如此不普通,成就他人眼中的理想,却开始了普通人眼中的虚无。
你试过在冰冷的雨夜追赶唯一的班车却没有追上吗?理想套上现实是否就是这样。
于是理想变成人们唾弃的对象。
可是,他也并没有什么高尚的理想,这才是我们受到的教育的讽刺之处。
他陷入的最后孤独,是他曾癫狂迷恋的妻子和他相伴三十年之后去世之时。
为什么我把他描述为癫狂,大约20岁出头时爱上大约40多岁的女子,等到36岁仍和她结婚,和毕业生的结局并不相同,对于这世界,算是一点癫狂吧,况且他有并不融于这世界的“狂傲”,总是和人反目成仇。
他说,我此生最大的悔恨是我没有写出任何一本可以献给她的书。
人生的快乐激发不出深邃的文字,深邃的文字更像一个个漩涡。
老婆总是恨恨的说,我没有给她写过情书,可惜,总是那么开心,我能写出什么好文字呢?当她老去时有爱她的人相伴,是否会觉得那些文字只是多余,或许仍然需要,两个人都需要。
或许他悔恨的是短暂的不忠,竟未用他所擅长的、世人瞩目的文字的华丽来做些微弥补。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妻子的宽容是他最大的支撑。
我对他的了解当然太少,只能猜测他生活中有怎样的虚无。
如果说感情是虚无,而感情这虚无的东西最终消失于世界,了无痕迹也算是,那么虚无又何妨。
失去了挚爱的钱德勒的创作并非和我前面提到的痛苦有什么渊源,并未因此有伟大的作品诞生。
或者,之前的作品,因为无需语言就能沟通的妻子给了他快乐,快乐的他自然没法伟大,而她的离世又使他过于伤心无力自拔。
最高的山填不了最深的海,最深的海有最蓝的忧郁。
人生的乐趣在伟人和普通人永远都是一样,除非特丽莎修女。
而追逐这乐趣,普通人失去的太多。
王小波快意写下红拂夜奔,结尾有那么一句,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这教人如何不感怀。
心甘情愿,真的不在乎是否得到自己追求的乐趣,或者太容易沉溺于那小小乐趣而不断陷入痛苦。
我们的这个世界,我知道大家只在意休闲,甚至偷闲,浅薄的乐趣本来并不可悲,但容许太多的罪恶,和追逐爱相比,人们更光明正大的以追逐名利之名轻松潜入灰色地带用尽潜规则。
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更多的容忍像钱德勒一样的追逐,不以多少人的追捧为荣,也从不想象葬礼上稀疏的人群。
享乐者不知真正的癫狂。
我不知道是否会和他的主角一样,“历尽艰难最终解开谜团之后,却发现曾苦苦追寻的东西已经消失或毁灭,只有独自钻进酒吧喝上双份的苏格兰威士忌了事”。
···················································合上书,才知道为什么这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相遇的那一刻,即是开始离别的那刻。
走过中间冗长的时间,经历过扭曲的情节,然后再见,最后再见。
我们不断地和别人重复上演着这样的戏码,无论我们曾怎样地彼此倾心,无论我们曾怎样地彼此依托,终有一刻,我们对彼此挥手告别。
这不能算一本侦探小说,在我的意识里,侦探只是那根贯穿始终的线,让看不见摸不到的时间,有了寄生的附着,然后我们在这不断蔓延的枝枝蔓蔓里,看到了相遇、相信、背叛、别离的每一次必然。
书结束的时候,我是想哭的。
我宁愿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吧台前喝完那一杯螺丝起子,也不愿意面对这样一场真正的离别。
很多时候,生死并不能真正地分开两个人,背叛才能。
什么是友谊中的背叛?当你发现你对别人视若知己,而别人只是把你当成工具时,这算不算是一种背叛?其实所谓友谊,只是对彼此视若知己,然后把彼此当成工具。
只是前者,我们可以坦然地展露,而后者,必须小心翼翼地藏匿。
很多时候,追求真相的过程,就是一场告别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