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七大和八大政治局委员名单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七大和八大政治局委员名单对比分析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在延安召开,七大产生的中央委员会选出了以下13名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陈云、高岗、康生、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
其中毛泽东为主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人为书记处书记,是党的最高决策者。
后来,又增补任弼时为书记处书记,但任在1950年去世。
1945年选举的13名政治局委员中,只有高岗于1954年被清洗,1955年被开除党籍。
建国后,邓小平被补选为政治局委员和秘书长。
其他人到八大召开时,都仍然留在党的权力中心。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在北京召开,八大产生的中央委员会选出了以下17名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林彪、林伯渠、董必武、彭真、罗荣桓、陈毅、李富春、彭德怀、刘伯承、贺龙、李先念
其中毛泽东为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加上总书记邓小平,一共有6名常委,取代了原先书记处的职能,作为最高决策机构。
书记处下降为中央秘书和执行机构,由总书记邓小平领导。
此外,八大一次会议还选举出6名政治局候补委员:
乌兰夫、张闻天、陆定一、陈伯达、康生、薄一波
对比七大和八大政治局委员名单,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显著的变化:
1、八大政治局成员数目比七大增加了许多,如果算上候补委员,增加了80%。
考虑到同期中共党员数量增长了好几倍,而且执政党的任务更加复杂、更加需要人才,因此政治局成员增加是理所当然的。
2、八大政治局将党的最高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分开,常委会负责决策,书记处负责执行,这是一种更高效也更保险的体制。
此后历届政治局都沿用了这个体制,党的制度创新还是很有成效的。
3、七大政治局中,来自军队的委员很少,只有朱德、彭德怀、林彪算是军队的人,其中又只有彭德怀当时主要负责军事。
这并不是当时党轻视军事,而是当时的军事将领大都在各个敌后根据地作战,远离中央,而政治局是中央的决策机构,他们当然无法参与。
八大召开时,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因此十大元帅有七名都当选政治局委员。
但元帅中真正管事的只有罗荣桓、彭德怀、贺龙而已,其他大都只有崇高的威望,在军队中镇的住局面而已(林彪是个例外,毛泽东很想用他,但他身体实在不好)。
在地方上很有实权的叶剑英、在国防工业系统负责的聂荣臻反而没有入选政治局。
4、毛泽东的嫡系势力和敌对势力都下降了,以刘少奇为首的“中间势力”大行其道。
在七大政治局委员中,高岗被整肃,主要是因为他想打倒刘、周的势力;康生降级为候补委员,可能是因为当时批判斯大林的“特务统治”,作为党内肃反头目的康生不太受欢迎;林彪虽然仍然是政治局委员,但由于健康状况不好,地位明显下降。
但与此同时,邓小平作为毛泽东的“新嫡系”,地位明显上升。
文革期间把刘邓作为“资产阶级司令部”一起打倒,其实邓小平在历史上拥护毛泽东的时候远多于拥护刘少奇的时候,算是毛泽东信赖的人。
李富春虽然在政治上总是能紧跟毛泽东,但在经济政策上与毛相左,虽然毛泽东不能不任用他,
但他显然不是坚定的毛派。
反观毛泽东的“反对派”,张闻天降格为候补委员,彭德怀虽然仍然当选政治局委员,名次却低于林彪,在军队的实权也下降了。
两人都在三年后的庐山会议上被打倒。
八大真正的胜利者是刘少奇,彭真、陆定一、薄一波三个刘少奇嫡系都选进政治局,分别掌握党务、宣传、经济计划大权,虽然地位还不够高,但实权已经很重。
周恩来、陈云一贯是中间派,朱德则是只有威望,没有实权;林伯渠、董必武都是中立的元老,董比较倾向于毛;其他人虽然在重大问题上一般同毛保持一致,但都不能赢得毛的绝对信赖。
5、中央势力明显压倒地方。
当时,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实行高度集权,地方几乎完全服从中央,在政治局委员的分配上就可以看出来。
正式委员中,兼任地方干部的只有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但彭真同时还是书记处书记,不能算地方的人;候补委员中,也只有内蒙古省委第一书记乌兰夫。
当时省委第一书记在中央的地位很低,连湖南这样大省的第一书记都只是中央候补委员,连表决权都没有。
直到1961年恢复设立中央局之后,地方的地位才有所上升,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都被选进政治局。
但中央绝对强势、地方绝对弱势的局面在根本上没有改变。
可以说,八大政治局委员(包括候补委员)当中,按照权力的大小和说话的分量,可以分为四个档次: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是第一档次,无论在威望上还是实权上都无可争议,毛泽东是领袖,刘少奇是接班人,周恩来是宰相,邓小平是候补接班人或候补宰相。
朱德、陈云、彭德怀、彭真、陈毅、李富春、贺龙是第二档次,朱德虽然没有实权但威望毕竟崇高,说话有分量;陈云主管经济工作,政治素养也很高,但喜欢隐忍;彭德怀虽然地位下降,但毕竟还主管军队;彭真、李富春看起来不引人注意,但主管党务和经济计划的实权,不能小看;陈毅、贺龙也都是老资格的元帅,在外交和军事上有很大影响力,后来他们的地位一路上升,文革前一个是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一个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林彪、林伯渠、董必武、罗荣桓、刘伯承、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是第三档次,前五个人是实权很小,虽然威望较高,但说话不多;后三位虽然有实权,但资历较浅。
乌兰夫、张闻天、陈伯达、康生是第四档次,乌兰夫在中央发言权不大,张闻天是党内斗争失败者,陈伯达资历太浅,而且是幕后秀才型的人物,康生则处于暂时的挫折阶段,隐居起来钻研斗争把戏去了。
到1966年文革爆发时,林伯渠、罗荣桓已经去世(后来增补的委员柯庆施也已去世);彭德怀、张闻天于1959年被打倒;其余政治局委员都还保留在权力中心。
但“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几乎使所有政治局委员受到严重冲击,1966年一年,就有彭真、陆定一、薄一波被公开宣布打倒,刘少奇、邓小平实际上已经被打倒,但到1967年才公开宣布。
陈毅、李富春、刘伯承本来可以涉险过关,但在1967年“二月逆流”上攻击文革后,实际上也被打倒,同时打倒的还有增选的政治局委员谭震林。
贺龙开始是周恩来的重点保护对象,后来在强大压力下,于1967年被打倒。
朱德、陈云虽然始终没有被宣布打倒,但早已靠边站,在群众心目中被列入打倒之列。
陈伯达、康生则一路突飞猛进,成为文革的主要旗手和军师。
到1969年九大召开时,实际留在权力中心的八大政治局委员,只剩下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李先念、董必武。
到文革结束时,董必武、周恩来、康生已经去世,陈伯达、林彪被打倒,只剩下李先念一人在中央撑到了最后。
通过上面正确的名单看可看出:
1、军队的地位正在提高。
2、刘少奇派系的人马壮大了。
3、邓小平坐火箭了。
(后来还有林彪。
)
4、高岗下台了。
5、张闻天、康生出问题了。
军队地位的提升是理所当然的,打完仗了,当然要论功行赏。
刘系在壮大,但却并不是什么好事。
我不同意楼主所说的:毛泽东的嫡系势力和敌对势力都下降了,以刘少奇为首的“中间势力”大行其道。
作为最高领袖的毛,并不需要什么嫡系,他只需把各方面的力量搞平衡。
刘少奇既然是一派之首,当然不是什么中间势力,高派被打倒了,周派虽然千丝万缕,
却不显山露水。
任由刘派坐大,这是毛所不能容忍的。
所以说刘倒台的苦果,实际
上是从八大就开始种下的。
邓小平在56年之前,确实可算是毛的亲密部下,他和林彪、李富春、彭德怀、贺龙、罗荣恒的当选,应该是一种平衡的作用。
当然,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以后的
际遇,是任何人在当时都没有想到的。
其中罗荣恒早死,李富春算起来还是毛的干妹夫,得以善终。
邓小平熬出头,笑到了最后。
而其它的几位,莫不是死无葬身之地。
可见伴君如伴虎啊。
张闻天与其说是毛的反对派,不如说因为他曾是毛的领导。
再比较一下王稼祥,他已经算是很幸运了。
陈云、李富春、李先念是搞经济的。
他们的入选表明了国家建设的重要性,相对应的,康生作为“棍子”,是该放一放了。
朱总、林老、董老、刘帅才算是真正的中间派,他们的当选只是一种荣誉。
再有就是周派了,周的势力之大,是后来的历届总理所远远不及的。
这也是他几十年始终处于峰头浪尖,却始终不倒的原因。
八大中的朱德、邓小平、陈毅、李
富春、贺龙都与他保持着或多或少的利害关系。
他们都应该算是平衡刘系的政治力
量吧。
分析:七大政治局委员共13人,八大为17人,变动如下:
高岗,康生、张闻天由政治局委员变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剩下11人再增加刘伯承、邓小平、罗荣桓、贺龙、陈毅、李先念、李富春。
为17人
八大将中央政策的制定机构和决策机构分开,设中央书记处为执行机构,总书记邓小平,书记处书记有:彭真、王稼祥、谭震林、谭政、黄克诚、李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