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理论与实践
基于项目导向的短视频创作教学模式探究——以河南大学“纪录片创作”课程实践教学为例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下,短视频创作已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新风口,且正以破竹之势颠覆着传统的视频传播方式和内容生产逻辑。
如果说当下的短视频创作尚处于疯狂生长的初级阶段,创作上的非专业化还能被媒体和大众以较大的宽容度接受的话,未来短视频创作的健康发展必然需要专业化的引领和规范。
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学生是短视频创作的主力军和储备军,因此,如何调整短视频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变局,已成为传媒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引入短视频创作课程的价值当前高校的视频创作教学,大多采用理论与实践简单相加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先进行理论讲授和案例演示,然后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课堂或课下练习。
这种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常规模式,对于学生快速掌握教师所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当然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能力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此类“实践”主要停留在“动手实践”的层面,离真正的“社会实践”还有一定差距。
而我们一直强调的实践能力,更应该指向学生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能力。
此时,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培养学生真正面向社会实践的可行方案。
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发展于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历史语境中,突出对受教育者适应社会化生产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不同于一般的“作品”导向,“项目导向就是要以社会所需的真实项目(至少也应该是虚拟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项目)为载体,通过循序渐进、台阶式的项目案例的学习与训练”[1]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鉴于此,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纪录片创作”等课程中引入的教学项目都力图做到与政产学研相结合,使其满足教学与社会实践的需求。
比如与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杭州○肖帅——以河南大学“纪录片创作”课程实践教学为例基于项目导向的短视频创作教学模式探究【摘要】在互联网发展进程中勃然兴起的短视频创作潮流,挑战着传统的视频创作理念,更考验着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
真实的寓言化表达:论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以《幼儿园》为例

058《名家名作》·研究纪录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真实情况和已知事实的真实记录。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一个基本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随着影像纪实技术的不断发展,纪录片受到大众关注的程度也逐步上升,纪录片在启发社会思考、承担社会教化责任的同时,也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创新着纪录片的理论、叙事策略和艺术追求。
纪录片的真实观也从传统的追求全知全能的客观真实逐渐转化为承认局部真实的多元和开放的真实观形态。
①一、纪录片影像本身的真实性纪录片和故事片的一个显著的区别就在于,观众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故事片影像的虚构性和表演性,而纪录片的影像则在大众记忆和社会历史中带给观众其本身真实的信服印象。
观众在通过影像和描述判断出影像的纪录片特性之后,往往会产生影像中的地点人物事件一定在真实的世界里、在摄影机前发生过的信念②。
这一特性也使纪录片本身的真实上升到一个伦理的层面,纪录片的非虚构特性不允许不被证实的影像和虚构的事件出现在其中。
纪录片作为一个纪实和叙事的手段,其创作过程中影像本身的“真实性”常常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当一些纪录片的素材是由“重拍”“演绎”而来时,往往受到质疑。
陆川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中的雪豹片段,约翰·格里尔逊的《夜邮》中的重要片段都是通过“重演现场”的方式得到展现。
纪录片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所展示的爱斯基摩人的生存状况也有许多刻意为之的内容。
这个时候,舆论便会谴责制作者对真实的“人为设计”的成分,争论这样带有虚构成分的纪录片是否违背纪录片的真实性,从而不能称之为纪录片。
那么,影像完全实拍且不加虚构重演,就是丈量一个纪录片真实性的尺度和对其的评判标准吗?其实不然,即使是完全不加干预和重演的单纯记录,想要达到所谓最客观的真实也是很难的。
二、纪录片创作过程对真实性的影响纪录片的创作并非对客观世界的机械记录,准确地说,任何有人参与的对客观世界的记录都会受到人的主观性影响。
而“人”参与制作的纪录片,也因为带有目的和主观倾向而不再“完全真实”。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
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还不是“科班出身”,一些DV爱好者的作品也还显得稚嫩,但他们酷爱纪录片这块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收获着,享受着……一位资深的国际纪录片专家在了解了中国纪录片创作队伍的情况后感叹道:“中国人的这种热情和欲望(指纪录片创作)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专业人士无法做到的。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纪录片创作已经或者即将具备跻身世界纪录片创作之林的实力。
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中国纪录片仍然需要理论上的驾驭、创作上的争鸣和实践中的突围。
特别是面对整个世界,中国纪录片眼下不缺乏热情和勇气,缺乏的是清醒的发展路线,以及由这条发展路线引发出来的理智、秩序和“到位”的创作方式: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
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
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
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1、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2、对画面进行故事化剪辑3、讲述故事兼有画面接应4、话筒采访故事,配上相应的画面5、解说词直接叙述故事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
浅析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对叙事方式的探索

题一直延续到〈摩阿纳〉〈亚兰岛人〉等影片中。
那么,是不是因为这些虚构与遮蔽的存在就应该质疑
二、叙事风格:建立在浪漫主义上的真实性
《北方的纳努克》的真实性呢?笔者认为,纪录片的真实性
《北方的纳努克》是纪实影片的开山鼻祖,但对于它真 固然重要,但它也是一种视觉艺术形态。只要在拍摄和制作
实性的质疑总是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过。因为在拍摄过程 过程中始终以真实为坐标,合理的虚构是必要的,可以让呆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DONGNAN CHUANBO 删4>禍締臟
浅析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 对叙事方式的探索
刘欣欣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 )
摘要:《北方的纳努克》是世界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片, 他的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在制作这部膨片的过程中 ,不仅克 服了极其恶劣的环境,还开创了很多在叙事和拍摄等方面的技 巧,并将之延用到以后的纪录片制作中,给予了后人诸多启发。
纪录片拥有一种独特魅力,那就是它可以在保证真实性 的前提下,使用讲故事的手法,将信息整合编辑,从而增强 纪录片叙事的艺术张力和吸引力,以此引起观众的观看兴 趣。121而讲好故事的关键在于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在拍 摄中,弗拉哈迪抛弃了以往只注重群体而忽视个体的做法, 把焦点对准一个人——纳努克,他是这里的英雄,是最好的 猎手,充满智慧并勇敢坚强。弗拉哈迪一直都认为故事来源 于生活而不是单个的情节,所以他在这部影片中展现的就是 纳努克的日常生活:如何御寒、如何捕食,用摄影机完美地 再现了用渔叉猎海象、造冰屋等原始的生活场景,看似平静 如水却又波澜壮阔,令人过目不忘。他的坚强尤其体现在捕 捉海豹时,数十次的希望接近幻灭却又失而复得;他的智慧 尤其体现在其建造的防寒而又精致的雪屋以及容量大到惊 人的独木舟。弗拉哈迪在描绘纳努克的独木舟时,巧妙地设 置了悬念:伴随着轻松愉快的节奏,观众看到在冰冷的河面 上纳努克划着独木舟缓缓而来,一个裹在皮毛里的孩子躺在 船头,到达目的地后,他靠在岸边跳上岸;接着在船舱出□处 竟然有一个女人爬出来,她先把一只狗递出来,又把一个婴 儿递出来;纳努克另一个妻子最后爬出来。这样纳努克的一 家就都回到岸上了。人们仿佛在跟随拍摄者一起惊叹,一起
人类学纪录片的价值

人类学纪录片的价值摘要:人类学纪录片作为纪录片中一种特别的类型,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它可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纪录工具,可以记录人类正在或即将消失的文化,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也可以阐释不同的文化现象,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而人类学的很多理论和研究方法也会给纪录片创作以启发。
因此,学术界很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去关注人类学纪录片。
关键词:人类学;纪录片;文化;环境;“人类学纪录片”包括两个方面——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密不可分。
但它既不等于人类学的传统文字表达方式,也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熟悉的纪录片。
就内容而言,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的、理性的,属学术成果,在这个意义上,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等同,而与一般纪录片有异。
从表述形式来看,人类学纪录片则又是鲜活的、形象的,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的表述方式完全不同,而与一般纪录片相同。
由此可以说,人类学纪录片是科学成果与艺术形式的完善结合,是纪录片手段用于人类学研究,其纪录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人类学是内在的表述内容,是人类学家研究成果的产物,与人类学著作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也是纪录片中的一类非凡类型,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一、什么是人类学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是人们运用影视手段,旨在研究人类学和体现人类学研究成果而拍摄的纪录片。
”这个定义包含3层含义:其一是目的的表述,是为了研究人类学和体现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这是人类学纪录片的本质,研究是出发点,研究指导拍摄。
其二是运用影视手段,影视手段是工具,是表达人类学研究内容的重要媒体。
其三是内容的表述,人类学纪录片的内容是人类学研究和人类文化研究,它包括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人种繁衍、组织规则、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文化模式等等。
在英语里,西方国家对人类学纪录片有若干种不同的称呼。
一般称为Anthropologic Documentary(人类学纪录片);或Ethnologic Documentary(民族学纪录片),也有人把单纯纪录某一民族的文化现象,但很少或不加任何解释和评论的影片称之为Ethnographic Documentary(民族志纪录片)。
纪录片理论与实践

二、创作时间安排
时间 第一周 第二周至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至第十一 周 第十二周至第十 五周 1 2 1 1 6 4 分组 选题
内容
要求 递交组长及成员 名单 递交选题文本 (书面) 递交拍摄计划
备注
制定拍摄计划 考查(场地与 人物) 前期拍摄 后期剪辑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1
1
交作业
观摩
三、参考书 1.Richard M.Barsam 著,王亚维译,《纪录 与真实 —— 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远 流出版公司,1996。 2. 石屹,《电视纪录片 —— 艺术、手法与 中外对照》,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 张江华等著,《影视人类学概论》,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 吕新雨著,《当代中国新纪录片运动》,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二、类型 汇编纪录片(文献纪录片) 人物传记片 宣传片(广告片) 旅行与探索片 社会学纪录片 人类学纪录片(电影) 科学、技术与自然纪录片
讲授内容
第一部分 纪录片概念与类型
一、问题讨论: 1.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的概念。 2.纪录片与新闻片、专题片和宣传片的异 同。
Documentary是格里尔逊1926年在评论弗 拉哈迪的《蒙阿娜》一片时首先使用的。性与时效性的统一。 纪录片:纪实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专题片:主题预设(主题先行)、宣传性 较强、目的性较强。 宣传片:广告特性
纪录片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说明: 1 “纪录片理论与实践”,是以实践为主兼顾理 论讨论的课程。 2 教学形式为:课堂教授相关理论,讨论纪录片 选题、拍摄方法等问题以及阅读相关作品片断。 3 每班以 3 至 5 人组成创作拍摄小组,完成一部 10 分至30分或更多片长的纪录片习作。 4 选课的所有学生需要完成一篇纪录片文章(可 以是创作经验谈)。 5 按照作品和文章综合评价并记分作为单课结业 成绩。
纪录片研究第三讲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概述
《漂网捕鱼》是一部杰出的处女作 而更重要的是在1930年,格里尔逊及他
的学生和属下以他们的理念和实践形成 了纪录片史上著名的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British School)
概述
虽然格里尔逊本人只执导过《漂网捕鱼》一部纪录片 但他却是一代纪录片运动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而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精神的激发和主导方面:做
房问题》(Housing Problem) 透过摄影机和麦克风让普通百姓自由地发表意见 画面和声带都不经美化处理 首创英国写实主义电影传统 并体现出纪录写实的强大说服力
概述
格里尔逊领导下的英国学派纪录片的题 材本身并不那么戏剧化或激动人心
它们的成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它 们的本质的真实和绝妙的工艺
概述
然而 英国纪录片学派的影片并不因此就必然
显得沉闷和无趣 相反 尽管有其实用目标 某些纪录片却颇有才气、灵气和诗意
概述
怀特和瓦特合作的《夜邮》(Night Mail, 1936)就是 一个突出的例证
这是一部反映伦敦到格拉斯哥夜间邮政特快列车及邮 政工作人员一路处理邮件过程的电影
影片采用了浪漫的手法处理并不浪漫的题材 特别是声音的使用相当精彩
纪录片研究第三讲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概述
30年代 英美纪录电影急速转向社会性题材 关注工业化国家面临经济萧条和政治动乱的种
种问题 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作为社会性
题材纪录电影最重要的实践者 对英国以致全世界非叙事电影的形成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概述
格里尔逊作为电影评论家在美国短暂工 作时
、《在校学生》和《烟尘的威胁》等 每个片名都体现了它所涉及的范畴和主导走向
概述
这也与英国纪录片学派的资金来自大企业和政 府机构
纪录片起源、发展、社会功能及美学风格

记录片的美
自然美——大巧若拙 追求自然美是对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严重侵害自然环境和传统 文明的逆反思潮,是一种积极的时尚和进步现象。 和谐美——艺术同化 和谐原则排斥诸艺术元素的各自完整,各自突出,不允许某个 元素争夺视听。 意境美——揭示技巧
纪录片情与理的最佳传递方式莫过于情感渲染,而意境则主要靠生活 细节和影视语言解释技巧来营造
末以来)
三、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2.
1. 传 播 社 会 知 识 和 舆 论 导 向 的 功 能
3.
4.
记 录 历 史 和 解 释 历 史 的 功 能
情 感 沟 通 和 信 息 交 流 的 功 能
给 人 以 愉 悦 的 功 能
四、纪录片的美学风格
1.纪录片美学特征的讨论 纪录片不是独立的艺术门类,讨论美学会造成创作中的“失实因 素” 纪录片反应生活,只具有“社会美”和“新闻美”,不具有“艺 术美”。 2.纪录片审美特性的的定论 表达自然美和社会美是它的直观功能,而艺术美才是它的根本。 这个审美整体包含了客观和主观双重因素,只能归于影视纪实 艺术美。 3.纪录片的审美功能 强调尊重客观现实与重视主观能动作用的辩证统一,是艺术审 美的基本规律和纪录片艺术的现实意义。
国内与国外关于纪录片的不同点小结:
国内 1 2 侧重人文的关怀 强调客观反映和对现实生活 的还原 强调“纪实”风格 国外 侧重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强调作品的观念和主题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强调创作语言的丰富和风格的多样 性
5、直接电影与真理(实)电影
直接电影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在美国产生的,是以罗伯特· 德鲁和理查德· 利科克为代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纪录片流派。 1960拍的开山之作《初选》, 是直接电影派的划时代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讲授内容
第一部分 纪录片概念与类型
一、问题讨论: 1.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的概念。 2.纪录片与新闻片、专题片和宣传片的异
同。
.
Documentary是格里尔逊1926年在评论弗 拉哈迪的《蒙阿娜》一片时首先使用的。
非剧情片,大纪录片概念
.
新闻片:纪实性与时效性的统一。 纪录片:纪实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专题片:主题预设(主题先行)、宣传性
较强、目的性较强。 宣传片:广告特性
.
二、类型 汇编纪录片(文献纪录片) 人物传记片 宣传片(广告片) 旅行与探索片 社会学纪录片 人类学纪录片(电影) 科学、技术与自然纪录片
.
纪录片理论与实践
.
一、课程说明: 1“纪录片理论与实践”,是以实践为主兼顾理
论讨论的课程。 2教学形式为:课堂教授相关理论,讨论纪录片
选题、拍摄方法等问题以及阅读相关作品片断。 3每班以3至5人组成创作拍摄小组,完成一部10
分至30分或更多片长的纪录片习作。 4选课的所有学生需要完成一篇纪录片文章(可
以是创作经验谈)。 5按照作品和文章综合评价并记分作为单课结业
成绩。
.
二、创作时间安排
.
时间
内容
要求
备注
第一周 第二周至第三周 第四周
1 分组 2 选题 1 制定拍摄计划
递交组长及成员 名单
递交选题文本 (书面)
递交拍摄计划
第五周
1
第六周至第六周
1
考查(场地与 人物) 前期拍摄
.
5.单万里主编,《虚构真实——记录电影 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6.方方著,《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国 戏剧出版社,2003年12月。
7.任远编,《影像中的历史——世界纪录 片精品档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5年1月。
8.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 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5月。
后期剪辑
交作业
第十七周
1 观摩
.
三、参考书 1.Richard M.Barsam 著,王亚维译,《纪录
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远 流出版公司,1996。 2.石屹,《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 中外对照》,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江华等著,《影视人类学概论》,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吕新雨著,《当代中国新纪录片运动》,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