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参数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单核细胞M 0.03 ~0.08 (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正常血常规参数

正常血常规参数
血常规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参数,以下是各参数的正常值范围:
1. 白细胞计数正常值是(4~10)×10^9/L。
2. 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值为50%\~70%。
3. 淋巴细胞比例正常值为20%\~40%。
4. 单核细胞比例正常值为3%\~8%。
5. 嗜酸粒细胞比例正常值为1%\~5%。
6. 碱粒细胞比例正常值为0%\~1%。
7. 红细胞计数,成年的女性正常值为(~)×10^12/L,成年的男性正常值为(4~)×10^12/L。
8. 血红蛋白,成年女性正常值为110\~150g/L,成年男性正常值为
120\~160g/L。
9. HCT(红细胞压积),成年女性正常值为35%\~45%,成年男性正常值为40%\~55%。
10.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在男女的比例都一样。
11.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是(100\~300)×10^9/L。
对于正常血常规,主要看的指标是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
病人出现贫血之后,除了红细胞,还要看其他指标,如HCT、MCV、MCH、MCHC还有红细胞分布宽度等。
血小板主要是看血小板的基数,如果血小板的功能有问题,可能会看血小板的体积或者血小板分布宽度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相关需求建议咨询医生或查阅医学书籍。
血常规标准值

血常规标准值血常规是临床医学中常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对血液成分的定量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
正常的血常规数值范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疾病,也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常规各项指标的标准值范围。
1.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4.3-5.8)×10^12/L,正常成年女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3.5-5.0)×10^12/L。
2. 血红蛋白(Hb),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范围为(130-175)g/L,正常成年女性的血红蛋白范围为(115-150)g/L。
3. 红细胞压积(HCT),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压积范围为(0.40-0.50),正常成年女性的红细胞压积范围为(0.36-0.46)。
4.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0-10.0)×10^9/L。
5.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00-300)×10^9/L。
以上是血常规的常规指标及其正常范围,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实验室可能会略有不同的参考范围,因此在进行检查时,应以具体实验室提供的参考范围为准。
此外,个体差异、年龄、性别、季节、海拔等因素也会对血常规指标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解读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血常规的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贫血、感染、炎症、出血、骨髓抑制等疾病,也可以帮助医生监测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的疗效。
因此,及时了解血常规的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对于维护个体健康和进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血常规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通过了解其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
血常规标准参考值及单位

血常规标准参考值及单位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3:血红蛋白浓度(HB)(参考值:120~160),(单位:g/L)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9: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参考值:43~76),(单位:%)12: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9/L)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15: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1~14.5),(单位:%)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血流变各种参数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切男:7.5~10.0 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切男:5.6~6.7 女:4.7~6.01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血液检查标准

血液检查标准血液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指标和生化参数,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态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
血液检查标准是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理想值范围的设定,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并提供诊断依据。
一、血常规项目的标准血常规是指测量血液的组成和数量,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以下是血常规项目的标准范围:1.红细胞计数(RBC):男性为4.5-5.5×10^12/L,女性为4.0-5.0×10^12/L;2.血红蛋白浓度(Hb):男性为130-175 g/L,女性为120-160 g/L;3.白细胞计数(WBC):4.0-10.0×10^9/L;4.血小板计数(PLT):150-400×10^9/L;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 femtoliter(fL);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2 picogram(pg);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 g/L;8.红细胞压积(HCT):男性为40-54%,女性为37-47%。
二、生化指标的标准生化指标是针对血液中的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和功能进行检测的,可以提供关于器官功能、营养状态和代谢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生化指标的标准范围:1.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10-40 U/L;-谷丙转氨酶(ALT):9-50 U/L;-白蛋白(ALB):35-55 g/L;-总胆红素(TBIL):5-21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7-17.1 μmol/L。
2.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2.86-7.14 mmol/L;-血肌酐(Cr):53-98 μmol/L;-尿酸(UA):208-428 μmol/L。
3.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3.9-6.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3.9-7.8 mmol/L。
体检血常规各项指标

精品文档. 血常规化验单精品文档.1.血细胞计数仪 检测项目:WBC ,GR#,GR%,LY#和MON#,LY%和MON%,HGB ,MCHC ,PLT ,HCT 及推算项目RBC ,MCV ,MCH ,PCT ,MPV ,RCDW ,LCDW 。
2.三分群血常规,就是说五种白细胞被分成了大中小三群: LY% 淋巴群 MO% 中间群GR% 粒细胞群(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精品文档. 3.中文名称、英文缩写(仪器不同,某些缩写也不同,仅供参考) 中间细胞绝对值MO#,MONO#,W—MCC 粒细胞绝对值GR#,GRAN#,W—LCC淋巴细胞绝对值LY#,LYM#,W--SCC,淋巴细胞百分比LY%,LYM%,W--SCR%中间细胞百分比MO%,MONO%,W--MCR%粒细胞百分比GR%,GRAN%,W--LCR%.血液化验问答总汇1.问:血常规检查包括哪些内容?答:血常规检查是医院中最常见的一项化验,用于对病人身体状况的一般了解和对疾病的初步判断和对治疗疗效的观察。
血常规一般应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但由于现代实验室中做血常规检查常使用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一次测定可以得到多达十几项参数,所测定的项目除上述四个参数外还包括血小板和血小板参数、红细胞各项指数、白细胞分类结果等许多参数,甚至还有三个细胞分布直方图。
所以血常规的概念可以扩大为含有多项红细胞参数,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等多达十余项指标的一组实验内容,较为常见的是含有16~18项参数的血常规化验结果。
血常规具体各项目的名称、参考值、临床意义参考书中各项目的详细介绍。
2.问:什么是血象?答:这是一个习惯的称呼,某些临床医生和病人习惯将血常规检查称为“血象”,在某些书中甚至专业书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如医生说:“先去查个血象”,实际上这时候要病人做个血常规检查,这个血象检查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就是人们所说的血色素)和白细胞分类等一些最常见的检验项目。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血常规是指通过检测全血中的各种参数来判断患者的血液情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机体内的疾病情况,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成人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是4.2-5.8×10^12/L,女性为3.9-5.6×10^12/L。
红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是由于脱水、肺心病、高原适应、肺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红细胞计数降低常见于贫血、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出血等疾病。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其正常范围是120-160g/L。
血红蛋白异常可以反映贫血程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因为失血、贫血、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25-350×10^9/L。
血小板计数增高可能是由于炎症、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血小板生成障碍、贫血等原因引起的。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为4-10×10^9/L。
白细胞计数升高是炎症、感染、白血病等疾病的常见表现,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则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缺陷、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正常范围是82-92fL。
MCV可以反映红细胞的大小,如果MCV增高可能是宏细胞性贫血的表现,而MCV降低可能是微细胞性贫血的表现。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正常范围是11.5-14.5%。
RDW表示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程度,如果RDW增高可能是由于不同大小的红细胞比例的改变,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等。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正常范围是7.2-11.0fL。
MPV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如果MPV增高可能是由于血小板产生增加,例如炎症、感染等。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贫血、炎症、感染等病情,提供有关疾病的初步诊断依据。
25项血常规化验单各项解读

25项血常规化验单各项解读血红蛋白浓度(Hb)介绍:血红蛋白浓度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正常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增高: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1.血红蛋白增多(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2)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2.血红蛋白减少(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2)病理性减少: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②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③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红细胞计数(RBC)简介: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临床意义1.红细胞计数值增多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③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④慢性一氧化碳中毒;⑤肾癌,肾上腺肿瘤;⑥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⑦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参数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
正常参考值在化验单的右侧都有注明,查出来的结果,除有数字外,还有符号“↑”和“↓”表示比正常参考值高了或是降低。
血常规报告内容较多,各项含义不同,看报告时可分为三大块,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红细胞系统: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
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
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
它的总数是局限在“正常范围”内的,如刚出生正常新生儿的白细胞总数是(9~30)×109/L,平均是20×109/L。
随年龄增长,正常值会逐渐降低,如6月到6岁的幼儿为(6~15)×109/L,平均为10×109/L;7~12岁为(4.5~13.5)×109/L,平均为8×109/L。
超过高值则疑有炎症存在,多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用,以上是指白细胞总数而言,还应进一步了解白细胞是由五种白细胞组成的,各有自己的功能,其中占比例最多的是中性粒细胞(代表符号为N),约占50%~70%(年龄不同,百分比有变化),主要起吞噬杀灭细菌作用。
第二种是淋巴细胞(代表符号为L),约占20%~40%,产生细胞因子破坏细菌结构,使细菌不能生存。
第三种细胞是单核细胞(代表符号为M),约占1%~8%,产生抗体。
第四种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符号E),约占0.5%~5%,机体过敏或寄生虫感染时可增加比例数。
末位是嗜碱性粒细胞(符号B),约占0~0.75%,各种比例如不协调,预示可能有某种病。
血小板系统:血小板(PL)约为(100~300)×109/L,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如低于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倾向。
红细胞(RBC)
正常情况:男性:(4-5) *1012/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血红蛋白(Hg)
正常情况:男性:(120-150) g/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白细胞(WBC)
正常情况:(4-10)*109/L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
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50-70)%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0-00。
75)%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20-30)%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3-8)%
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血小板(PLT)
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血沉
正常情况:男性:(0-15) mm/h;
增快: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
减慢: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00。
5-1。
5)%
增高: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