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专题十二:中国现代科技教育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二 专题总结

人教版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二  专题总结

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实质性重大进展。
解读 政企不分、企业负盈不负亏、企业约束机 制不健全等是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因素;建立现 代化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增强企业 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调动工人生产 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2.海尔的成长历程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
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4)内地大批开发区的涌现 20世纪90 年代以来,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 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 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形式更 加灵活。
(5)对外开放的格局
至20世纪90 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形成从经济 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 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人教版]
(1)明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 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到1978年,中
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地影
响着国家的现代经建设。
瞄准市场,从一个 只做一个冰箱产品, 冰箱产品扩张到国 夺得中国冰箱历史 内其他家电领域, 从国内向国际延伸, 上第一枚质量金牌, 创出中国家电第一 通过美国海尔、欧 创出中国冰箱名牌 品牌 洲海尔、中东海尔 等本土化的海尔品 通过引进国外公司的资金、关键技术和 牌,创出国际知名 先进设备,与有关研究机构联合开发, 的家电品牌 全部消化了所引进的技术,开发出了具 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各项产品
①报纸总印 数(亿份) ②广播节目 制作时间 (小时) ③电视节目 制作时间 (小时) ④互联网用 户(户)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专题十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考点导图】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专题12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微专题科技发展与粮食安全、填海造陆与围湖造田、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原卷版)

专题12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微专题科技发展与粮食安全、填海造陆与围湖造田、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原卷版)

专题12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微专题科技发展与粮食安全、围海造陆与围湖造田、新能源内容概览A·常考题不丢分B·综合素养拿高分/拓展培优拿高分【命题点01 能源安全】【命题点02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命题点03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命题点04 科技发展与粮食安全】【命题点05 填海造陆与围湖造田】【命题点06 新能源开发与利用】C·挑战真题争满分(2024·全国·模拟预测)滨海砂矿是指重矿物在滨海环境下富集而成的具有工业价值的砂矿。

滨海砂矿是增加矿产资源储量最具潜力的资源之一,目前在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中,其产值仅次于海底石油和天然气。

随着陆地矿物资源的日趋枯竭,开发利用海洋矿产资源越来越重要。

下图为山东省滨海砂矿类型及其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图示区域滨海砂矿中矿物的主要来源有()①长江流域的陆相泥沙沉积物①滨海地区基岩风化物①洋流远程输送的泥沙沉积物①海洋基底潮流冲刷物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我国在开发滨海砂矿资源时应()A.全面开发,充分实现资源的价值B.加强资源勘测与规划,适度开发C.以保护海洋生态为主,禁止开发D.增加与周边国家合作,共同开发(2023·浙江·模拟预测)海底空间既适合存放石油、天然气、炸药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也适合储备大米、小麦等易霉易腐的食品。

完成下面3-4小题。

3.海底空间能够存放多种物资的主要条件是()A.海水盐度保持稳定B.具有恒温的环境C.受人类活动干扰小D.存放的成本较低4.与陆上储存油气相比,海底储存油气的优势是()A.建设投入低B.储存量更大C.安全系数高D.存储周期长(2023下·安徽·高二池州市第一中学校联考期末)绿色智慧能源体系是能源绿色与管理智慧的新型能源体系。

在绿色智慧能源体系框架下,“超级能源盆地”将重塑未来能源勘探开发的理念与模式。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6讲汉代儒学课件新人教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6讲汉代儒学课件新人教版
——《祭礼的由来》
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说明了孔 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提示] 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 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术。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 36 讲 汉代儒学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 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 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 浩劫。 (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 “灭学之祸”。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_儒___学__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7.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 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 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 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视角 1 从社会发展角度命题 汉代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学、吸收黄老之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 的,呈现出外儒内法的特点。解题时需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对点 1] (2017·北京高三统练)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
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第1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人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第1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人民

知识研读
考点整合
3.教训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 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 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 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 国模式。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 济发展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 主,坚持群众路线。
知识研读
知识梳理
2.经济成就 (1)先后建成 武汉、 包头等钢铁 基地。 (2)形成了冶金、石化等十几个 基础行业 。 (3)全国除 西藏 以外,各省、自 治区都有了铁路。 (4) 石油 已全部自给。
知识研读
知识梳理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重大破坏 (1)原ຫໍສະໝຸດ :“全面夺权 ”的狂潮。考点整合
知识研读
【解析】题目考查“一五”计划期
间的史实,解题应注意其时间范围。 C项在“一五”计划之前已经完成。 A、B、D三项都是“一五”期间发生 的重要史实。
【答案】C
知识研读
考点整合
考点二 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失误及其 经验与教训
1.失误
事件
特征
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总 路线
多快好省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 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 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 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
特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一、专题一:中国古代史1.1 夏商周时期:了解夏商周的更迭,理解夏商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1.2 春秋战国时期: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3 秦朝:掌握秦朝的建立和灭亡,了解秦始皇的主要功绩。

1.4 汉朝:了解汉朝的兴衰,掌握汉武帝的主要政绩。

1.5 三国两晋南北朝:了解三国鼎立,掌握西晋和东晋的更迭,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专题二:中国近代史2.1 鸦片战争: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2 太平天国运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3 洋务运动: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4 戊戌变法: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5 辛亥革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三、专题三:中国现代史3.1 五四运动: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2 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3 抗日战争: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4 解放战争: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四、专题四:世界古代史4.1 古埃及:了解古埃及的文明成果,如金字塔、木乃伊等。

4.2 古希腊:了解古希腊的文明成果,如奥林匹克运动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4.3 古罗马:了解古罗马的文明成果,如罗马竞技场、罗马法等。

4.4 古印度:了解古印度的文明成果,如佛教、种姓制度等。

4.5 古中国:了解古中国的文明成果,如长城、孔子、秦始皇等。

五、专题五:世界近代史5.1 新航路的开辟:了解新航路的开辟背景、过程和影响。

5.2 文艺复兴:了解文艺复兴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5.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5.4 美国独立战争: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5.5 法国大革命: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六、专题六:世界现代史6.1 第一次世界大战: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专题1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021年高考政治真题与模拟题分类训练(学生版)

专题1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021年高考政治真题与模拟题分类训练(学生版)

专题1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2021·浙江高考真题)取材于老一辈亲身经历的扶贫剧《山海情》在一片好评声中收官。

该剧让无数在富足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走入历史场景,见证苦尽甘来的扶贫奋斗史,使许多年少不知“贫”滋味的90后和00后心灵颤动、热泪盈眶。

由此可见,该剧的成功在于它( )①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②推动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③真实地再现了老一辈的奋斗经历④深深地触动了年轻人的内心情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21·河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四史’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

”“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明确学习要求、学习任务,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A中学高一(3)班将于“七一”前夕举办一次以“学‘四史’增强‘四个自信’”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做一个活动计划。

要求:①结合学科知识,说明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②说明活动的具体内容并设计有特色的活动形式;③150字左右;④不得透露任何个人信息。

3.(2021·全国高考真题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兴修水利、治理大江大河、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也积累下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直面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验,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顺天时,量地利”等生态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专题十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专题十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专题十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一、农民阶级: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广西)——平均主义代表人物:洪秀全、洪仁玕实践活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大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内忧外患、)探索方案:《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或进步性、空想性、落后性;《资政新篇》:革命性或进步性、空想性。

思想特点:——向西方寻求真理,领导中国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局限性:没有得到实施。

评价: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受时代和小农经济地位所决定;遭受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失败了。

2、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盲目排外探索方案:扶清灭洋(爱国性、局限性)思想特点: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局限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盲目排外评价: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受时代和小农经济地位所决定;遭受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失败了。

二、地主阶级1、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制夷代表人物:林则徐(《各国律例》《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重大活动:禁烟运动、开眼看世界探索方案: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特点:向西方学习,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科技知识局限性:只注重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未付诸实践。

2、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重大活动:洋务运动探索方案: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思想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局限性:没有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三、关于洋务运动——国家力量推动的近代化运动(主要表现为经济的近代化)1、背景(内忧外患)(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遥遥欲坠(2)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如丧家之犬;清政府中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等主张的具体实践。

2、含义、目的、失败标志含义: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在自强、求富口号下,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一届人大会上 C. 全国科技大会上 D. 全国政协大会上
“两弹一星”
• “两弹一星”是指 • A.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 B.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 C. 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 D.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实行“两弹一星”的目的: 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 和空间技术垄断
文革期间
神舟5号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共同原因
政治:
文化:
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 推动。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无私 奉献。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党和政 府的重视和正确决策
经济
改革开放,经济的进步。
• 邓小平在哪次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 •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 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A. 第一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南优2号” B. 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 他培育的杂交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 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D. 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重大成就
1964
1964 1965 1970 1973 1983 2
作用和意义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文革前
打破美苏核垄断,跨入核国家
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
“南优 2 号”培育成功
第一台每秒运算上亿的计 算机。
• 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 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

A.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 实施“星火计划”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秦山核电站建立
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I号发射成功 C. “神舟”号飞船进太空 D. “远望”I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