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

合集下载

大熊猫简介课件

大熊猫简介课件

自然保护区建设
中国政府在大熊猫栖息地建立了多个 自然保护区,如四川卧龙、陕西佛坪 等,有效保护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 生态环境。
生态恢复与治理
科研监测与技术支撑
加强大熊猫科研监测工作,运用现代 科技手段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进行实 时监测和调查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 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 态工程,逐步恢复和治理大熊猫栖息 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其生存质量。
和数量的影响。竹子的生长周期和开花死亡现象都会对大熊猫的生存造
成威胁。
02
营养需求的特殊性
大熊猫对营养的需求有其特殊性,如需要摄取大量的纤维素以及适量的
蛋白质、脂肪等。食性单一使得大熊猫在某些时期可能面临营养不足的
问题。
03
对环境的适应性
大熊猫的食性是其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熊猫逐
未来保护策略探讨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进一步完善大熊猫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提高法律威慑力。
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
加强大熊猫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探索新的保护技术和 方法,提高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促进公众参与与教育
加强大熊猫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认知度和参 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大熊猫保护的良好氛围。
野化放归项目实施情况介绍
野化训练基地建设
为实施野化放归项目,相关部门建立了多个野化训练基地,模拟 大熊猫自然栖息环境,进行适应性训练和放归前准备。
放归个体选择标准
制定严格的放归个体选择标准,包括年龄、健康状况、遗传背景等 方面,确保放归个体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放归效果评估
通过对放归个体的跟踪监测和数据分析,评估野化放归项目的实施 效果,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改进方向。

大熊猫资料

大熊猫资料

大熊猫资料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大型哺乳动物,被誉为国宝。

它属于熊科,学名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的标志性物种之一。

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陕西、甘肃和云南等省份的山区。

它们的体态庞大、毛色黑白相间,拥有可爱的圆脸和圆耳朵,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的体型较大,成年大熊猫的体重可达70到160千克,体长1.2到1.9米。

它们的身体特征独特,圆滚滚的身体、短而肌肉发达的前肢适合攀爬树木,骨架强壮有力。

大熊猫的颜色主要为黑白相间,背部和四肢为黑色,头部和身体的侧面为白色。

这种独特的外表使得它们在野外更容易保持隐蔽。

大熊猫是一种独居的动物,它们以竹子为主要食物。

由于大熊猫的消化系统进化成专吃竹子,因此它们几乎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食。

科学家统计,大熊猫吃竹子的时间占到一天中的12个小时左右。

大熊猫还会吃其他一些植物,如草、块茎、嫩芽、果实和树皮等。

但它们的主要能量来源仍然是竹子。

大熊猫繁殖能力较低,一般在四到六岁时性成熟,但雌性每年只有一两天的发情期,并且受孕的几率也相对较低。

受孕成功后,雌性大熊猫会在妊娠期间为了保持营养和休息而选择不下地,通常在树上筑巢居住。

大熊猫的妊娠期约为95到160天,一般会产下一到两只幼仔。

幼仔出生时是无毛的,身体十分脆弱需要雌性大熊猫照顾。

幼仔会在大约一至一年半的时间里依赖母亲生活。

大熊猫是世界上濒危物种之一,主要受到栖息地破坏、非法猎杀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威胁。

中国政府为了保护大熊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猎捕和推进栖息地恢复等。

同时,国内外的科研人员也在积极努力研究大熊猫的繁殖生态和保护技术,为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在增长,但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世界各地的动物园也积极参与大熊猫的圈养繁育工作,并与中国进行国际合作,共同努力推动大熊猫种群的保护工作。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希望能够让大熊猫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大熊猫的资料

大熊猫的资料

大熊猫的资料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又称熊猫、大猫熊,是一种珍稀的大型动物,属于哺乳动物门,食肉目,熊科。

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四川、陕西、甘肃和青海等省份的森林山区。

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以竹子为主食的熊科动物,因其可爱的外貌和温顺的性格而成为世界闻名的保育动物。

大熊猫体型较大,体长可达1.2-1.8米,体重可以达到100-160千克。

大熊猫的特征性外貌包括:圆圆的脸颊,黑白相间的粗厚毛发,黑色的肚子和四肢,白色的头部和背部。

大熊猫拥有肥胖的身体和笨拙的步态,因此被人们戏称为“胖达熊”。

大熊猫是典型的植食动物,约90%的食物来源于竹子。

竹子不仅提供了大熊猫所需的能量,还含有大量的纤维和水分。

由于竹子的消化率较低,大熊猫需要消化大量的竹子以获得足够的营养。

此外,大熊猫还偶尔会食用其他植物、果实和小动物,如草本植物、花草、鱼虾等。

大熊猫是孤居的动物,它们喜欢独自生活在竹林中的小巢里。

大熊猫具有高度的领地意识,每只熊猫会划定自己的领地,并通过标志性的气味来辨认自己的家园。

它们通常以呜咽、咧嘴、咕噜等声音来进行交流。

大熊猫的繁殖期较短,一般为每年的3-5月之间。

雌性大熊猫在怀孕期间会足够吃足够休息,妊娠期为87-160天,平均为135天。

每胎大熊猫一般只会产下1-2只幼仔,幼仔刚出生时身体非常脆弱,呈粉红色,眼睛闭合。

幼仔需要在母亲悉心照料下渐渐长大,一般在2-3年后才能离开母亲独立生活。

大熊猫是受到国内外保护关注的物种之一,也是中国的国宝之一。

目前,中国政府和各种保护组织致力于大熊猫的保护事业,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展教育宣传等方式,积极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及其生存环境。

大熊猫逐渐走出了濒临灭绝的边缘,但仍面临着资源短缺、栖息地破坏和非法狩猎等威胁。

大熊猫的资料完整介绍

大熊猫的资料完整介绍

大熊猫的资料完整介绍简介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为罕见的哺乳动物之一。

以其可爱的外貌和特殊的饮食习性而闻名于世。

大熊猫是中国国宝,也是一种受到国际公约保护的濒危物种。

本文将全面介绍大熊猫的分类、外貌特征、栖息地、饮食习性、繁殖方式等相关资料。

分类大熊猫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熊科、熊亚科、大熊猫属(Ailuropoda)。

外貌特征大熊猫是中型熊科动物,体型较大,体重可达到100公斤左右。

它有着圆胖的身体,头部大而圆,四肢短粗。

大熊猫的体毛呈黑白相间的图案,脸部呈白色,耳朵黑色,眼圈黑色,眼睛呈椭圆形,外形十分可爱。

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因此具有特殊的饮食习性。

栖息地大熊猫栖息在中国西南部的山区地带,主要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等省份的高山森林地区。

大熊猫对生境的要求较高,适宜的栖息地主要包括海拔1500到3000米之间的高山地区,以及有丰富竹子资源的森林。

饮食习性大熊猫是典型的竹食性动物,约90%的食物是竹子。

它们有着特殊的消化系统,可以消化竹子中的纤维素。

此外,大熊猫也会吃一些其他植物、草本和水果。

每天,大熊猫需要食用10到20公斤的竹子来维持其体重。

繁殖方式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每年的2月至5月之间。

雌性大熊猫在发情期通常只有3到7天的时间,此时雄性大熊猫会通过嗅觉的方式寻找合适的伴侣。

雌性大熊猫通常一次只生育1到2只幼崽。

幼崽在出生后非常脆弱,通常要依靠母亲的照料来生存。

幼崽在出生后会保持白色的毛色,约三个月大时开始逐渐变为黑白相间的色彩。

保护现状由于生境破坏、栖息地减少、食物资源减少等原因,大熊猫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

1984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列为濒危物种。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熊猫的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增加食物来源,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等。

目前,大熊猫的保护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大熊猫》课件

《大熊猫》课件
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大熊猫保护和研究工作。这些合作 项目不仅有助于提高大熊猫的保护水平,还有利于促进国际间的野生动物保护合作。
迁地保护
对于一些栖息地环境遭到破坏的大熊猫种群,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将它们迁移到环境条件 较好的地区,以保护其种群的延续。
大熊猫的生存威胁与挑战
吉祥物
大熊猫曾多次被选为国际 大型活动的吉祥物,如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 物“福娃”。
影视作品
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影视作 品也很多,如《功夫熊猫 》等。
05
大熊猫的未来展望与建议
大熊猫的保护趋势与展望
栖息地保护
随着人们对大熊猫保护意识的增 强,未来大熊猫的栖息地有望得 到更好的保护,为它们提供更加
详细描述
大熊猫生活的地区需要有丰富的竹子资源,以提供足够的食 物。这些地区通常具有陡峭的地形和大量的降水,形成了独 特的生态系统。此外,大熊猫也会在森林边缘和人类居住区 寻找食物。
大熊猫的繁殖与生长
总结词
大熊猫的繁殖和生长过程具有特殊性,包括延迟生育、独居生活和低繁殖率等特点。
详细描述
大熊猫的繁殖周期较长,雌性大熊猫通常在7-8岁左右开始繁殖,而雄性大熊猫则要等到10岁左右。雌性大熊猫 每年只产一胎,每胎通常只产一只幼崽。幼崽在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尝试行走和爬树,并在母亲身边学习捕食和独 立生活技能。
护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科学研究
加大对大熊猫保护的科学研究力 度,深入研究其生态习性、繁殖 规律等,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
保护措施提供支持。
强化法律法规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法律法规,加 强对非法猎捕、盗猎等行为的打 击力度,为大熊猫的保护提供有
力保障。

大熊猫.pptx

大熊猫.pptx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大熊猫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森林砍伐、土地开垦、矿产开采等人类活动导致大熊 猫的栖息地不断减少,食物来源也受到影响。此外,气候变化也对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全球变暖导致一些地区 的温度升高,使得大熊猫的栖息地变得越来越不适宜生存。这些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都对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保护大熊猫的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对于维护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
人工饲养条件下食物调整策略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大熊猫的食物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人 工提供的竹子。为了确保大熊猫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饲养员 会根据大熊猫的体重、健康状况和季节等因素,调整它们的饮 食。例如,在冬季竹子供应不足时,饲养员会为大熊猫提供营 养丰富的饲料,如竹粉、豆粕等,以补充其饮食中的不足。此 外,饲养员还会定期为大熊猫提供水果、蔬菜等辅食,以满足 其多样化的营养需求。这些调整策略有助于确保大熊猫在人工 饲养条件下能够保持健康。
05
大熊猫疾病防治与健康管理
常见疾病类型及预防措施
01
消化系统疾病
大熊猫以竹子为主食,消化系统较为特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肠
胃炎、便秘等。预防措施包括提供新鲜、清洁的竹子和适量补充其他食
物,确保饮食均衡。
02
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大熊猫生活的环境较为封闭,空气质量可能受到影响,易导致呼吸
系统疾病。预防措施包括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定期更换空气,以及为大
熊猫的饮食中所占比例极小。
营养需求与摄取方式
大熊猫的营养需求相对特殊,它们需要大量的纤维素来维持肠 道健康,同时也需要适量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满足能量需求。大 熊猫通过啃食竹子的方式摄取食物,它们的消化系统能够有效 地分解纤维素,从中获取能量。此外,大熊猫也会通过偶尔食 用其他食物来获取一些必要的营养成分。

大熊猫简介

大熊猫简介

大熊猫简介大熊猫是一种温顺、姿容可掬、行动逗人喜爱的动物,是人们最喜欢的野生动物之一。

它的别名包括大猫熊、竹熊和花熊,学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为giant panda。

它属于大熊猫科(Ailuropodidae),分布在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等局部地区。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熊猫的身体特征是体长120-180厘米,尾长10-20厘米,体重60-110千克。

它的头圆而大,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圆而大的趾。

躯干和尾巴是白色的,而两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则是黑色的,腹部为淡棕色或灰黑色。

大熊猫栖息在海拔20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

它们没有固定的巢穴,常在大树下或竹林内卧睡。

大熊猫的视觉较差,行动缓慢,但能快速而灵活地爬上高大的树木,并能泅渡湍流的河溪。

它们主要以竹类的竹笋、竹叶为食,偶尔也会捕食小动物。

大熊猫的发情期为每年的4-5月份,也有秋季交配的。

每胎一仔,偶见两仔。

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

然而,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了原有的古老特征,因此被誉为“活化石”。

如今,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已十分狭窄,仅限于中国的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凉山的局部地区。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活化石,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大熊猫的存亡早已为世人所关注,今后为了保护和繁殖大熊猫,还需要继续做大量的工作。

大熊猫是一种哺乳动物,属于食肉目、大熊猫科,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

它们没有固定的巢穴,喜欢单独活动,四处悠荡。

常在大树下或竹林内卧睡。

虽然视觉较差,行动缓慢,但它们能够快速而灵活地爬上高大的树木,并能够泅渡湍流的河溪。

大熊猫主要以竹类的竹笋、竹叶为食,偶尔也会捕食小动物。

发情期为每年4~5月份,也有秋季交配的,每胎1仔,偶见2仔。

大熊猫的知识介绍

大熊猫的知识介绍
➢ 始熊猫的主支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 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 体形比熊猫小
➢ 随后向亚热带扩展,广泛分布在华北、西北、 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
➢ 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 鼎盛时期
大熊猫的进化史
➢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 积纪早期。



的 分
大小凉 山
布 范 围
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 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 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
大熊猫的分布范围
秦岭山 系
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 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 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 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 坝。
邱峡山系
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 和天全等般分布的县有大邑
岷山山 系
3
大熊猫的迁地保护是对大熊猫就 地保护的有利辅助,就是以野外 大熊猫个体为建群者,在人工条 件下发展圈养种群数量,达到能 够自我维持的最小规模。
4
已基本形成了以四川川卧龙“中 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为龙头四 川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陕西楼 观台大熊猫救护中心和北京动物 园为重点的全国圈养大熊猫繁育 发展体系。
关爱 大熊猫,人
人有责!
感谢观看
➢ 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己久,早在文字产生 初期就有记载
➢ 1869年3月,法国博物学家·戴维德,在中国四 川发现了当地人称为白熊、花熊的踪迹从此, 匿居荒野的猫熊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
三、大熊猫的分布范围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 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
大小相 岭
除洪雅和冕宁般分布县外, 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苏经石 棉、汉源、九龙等
保护动物知识普及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熊猫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大熊猫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程度从濒危变为易危。

•2外形特征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00~1800mm,尾长100~120mm。

体重80~120kg,最重可达180kg,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

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

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

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

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

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

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mm,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

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

这是由于大熊猫长期生活于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

此外由于它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

因此,当夜幕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3栖息环境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

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

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野外大熊猫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势等。

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

大熊猫具有不惧寒湿,从不冬眠的性格。

哪怕气温在-4~14℃它们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

它们也不怕潮湿,总爱在湿度80%以上的阴湿天地里生活。

4生活习性行为特点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

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在动物园里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

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大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

它们非常的灵活,能够把它们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

最喜欢的姿势便是腿撑在树上,并用手遮住眼睛。

大熊猫最可爱的特点是它那胖嘟嘟的身体和他那内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

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没必要行动很快。

但是,正是它这种慢吞吞的动作使它能够保存能量,以适应低能量的食物。

它们有时候也会爬树侦察情况,逃避入侵者,或是打盹。

熊猫幼仔上演“熊猫瘫”(10)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

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

熊猫有时还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皿当成玩具,玩耍后弃置山野。

有时它们还和羊、猪等家养的牲畜亲善,随着同吃同住。

通常情况下,大熊猫性情总是十分温顺,初次见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

它们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时,总是采用回避的方式。

但一但当上了妈妈,其小宝贝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是关怀看望,也会惹怒母亲大动肝火,张牙舞爪,动手动脚。

有时它们还爱作一些修饰及其他一些求适活动。

可以象猫一样把身体伸直,前是伸开,后半身抬起,让身躯灵活舒展,或睡醒以后,前肢直伸打哈欠。

如果被水沾湿或过河涉水后,也可以象狗一样把身上的水抖掉。

在野外,大熊猫通常在发情季节发生冲突,特别是当三到四只雄性追求一只发情的雌性时。

有时候,雌性和雄性也会发生争斗。

在动物园,它们的争斗通常是因为水,食物或某只大熊猫占据了好的地盘。

气味标记对大熊猫种群来说,可以看见的信号对它们来是毫无意义的:它们的圆脸缺乏表情,尾巴很短,没有冠部或棕毛来展开,耳朵可以竖起放下但也不够灵活。

这都是因为熊猫常年生活在高山上茂密的薄雾弥漫的竹林里面、看不见彼此而造成的。

大熊猫大多数的交流都是通过留在栖息地的气味标记来实现的。

当它们想见面的时候,通常是发情季节,就会通过气味标记找到彼此。

一旦它们见面以后,就转为声音交流。

大熊猫依靠它们丰富的“语言”来表达从多情到生气的情绪。

沉默是另一种交流方式。

当大熊猫在玩,或是简单地表示友好,没有交配或好斗的想法的时候,它们不会发出任何声音。

这种声音规则可以帮助人们判断在动物园里看到的大多数熊猫的行为。

用气味来标记领土是它们在竹林里保持和平的秘诀。

大熊猫将肛周腺体的分泌物涂在柱子,树桩,墙上,地上以及它们经常经过的地方。

这些气味标记能让它们互相回避或聚到一起。

在非发情季节的时候,一闻到陌生熊猫的气味它们就会走开。

发情季节的时候,一只雌性大熊猫的气味可能就表示她已经做好交配的准备,并且希望吸引雄性前来。

大熊猫有好几种做标记的方式。

它们经常用尿液,或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的混合来做标记。

当它们做标记的时候,它们会晃动头部,嘴巴半张。

做了标记以后,它们会在做标记的地方剥掉树皮,或留下抓痕,以引起其他熊猫的注意。

食性食物大熊猫的食性是其最为奇特和有趣的习性之一,因为它几乎完全靠吃竹子为生,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种植物中,竹类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欢吃的有大箭竹、华西箭竹等7种。

虽然随着食性的转变,一些器官也起了相应的变化,特别是牙齿,它的臼齿非常发达,是食肉目动物中最强大的,构造较为复杂,接近于杂食性兽类,裂齿的分化不明显,犬齿和前臼齿发达,没有齿槽间隙。

上门齿呈弧形排列,下门齿呈一横列,第二对下门齿位置常靠后,似乎形成双列,这种现象在老龄个体的头骨上较为明显。

犬齿的齿根粗大,而齿冠显得较短,齿尖不算锋利。

第一对前臼齿极小,常见有一侧或双侧缺失的现象,第二对上前臼齿的前缘偏向内,后缘则偏向外,呈半斜位,第三、第四对上前臼齿的齿冠呈棱形,外侧有3个,内侧有2个齿突。

臼齿被称为丘突型齿,咀嚼面特宽大,大致呈长方形,具大小不同的结节形齿尖,上臼齿有4个较大的齿尖,最后一枚上臼齿特大,向后延伸于颧骨的后部,冠面具有复杂的小棱形齿突,最后一枚下臼齿小,齿尖并不明显,位于下颔支前缘的内侧。

一般食肉目动物的最后一枚上臼齿均位于冠状突基部的前缘处,而大熊猫臼齿的后移即可限制上、下臼齿的左右摆动,又可以增强咀嚼效果,但碾磨作用受到限制。

臼齿的磨损上下不同,下臼齿的磨损始自外侧,而上臼齿则始于内侧,原因是左右上臼齿列之间的距离大于下颔臼齿列的间距。

总的看来,它的牙齿与其他食肉类动物不同,却同草食性的有蹄类动物十分相似。

它的前掌上的5个带爪的趾是并生的,此外还有一个第六指,即从腕骨上长出一个强大的籽骨,起着“大拇指”的作用,这个“大拇指”可以与其他5指配合,就能很好地握住竹子,甚至抓东西、爬树等。

但它却还保留着食肉动物的那种较为简单的消化道,没有食草动物所具有的专门用于储存食物的复杂的胃和巨大的盲肠,肠胃中也没有用于把植物中的纤维素发酵成能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共生细菌或纤毛虫。

为了获得所需的营养,唯一的办法就是快吃快拉、随吃随拉。

一只体重100公斤的成年大熊猫,在春天每天要花12~16小时,吃掉10~18千克的竹叶和竹秆,或者30~38千克的新鲜竹笋,同时排出10 多千克粪便,才能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

大熊猫的食物营养低劣,不能有过多的能量贮存。

为了保存能量,必须控制能量消耗过大的活动。

因此,它喜欢在平缓的地方行走,避免爬坡。

平时也只在一个小范围里活动,利用气味、声音等传递信息,相互之间并不直接接触。

大熊猫除吃竹子外,也吃一些杂草等其他植物,但吃进的量极少。

此外,它也并非真正的“和尚”,遇到机会,也要开一次“荤”,恢复一下其祖先的本性。

例如在它的栖息地内分布着一种害鼠,名叫竹鼠,俗称“竹溜子”,专吃箭竹的地下根,使箭竹枯死。

但它的肉却是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正象当地的一句俗话中所说的:“天上的斑鸠,地上的竹溜”。

大熊猫有一套巧妙的办法来对付竹鼠,一旦闻到它的气味,或者发现其踪迹,很快就能找到它的洞穴,然后便用嘴向洞里喷气,并用前爪使劲拍打,迫使竹鼠慌忙出逃,大熊猫则乘机一跃而上,用前爪按住,撕去鼠皮,尽食其肉。

如果竹鼠不出洞,大熊猫就会来个挖洞抄家,直到将其捕获。

大熊猫虽然也具有食肉动物吃肉的潜力,但它很少捕食动物或动物的尸体,这并不是它不喜欢吃肉,而是缺少机会。

因为在大熊猫的分布区里,大型的食肉兽很少,没有多少残尸剩首供它食用。

如果它自己经常去捕捉鼠类等小动物,所得到的营养却常常不足以抵偿消耗掉的能量。

因此,大熊猫只能偶尔吃到一点肉食,大部分时间则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维持生命,成为一辈子循规蹈距、依竹而生的动物。

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

此外,野生大熊猫还偶食一些动物尸体或其它植物。

圈养大熊猫主要以某一种或几种低山平坝竹为主食,辅食是以谷物类为主所调制的精饲料。

竹类是大熊猫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和正常繁育的关键所在。

随着大熊猫饲养技术的提高,逐渐认识到为大熊猫提供喜食的高山或亚高山竹类对于其身体健康和正常繁育的重要作用;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

圈养条件下,也能人工为大熊猫提供大量高山或亚高山的喜食竹类。

大熊猫的食物并不是单一的箭竹,其实大熊猫喜欢吃的竹子种类比较多,箭竹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种类。

这些竹子长期生长在亚高山暗针叶林、山地暗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及山地常绿阔叶林的林冠下,分布海拔从700~3500米不等。

不同山系的大熊猫主食竹类不同。

大熊猫的食谱随山系和季节而有变化,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种类的竹子或同种竹子的不同部位。

春夏季最爱吃不同种类的竹笋,秋季多以竹叶为主食,冬季以竹秆为主食。

野外大熊猫常见的食用竹种类包括:冷箭竹、八月竹、实竹子、筇竹、大叶筇竹、箬竹、少花箭竹、短锥玉山竹、北背玉山竹、峨热竹、巴山木竹、糙花箭竹、缺苞箭竹、华桔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