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内伤病因-饮食失宜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1.0.3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8学分学时:112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112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1。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and Ancient Philosophy,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s and so on.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basic TCM.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54
心脏病因病机示意图
病因
禀赋薄弱病后失调 思虑劳心过度
心气不足—心阳虚 心血亏耗—心 蒙蔽心包
实证
气滞
血瘀
瘀血阻络
55
思考题
何谓病因、六淫、内伤七情? 风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何谓病机、正气? 疾病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气机失常包括哪五个部分?
56
42
(三)阴阳偏衰—阴虚
1、病理状态: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导致 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
2、病机特点: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偏盛。 3、临床表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
舌红少苔、脉细数(虚热证)
43
(三)阴阳互损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 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40
(二)阴阳偏胜—阴盛
1、病理状态: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 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
2、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明显 3、临床表现:恶寒肢冷、畏寒、喜暖、脘腹
9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10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易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11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阻遏气机 易袭阴位
损伤阳气
12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内伤因素:内伤七情(喜、怒、 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等

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31
现代研究
1、有关痰饮、瘀血的研究 2、痰饮的研究 3、痰瘀相关的研究 4、瘀血的研究 5、血瘀病机的研究 6、有关六淫的研究 7、疠气与生物病原的研究 8、有关情志致病的研究
32
第七节 其它病因
一、概念:除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病理产物之外的致病因素, 统称为其他病因。 (一)外伤: 1、外力损伤 :有明显的外伤史,伴有瘀血。 轻则:皮肤肌肉肿痛、青紫,血脉破损而出血, 筋肉撕裂。 重则:关节脱臼、骨折、皮开肉绽,损伤内脏, 或出血过多,导致昏迷、抽搐、亡阳等 严重病变。
3、食类偏嗜:缺乏某些成分,导致疾病的发 生。
23
第五节 劳逸失度
过劳:即过度劳累,也称劳倦所伤。包括
(一)劳力过度,伤气伤形; (二)劳心过度,伤心脾;
(形劳) (心劳)
(三)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肾劳)
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一)安逸少动,气机不畅,脾胃呆滞——血 液运行和津液代谢失常,导致瘀血,水 湿痰饮等继发性病证。
(三)多发为情志病: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 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它包括: 1、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 2、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 3、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1、利于康复2、加重病情
21
第四节
一、饮食不节:
饮食失宜
(一)过饥——营养缺乏,气血生化减少引起: 1、脏腑组织失养,功能活动衰退,全身虚弱; 2、正气不足, 易招致外邪入侵, 继发其他疾病。
即所谓热盛伤阴;〔2〕可蒸迫津液外泄—汗。
12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耗劫津液, 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症;

中医学基础内伤病因(详细)

中医学基础内伤病因(详细)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心肝易伤。首伤心神。
2、情志太过,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思则气结,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 怒则气上
郁怒、暴怒则肝气上逆或肝阳上亢,导致气逆上冲伤脑,脑神被扰、 清窍被蒙,出现头胀头痛头晕,面红目赤、眩晕欲仆,失眠,烦躁易 怒,激动亢奋,脉络怒张等阳亢症状。甚至呕血等症。上,指大脑。 阳亢化火,灼液炼津为痰,风火痰瘀交结,上冲于脑,痹(闭)阻脑 络,或络破血溢,瘀阻脑内,引起猝暴中风、昏(晕)厥,出现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或肢体拘急强直、或纵缓瘫软、或偏瘫抽搐等症。
年轻鲜活的25岁的普华永道女员工 潘洁的离去让人唏嘘不已,其生前 发的微博“我想睡觉”,“各个都 说,别干了”等,更是惹来众多关 于“工作与身体”的热议。
2、过逸
安逸少动,气机不畅 阳气不振,正气衰弱 用脑过少,神气衰弱
《内经》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形体过逸,肌肉筋骨活动过少,易使人的气血迟滞不畅,或者气血津液 生成减少,进一步导致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必随之减退。 俗话说“用进废退”,筋骨肌肉日久不用,会因废弃而痿弱。 用脑过少,神气衰弱,健忘,脑力下降,老年痴呆。 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减退,会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瘦 削,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出汗等。
二、 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或饮食无时。 2、饮食不洁:胃肠疾病,寄生虫,食物中毒。 3、饮食偏嗜:种类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嗜酒。
三、 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耗气伤形 劳神过度:暗耗阴血,伤及心脾 房劳过度:耗伤肾中精气
过劳肥
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凌晨才睡觉,工作越繁忙的人越容易 变胖,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劳肥”。记者、IT人员等是最容易患上过 劳肥的人群。导致原因:长时间坐着工作,缺乏运动;工作繁忙,饮 食不规律;每天都很累,没精力和时间运动;应酬多,容易暴饮暴食 ;时间紧张,睡眠不足;心理压力大,通过吃东西来减压等,睡眠不 足导致饥饿激素增多,压力激素皮质醇增加使人肥胖。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内伤病因当中的第二个——饮食失宜。

讲了饮食不节、不洁、偏嗜。

概括起来:1.要求饮食的结构要合理。

在这个前提下,量要适宜,不可过饥,不可过饱。

2.进食要(按)中国人的习惯早、中、午三餐,有规律的进食。

3.食物要符合卫生的要求,不能进食不洁的食物。

4.按中医学对食物的分析,包括它的性和味,性和味的搭配都必须符合健康的要求。

总之,要求五味无所偏嗜,寒热无所偏嗜,处于一个和合状态,又回到我们在第一章时讲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处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一定保持中和状态。

在这里饮食物量、结构、味、性都要保持和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才是健康的保证。

否则失其和,就由健康的条件转化为致病的条件,这在当今社会现实当中显得更加突出。

劳逸失度下面讲第三、叫劳逸失度。

按照中医理论,中医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之曰人。

把阴阳换成另外的表示法,叫一动一静,阳主动阴主静,阴平阳秘中医学表示为动静互涵。

劳和逸。

“劳”是指动而讲的,“逸”指静而讲,中医学强调机体动静互涵,相反相成,彼此相须,维持一个和合状态。

失去了这个状态就叫做“失度”。

“劳”在我们病因学里面是指运动、用脑、劳作的意思。

用我们现代语言说:1.运动;2.体力劳动;3.脑力劳动。

“逸”是“动”之反义词,是安乐、安闲、享受,就是不动,正确的处理劳逸失度,就是动静互涵,是增进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

反之就会损害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

讲过劳,在中医病因学里面过劳分为:其一、劳力过度。

劳力过度有什么特点呢?叫劳则气耗,就是过劳,运动也好,工作也好,体力劳动超过了机体所能承受的程度叫做过,在这种情况下的劳作、运动,就成导致疾病的因素。

它的致病特点是什么呢?损伤人体的正气,过度劳作以后,都有一个体会,感觉到乏,中医说这个“乏”是气虚一个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劳则气耗。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内伤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称内伤,泛指因⼈的情志或⾏为不循常度,超过⼈体⾃⾝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发病的致病因素,如七情内伤、饮⾷失宜、劳逸失当等。

内伤病因系导致脏腑⽓⾎阴阳失调⽽为病。

由内伤病因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内伤病。

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的,因其病⾃内⽽外,⾮外邪所侵,故称内伤。

⼀、七情(⼀)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七情与⼈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般不会使⼈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体本⾝的正常⽣理活动范围,使⼈体⽓机紊乱,脏腑阴阳⽓⾎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

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发⽣疾病的情志活动。

因七情⽽病称为因郁致病。

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

七情还与机体本⾝的耐受、调节能⼒有关。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六*主要从⼝⿐或⽪⽑侵⼊⼈体,⽽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发病。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故⼜称“内伤七情”。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主喜,过喜则伤⼼;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过度⼜可损相关之脏腑。

七情⽣于五脏⼜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的关系:⽓和⾎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体⽣命活动的两⼤基本物质。

⽓对⼈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对⼈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

⽓⾎是⼈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有密切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饮食、劳逸)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饮食、劳逸)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饮食、劳逸)1.患者外感湿邪为患,症见面垢眵多,大便溏泄粘腻不爽,小便浑浊不清,舌苔白厚腻,脉濡滑。

这些临床表现反映了湿邪的哪种性质A.伤阳B.黏滯C.趋下D.秽浊E.类水2.易于导致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喘息胸痛等症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答案:BE饮食失宜1. 饮食不节即饮食失于节制,如过饥过饱,或饥饱无常,均可影响健康,导致疾病发生。

(1) 过饥指摄食不足,如饥而不得食,或有意识限制饮食,或因脾胃机能虚弱而纳少,或因七情强烈波动而不思饮食,或不能按时饮食等。

过饥,一方面因气血亏虚而脏腑组织失养,机能衰退,全身虚弱;另一方面因正气不足,抗病力弱,易感邪而发病。

(2) 过饱即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强食,以致脾胃难以运化而致病。

轻则饮食积滞不化,以致“宿食”内停,可见脘腹胀满疼痛,嗳腐泛酸,呕吐、泄泻、厌食等。

重则食滞日久,可至脾胃大伤,或可聚湿、化热、生痰而变生他病。

2. 饮食不洁指因食用不清洁、不卫生或陈腐变质或有毒的食物而成为致病因素。

饮食不洁所致病变以胃肠病为主。

如进食腐败变质食物,则胃肠机能紊乱,出现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等。

如进食或误食被毒物污染或有毒性的食物,则会发生食物中毒,轻则脘腹疼痛,呕吐腹泻;重则毒气攻心,神志昏迷,危及生命。

3. 饮食偏嗜指过于喜食某种性味的食物某些食物。

包括饮食偏寒偏热,偏嗜五味,或食类偏嗜等。

(1) 寒热偏嗜良好的饮食习惯要求寒温适中。

若过于偏嗜寒热饮食,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而发生某些病变。

如偏食生冷寒凉之品日久,则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如偏嗜辛温燥热饮食日久,则易致肠胃积热等。

(2) 五味偏嗜指长期嗜食酸、苦、甘、辛、咸不同味道的饮食物。

五味各人五脏,如果长期嗜好某种性味的食物,就会导致该脏的脏气偏盛,机能失调而发生多种病变。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气增日久,夭之由也。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

七情内伤(一)七情内伤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七情内伤是指由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引起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七情能否成为致病因素,一方面取决于情志异常变化是否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范围;另一方面与个体耐受和调节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

七情内伤的形成主要与社会、疾病和个人体质等多项因素有关。

此外环境因素,如空气、水源污染,噪音等,亦可影响情志活动而导致疾病发生。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七情内伤不同于外感六淫,常直接伤及脏腑,导致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生各种病变。

1.直接伤及内脏情志活动与脏腑的功能有关,不同的情志变化分别体现着不同脏腑的生理功能,因此情志失调致人发病也往往通过不同的变化影响到相应的脏腑,出现各脏腑功能失调所特有的症状。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气上,即气机上逆。

喜则气缓:气缓,有缓和、涣散的双重意思。

思则气结:气结,即气机郁结。

悲则气消:气消,即气泄下陷。

惊则气乱:气乱,即气机紊乱。

3.情志波动,影响病情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1.饥饱失常食量过少或过多均可导致疾病。

2.饮食无时有规律地按固定时间进食,可以保证脾胃运化有节奏地进行,水谷精微化生有序,根据机体的生理需求,有条不紊地供给全身。

若饮食无时,或朝食暮废,或朝常不食,久之常可损伤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发生病变。

(二)饮食不洁饮食不洁是指饮食不卫生,或进食腐败变质有毒的食物,或误食毒物等。

(三)饮食偏嗜饮食偏嗜包括种类偏嗜、寒热片嗜、五味偏嗜和、偏嗜饮酒等。

劳逸过度劳逸过度,是指劳倦过度和安逸过度而致病。

劳倦过度,超过人体生理的适应能力,安逸过度,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减弱,都会损伤机体而导致疾病发生。

(一)过劳1.劳力过度劳力,是指体力劳作而言。

劳力过度是指长时间的持续劳作,得不到适当的休息以恢复体力,使身体始终处于疲劳状态,以致积劳成疾;或超过身体承受力的持重、受压及超大强度的运动等,均可导致疾病发生而成为致病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病 因
1
第二节 内伤病因
2
第二节 内伤病因
3
一 七情内伤
内伤病因是指由于人的情志、饮食、劳逸等异常,导致气 血津液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的致病因素。
二 饮食失宜
三 劳逸失当
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劳逸失当
第二节 内伤病因
4
一 七情内伤
二 饮食失宜
三 劳逸失当
二、饮食失宜
(一) 饮食不节
三 劳逸失当
3.食类偏嗜--偏好某种食物,厌恶某种食物,饮食缺乏某种物质 4.偏嗜饮酒——伤及肝脾,助阳生热,聚湿生痰
谢 谢!
1.过饥 营养缺乏、气血衰少——全身虚弱 正气虚弱——易感邪而生病 2.过饱 食积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 久食过量或营养过剩——消渴、肥胖、心脉痹阻 食滞肠道,阻碍气血运行——痔疮、痢疾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 七情内伤
(二) 饮食不洁 胃肠功能紊乱
二 饮食失宜
三 劳逸失当
肠寄生虫病 疫毒污染 食物中毒
5
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 痢疾
腹痛时作、面黄肌瘦、嗜食异物
某些传染性疾病如痢疾等 轻:脘腹疼痛、呕吐腹泻 重:神智昏迷、死亡
第二节 内伤病因
6Hale Waihona Puke 一 七情内伤二 饮食失宜
(三) 饮食偏嗜 1.寒热偏嗜 嗜食生冷寒凉——损伤脾胃阳气 嗜食辛温燥热——肠胃积热 2.五味偏嗜 酸——肝 苦——心 甘——脾 辛——肺 咸——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