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之病因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PPT课件

4、湿邪 Dampness
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称为湿邪。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湿性重浊,粘滞。当其侵犯人体最易留滞于 重:沉重—肢体沉重、头坠重、乏力、 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经络气机失 3. 湿性粘滞 ( 粘腻、停滞) 关节疼痛重着。 常,经络阻滞不畅。 A:病症——粘滞性 浊: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B:病程——缠绵性 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 之势,人体下部亦属于阴,同类相求,故 18 医学课件 湿邪致病多伤及人体的下部。
1.《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2.张仲景: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 《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 径(《金匮要略》)。 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 3.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 陈无择:在张仲景分类的基础上将病因 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 与发病途径结合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阴阳喜怒。” 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二者,四肢九窍, 中具体阐明了“三因学说”。 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 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 之,病由都尽。 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
(2)热(火)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升腾上炎 2.火易耗气伤津 胃火上攻—牙龈肿痛 3.风热上壅 火易生风动血 —头痛、咽喉肿痛 心火上炎 — 口舌生疮 生风: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热灼肝经 ,耗 4.火易扰心神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伤津液,筋脉失养,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证。 5.火易致肿疡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 热入血分,遏阻营血:化腐成脓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解析ppt课件

2019 36
3.冻伤: 冻伤是指人体遭受低温 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 局部性损伤。 冻伤在我国北方冬季常 见。冻伤的程度与温度 和受冻的时间、部位等 直接相关。温度越低, 受冻时间越长,则冻伤 程度越重。
2019 37
冻伤一般有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之分
寒为阴邪,性凝滞,收 引
(1)局部性冻伤 轻者—受冻部位皮肤苍白,局部寒冷麻木, 继而肿胀,皮色转为紫红,或有结块不甚而 皮肤坼裂,自觉灼痛、瘙痒;或有大小不等 的水泡、血泡,自觉疼痛,感觉不灵敏。如 无染毒,则逐渐消肿,结成紫黑色痂皮,不 久痂皮脱落而愈。 2019 -
53
臌胀(血吸虫病)
2019
-
54
三、先天致病因素
又称“胎传”,包括胎弱和胎毒。 1.胎弱:胎弱,又称胎怯、胎瘦,为小儿禀 赋不足,气血虚弱的泛称。胎儿禀赋的强 弱主要取决于父母的体质。 胎弱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皮肤脆薄、毛 发不生、形寒肢冷、面黄肌瘦、筋骨不利、 腰膝酸软,及五迟、五软、解颅等病证。
②火毒(血循毒):常见蝰蛇、尖吻蝮蛇、 青竹蛇和烙铁头蛇咬伤。伤口红肿灼热疼痛, 起水泡,甚至发黑,日久形成疡。全身症状 见寒战发热,全身肌肉酸痛,皮下或内脏出 血,尿血、 便血、吐血、衄 血,继则出现黄 疸和贫血等,严 重中毒死亡。
46
2019
③风火毒(混合毒):如眼镜蛇、大眼镜蛇 咬伤,临床表现有风毒和火毒的症状。
1.饮食不当 嗜食辛辣炙煿 湿热内生 2.情志内伤 暴受惊恐 3.肾精亏虚 虚热煎结 4.寄生虫感染 蛔虫 5. 用药不当 用药过量、影响脏腑(肾、膀胱)气化功能 化学药物:钙、镁、铋、酸、碱性药类药物 6.异物积存 7.外伤 2019 27
(三)结石的致病特点
3.冻伤: 冻伤是指人体遭受低温 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 局部性损伤。 冻伤在我国北方冬季常 见。冻伤的程度与温度 和受冻的时间、部位等 直接相关。温度越低, 受冻时间越长,则冻伤 程度越重。
2019 37
冻伤一般有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之分
寒为阴邪,性凝滞,收 引
(1)局部性冻伤 轻者—受冻部位皮肤苍白,局部寒冷麻木, 继而肿胀,皮色转为紫红,或有结块不甚而 皮肤坼裂,自觉灼痛、瘙痒;或有大小不等 的水泡、血泡,自觉疼痛,感觉不灵敏。如 无染毒,则逐渐消肿,结成紫黑色痂皮,不 久痂皮脱落而愈。 2019 -
53
臌胀(血吸虫病)
2019
-
54
三、先天致病因素
又称“胎传”,包括胎弱和胎毒。 1.胎弱:胎弱,又称胎怯、胎瘦,为小儿禀 赋不足,气血虚弱的泛称。胎儿禀赋的强 弱主要取决于父母的体质。 胎弱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皮肤脆薄、毛 发不生、形寒肢冷、面黄肌瘦、筋骨不利、 腰膝酸软,及五迟、五软、解颅等病证。
②火毒(血循毒):常见蝰蛇、尖吻蝮蛇、 青竹蛇和烙铁头蛇咬伤。伤口红肿灼热疼痛, 起水泡,甚至发黑,日久形成疡。全身症状 见寒战发热,全身肌肉酸痛,皮下或内脏出 血,尿血、 便血、吐血、衄 血,继则出现黄 疸和贫血等,严 重中毒死亡。
46
2019
③风火毒(混合毒):如眼镜蛇、大眼镜蛇 咬伤,临床表现有风毒和火毒的症状。
1.饮食不当 嗜食辛辣炙煿 湿热内生 2.情志内伤 暴受惊恐 3.肾精亏虚 虚热煎结 4.寄生虫感染 蛔虫 5. 用药不当 用药过量、影响脏腑(肾、膀胱)气化功能 化学药物:钙、镁、铋、酸、碱性药类药物 6.异物积存 7.外伤 2019 27
(三)结石的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课件

异常变化:太过、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 气候变化过于剧烈。
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 能适应气候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5
六淫
六淫的致病的共同特点
• • • •
• 转化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6
风邪
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病因 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
病因
概说 外感性致病因素 内伤性致病因素 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其他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
概说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
概说
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 原因,亦称致病因素、病源、病 邪等。
如: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 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痰饮、瘀血、结石)等。
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故属阳邪。 “阳胜则热”,故暑邪致病,常见壮热、 面赤、心烦、脉象洪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8
暑邪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暑与心相通,易上扰心神。 暑为火热之气,主升主散,可致腠理开泄 而伤津耗气。 临床表现 心胸烦闷不宁,或突然昏倒。
汗多,口渴喜饮、小便短赤,气短乏力 等。
寒邪之中少阴,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 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 微细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3
寒邪
2.
寒性凝滞,指寒邪致病,易使经脉气血津 液凝结、经脉阻滞。
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见头身 肢体关节疼痛。
痛痹,以关节冷痛为主。
寒邪直中胃肠,脘腹冷痛。
寒客肝脉,见少腹、阴部冷痛。
•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 风性善行而数变 • 风性主动 • 风为百病之长
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 能适应气候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5
六淫
六淫的致病的共同特点
• • • •
• 转化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6
风邪
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病因 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
病因
概说 外感性致病因素 内伤性致病因素 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其他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
概说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
概说
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 原因,亦称致病因素、病源、病 邪等。
如: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 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痰饮、瘀血、结石)等。
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故属阳邪。 “阳胜则热”,故暑邪致病,常见壮热、 面赤、心烦、脉象洪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8
暑邪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暑与心相通,易上扰心神。 暑为火热之气,主升主散,可致腠理开泄 而伤津耗气。 临床表现 心胸烦闷不宁,或突然昏倒。
汗多,口渴喜饮、小便短赤,气短乏力 等。
寒邪之中少阴,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 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 微细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3
寒邪
2.
寒性凝滞,指寒邪致病,易使经脉气血津 液凝结、经脉阻滞。
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见头身 肢体关节疼痛。
痛痹,以关节冷痛为主。
寒邪直中胃肠,脘腹冷痛。
寒客肝脉,见少腹、阴部冷痛。
•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 风性善行而数变 • 风性主动 • 风为百病之长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望诊
脉诊
固不 定移
刺固拒
血夹
定 不
青紫 癥 色 有 肿胀 积 紫 血
痛移按
暗块
色 紫 暗
脉不 涩畅
面口爪舌 色唇甲质
涩迟 弦结 代
三结 石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 病的沙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一)
结 石 的 形 成
饮食不当 情志内伤 用药不当 体质差异
(二) 结石的致病特点
➢ 1、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 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2
寒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致病特点
寒证、伤阳证 主要病症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伴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
寒性凝滞
致病特点
气血运行迟滞甚则 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主要病症
伤寒:头身疼痛 寒痹:关节冷痛
中寒:脘腹冷痛
性质
寒性收引
二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一方面, 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应答在外在环境 因素的作用所产生,脏腑精气是内脏活动产生的 内在生理学基础。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 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阴阳的功能失常, 气血运行失调。
三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
致
影响脏腑气机
病
特
多发为情志病证
点
致病特点
临床症状
重
沉重感
浊
分泌物排泄 物秽浊不清
头重身困,四 肢发沉,关节 重着疼痛
小便混浊 , 大便溏泻、下 痢粘液脓血、 面垢眵多
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暑邪
(2)暑邪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 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阳邪升散——腠理开泄——多汗
伤津耗液——口渴喜冷,小便短赤。 气随津脱——气虚——气短乏力 气津暴脱——神昏,肢冷,脉微弱。 气与津的关系: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载 气。
③暑多挟湿 暑湿困脾 运化失职 纳呆、呕吐、便溏、尿少. 湿困清阳 胸闷、肢倦、苔腻、脉濡。
(3)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4)望诊——面部、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 点,皮下紫斑,面色黧黑。
(5)脉诊——涩、迟、弦、结、代脉。
第二节 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一、正邪相争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 康复能力。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病位在上
上扰清窍—头痛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轻扬开泄 病位在上 头痛、鼻塞、咽痒 病位在表 恶风、发热、汗出
善行数变 病位游走不定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 症状变化多端 走不定,风疹之皮疹时隐 时现,此起彼伏
为百病长 多兼邪致病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等兼夹证
(二)瘀血
瘀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 散者。
1、瘀血的形成
外伤——络伤血溢 血离脉道
外邪
气虚——气不摄血 停积于体
情志
血热——迫血妄行 内
饮食 损伤机体 气虚——血行无力
瘀
劳逸
气滞——血行受阻 血行不畅 血
外伤
血寒——寒凝血滞 阻滞于脏
血热——煎熬粘滞 腑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58页PPT

内伤因素:内伤七情(喜、怒、 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等
其他因素:痰饮;瘀血等
外界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 性因素;化学性因素;营养性 因素等
内在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 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先天性 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 种族因素等
自然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自 然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医源性疾病等
冷痛、下利、面黄白、舌淡胖、脉迟(实寒 证,阴盛则寒)
41
(三)阴阳偏衰—阳虚
1、病理状态: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 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
2、病机特点:阳虚,推动温煦不足,阳不制阴, 阴相对偏盛。
3、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 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虚寒证)
54
心脏病因病机示意图
病因
禀赋薄弱病后失调 思虑劳心过度
心气不足—心阳虚 心血亏耗—心阴虚
虚证
抑郁
饮邪
阻遏心阳
化火生痰 蒙蔽心包
实证
气滞
血瘀
瘀血阻络
55
思考题
何谓病因、六淫、内伤七情? 风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何谓病机、正气? 疾病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气机失常包括哪五个部分?
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机
正邪相争
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 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 产生各种病理变化
27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重
点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28
正气、邪气
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正气:人体的机能活动(脏腑、经络、气 血等功能)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29
一、邪正盛衰
其他因素:痰饮;瘀血等
外界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 性因素;化学性因素;营养性 因素等
内在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 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先天性 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 种族因素等
自然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自 然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医源性疾病等
冷痛、下利、面黄白、舌淡胖、脉迟(实寒 证,阴盛则寒)
41
(三)阴阳偏衰—阳虚
1、病理状态: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 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
2、病机特点:阳虚,推动温煦不足,阳不制阴, 阴相对偏盛。
3、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 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虚寒证)
54
心脏病因病机示意图
病因
禀赋薄弱病后失调 思虑劳心过度
心气不足—心阳虚 心血亏耗—心阴虚
虚证
抑郁
饮邪
阻遏心阳
化火生痰 蒙蔽心包
实证
气滞
血瘀
瘀血阻络
55
思考题
何谓病因、六淫、内伤七情? 风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何谓病机、正气? 疾病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气机失常包括哪五个部分?
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机
正邪相争
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 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 产生各种病理变化
27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重
点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28
正气、邪气
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正气:人体的机能活动(脏腑、经络、气 血等功能)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29
一、邪正盛衰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因篇ppt课件

descending
Usually attacking the lower part of the body .
Turbid stranguria, leukorrhagia, diarrhea,
dysentery, edema in the lower limbs and
cankerous legs
Rubella, characteristic of constantly changing
Vergo, convulsion, spasm, opisthotonus,
Being mobile Characterized by sway upward squint
Being primary pathogen
Natures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manifestation
Cold-attack:aversion to cold,
A yin pathogen
Tending to attack yang absent sweating
qi and being manifested Cold-stroke:cold pain in the
contraction
Blockage of pores
Aversion to cold, absent sweating and fever
Contraction of tendon.s Spasm of the limbs
9
and vessels
三、湿
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course
episodes.
A yin pathogen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99199PPT课件

主要病症
喜
心气涣散 心悸、失眠、精神不集
乐 过 度
喜伤心 喜则气缓
中 心神失常 喜笑不休、妄言、妄动
.
(3)悲则气消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悲 哀 过 度
声低息微,气短乏力,
悲伤肺 肺气消散精神萎靡不振,甚则失
悲则气消
魂落魄
.
(4)恐则气下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恐
气血趋下 面色苍白,头昏欲倒,
惧 过 恐伤肾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炎热 实热证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
升散 上犯头目 伤暑:头昏、目眩
上扰心神 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
多夹湿 暑湿夹杂 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
证
呕恶,苔黄腻
.
湿邪
.
(3)湿邪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损伤五脏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
①怒则气上
病因 致 病 特 点
主要症
肝气上逆
大怒 怒伤肝 怒则气上
血随气逆 影响脾胃
急燥易怒,头痛、头胀、 面红、目赤 吐血、呕血、甚则昏厥
嗳气、呕吐、腹胀、腹 泻、食欲不振
.
(2)喜则气缓
病因 致 病 特 点
病位在上
上扰清窍—头痛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轻扬开泄 病位在上
头痛、鼻塞、咽痒
病位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