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汉玉凳是真是假
盘点中国五大无价之宝,可惜全都下落不明!

盘点中国五大无价之宝,可惜全都下落不明!本文导读:然而能称上真正的史上无价之宝却不在我们的手里,被掠夺或被交易,流失到国外,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已经赎回了一些,例如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已经不断回到祖国的怀抱。
但是还有一些本来就属于我们的无价之宝,现在有的不知所踪,有的在国外私人收藏家手中,更是叫价10亿美元,无人敢要啊!只能从史书记载里了解它们曾经的风采了,想想都令人痛心,自己家的东西却没机会欣赏,就和大清最后一位皇帝回去故宫自己家参观还要交门票一样。
第一件宝物,也是唯一一个化石宝贝,它就是北京人头骨化石。
自北京人头骨化石被发现后,让所有考古学家都兴奋不已,因为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证实了在几十万年前,就有了人类在古中国大地上生活了!也让国外专家打脸,说中国人的祖先是从欧洲移民过来的,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发现,无疑为科学家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更好的依据!所以北京人头骨化石实乃中国史上最具有价值的宝贝之一!然而,北京人头骨化石被发现到最后运送的途中,被日军拦路抢了,最后归属却不得而知。
传言日本将在中国掠夺的文物运回日本的途中,随船沉到大海里了,其中北京人头骨化石就在里面,所以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北京人头骨化石的下落!第二件宝贝就是完璧归赵里面的和氏璧,被秦始皇定位传国国宝,大起大落,时而现世,时而消失。
秦朝灭国以后,和氏璧也随之消失了!说是刘邦攻入咸阳后拿走,之后再也没有和氏璧下落,直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和氏璧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石敬瑭引入契丹人攻入洛阳,李从珂抱着和氏璧自焚。
和氏璧又神奇消失。
有人说和氏璧就在石敬瑭的墓里。
尘归尘,土归土,也许回到地底才是和氏璧的最好归宿,也许和氏璧早已经摔碎了,只是有心人故意扩大和氏璧的价值罢了!第三件宝贝就是明朝朱棣发动147位当时文豪才子巨匠编写的一部旷世著作《永乐大典》。
作为能与秦国时的《吕氏春秋》;汉朝的《史记》;清朝的《四库全书》齐名,固然有它的价值所在!《永乐大典》它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来七八千种图书,历时6年才编写完成,它是世界最大最全的文化宝库。
彭州天价乌木案评析

对彭州乌木案的反思潘璠摘要:彭州乌木案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有政府有与民争利之嫌,然而,作为一名学法律的学生需要从专业上来看待这个问题。
政府引用法规合不合理,村民占有乌木是否有法可依,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
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入手的,第一主要是对乌木定性的问题;第二,通过我们国家现有法律来判断乌木到底属于谁说有;第三,对乌木案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乌木案无主物埋藏物占有四川彭州市通济镇农民吴高亮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发现了几根乌木,估计市价在几百万元左右。
其花费了7万多元进行勘验、开挖,但在挖掘过程中,镇政府强行接管了挖掘和运输工作,称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乌木应当属于国家所有,然而吴高亮认为在自家承包地挖掘的乌木应当对其具有所有权。
由此引发纠纷,根据我对本案的了解,提出对本案的看法。
一、对本案进行法律上的评析(一)对乌木属于“什么物”对于本案应当明确争议焦点,政府一方的理由在于《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
接受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
”吴高亮一方的理由是其在自己承包地里发现的乌木理应他具有所有权,根据先占理论。
虽然我国《物权法》没有规定先占,但是在实践中不能否认先占的存在,例如,甲以所有的意思对抛弃物的占有且不违法,应当承认甲原始取得对抛弃物的所有权。
对此,首先要弄清楚乌木到底是埋藏物还是无主物。
所谓埋藏物,通常是指埋藏于地下,而所有权人不明的动产。
①埋藏是指将物埋藏于他人土地之中,无论是人为埋藏还是自然埋藏,都应当算埋藏物。
例如,在自家的地里发现的明代瓷器,属于埋藏物。
所谓无主物,是指不属于任何人,也未被任何人占有的物。
例如,河边的石头、被人丢弃的电脑等。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埋藏物和无主物没有很大的区分,但实际则不然,埋藏物是所有权人不明之物,只是不能证明其所有权人是谁,而无主物是不属于任何人之物,没有一个①参见陈华斌:《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62页。
古代汉白玉值钱吗

古代汉白玉值钱吗
非常值钱,汉白玉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雕刻使用的名贵石料,故宫、天坛、天安门金水桥等经典建筑都有大量使用。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当代国家工程中,也有广泛应用。
它们所使用的这个汉白玉,是特指北京房山大石窝镇高庄村西的石矿中出产的一种石头。
汉白玉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是一种化合物,化学式是CaCO3。
基本上它并不溶于水。
它可存在于以下形态:霰石、方解石、白垩、石灰岩、大理石、石灰华。
可于岩石内找到。
动物背壳和蜗牛壳的主要成份。
同时,它还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汉白玉质地坚硬洁白,石体中泛出淡淡的水印,俗称汗线,故而得名汉白玉。
红山玉器收藏价格

红山玉器收藏价格一件红山玉器以253万元人民币拍卖成交。
但是随着赝品的大量涌出,红山玉器市场的不公信,以及官方政策的限制,影响到红山玉器的价格。
“现在有一个问题是民间的鉴定水平不高,一些民间藏家还瞎买。
他自己认为可以看出来,实际上他的眼力还不到。
20多年前一个玉龙可以是200多万,现在为什么拍不了。
那件是很有把握的真品,藏家解放前就有它了。
”周南泉说,鉴定水平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红山玉器的市场价格.高古玉到了汉代,玉的造型、工艺、种类诸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水平,特别在手法风格殓葬风气应用方面均已登峰造极。
高古玉器不仅有古朴的包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且又有神韵鲜活的外表,而现代的仿品却缺少高古玉独有的神韵。
一件中国西汉时期的黄玉带钩,在伦敦佳士得的拍卖会场中出现,拍前估价为10万至15万英镑,而经过现场竞拍者激烈竞争,最终的成交价达到了82.525万英镑,创下了汉代玉器拍卖的最高纪录。
距今5500—5000年,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玉器采用的玉料有三类:主要为岫岩玉,另有类似新疆玛纳斯碧玉的深绿色玉和被称为“老岫玉”的宽甸玉。
其中典型的黄玉极为罕见。
玉器中装饰品的种类最多有:壁、双联壁、三孔器、环、勾云形佩、玉鱼、兽面佩、蝉形佩等。
红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有C型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大约5000年,是中国东南部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工艺精湛,极具特色,成为新石器时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
相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和粗犷,良渚文化玉器更为细腻、繁缛,是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
玉器中装饰品有:珠、管、璜、镯、带钩、鸟形佩、鱼形饰、人形佩、冠状器等。
夏、商、周时期阶级与国家初形成,杀戮与殉葬取代了原始社会的愉快,浪漫。
那个时代的艺术题材中,饕餮,夔龙,夔凤等纹饰,都以独特刚利的线条,稳重的造型,重叠的形式体现着权贵与宗教的浓烈气氛。
汉代陶罐拍卖记录

汉代陶罐拍卖记录第一件:汉代陶罐《鸟兽纹罐》成交价格:500,000元人民币拍卖时间:2021年5月12日这是一件汉代陶罐,通体呈灰白色,制作精细,保存完好。
罐身上绘制着精致的鸟兽纹饰,栩栩如生,根据专家的鉴定,这些纹饰代表着汉代时期的吉祥图案。
罐口处还有一圈精美的花纹,显示了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这件陶罐的拍卖吸引了众多收藏家和文物爱好者的关注。
在拍卖现场,竞价一路攀升,最终以500,000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
据了解,这是一位资深收藏家出手,他表示对汉代文化非常着迷,这件陶罐对他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第二件:汉代陶罐《神龟纹罐》成交价格:800,000元人民币拍卖时间:2021年8月18日这是一件汉代陶罐,罐身呈浅黄色,造型独特。
罐身上绘制着神龟纹饰,神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长寿和吉祥,因此这件陶罐备受瞩目。
专家对陶罐进行了详细鉴定,确认其为汉代的精品之作,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这次拍卖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藏家的关注,拍卖会场座无虚席。
竞价过程激烈,最终以800,000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
买家是一位海外华人收藏家,他表示对中国古代文化情有独钟,这件陶罐将成为他收藏的重要一环。
第三件:汉代陶罐《山水纹罐》成交价格:300,000元人民币拍卖时间:2022年1月9日这是一件汉代陶罐,罐身呈深红色,釉面光滑细腻。
罐身上绘制着山水纹饰,画面生动细致,给人以平静宁神的感觉。
经过专家的考证,这些山水纹饰反映了汉代人们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追求。
此次拍卖吸引了许多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目光,竞价活跃。
最终以300,000元人民币成交。
买家是一位艺术界知名人士,他表示这件陶罐的色彩和纹饰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重。
汉代陶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备受人们关注。
这些拍卖记录不仅展示了汉代陶罐的珍贵性,也反映了当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陶罐的价值将不断攀升,成为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宝贵财富。
台湾大藏家杨俊雄医师在佳士得拍卖的养德堂这批高古玉

台湾大藏家杨俊雄医师在佳士得拍卖的养德堂这批高古玉台湾大藏家杨俊雄医师的「养德堂」这几年可以说红遍了收藏圈。
养德堂藏的瓷器,目前已在佳士得拍了三季;古玉去年拍了第一季,盛况空前,去年82件,数量并不是很多,却惊人地拍了4个小时,全程出价火爆,绝大多数有数倍乃至十数倍溢价,单场成交1.5亿港币,成交率100%,斩获白手套佳绩。
今年的『养德堂珍藏中国古玉器』第二季几分钟前刚刚结束,83件拍品成交82件,全场报收6600万港元,过百万者19件,虽然成绩不及去年,但就古玉这样艰深的领域而言,这个成绩已足以自豪。
(成交价为港元含佣金)战国至西汉早期玉镂空龙纹环(790万)直径9.5厘米,估价400-600万,650万落锤来源:金华堂旧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养德堂珍藏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205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205号,页293新石器时代褐黄玉镯(430万)直径8.8厘米,估价8-15万,350万落锤!来源:1988年购于香港良渚文化玉兽面纹琮(394万)高15厘米,估价80-120万,32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1月27日至4月25日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10号著录: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图版2号,页12-13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6号,页68-69龙山文化 青玉镂空鸟纹出廓牙璧(298万)直径15厘米,估价10-18万,240万落锤来源:2000年以前购自台北云中居良渚文化白玉兽面纹琮(250万)高13.3厘米,估价80-120万,200万落锤来源:1988年购于香港展览:聚英雅集,《抱璞怡陶: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与玉器》,2001年10月6-10日,图版90号著录:张伟华主编,《抱璞怡陶: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与玉器》,台北,2001年,图版90号,页107东汉白玉乳丁螭虎瑞兽纹出廓璧(213万)高25厘米来源:金华堂旧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养德堂珍藏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99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99号,页286-287红山文化青玉马蹄形器(187.5万)高6.5厘米,估价10-15万,150万落锤来源:1986年9月购于台北春秋青玉龙纹璜形佩一对(187.5万)长15.6厘米,估价26-40万,15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1月27日至4月25日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45号著录: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图版8号,页24-25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45号,页142-143红山文化青玉带齿兽面纹饰(175万)宽12厘米,估价15-20万,140万落锤来源:1999年以前购自台北一言堂展览: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1月27日至4月25日著录:震旦艺术博物馆,《红山玉器》,台北,2007年,图版111号,页167战国青玉龙凤纹剑璏(156万)长7厘米,估价20-26万,125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62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62号,页178-179西汉早期白玉龙首带钩(150万)长9.8厘米,估价35-50万,120万落锤来源:1995年以前购自台北云中居西周白玉凤纹管(137.5万)长6.7厘米,估价50-80万,11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11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11号,页188战国青玉谷纹龙凤形佩(137.5万)长11.5厘米,估价18-26万,110万落锤来源:1995年以前购自台北云中居著录:《Orientations》,香港,1995年5月,页37春秋青玉龙纹觿(106万)长10厘米,估价15-20万,85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65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65号,页248龙山文化青玉牙璧(100万)宽13厘米,估价15-20万,80万落锤来源:1987年1月购于台北展览: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1月27日至4月25日石家河文化至夏白玉神祖像(100万)高9.5厘米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42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42号,页116西周青玉人龙纹佩(100万)长10厘米,估价10-18万,8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37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37号,页124-125西周圭冠青玉鸟两件(100万)大者6.3厘米,估价30-38万,8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95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95号,页172战国青玉螭龙纹璧形佩(100万)长3.6厘米,估价10-15万,8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馆,《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57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57号,页166-167东汉玉螭龙纹珮(93.8万)长7厘米,估价10-18万,75万落锤来源:1999年以前购自台北一言堂著录:震旦艺术博物馆,《汉代玉器》,台北,2005年,图版46号,页107商青玉戈(87.5万)长32.5厘米,估价20-30万,7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26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26号,页102-103战国青玉龙形佩及青玉凤形佩各一件(87.5万)大者11厘米,估价20-30万,70万落锤来源:1999年以前购自台北一言堂著录:震旦艺术博物馆,《战国玉器》,台北,2007年,图版80号,页133西周青玉鸟形冒(81.3万)高4.7厘米,估价40-60万,65万落锤来源:2000年以前购自台北云中居东汉青玉握猪一对(81.3万)大者11.9厘米,估价20-30万,65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88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88号,页234-235红山文化青玉蝉一对(75万)大者5.5厘米,估价12-18万,60万落锤来源:1999年以前购自台北一言堂著录:震旦艺术博物馆,《红山玉器》,台北,2007年,图版61号,页116西周青玉鹿形佩两件(75万)大者8厘米来源:金华堂旧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养德堂珍藏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86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86号,页163西周青玉双龙人面纹珩(75万)长9.4厘米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29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29号,页206春秋青玉双龙首扭丝纹璜(62.5万)长8.2厘米,估价18-26万,5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59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59号,页242东汉青玉握猪两件(62.5万)大者11.8厘米,估价18-26万,5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89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89号,页236-237战国青玉龙首格纹带钩(56.3万)长17厘米,估价12-18万,45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59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59号,页172-173商晚期玉对尾双鸟珩(52.5万)长13厘米,估价25-30万,42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1月27日至4月25日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91号著录: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图版3号,页8,14-15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91号,页168石峁文化墨绿玉刀(50万)长46.3厘米,估价8-12万,4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14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14号,页76-77商晚期玉鸮(50万)高4.6厘米,估价28-35万,4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89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89号,页166商青玉龙佩(50万)长3.6厘米,估价8-12万,4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21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21号,页92-93西周青黄玉龙纹佩(50万)宽4.5厘米,估价10-15万,4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21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21号,页198战国晚期白玉褐沁龙首带钩(50万)长7厘米「长寿」刻款,估价8-15万,40万落锤来源:1999年以前购自台北一言堂著录:震旦艺术博物馆,《汉代玉器》,台北,2005年,图版97号,页158新石器时代至周玉镯形琮(47.5万)宽7.2厘米,估价10-15万,38万落锤来源:1988年购于香港商玉面纹饰(47.5万)宽4厘米,估价8-15万,38万落锤来源:1999年以前购自台北一言堂著录: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页8震旦艺术博物馆,《商代玉器》,台北,2010年,图版108号,页155西周玉蜂形佩(47.5万)长5.6厘米,估价6-8万,38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03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03号,页180战国青玉龙纹嵌片(47.5万)长14.8厘米,估价12-20万,38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56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56号,页164-165。
价值1000万的古玉

价值1000万的古玉自古以来,中国人历来偏爱古玉收藏,所谓“人养玉,玉养人”,收藏一块玉,就是收藏一段缘分。
古谚云:“黄金有价玉无价。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古玉收藏热兴起,至今热度未减,这不单单是中国玉文化的魅力衍射,更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明赋予的特有精神。
古玉散发出来的独特内涵和魅力令人无法抵挡,无论是高古玉,还是明清玉,价格都是逐年攀高。
但是,可以寻觅到的精品仍是凤毛麟角,充斥市场的大多数还是凡品乃至赝品。
赝品泛滥影响了玉器市场的健康发展,也让不少收藏者望而却步,一些藏家因此选择了入门相对容易的新玉。
有市场研究人士认为,新玉价格猛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古玉造假泛溢,“水”太深所造成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玉器市场近几年已经一扫前几年的低迷,玉石价格随之水涨船高,特别是质地优良的上等美玉,如硬玉之首翡翠、软玉之王和田玉等,更是物以碲为贵。
随着藏家收藏观念的变化,玉器市场也出现收藏对象多元化的趋势,玉器的年代不再是人们关注的惟一条件。
收藏者不仅热衷于商周汉魏的高古玉.倾心于明清的迷人白玉,对制作精美的现代玉器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像玉牌、玉佩这类小件,就颇受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新玉收藏渐成新宠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现代精品玉器在拍卖市场上也有令人瞩目的表现。
中国嘉德在2021年春拍中推出的一条双串翡翠珠子项链,便以198万元的高价成交。
中鸿信拍卖公司在2021年春拍中推出的一件现代玉雕大师的作品“吉祥如意”更是拍出了880万元的天价。
从各拍卖行玉器的拍卖柬看,现代玉中凡是玉料上乘、名家大师的作品,都会受到藏家追捧,近期价格涨幅几乎达到200%。
相比高古玉和明清玉,新玉价格适中,价格一般仅为明清玉件售价的1/1O,而且鉴定难度不高,主要在于鉴别玉料的好坏以及做工的优劣,不需特别考虑年代,也减少了人工作伪的可能,收藏门槛较低,而且升值潜力不可限量。
古玉收藏,应以工精,质优,色巧、形奇为标准,看多了、研究多了,能达到“爱不择手是好玉”的目的。
烂石头泡出个假宝玉

烂石头泡出个假宝玉作者:暂无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2年第6期本刊记者谭敏对女人来说,琳琅满目的珠宝玉器永远是最赤裸裸的诱惑,尤其是玉饰独有的润滑手感,以及温润的颜色,让人在它面前难以挪步。
但随着玉器价格的不断上涨,市场上赝品横行。
作假的玉饰戴上就让皮肤发红过敏,简直就是花钱遭罪。
假宝玉都是怎么冒出来的呢?烂石头变身记2.2亿元的“汉代玉凳”是玉雕艺人赵先生制作的高仿艺术品,原料花了上百万元,当初售价就高达260万元。
高身价的高仿艺术品能有个真材料也就罢了,最可怕的是,我们普通人经常接触的假玉,大部分原料竟是烂石头。
看似高贵的玉饰竟是烂石头制成的?这您可别不信,这就带您去瞧瞧烂石头怎么变成光鲜亮丽的玉饰的。
散落的烂石头不起眼的被随意堆在地上,而这也就是假玉的粗石料。
它被采集来之后,会被放进桶里,用强酸等化学制剂来浸泡,直到泡得表面光滑。
接下来,进行人工加色,然后用含有剧毒的化学药品进行注胶。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泡得光滑的烂石头显现出了鲜亮的光泽,而这就已经是假宝玉的半成品了。
再经过上光和美化,烂石头也就成功变身为“宝玉”了。
业内专家解释,假宝玉一般就是这样制作的,强酸的作用是将石料泡软,外面结构变疏松了,这样上的色才能进到里面去,注胶的作用也是为了固定之前的上色等效果。
五花八门重生记“如果不能嫁给富二代,就一定要做富二代他妈!”这是很多拜金女的至理名言。
假宝玉也会遭遇尴尬,它也希望身价更高,可出身不好怎么办?重生呗!含有血沁的玉通常比较受欢迎,常被看作是有年头的“老玉”,其实,作伪者也是能做出来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羊玉、狗玉。
怎么做呢?这个很不人道。
作伪的人通常把羊或狗的后腿拉开一个口,把玉缝进去,搁上一两年,最后把玉再从动物的后腿里弄出来,里头就含有血沁了。
当然,如果这期间羊被狼吃了的话,估计狼会咯着牙。
良渚玉器也是众所周知的,喜欢的人也比较多。
想搞出个良渚“鸡骨白”玉器,最简单的作伪方法就是用火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价汉玉凳是真是假?:转自2011年2月9日《竞报》文/闫文亮供图/姚征2011年1月9日,一套“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被拍出2.2亿天价,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
但时隔一年,关于这套玉器到底是“国宝”还是“赝品”的争论突然爆发,质疑的声音认为,根据文献记载,汉代尚没有出现“凳子”,这两件玉器造假造得太没水平;支持的声音则认为,“玉凳”确系汉代物件,究竟是不是“凳子”并不重要。
一时间,关于文物鉴定权威性的辩论成为春节期间的最热门话题。
时隔一年,“天价汉玉凳”突遭质疑。
2012年1月27日,正是农历正月初五,绝大多数国人仍沉浸在节日气氛中。
恰在这一天,一篇题为《汉代“造”玉凳,拍出2.2亿》的新闻见于报端,然后迅速被网络媒体转发。
文中的核心观点为:这只“汉玉凳”实为赝品,之所以拍出2.2亿的天价,其实是拍卖公司和鉴定专家联手操作的结果。
在拍卖公司中嘉国际提供的资料中,这只玉凳的正式名称为“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
其中,化妆台尺寸为127.3×81×47.8cm,重265.2斤;坐凳尺寸为45×45×32cm,重72.2斤”。
这两件拍品起价为1.8亿,最终以2.2亿的价格成交。
这个价格也使其成为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
这篇报道中,记者分别采访了南京和湖北两位大学教授的反对意见,并通过“网友”及“一位不愿具名的服装设计师”之口印证两位教授的观点。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邵晓峰在文中称,在看到照片后,他根据自己对古代家具的研究认为,“汉代不可能有这样的梳妆台和凳子”;湖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黄清敏则表示,汉代的礼节以跪坐为基础,“胡床”直到隋唐才开始普及,并最终演变出凳子和椅子,因此,汉代“不可能有凳子”。
此外,“一名不愿具名的服装设计师”从服装沿袭的角度表示,汉代上等人只穿“开裆裤”,如果在凳子上“高坐”则为不雅,所以直到隋唐时连裆裤普及后,才有了“坐”的可能。
作者同时引用了“网友”的观点,认为汉玉凳被鉴定为真品为一次乌龙事件,鉴定专家“缺乏历史常识”。
一天之后,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迅速跟进,播出了一段时长8分钟的新闻。
在接受电话采访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王敬之表示,“这是一个非常荒唐的东西,因为它假得实在是太厉害了,根本就是造假造得太不专业(的东西)……”一篇文字,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一片哗然,中嘉国际拍卖公司遭遇了“知假拍假”的嫌疑,而为这两只玉器出具鉴定证书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也遭到“乌龙鉴定”、“联手操作”的质疑。
鉴定专家自辩:鉴定结论无误,用途仍可探讨。
网络的质疑疯传之时,这套“汉玉凳”的鉴定专家周南泉本人正在广东老家与家人团聚。
2月5日,周南泉发表了一份书面声明上传到网络。
声明中称,自己作为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聘请专家”之一,负责中嘉拍卖公司提供送拍的古玉鉴定工作,并曾对2011年中嘉拍卖《古玉雅集》中的“汉代青黄玉龙凤梳妆台、坐凳”进行过正常的鉴定工作。
对本次鉴定,周南泉表示了3点意见:“1、此器鉴定结论是从玉质、沁色、包浆、工艺、纹饰和用途造型等方面得出的;2、对该拍品鉴定过程不存在任何经济方面的违规操作;3、就此器的用途等学术问题,欢迎各界继续探讨。
”2月6日,身陷旋涡中心的周南泉赶回北京,正式就此事接受采访。
说起自己对这两件玉器的判断,周南泉仍然显得信心十足。
在正式谈到汉玉凳之前,周南泉特地花了十多分钟来介绍自己的从业经历。
当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周南泉分配到故宫工作,师从青铜器专家乔有声学习文物鉴定,数十年中经手的玉器不下数万件,故宫馆藏的所有国宝玉器也都经他研究揣摩。
周南泉表示,解放前的文物鉴定专家,主要是一些世家子弟和在琉璃厂替资本家打工的专家,虽然具备很高的水平,但普遍存在文化较低的缺点,而自己是在大学毕业后进入这个行业,在实践中研究了大量古籍,再加上故宫专家的特殊身份,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实物,可以算是摸清楚了各个朝代的玉器。
如果说“从科学的角度搞玉器”,自己还真是“第一个”。
针对外界对自己和拍卖公司“联合操作”的质疑,周南泉强调,“顾问的身份一定要讲清楚,我们是为文物说话、也是在为买家说话。
”周南泉告诉记者,按照相关规定,拍卖公司在成立之初,至少要聘请5个以上副研究员以上的专家作为顾问。
专家以公务员身份参与拍品鉴定,相当于代表政府来为拍品的真伪把关,所以这个规定既是为拍卖公司负责,更是为顾客负责。
至于专家从拍卖公司拿到的报酬,无论鉴定次数多少,都只有每月600元人民币。
周南泉同时表示,对报道中提到的“洗钱”、“联合操作”等质疑,自己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我们这批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都非常严格,这些说法对我们简直就是一种污辱。
”业内观点:只要是真品,是不是凳子并不重要。
汉玉凳到底是不是赝品?面对这个问题,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征坚定地站在周南泉一边。
姚征表示:“如果这套汉玉凳是赝品,那么可以说中国根本就没有古玉。
”2月3日,姚征在中藏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2.2亿的汉代黄玉梳妆台凳是撼世国宝》的长文。
姚征认为,此次对汉玉凳的质疑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长期以来对民间收藏家打压的又一次典型表现。
在这篇文章中,姚征称,“只要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精湛工艺水平的古代艺术品出现在民间收藏家手中就备受打压,逼着国宝流失海外。
”客观而言,虽然对汉玉凳的真伪尚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但至少在目前看来,力证玉凳为赝品的阵营明显底气不足——姑且不论是否为玉器专家、是否有资格发表评论,这几位发出质疑的教授也好、专家也好,甚至没有一个人曾经亲自看过这两件玉器。
从玉器本身的特点来看,姚征认为,这两件梳妆台和玉凳不可能作假,原因不仅在于其原料过于昂贵,而且现在的工艺也无法做出这样两件所谓“高仿品”。
据姚征介绍,梳妆台和玉凳加起来的重量将近340斤,按照玉器加工的正常消耗,原材料至少需要1000斤以上黄玉。
以现在的市场行情,仅是原料的成本就已经不是个小数目。
更何况,如果要以这件玉器的工艺来进行“仿制”,人力成本和市场风险同样难以计算。
姚征说,懂玉的人都知道,小的东西好仿,薄片的好仿,平面的、不用掏来掏去的好仿。
像这两件玉器这么大的器物,造假的难度可想而知。
就在这两件玉器去年拍卖后不久,还真有人曾找到姚征,想请他帮忙联系厂家制作“仿品”,价格出到一个亿。
但姚征在江浙走访了很多玉器厂,得到的回答都是“没法做”。
有的玉器厂老板直接告诉他:先别说买这个料要花多少钱,就算拿到料,你看我们这些人能做得了这样的工艺吗?姚征曾和2011年中国文物保护金奖得主、上海收藏家张正荣等人一起对这两件玉器进行过近距离观察,大家一致认为,两件玉器确系出自汉代。
“一幅现代的画作都能拍出4.5个亿,相比之下,如此罕见的玉器能值多少?保守估计,这件汉代黄玉梳妆台及玉凳的价值起码要翻十倍!”姚征表示。
天价汉玉凳仅靠一句“汉代没凳子”就认为玉凳为赝品,对文物鉴定太不严肃。
对汉玉凳的质疑意见,对玉凳本身的材质并无异议,却几乎全部集中在“汉代没凳子”。
而周南泉也在声明中已经坦言“就此器的用途等学术问题,欢迎各界继续探讨”。
于是,双方争论的焦点自然也就落在了两件玉器的用途上。
周南泉和姚征均表示,关于这两件玉器到底是不是“梳妆台”和“玉凳”,外界有不同看法也属正常,可以继续探讨,毕竟大家都不曾生活在汉代。
姚征表示,之所以有人会得出“汉代无凳子”的结论,理由是“没有记载”;但换个角度来看,像凳子这样的普通生活用品,仅仅是出于人类舒适的需要而出现,基本上没有技术含量可言,其“发明”时间没有记载是极其正常的。
但“没有记载”并不等于“不可能存在”,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逻辑。
“比如吃饭用的碗、走路用的拐杖、睡觉用的枕头,都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难道就能说这些东西没有存在过吗?”姚征反问。
至于“汉代人席地而坐,不需要凳子”以及“高坐不符合汉代礼仪”的观点,姚征也进行了驳斥:“…席地而坐‟这个成语,最初是形容士兵出征后的情形,当然不可能随身带个凳子;所谓…礼仪‟,则是特定时间特定场所的行为,也不可能是常态。
”姚征同时表示,南京的邵晓峰教授如果对家具有研究,那么对这件玉凳产生怀疑也是很正常的。
但怀疑之余,邵教授至少应该亲自看一下实物。
从研究的态度出发,是先有实物、后有书本,怎么能反过来只根据书本就否定实物?而在最近几天中,姚征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们征集汉凳的图片资料,已经陆续收到十多张照片。
其中一具战国古琴的照片显示,琴架距离地面的高度为45厘米。
姚征表示,这具古琴虽然没有配套的凳子,但简单推理可知,弹奏者既非站着,也非坐在地上,必然是坐在椅子或凳子上,才是适合弹奏的高度。
再比如汉代玉制立体象棋中的“将”、“帅”以及用黄玉雕刻的《鸿门宴》中,也均出现了椅子的形象。
在姚征收集的照片中,甚至还有一幅来自埃及博物馆的法老坐椅的仿制品。
姚征一边点着鼠标一边叹气:“这把椅子是3500年前的。
历史上还记载,外国在6000年以前就有了椅子,为什么有些人一定要认为中国直到宋朝才有了凳子?”对文物的质疑应该“谁主张谁举证”,“专家”身份不能随便安。
周南泉表示,玉器鉴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知识。
除了玉器本身的硬度、比重、颜色、纹饰等特点外,还需要掌握大量综合知识,比如文献记载、各朝各代甚至每个皇帝的特点等。
总的来说,玉器的鉴定和钻石、宝石的鉴定不同,主要的手段不是仪器,而是靠专家本身的经验,因此不是“科学的鉴定”。
周南泉坦承,由于玉器种类繁多,专家偶尔看走眼也在所难免,但对于这两件梳妆台和玉凳,他坚持表示,自己的判断没有问题。
几位专家均表示,汉玉凳被指为赝品,在收藏界引起了极大轰动。
之所以要认真回应此事,不只是为了某个专家的声誉,更是为了保护这两件玉器不致流失。
上海收藏家张正荣告诉记者,他们曾经向海关人士特地问起过“严格把关”的问题。
对方表示,如果遇到可疑的情况,会积极联系文物专家进行鉴定,但如果遇到海关认为是“真品”而专家认为是“赝品”的情况,当然要以专家的意见为准。
“如果是国宝,海关就会严格把关;但如果连专家都说是假的,就会误导海关。
”周南泉表示。
他尤其对电视台的草率表示不满:“这样的新闻,连当事人都没有采访就在国际频道播出,让外国人都认为中国的专家在造假,太不严肃了。
”在姚征看来,汉玉凳事件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有可能还关系到某些人的话语权。
“很多所谓的专家,自己就是卖东西的,所以都想尽可能多地控制话语权。
而要控制话语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压别人抬高自己。
”客观而言,国内文物鉴定乱象丛生,有关部门的监管空白显然难脱其咎。
姚征表示,从文物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说,“无为可治”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文物的种类、数量实在过于庞大,再厉害的专家也不可能保证绝对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