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的状态参量物理教案
2.6气体状态参量教案粤教版选修33

气体的状态参量教学目标:1。
学习把握温度,体积,压强三个气体状态参量。
2.明白气体状态与温度体积存强三个状态参量的关系。
13。
1气体的状态参量3.学会气体压强的计算。
教学重点:温度,体积,压强三个气体状态参量。
教学难点:气体压强的形成和计算。
教学进程:(引入)研究物理学问题.要用—些物理量来描述研究对象.问题不同,所用的物理量也不同,在力学中.用位移、速度等物理量描述物体的机械运.此刻研究气体的热学性质,要用什么物理量呢? 在物理学中.要用体积、压强、温度等物理量来描述气体的状态,并把这几个物理量叫做气体的状态参量.(板书):气体的状态参量一。
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内部份子无规那么运动的猛烈程度的标志.温度越高.物体内部份子的热运动越猛烈.(初中,宏观)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高中,微观)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温标:温度的表示方式。
(咱们在初中学过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咱们学过用摄氏温度表示的温度:摄氏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具体规定:在海平面上,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和水的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水的沸点规定为:100℃在国际单位制中,用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度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大体量之一。
)用符号T表示.它的单位是开尔文。
简称开.符号是K.具体规定:将-273。
15℃热力学温度的0K,用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表示温度的距离是相同的,即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用开尔文和摄氏度表示在数值上是相同的.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数量关系是:T=t+ K二.体积:必然质量的气体占有某一体积.气体分子能够自由移动,因此气体总要充满整个容器.气体的体积确实是指气体所充满的容器的容积.在国际单位制中.体积用V表示,它的单位是立方米,符号是:m3.体积的单位还有升、毫升,符号是:L、mL..它们与立方米的关系是:1m3=10L(dm3)=106ml(cm3)三.压强:1.气体压强产生缘故:气体分子频繁地碰撞器壁而产生的(气体对器壁有压力。
气体的状态参量_高二物理教案_模板

气体的状态参量_高二物理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是描述气体状态的状态参量,理解描述状态的三个参量的意义.2、在知道温度物理意义的基础上;知道热力学温度及单位;知道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并会进行换算.3、知道气体的体积及其单位.并理解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知道气体压强的单位并能进行单位换算;会计算各种情况下气体的压强.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的力学及运动学知识计算各种情况下气体的压强,总结出求解气体压强的方法.明确气体的状态及状态参量是—一对应的关系.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气体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是本节的重点,关于压强的产生,教材在本章第五节分子动理论中——对气体压强产生做了详细的介绍,而运用示例来讲解压强的计算,例题中分析了被水银柱封闭的空气柱在三种放置状态时的压强求解,利用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分析水银柱受力的平衡条件,得到了气体压强值,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在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观察演示实验,讨论压强计算的公式并进行必要的练习,着重解决一下“气体的压强”问题,为以后的几节学习扫清障碍.教法建议针对本章的重点——气体压强的计算,通过以前学过的固体和液体的压强知识来理解气体压强的概念;用力学观点来计算气体的压强,把力学和热学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用具:压强计教学整体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压强、力平衡、牛顿定律等力学知识引入气体压强等热学参量,再让学生做实验掌握气体压强的测量,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气体压强的求法.教学目标完成过程:(一)课堂引入教师讲解:在前面一章中,我们主要研究了物质的三种存在状态:气、液、固中的两种——固体和液体,由于气体分子排布的特点,使得气体分子具有一些特有的性质,今天,我们便开始研究气体.(二)新课讲解教师讲解:为了描述我们的研究对象,针对气体的热学特性,我们用体积、压强和温度物理量等来标识气体,这几个用来描述气体状态的物理量叫做气体的状态参量.1、温度(T)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1)测量:用温度计来测量.(2)温标:温度的数值表示法.①摄氏温标:规定在1atm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1℃,中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为1℃,通常用t表示,单位为摄氏度(℃).②热力学温标:规定-273.15℃为零开,每1开等于1℃,通常用T表示,单位为开尔文(K).③两种温标的关系:教师强调:一般题目所给的温度都为摄氏温度,但计算时一般用热力学温度,最后结果应转化为摄氏温度.2、体积(V)气体的体积就是指气体分子所充满的容器间体积,即为容器的容积.教师强调:这个容积不是分子本身的体积之和,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间隙,容积变化,气体的体积也随之变化.气体的单位有:等,它们间的换算关系为:教师强调:若气体封闭在粗细均匀的容器中,体积通常可用其长度来表示,但切勿误认为长度单位就是体积的单位.3、压强(p)气体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气体的压强,它是由大量气体分子在热运动中频繁地碰撞器壁而产生的,它的大小决定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压强的单位有:Pa、atm、cmHg、mmHg等,它们间的换算关系为:演示实验:观察压强计,理解其原理,并用压强计测气体的压强.教师强调:①气体对容器的压强和器壁给予气体的压强是相等的,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只要直接计算外界加于气体的压强,就可以知道气体本身的压强.②在开口的容器中,不管气体温度如何变化,气体的压强总是等于该地的大气压强.③在确定液体内部的气体的压强时,必须计算液面上的大气压强.或④凡遇到压强相加或相减时,应注意统一单位.(三)例题讲解1、首先对书中例题进行分析:针对水银柱的不同运动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2、参考“典型例题”,教师可以将例题1扩展:为了更好的研究不同运动情况下封闭气体的压强,可以通过研究气缸与活塞的运动,假定气缸有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或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的加速a情况下,计算封闭活塞中的气体的压强,最后总结出各种情况下计算压强的方法.4、状态及状态变化——对应关系(1)状态:对一定质量的气体来说,如果温度、体积和压强都不变,我们就说气体处于一定的状态中.(2)状态变化:如果气体的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我们就说气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教师强调:一定质量的气体发生状态变化时,至少有两个状态参量发生变化,不可能只有一个状态参量变,而其他两个状态参量不变,这一章的后面就是研究气体在发生状态变化时,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四)总结、扩展1、描述一定质量的气体的状态参量有温度、体积和压强,气体处于一定的状态,对应一定的状态参量,即状态及状态参量是—一对应的,气体发生状态变化时,其状态参量也随之发生变化,状态参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气体状态方程.2、各种情况下气体压强的计算,可以用以前学过的规律(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用力学观点求解.3、气体状态参量可作为物理论学综合题的结合点.(五)解决课后练习,布置作业第三节安全用电教案二(一)触电及触电的危险.人体是导体,当人体上加有电压时,就会有电流通过人体.当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时,人没有感知;当通过人体的电流稍大,人就会有“麻电”的感觉,当这电流达到8~10mA时,人就很难摆脱电压,形成了危险的触电事故,当这电流达到100mA时,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使人窒息、心跳停止.所以当加在人体上的电压大到一定数值时,就发生触电事故.通常情况下,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是安全的,称为安全电压.照明用电的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绝不能同时接触火线与零线.零线是接地的,所以火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也是220V,一定不能在与大地连通的情况下接触火线.(二)几种触电类型.(1)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人接触了火线与零线或火线与大地.①人误与火线接触的原因.a.火线的绝缘皮破坏,其裸露处直接接触了人体,或接触了其它导体,间接接触了人体.b.潮湿的空气导电、不纯的水导电——湿手触开关或浴室触电.c.电器外壳未按要求接地,其内部火线外皮破坏接触了外壳.d.零线与前面接地部分断开以后,与电器连接的原零线部分通过电器与火线连通转化成了火线.②人自以为与大地绝缘却实际与地连通的原因.a.人站在绝缘物体上,却用手扶墙或其它接地导体或站在地上的人扶他.b.人站在木桌、木椅上,而木桌、木椅却因潮湿等原因转化成为导体.③避免家庭电路中触电的注意事项.a.开关接在火线上,避免打开开关时使零线与接地点断开.b.安装螺口灯的灯口时,火线接中心、零线接外皮.c.室内电线不要与其它金属导体接触,不在电线上晾衣物、挂物品.电线有老化与破损时,要及时修复.d.电器该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按要求接地.e.不用湿手扳开关、换灯泡,插、拔插头.f.不站在潮湿的桌椅上接触火线.g.接触电线前,先把总电闸打开,在不得不带电操作时,要注意与地绝缘,先用测电笔检测接触处是否与火线连通,并尽可能单手操作.(2)高压触电.高压带电体不但不能接触,而且不能靠近.高压触电有两种:①电弧触电:人与高压带电体距离到一定值时,高压带电体与人体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导致触电.②跨步电压触电:高压电线落在地面上时,在距高压线不同距离的点之间存在电压.人的两脚间存在足够大的电压时,就会发生跨步电压触电.高压触电的危险比220伏电压的触电更危险,所以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时,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线必须远离高压线,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捉蜻蜓、爬电杆等等.(三)发生触电事故后的措施1.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下列哪些措施是正确的?A.迅速用手拉触电人,使他离开电线.B.用铁棒把人和电源分开.C.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源分开.D.迅速拉开电闸、切断电源.通过讨论要学生明确:处理触电事故的原则是尽快使触电人脱离电源,而避免在处理事故时,不使其他人再触电,所以A.B两项是绝对错误的.2.如因电线短路而失火,能否立即用水去灭火?为什么?要学生明确:不能,因水可导电,会加重灾情.必须迅速切断电源,用砂土、灭火器扑灭火焰.(四)安全用电原则电器设备安装要符合技术要求.不接触高于36V的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电器设备中的绝缘体.第四节电阻的串联教案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并能推导出来;2.会运用串联电路的特性和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3.初步领会等效替换法和分析综合法的基本思想,以及分析电路问题的思路.(二)教具6伏电源,2欧、3欧、5欧、10欧定值电阻各一个,演示用安培计、伏特计、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三)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教师:如果你的收音机不响了,检查后发现有一个200欧姆的电阻烧坏了,需要更换.但是你手边又只有一个100欧和几个50欧的电阻,能否用它们组合起来,使组合的电阻相当于一个200欧的电阻呢?学习了电阻的串联的知识后,你就会知道这种等效替换是容易实现的.板书:电阻的串联2.新课教学教师:把电阻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就叫电阻的串联.(板画图l,但其中的I、U1、U2、……等暂不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找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为此我们先要根据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出每一个电阻的阻值,再测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值.(板画图2和实验记录表格,接着进行演示.边实验读取数据,边让学生计算阻值和填写记录表)演示实验(1)分别先后将2欧、3欧、5欧定值电阻接于图2的A、B之间,测算其阻值.(2)撤去5欧电阻时,不移动变阻器滑动片的位置,把2欧和3欧电阻串联起来接于A、B之间,发现安培计和伏特计的读数跟接5欧电阻时相同.教师说明,2欧和3欧电阻串联后的等效电阻(总电阻)为5欧.(3)把10欧电阻接入A、B之间,测算其电阻值.(4)撤去10欧电阻,但保持变阻器滑动片位置不变,把2欧、3欧、5欧电阻串联后接到A、B间,发现安培计和伏特计示数跟接10欧电阻时相同,说明串联总电阻是10欧.教师:大家分析一下实验记录,看串联电路的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后,教师要求学生将结论填入课本上留出的空白处)教师:刚才的实验不仅得出了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而且还看到,当用2欧、3欧电阻串联后去代替5欧电阻或用2、3、5欧电阻串联代替10欧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跟接5欧或10欧电阻时一样.这就是说用2、3欧或2、3、5欧的串联电阻替换5欧或10欧电阻时,没有改变电路的电流、电压效果.所以常常把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叫做等效电阻,即这个串联电路等效于一个阻值为一定的电阻.用几个电阻联成电路去等效替换一个电阻,或用一个电阻去等效替换一个电路的方法叫等效替换法.现在大家用等效替换法解决这节课开头时提出的问题:怎样用一个100欧的电阻和几个50欧的电阻去替换一个200欧的电阻?(学生齐答)教师:回答得好!请大家根据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想一想,为什么导体串联起来后的总电阻会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大呢?(若学生迟疑,可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相应的叙述) 教师:刚才实验得出的电阻关系可不可以运用我们已学过的欧姆定律及关于串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知识推导出来呢?可以的!为此先在电路图(图1)上把各个电阻和整个电路的电流、电压用下标区别标志出来(教师标志).应用欧姆定律于串联电路和每一个电阻,得(以下教师一边解说推导思路一边板书,下面括号中的内容可以只叙述,不板书出来) 板书:电阻关系式的推导:由I=U/R,U=IR(分别对串联电路和各个电阻得)U=IR,U1=I1R1,U2=I2R2,U3=I3R3 (1)(根据前面学到的串联电路知识可知)I=I1=I2=I3 (2)U=U1+U2+U3 (3)∴IR=IR1+IR2+IR3R=R1+R2+R3 (4)教师:(4)式与实验结论一致.推导的根据是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这也是我们解串联电路时的根据.从推导中看到,欧姆定律既可用于各个导体,也可能用于整个电路.这时要注意各个电阻的U、I、R要用不同的下标区别,且同一电阻的U、I、R 要用相同的下标,以正确表达欧姆定律公式中各量是同一导体的量,解电路时这样“下标配套”是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的好措施.3.应用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例题1和2.(例题题文和解从略)阅读时注意领会课文在解题之前对问题的分析,理清解题思路和步骤.(学生阅读5分钟,教师板画出图3和图4后巡视答疑)请哪位同学说说例题1的解题步骤?(学生会根据课文的分析答:“先求出R1、R2串联的总电阻,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教师:回答出了解题的主要步骤.有一点请大家注意,课文分析中首先提出的是“画出电路图”,这个解题的准备步骤很重要,根据题意画出电路结构图,并把已知量的符号(包括下标)、数据和待求量的符号标在图上,使题意在图上一目了然,便于我们分析已知量和待求量的联系,迅速理清解题思路.这个技能大家在解题时要注意练习,学到手.例题1的解题思路是这样的,先从与已知量(R1、R2)相关的规律(R=R1+R2)出发,解出与待求量(电路电流)相关的未知量(R),然后再用与待求量相关的规律求出待求量.简单说就是从已知分析到待求.板书:分析问题的思路:已知→待求这种思路对解答较简单的问题是简捷有效的.分析问题也可以沿着相反的思路进行,即从与待求量(I)相关的规律(I=U/R)出发,沿着“为求得待求量I,已知U,需求未知量R,而R与规律R=R1+R2相联系,R1、R2已知,故I可求.简单说,就是从待求分析到已知.这思路可用下面的图式表示.板书:待求→已知在分析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这种分析思路容易找准分析方向,可以形象地叫做“跟踪追击”,从未知跟踪到已知.比如,例题2的分析思路可以这样进行:边板书边解释)分析清楚后,可以像课本那样书写:先解(B)、(C)两式,最后解(A)式,请大家从R=R1+R2出发分析“跟踪追击”,找出例题2的另一种解法.(全体学生练,请一位优等生到黑板上解) 教师:刚才的解法的分析思路可表达如下:教师:从例题的解答中还可以看出,所根据的规律分为两类:一类是串联电路整体的物理量(“总”量)与每一个电阻的同种物理量(“部分”量)的关系,即(2)、(3)、(4)式;另一类是每一个电阻或整个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即用欧姆定律表达出的(1)式.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分析一个电阻上各量的关系,又要分析各电阻与整个串联电路的联系.这种把整体和部分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的方法,既是课本导出(4)式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今后分析处理电路问题的基本方法,大家要细心领会.板书:分析问题的方法:等效替代法;综合分析法.4.小结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电学的两类规律,初步接触到了等效替代法和整体、部分综合分析法.请大家在复习和练习中注意领会上述内容,并用以去解答课本“想想议议”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是:“猜猜看,把电阻R1、R2、R3、…Rn串联起来,它们的总电阻是多少?你能够用推导的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想吗?”),希望能有同学找到不止一种证明方法.5.布置作业(1)一根铜线和一根镍铬合金线,长短粗细都相同,把它们串联在电路里,哪根导线上的电压大?哪根导线中的电流大?为什么?(2)把一个内电阻r=0.1欧的安培表与一个R=100欧的电阻串联后接在电源上,与电路中不接安培表比较,安培表接入对电路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在我们所做的实验中都没有考虑这种影响,为什么?(3)试证明,由电阻R1、R2串联后接在电源上,串联电路的总电压与任一电阻上的电压之比等于总电阻跟该电阻之比;两电阻上的电压跟两电阻的阻值成正比.(四)设想、体会1.本教案设计时,一方面遵循教材的编写思想,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注意设计和用好演示实验,对电阻关系式进行细致的推导.但重点落在充分运用教材的课首问题、实验结果、对电阻关系的推导,以及例题中涉及的物理实际问题,浅显具体地阐明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演示实验的设计用了三个定值电阻和五步实验,两次得出电阻关系.这既为学生理解电阻关系式提供了事实依据,又为介绍等效方法和应用等效方法解决引出课题的问题提供了感性认识,使引入性问题、实验、讲授、论证统一起来,还为师生在思考和评议“想想议议”中用等效法进行论证奠定了基础.3.教案设计让学生自己先看课文的例题及其分析与解,既是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是为了教师后面介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创造较好的教学情境.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例题2的分析时,不易把握所用的推理方法(正反推理)及相应的思路.这就为教师阐述“跟踪追击”法(反向推理法)创造了事实基础和情绪基础.教案先利用例题1的简单情况介绍正向推理(已知—→待求)和反向推理(待求—→已知)方法,在分析例题2时,介绍反向推理的优点,并引导学生自己用反向推理方法从R=R1+R2出发分析问题,既强化了学生对反向推理方法的基本思路的认识,又通过一题多解向学生展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是唯一的.反向推理以其推理方向容易选准的特点而易于为初学者掌握,强化学生对它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4.欧姆定律中各量是同一电路或同一导体的量,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容易出错的问题.在串联电路的教学中第一次有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的客观条件.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的认识.教案在推导出电阻关系后,特别强调“下标配套”,在讨论解题步骤时,对“画出题意图”一步加以强调,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强化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5.教案的这种安排,为下节课顺利学习并联电路打下了基础.把“想想议议”留到下节课开始去讨论,除了因为讨论思路和方法使课时稍偏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在下节课开头来讨论,可以复习本节课涉及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顺利学好并联电路的知识铺平道路.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册。
高中物理气体教案

高中物理气体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气体的基本性质和状态方程。
2.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气体的基本性质。
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与应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气体的微观本质。
2.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介绍气体的特点和应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
1. 气体的基本性质:教师介绍气体的分子速度较高,分子间空隙较大等基本性质。
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通过对气体分子的运动特点进行分析,推导出理想气体状态
方程PV=nRT。
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教师讲解如何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问题分析和计算。
三、实验
教师设计一个与气体状态方程相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巩固理论知识。
四、练习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提高对气体状态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气体性质和状态方程的理解。
六、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内容。
教学资源:
1. 教科书《高中物理》
2. 实验器材
3. 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堂表现
2. 学生练习与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教案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及特点。
2. 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理解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理想气体的概念及特点2.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V=nRT)3. 状态方程的推导4. 各个参数的含义及单位5. 状态方程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理想气体的概念、特点及状态方程。
2. 利用公式推导法,引导学生理解状态方程的推导过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掌握状态方程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理想气体的概念,讲解理想气体的特点。
2. 讲解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引导学生理解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
3. 利用公式推导法,引导学生推导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4. 讲解状态方程的适用条件,让学生了解状态方程的局限性。
5.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状态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理想气体概念、特点及状态方程的理解程度。
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运用状态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状态方程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能否运用状态方程进行分析。
六、教学活动1. 气体分子动理论:回顾气体分子的基本假设和动理论,为学生提供气体状态方程的微观基础。
2. 实验观察: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气体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的体积变化,从而加深对状态方程的理解。
3. 状态方程的应用练习:提供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应用状态方程解决不同情境下的气体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物理学教材,提供详细的理论解释和例题。
2. 实验设备:准备一定量的实验器材,如气压计、温度计、容器等,以便进行气体状态实验。
3.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或视频资料,生动展示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过程和应用场景。
八、教学难点与对策1. 状态方程的推导:对于这部分内容,可能需要多次讲解和示例,确保学生理解。
高三第一轮复习气体的状态参量教案

气体的状态参量、考点聚焦1•气体状态和状态参量。
热力学温度。
2•气体的体积、温度、压强之间的关系.。
3•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二、知识扫描1. 1atm= 1.01 x 105pa= 76 cmHg相当于_ 10.3 m高水柱所产生的压强。
2. 气体的状态参量有:(p、V T)①压强(p):封闭气体的压强是大量分子对器壁撞击的宏观表现,其决定因素有:1)温度;2)单位体积内分子数。
②体积(V): 1m= 103 1= 106ml。
③热力学温度T=_t+273.15 。
4•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体积、压强、温度之间的关系是:PV/T=常数,克拉珀珑方程是:PV/T=RM/ 卩。
5•理想气体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力。
注意:一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内能由温度决定。
三、典型例题例1.已知大气压强为p o cmHg,—端开口的玻璃管内封闭一部分气体,管内水银柱高度为h cm,(或两边水银柱面高度差为h cm),玻璃管静止,求下列图中封闭理想气体的压强各是多少?h解析:将图中的水银柱隔离出来做受力分析;⑺中取与管内气体接触的水银面为研究对象做受力分析. 本题的所有试管的加速度都为零.所以在⑴中:G=N P0S=PS在⑵图中:p0S+G=pS p0S+p ghS=pS取cmHg厘米汞柱)为压强单位则有:p= p°+h;同理,图⑶ 中试管内气体的压强为:p= p0-h ;采用正交分解法解得:图⑷中:p= p°+hsin 0 ;图⑸中:p=p)- hsin 0;图⑹中取高出槽的汞柱为研究对象,可得到:p= p0-h ;图⑺中取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弄清温度变化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点评:若两容器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容器侧壁所受压强将怎样变化?解析:对于甲容器,上壁压强为零,底面压强最大,侧壁压强自上而下由小变大其大小决 定于深度,对于乙容器各处器壁上的压强均相等,其大小决定于气体分子的温度和 气体分子的密度。
高中物理-高二气体的状态参量教案

高中物理-高二气体的状态参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气体的状态参量及其物理意义;2. 掌握计算气体压强、温度、体积、物质量的公式及其应用;3. 掌握闵可夫斯基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4. 理解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定律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1. 气体的状态参量的物理意义及计算公式;2. 闵可夫斯基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 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定律的理解及应用;2. 统计物理在气体分子运动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及预习①引导学生回顾其先前学习的热力学知识,如焓、熵等及其计算过程。
②引导学生回顾其先前学习的气体性质,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分子运动等。
2. 概念认识及知识讲解①引导学生认识气体的状态参量,即气体的压强、温度、体积、物质量等。
②讲解气体压强计算公式及其应用,如玻意耳-马略特定律、查理定律等。
③讲解气体温度计算公式及其应用,如绝对温度等。
④讲解气体体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如盖-吕萨克定律等。
⑤讲解气体物质量计算公式及其应用,如质量守恒定理等。
⑥讲解闵可夫斯基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压缩因子等。
3. 案例分析及练习①分析如何计算气体的平均动能及其应用。
②进一步说明在气体分子运动过程中,如何应用统计物理学中的概率论、热力学基本概念等知识。
③提供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进行处理及分析得出应用题。
4. 总结回顾及拓展①回顾气体的状态参量及其应用。
②回顾闵可夫斯基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③帮助学生理解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定律及其物理意义和应用领域。
五、教学方案1. 教学内容:气体的状态参量2. 教学时间:2学时3. 教学方式: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4. 教学媒介:PPT、实物实验、案例分析题5. 教学评估:平时评估及期末考试六、教学评估:1. 学生对气体的状态参量及其物理意义的理解度;2. 学生对气体计算公式及其应用的掌握度;3. 学生对闵可夫斯基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度;4. 学生实验能力及分析能力。
高中物理气体的状态教案

高中物理气体的状态教案
主题:高中物理气体的状态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气体的特性和状态,并能够应用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气体的状态,气体的特性,气体的状态方程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介绍气体的概念及常见的气体状态,引起学生对气体状态的兴趣。
2. 探究(15分钟)
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观察气体的扩散性、可压缩性等特性,引导学生发现气体特性的规律。
3. 讲解(15分钟)
讲解气体的状态方程,引导学生理解PV=nRT的含义,解释理想气体的假设条件及适用范围。
4. 练习与巩固(20分钟)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状态方程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拓展(10分钟)
让学生了解一些气体的应用及相关科技发展,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6.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体状态理论在科技应用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多实践。
7.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认识水平。
教学手段:实验观察、案例讲解、互动讨论、课堂练习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作业成绩、课后讨论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气体状态方程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案例引导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深入探讨气体的应用及相关科技发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培养,帮助学生全面提升。
气体状态教学教案

学生能够运用气体状态的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生能够理解和解释气体状态方 程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气体状态 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气体 状态的兴趣和好 奇心
增强学生对气体 状态的科学观念 和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科学态度和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和探究能力
案例分析法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气体状态的变化规律。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气体状态 变化的原理。 案例总结:对案例进行总结,提炼出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和原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 解和记忆。
案例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 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和效 果,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及 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掌握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气体状态参量的测量方法
温度的测量: 使用温度计或 热电偶测量气
体温度。
压力的测量: 使用压力计或 压力传感器测 量气体压力。
流速的测量: 使用皮托管或 热线风速仪测 量气体流速。
湿度的测量: 使用湿度计或 湿度传感器测 量气体湿度。
气体状态变化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
目的: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对气体状态的理解和掌握。
步骤: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关于气体状态的问题,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和评价。
优点: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目标
1、知道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是描述气体状态的状态参量,理解描述状态的三个参量的意义.
2、在知道温度物理意义的基础上;知道热力学温度及单位;知道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并会进行换算.
3、知道气体的体积及其单位.并理解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知道气体压强的单位并能进行单位换算;会计算各种情况下气体的压强.
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的力学及运动学知识计算各种情况下气体的压强,总结出求解气体压强的方法.明确气体的状态及状态参量是—一对应的关系.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气体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是本节的重点,关于压强的产生,教材在本章第五节分子动理论中——对气体压强产生做了详细的介绍,而运用示例来讲解压强的计算,例题中分析了被水银柱封闭的空气柱在三种放置状态时的压强求解,利用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分析水银柱受力的平衡条件,得到了气体压强值,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在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观察演示实验,讨论压强计算的公式并进行必要的练习,着重解决一下“气体的压强”问题,为以后的几节学习扫清障碍.
教法建议
针对本章的重点——气体压强的计算,通过以前学过的固体和液体的压强知识来理解气体压强的概念;用力学观点来计算气体的压强,把力学和热学联系起来.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用具:压强计
教学整体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压强、力平衡、牛顿定律等力学知识引入气体压强等热学参量,再让学生做实验掌握气体压强的测量,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气体压强的求法.教学目标完成过程:
(一)课堂引入
教师讲解:在前面一章中,我们主要研究了物质的三种存在状态:气、液、固中的两种——固体和液体,由于气体分子排布的特点,使得气体分子具有一些特有的性质,今天,我们便开始研究气体.
(二)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为了描述我们的研究对象,针对气体的热学特性,我们用体积、压强和温度物理量等来标识气体,这几个用来描述气体状态的物理量叫做气体的状态参量.
1、温度(t)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1)测量:用温度计来测量.
(2)温标:温度的数值表示法.
①摄氏温标:规定在1atm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1℃,中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为1℃,通常用t表示,单位为摄氏度(℃).
②热力学温标:规定-273.15℃为零开,每1开等于1℃,通常用t表示,单位为开尔文(k).
③两种温标的关系:
教师强调:一般题目所给的温度都为摄氏温度,但计算时一般用热力学温度,最后结果应转化为摄氏温度.
2、体积(v)
气体的体积就是指气体分子所充满的容器间体积,即为容器的容积.
教师强调:这个容积不是分子本身的体积之和,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间隙,容积变化,气体的体积也随之变化.
气体的单位有:等,它们间的换算关系为:
教师强调:若气体封闭在粗细均匀的容器中,体积通常可用其长度来表示,但切勿误认为长度单位就是体积的单位.
3、压强(p)
气体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气体的压强,它是由大量气体分子在热运动中频繁地碰撞器壁而产生的,它的大小决定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压强的单位有:pa、atm、cmhg、mmhg等,它们间的换算关系为:
演示实验:观察压强计,理解其原理,并用压强计测气体的压强.
教师强调:
①气体对容器的压强和器壁给予气体的压强是相等的,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只要直接计算外界加于气体的压强,就可以知道气体本身的压强.
②在开口的容器中,不管气体温度如何变化,气体的压强总是等于该地的大气压强.
③在确定液体内部的气体的压强时,必须计算液面上的大气压强.
或
④凡遇到压强相加或相减时,应注意统一单位.
(三)例题讲解
1、首先对书中例题进行分析:针对水银柱的不同运动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2、参考“典型例题”,
教师可以将例题1扩展:为了更好的研究不同运动情况下封闭气体的压强,可以通过研究气缸与活塞的运动,假定气缸有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或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的加速a情况下,计算封闭活塞中的气体的压强,最后总结出各种情况下计算压强的方法.
4、状态及状态变化——对应关系
(1)状态:对一定质量的气体来说,如果温度、体积和压强都不变,我们就说气体处于一定的状态中.
(2)状态变化:如果气体的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我们就说气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教师强调:一定质量的气体发生状态变化时,至少有两个状态参量发生变化,不可能只有一个状态参量变,而其他两个状态参量不变,这一章的后面就是研究气体在发生状态变化时,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1、描述一定质量的气体的状态参量有温度、体积和压强,气体处于一定的状态,对应一定的状态参量,即状态及状态参量是—一对应的,气体发生状态变化时,其状态参量也随之发生变化,状态参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气体状态方程.
2、各种情况下气体压强的计算,可以用以前学过的规律(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用力学观点求解.
3、气体状态参量可作为物理论学综合题的结合点.
(五)解决课后练习,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