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的研究生三焦学说共35页

合集下载

《超级中医学》解温病——三焦辨证

《超级中医学》解温病——三焦辨证

《超级中医学》解温病——三焦辨证三焦是八脏理论中胸腺系统的腑,三焦与骨骼构成人体的体基,外面形成人体结构形态,人体诸窍镶嵌在三焦上面,内部形成颅腔、胸腔和腹腔三个腔体,脏腑器官藏于其中。

然而,三焦辨证并不是按照这个结构进行的,原因是三焦理论出现在先,八脏理论出现在后,是古人对三焦认识错误导致的,并不影响疾病传入体内的规律。

三焦辨证是中医温病学派的疾病传变理论,三焦辨证的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肾。

疾病的传变规律是上焦→中焦→下焦,这实质是疾病沿着口腔、鼻腔以及阴道、尿道向内传变,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过程。

一、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

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温热之邪侵袭人体过程分为侵袭肺卫和犯肺三个阶段。

1、侵袭肺卫:就是温热之邪侵袭黏膜的过程,包括鼻腔、口腔黏膜,出现发热;微恶风寒,肺合皮毛主表,肺气失宣,开合失司,则无汗或少汗;温热之邪伤津则口微渴。

咽为肺之门户,温热之邪侵袭则咽红肿痛;温热之邪侵袭体表,故苔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2、侵袭肺脏系统:病情进一步发展是沿呼吸道下行侵袭气管、肺脏,就是温热之邪犯肺,导致肺失宣肃则咳嗽,这是上焦病第二阶段;再进一步发展疾病灼伤津液引起消化道疾病则为顺传中焦。

3、逆传心包:头胸腔四个器官脑髓、肺脏、心脏和胸腺,逆传也就是围绕这几个器官展开,脑髓与肺脏同属于金,脑髓为阳肺脏为阴,阴损及阳,出现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肺脏与心脏(丙与辛合)共同调节人体体液循环,肺脏系统有病影响心脏系统功能,出现心神被扰则舌蹇,热盛于内,阳气郁遏,不达四肢则肢厥;热盛波及营分,则舌红或降;肺脏克胸腺,也就是胸腺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发热就是其中影响之一,由于发热人体需要水分就会增加,出现阴液不足。

中医诊断:三焦辨证知识点总汇

中医诊断:三焦辨证知识点总汇

中医诊断:三焦辨证知识点总汇三焦辨证知识点总汇三焦辨证是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创立的一种诊治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其依据《黄帝内经》及先贤对三焦所属部位的论述,结合张仲景六经辨证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以临床温热病的传变特点及规律为核心总结而成。

三焦辨证将外感温热病的各种证分别纳入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着重阐明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

三焦辨证在阐述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的基础上,也反映着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病理阶段,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阶段。

从三焦证来看,上焦病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而手太阴肺经证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病情轻浅;手厥阴心包经证为肺经温热邪气内陷心包之证。

中焦病证主要包括足阳明胃、足太阴脾及手阳明大肠的病变,而足阳明胃主燥,易从燥化,多为里热燥实证;足太阴脾主湿,易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

中焦病证多为温病的中期阶段,病情较重。

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属温病的末期阶段,多表现为肝肾阴虚之证,病情深重。

一、辨三焦病证(一)上焦病证上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微汗出,头痛,咳嗽,鼻塞,口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但热不寒,多汗,烦躁口渴,咳嗽,气喘,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证候分析】温邪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首先犯肺,所以温病一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

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不同的传变趋向:一为“顺传”,即病邪由上焦顺序传人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另一种为“逆传”,即从手太阴肺卫直接传人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邪陷心包”的证。

故上焦病证有“邪犯肺卫” “邪热壅肺”与“邪陷心包”的不同。

邪犯肺卫,肺失宣肃,卫气郁遏,故见发热,微恶风寒;邪热蒸津外泄,则汗出;温邪上扰清窍,则头痛;肺开窍于鼻,邪居肺卫,肺气失宣,故咳嗽,鼻塞;津伤,则口渴;温热之邪在表,则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关于三焦的考证 (哲医)三焦是一个特殊的腑,由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组成。

自《内经》和《难经》以后,历代以来,对三焦之腑的“有形”和“无形”,存在很大争议。

迄今为止,中医学对三焦的解释,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但是,对三焦主要功能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一般认为,三焦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运行水液、保持水液的正常敷布和运行。

^;三焦的“有形”和“无形”,是中医学的一个历史性遗留问题。

中医学对脏腑的研究、对经络的研究、对诊疗方法的研究,都必然涉及三焦“有形”和“无形”的问题。

因此,应该从根本上弄清的实质和实际意义。

3根据古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所谓“焦”,是由“樵”逐渐演变过来的。

“樵”相当于“椎”,即脊椎。

《内经》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如《灵枢背腧篇》说:“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由此可见,古代医家是将人的椎骨称为“焦”。

每一椎骨即是一焦。

从第一胸椎至骶椎共二十一椎,古称二十一樵,亦称二十一节,每一节即是一焦。

由此可知,所谓“焦”,是古代的解剖学概念,其实质是椎骨。

3R所谓“上、中、下三焦”,是以椎骨为标志将人的整个胸腹腔依次划分为三部分。

每七节椎骨为一部分,二十一节椎骨共分三部分,三七二十一,合起来,则为上焦、中焦和下焦。

即:上七椎为上焦,中间七椎为中焦,下七椎为下焦。

由此可知,三焦的实质,实际是整个胸腹腔,上、中、下三焦是将整个胸腹腔划分为三部分,是以椎骨为标志划分的。

当然,也可以从前面划分,这在《内经》和《难经》中都有详细论述。

比如,以胸膈和脐为标志,也可以把胸腹腔划分为上中下三焦。

o古时代的医学文献表明,古代医家将内有包容物的囊性器官都称“府”。

比如,脉为血之府。

头为精明之府,膀胱为净府,胸为气之府等。

中医“三焦”你真的了解么?

中医“三焦”你真的了解么?

中医“三焦”你真的了解么?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其形自古难明,而其用易彰,为体内最大的气化之腑,元气精微运行之通路,与腠理、膜原名虽异而实为一。

三焦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其作为六腑之中最大的腑,遍布人体上下内外,大无可比,主司气化故又名孤府。

历代医家对三焦的认识莫衷一是,未形成定论。

三焦有无形体一论较有争议,或曰其有名无形,或曰有名有形,现笔者对三焦之形、三焦之用与其论治做详细论述。

三焦之形论三焦“有名无形”论三焦“有名无形”一说出自《难经·三十八难》,云“腑有六者,谓三焦也。

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

”此说提出后,有的医家认同而有的医家认为不妥,其中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三焦脉论》中说:“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

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

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其认为三焦空有主持诸气之用而无具体形态。

三焦“有名有形”论三焦有名有形说多出自西学传中之后,受到西学解剖形体及脏腑实质化的影响,医家开始对中医的生理名词进行具体化的探索,所谓有其气必有其形,况五脏与其他五腑均有形、用,三焦作为六腑之一自然也不能例外。

唐宗海在《血证论》中载到:“三焦,古作瞧,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

”此即道出三焦乃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桥梁,而其存在的形式则是身之油膜,即身之通路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说道:“三焦即是膜,发源于命门,下焦为包肾络肠之膜,中焦为包脾连胃之膜,上焦为心下隔膜及心肺一系相连之膜。

”徐勇刚、魏晖在《论<黄帝内经>中三焦的实体解剖结构》中认为三焦的实体解剖结构应该是食管、胰和输尿管。

姚荷生、姚梅龄等在《三焦膜病辨治》中认为“三焦应该是一个有形的脏器,它的实质应该是人体内遍布胸腔、腹腔的一大网膜。

”王志红在《“三焦”概念的再认识—与新世纪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商榷》中认为三焦乃机体内客观存在的气机运动与水液运行的空间和通道,是机体内客观存在的空隙,包括脏腑间隙、组织间隙、细胞间隙乃至分子间隙所构成的空间和通道。

膜腠三焦学说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膜腠三焦学说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膜腠三焦学说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膜腠三焦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起源于古代医学家对人体腔隙和腠理结构的观察和研究。

膜腠三焦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重要的腔隙结构,它们通过膜腠络络而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器官系统和经络系统。

在膜腠三焦学说中,膜指的是人体内的结缔组织薄膜,腠指的是人体内的微小隙间,三焦则是指上腹部、中腹部和下腹部三个区域。

这一学说认为,膜腠络络在人体内承担着润滑、输送和调节的重要功能,它们通过膜腠间的液体和气体传导物质,维持了人体内部的平衡和稳定。

膜腠三焦学说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的提出填补了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内部结构的认识空白,丰富了中医的研究内容。

同时,膜腠三焦学说对于中医治疗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近代医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膜腠三焦学说的意义更加凸显。

它为现代医学的综合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解决一些疑难病症和提高医学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在本文中,我们将具体介绍膜腠三焦学说的起源和背景,并详细阐述其主要内容。

最后,我们将探讨膜腠三焦学说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启示和应用。

通过对膜腠三焦学说的全面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增进人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中西医在人体健康领域的融合与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膜腠三焦学说的意义:1.2.1 膜腠三焦学说的起源和背景在本部分,将介绍膜腠三焦学说的起源和背景。

首先,将探讨该学说最早的提出者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其次,将介绍相关研究的进展和发展。

1.2.2 膜腠三焦学说的主要内容在本部分,将详细介绍膜腠三焦学说的主要内容。

首先,将解释膜腠三焦学说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其次,将分析膜腠三焦在人体中的具体位置和功能。

最后,将探讨膜腠三焦在人体各系统之间的调节作用。

1.2.3 膜腠三焦学说的意义和价值在本部分,将强调膜腠三焦学说的意义和价值。

三焦理论

三焦理论

1.三段三焦说: 上焦:胃上口上至舌下 中焦:胃上口至胃下口 下焦:胃下口下至二阴
此外,元代王好古在《此事难知》谓: “头至心,心至脐,脐至足,呼为三 焦。”
2.油膜三焦说: 3.腔子三焦说:
4.胃部三焦说:
清代季罗美撰《内经博义》,根
据三焦经气的循行,与胃经的循行如出一 辙,独倡三焦为胃部之说,谓:“阳明胃 之经络,……与焦同行在前,故知三焦者, 特胃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阳明之 地,三焦之所主,即阳明之所施,其气为 腐熟水谷之用,与胃居太阴脾之前,实相 火所居游之地也。故焦者,以熟物为义。 上焦为雾者,状阳明化物之升气也;中焦 如沤者,状化时沃溢之象也;下焦如渎者, 状济泌分别流水之象也……。”
(二)历代医家对三焦的认识
1.六腑之一的三焦: 源于《内经》,为五脏六腑之一,
有形质,其功能表现为六腑的共同功能 特征,“以通为用”传而不藏。 2.“元气之别使”的三焦:
见于《难经》所述,无形质,其 功能具有“主持诸气”,突出地表现在 对整个消化过程的作用。
3.人体上、中、下三处部位合称的三焦:
因此,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 人体气化之功能,为元气通行和水谷运 行的道路,并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密切关 系。简单来说,三焦有“温煦”、“腐 熟”、“决渎”三大生理功能。这三项 任务,由上、中、下焦分工职掌,以三 焦“气化”为契机提供的,并以肺、脾、 肾三脏协作完成。
(二)三焦的病理
由于三焦在生理上有着重要的作有, 又和人体内脏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因 此三焦的病变,可概括分为自身的病变与相应 脏腑共同发生的病变。 1.三焦自身功能失调:
三焦字义: 三:阴阳生化和众多之义
《说文》有:“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 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 也。”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9-01 13:23:10查看( 47 ) / 评论( 1 ) / 评分( 5 / 0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有名无形‎,也是多年来学‎术争论的焦点‎之一。

就部位而言,膈以上心、肺为上焦;膈与脐之间脾‎、胃为中焦;脐以下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历代医家多指‎胸、腹膜与大网膜‎者,也有说指淋巴‎系统回收水液‎者,莫衷一是。

实际上三焦并‎非独立的内脏‎,而是脏腑的分‎类定位和参与‎气化的的脏腑‎的综合功能。

三焦总司人体‎的气化,就是指整个新‎陈代谢全过程‎。

《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的心肺能‎宣发由中焦上‎输的水谷精气‎,使之遍达全身‎以温养肌肤、骨节、通调腠理,供给各组织器‎官以丰富的营‎养,就好象雾露一‎样均匀地敷布‎全身。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脏密切配合‎完成上焦敷布‎营养的功能。

二者的关系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中焦脾胃的功‎能是腐熟沤渍‎食物,使其中的精微‎物质气化以化‎生营气,所以说中焦主‎化。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气以升为顺‎,.胃气以降为和‎。

脾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相互协调完成‎中焦腐熟水谷‎的功能。

下焦主要功能‎是泌别清浊,排出大小便。

水液经肾脏的‎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并排出‎体外。

肝脏并不在脐‎下,却归下焦者,何也?原来肝主疏泄‎,物质的分解代‎谢和最终产物‎形成都是在肝‎内完成的。

如尿素是氨基‎酸的最终产物‎,就是在肝内由‎氨合成的。

(肝内合成糖原‎等为了储藏,该功能在中医‎上应属于脾。

)肝的疏泄与肾‎的封藏功能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肾‎脏的滤过、分泌、重吸收过程的‎协调控制。

例如钠离子的‎重吸收还是排‎泄的多少,就是由肝、肾的疏泄和封‎藏来决定的。

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的生理‎功能也是由肝‎肾的疏泄封藏‎来协调决定。

中医三焦辨证体系详解

中医三焦辨证体系详解三焦病辨证一、三焦症状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

胃腕部为中焦,以上为上焦,以下为下焦。

心肺属上焦;脾胃属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属下焦。

六腑中三焦并不单独与一脏相配合、所以三焦是独特之腑。

名曰三焦孤腑。

三焦为营卫气机运行道路,与胆相连。

主要是通调水道,保持水液气化运行通畅。

因此与膀胱有密切关系。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联(相表里)。

三焦又与肾气相通,所以三焦统领肺肾二脏。

《灵枢。

营气篇》说:“气从太阴出。

合手少阳三焦经,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胆经。

”#哆咖医生超能团#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雾:指上焦心肺,散布滋养物质,如雾露一样。

是说上焦主要功能司呼吸、主血脉,两则配合,将饮食精气,敷布全身,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2、沤:指中焦脾胃,对食物浸渍、腐熟、吸收。

是指中焦腐熟水谷,并将营养物质化为营血,作用如酿酒一样。

3、渎:指下焦肾,大小肠膀胱,如沟渠,能排泄二便。

是指下焦泌别清浊,水谷糟粕排出,渎:水浊下流之意,如排水渠道,疏通流畅一样;三焦总司气化作用。

二、三焦病理外邪侵少阳,肝胆气火上逆上亢,见口苦,咽干,目眩。

邪犯胆腑,则胆气不得下降,致胃气上逆。

《灵枢》说,“邪在胆,逆在胃。

”故见心烦喜呕,不欲饮食,消化功能失常。

若邪犯少阳,气机不畅,升降不利,见胸胁苦满证。

痛在上焦膈上,多为心肺胸膈简病;痛在中焦脘部,多为脾胃简病;痛在下焦及脐下,多为肝肾大小肠,膀胱间病。

1、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手太阴肺经的症状是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如果逆传至手厥阴心包络,便出现,舌色绛赤,烦躁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蹇jian(不利)肢厥等现象。

2、中焦: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如果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汗出,脉大,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秘,小便涩,口燥渴,舌苔老黄,甚或黑有芒刺,便是中焦足阳明胃经的症状。

中医考试三焦辨证课件


阳明经证
阳明腑证
里热实证 发热、口渴、苔黄。
无形邪热亢炽, 蒸腾内外,弥漫全身 。
邪热与有形实邪 〔肠中燥屎〕结聚。
以 “四大〞见症为主要表 现。
既具有里热津伤见症; 又具有燥屎内结肠腑见症。
57
2.继辨腑实差异,区分燥湿两类。
温病阳明腑实证
燥热内结
湿热积滞
身热腹满,大便秘结, 苔黄燥,脉沉实等 。
14
第一节 上焦病辨证
15
16
★.上焦病辨证在确认为温病后,应重点辨肺 和心〔包〕的定位性症状。如:
风寒等。 肺的病变
等。
肺卫郁闭----发热、微恶 肺失宣肃----咳嗽、喘急
谵语。
轻那么烦躁、
17
★. 注意辨别不同病邪的致病特征。如:
苔腻
湿热性质温病 胸闷脘痞
神识昏蒙等
在辨析过程中还须注意类证的鉴别、兼、 变证的分析等,全面诊察,方不致有误。
41
①脉浮弦而细
脉 浮---病在表 脉 弦---病在少阳 脉 细---阴 虚
②脉 沉
热结肠腑 阳气虚弱
42
③不 渴
湿温 温热
湿多热少,尚未化燥,未伤津液。 热入营血,蒸腾营阴,上泛于口。
④汗 不 出
表气郁闭 津液大亏
43
㈢ 阳明热结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纯利清水,腹硬 满疼痛,或时有神昏谵语,舌苔黄黑而燥,或焦燥起 芒刺,脉沉实有力。
尿色红赤,时烦渴甚,苔黄燥,脉沉数,左尺弦劲?
【病因病机】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 【诊断要点】身热,小便涓滴溺痛,大便不通 【治疗措施】通大肠之秘,泻小肠之热。代表方:导赤承气汤。
47
㈦ 肺热移肠

让我们来聊一聊“三焦”

让我们来聊一聊“三焦”编者按:终于有同学来写三焦了。

三焦问题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难点,很多古代典籍涉及三焦,都语焉不详,现代中医教材更是避之不谈,于是乎行业内部人士都觉得三焦是生造出的概念。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三焦极为重要,只有搞懂三焦才能真正理解中医脏腑理论,才能领悟人体气血升降变化。

我在《中医内景学》这门课中对三焦属意犹多,也算不避艰难,钩索成果也颇使我自得。

现在熊猫同学能将三焦作为小论文的题目,真值得称赞。

~~~~~~~~~~~~~~~~~~三焦,是中医“五脏六腑”其中一“腑”。

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医初学者来说,内景课学习三焦之前,除了经常看到这个名词出现之外,基本上是没有任何认识的;而反中医的,如《逻辑思维》的罗振宇先生,则断定“三焦是中医搞出来的理论上的怪物”,并将其作为攻击中医的炮弹。

因此,在完成内景课学习、对三焦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我想理理思路写一写三焦,从而加深印象和理解。

三焦到底是什么在非精细解剖(且无内视、内观)的情况下,其他脏腑都是显而易见的,唯独三焦不知所踪,它到底是什么?一、三焦是否“有名而无形”三焦有名无形之说,始于《难经》,《难经·三十八难》曰“所谓腑有六者,谓三焦也。

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后世诸多医家追随此说。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字形和中医的至高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去寻找答案。

1.三焦之“焦”,古作“膲”,《集韵》云:“膲者,人之三焦,通作焦。

”汉字属于象形文字,“膲”与“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一样,都有月肉旁,且其系六腑之一,“腑”字本身也有月肉旁,这代表了一种身体实质性的存在。

所以,从字形角度分析,三焦应属有名有形之物。

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2.《素问·五藏别论》曰“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