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1—3试卷答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1—3试卷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一)试题一、名词解说 ( 每题 2 分)1.异病同治:是指不一样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出现了同样的病机和同样的证,因此采纳了同样的治疗方法。

2.奇恒之腑:包含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为中空器官,因此类腑,但其功能类脏,主储藏精气,与六腑转变水谷有别,故称为奇恒之腑。

3.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及所产生的各样保护健康的能力,包含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和恢复自愈的能力。

4.因人制宜:是指同样的疾病,因年纪,性别,体质等特色,拟订适合的方药的治疗原则。

二、填空题 (每空 1 分)请在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五行的特征,先人称“木曰曲直”,“土爰稼穑” 。

2.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天生之本。

3.足三阳经的走向为重新走足4.费神过分可耗伤精血,损害元气。

5.标本理论在治疗上的应用有: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6.“治未病”包含预防和防变两个方面。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切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项选择或未选均无分。

1.中医学理论系统形成的标记是( A)A. 《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2.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C )A. 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3.震怒致使咳血,属于( D )A. 木克金B. 木乘金C.金克木D.木侮金4.划分脏与腑的主要依照是( C )A. 解剖形态构造B.散布部位不一样C.生理功能特色D.经脉阴阳属性5.“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 ( B)A. 心主血脉B.心主藏神C.心为阳脏D.心脉相连6.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 C )A. 脑B. 三焦C.胆D.脉7.治疗多尿,常用益气之药的机理是( B)A. 气能生津B.气能摄津C.气能行津D.津能载气8.少阳经主要行于( B)A. 面部B.侧头部C.脸颊部D.头顶和头后部9.孙络是指 ( B)A. 十五别络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络脉中最渺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10.饮食要素对体质有显然影响,嗜食肥甘厚味之品易形成( A)A. 痰湿体质B.阴虚体质C.阳虚体质D.血瘀体质11 六淫中“易致疮痈”的邪气是( C )A. 风邪B.寒邪C.火邪D.燥邪12.湿邪的性质是 ( B)A. 开泄B.重浊C.呆滞D.干涩13.情志内伤,最易损害哪三脏( D )A. 心肺脾B. 心脾肾C.脾肾肝D.心肝脾14.疾病转归取决于( D )A. 阴阳消长B.阴阳转变C.虚实转变D.邪正盛衰15.实证的病机是 ( B)A. 邪盛正虚B.邪盛正不虚C.正虚邪不盛D.正胜邪退16.民风内动与何脏关系较为亲密( C )A. 心B. 脾C.肝D.肾17.阴损及阳的病理状态是指( A)A. 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B. 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C.阴虚为主D.阳虚为主1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合用于( D )A. 实寒证B. 实热证C.虚寒证D.虚热证19.男女异诊,老小异治是指( C )A. 因时制宜B.就地取材C.因人制宜D.以上都是四、多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在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起码有两个是切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第三节六腑六腑,是胆,肾,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他们的生理机能是“传化物”,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七冲门”是指: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西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

六腑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因而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的特点。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胆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俯。

胆位于右肋下,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与肝由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胆的生理机能主要是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二、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胃与脾同居中焦,’”以膜相连“,由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胃与脾在五行皆属土:胃为阳明燥土,属阳;脾为太阴湿土,属阴。

胃位于腹腔上部,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

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喜润恶燥。

三、小肠小肠包括十二直肠、空肠和回肠。

小肠与心由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小肠位于腹中,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是一个比较长的,成迂曲回环迭积之状的管状器官。

小肠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四、大肠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

大肠与肺由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肛门。

大肠的上段称为”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

主要的生理机能是传化糟粕与主津。

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

五、膀胱膀胱是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

膀胱与肾由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膀胱位于小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

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连,其下连尿道,开口于前阴。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文档

气机:即气的运动。
升:自下而上 降:自上而下 基本形式 出:由内向外 入:自外向内
气的运动畅通无阻 升降出入协调平衡 气机调畅。
运动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
五脏 脾胃居中,在中者有升有降,脾胃为全身升降的枢纽。
气 脏腑之气运动规律
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

六腑:以降为顺,降中寓升。
功能 化生血液:营注脉中,与津液调和,化为血液。 营养全身:循血脉流注于全身,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提供营养物质。
4.卫气
含义:行于脉外,具有护卫机体作用的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卫阳。 生成: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慓悍滑利部分化生卫气。 卫 分布:行于脉外,不受脉管约束,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气
➢ 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化生为血,肾精化生元气, 促进脾胃运化,有助于血液化生。
肾所藏之精
精髓
营气
津液
脾胃运化 水谷精微
血液化生示意图
饮食 水谷
脾胃之气
中焦 受气 取汁
水谷 精微
营气 津液
清气
肺气 心气
心脉
肾精


肾气

(三)血的主要功能
一、濡养 二、运载 三、化神 血的濡养功能
面色
肌肉
皮肤
资先天——对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
宗气的分布与功能示意图
呼吸道
助肺司呼吸
宗气
丹田
心脉
助心行血气
与人的视、听、言、动等相关。
资助先天元气
3.营气
含义: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阴,故又称营阴。 营 生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完整版)1-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完整版)1-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中医学基础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李翠娟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一、医学与中医学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医学与中医学
医学?
1. 医学的定义
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门 知识体系。
中医学?
2 .中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是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 形成的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 门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以自然科学为主体,蕴涵着浓郁的人文 社科特征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具有二重性。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 春秋-西汉
人体任何一个症状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 调在局部的表现。
(4)诊断上的整体性
察外知内,以候全身:任何一个症状都 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因而 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 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 腑的病理变化。如舌尖生疮→心火上炎
“有诸内必形诸外” “司外揣内”
舌诊、脉诊和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 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隋·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唐·苏敬、李勣负责编撰《新修本草》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宋金元时期
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 —— 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现存最早的 儿科专著,总结了儿科的临床经验
(5)治疗上的整体性
探求病源,整体调节:中医学强调在整 体层次上对局部病变进行调节,如从肝 治疗眼疾,从肾治疗耳疾等。

中医基础理论(全)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10.28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10.28

1.简述阴阳学说基本内容,说明如何指导养生防病。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指导养生防病,养生,又称“摄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

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体质者,夏用温热之药预培其阳,则冬不易发病;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体质者,冬用凉润之品预养其阴,则夏不得发病。

此即所谓“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之法。

2.试以阴阳学说分析人体病理变化基本规律。

答: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阴阳双方出现偏盛、偏衰、互损,协调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发生。

阴阳学说用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等来概括疾病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

阴阳偏衰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

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当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终致阴阳两虚。

3.阴阳偏盛偏衰治疗原则及具体运用?答: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机体阳气亢盛所的病理病态。

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实热证的表现,如口干唇燥、舌红少津等。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是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机体阴气亢盛所致的病理状态。

可出现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实寒证的表现。

如畏寒肢冷、蜷缩、脉迟伏等。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一、总论和阴阳学说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
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
(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
(第10楼)第一节五脏
(第11楼)第二节六腑
(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
(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
(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17楼)第一节精
(第18楼)第二节气
(第19楼)第三节血
(第20楼)第四节津液
(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22楼)第五章经络
(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29楼)第六章体质
(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34楼)第七章病因
(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
(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
(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
(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
(第39楼)第八章病机
(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
(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
(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
(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
(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
(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
(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
(第48楼)第一节养生
(第49楼)第二节预防
(第50楼)第三节治则
(第51楼)[附]五运六气
(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
(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
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
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
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
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
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
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
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
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
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
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
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
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
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
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
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
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
脱离古代自然哲学。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
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
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皋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
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
质、健康与疾病等。

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
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中医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
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
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具有
深刻的哲学渊源。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文化学术流振.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展开了学术争鸣与交
流,学术上呈现出“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通过诸于百家的学术争鸣、交流与交融,出现
了“车同轨。

书同文”的大一统局面,从而奠定子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也为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科学、社会历史基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一时期,它广泛地吸收、移植、渗透和交融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学说、
各个学派的先进成就,诸如哲学、数学、化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地理学、声学、
物候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
术基础。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科学理论是科学抽象白6结果。

科学抽象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或现
象的本质,形成科学概念和范畴,去揭示其规律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人们运用理性思维方
法,对所获得到的感性经验材料加工、整理,从而概括或抽象出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一种科
学认识方法。

实践是中华民族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逻辑结构的起点。

古代中国。

人在长期
的生活生产和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思维而形成概念、判断,
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

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第一个重要的本质精神。

中国从公元前21世纪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
断发展:如早在西周,医学家就提出了发病和药物治病等理论。

在春秋时代,秦国医和又提
出了六气致病的学说,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医
疗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通过长期反复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再从反复的认识中得出正确
的理论,中医学也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

例如脏象学说就是通过长期
的生活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和解剖实验而形成的,他如诊断、证候、治则、方药功效的确
立等无不皆然。

由此可见,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实践作为坚实的基
础.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
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