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1到13集的观后感
红楼梦八七版每集概括十感悟

红楼梦八七版每集概括十感悟第1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空空道人路经大荒山,惊见孤石凿刻前世今生:“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传奇”。
据石坠落之乡,追述至姑苏城里乡宦甄士隐之身世,演义一生荣枯。
更有甄士隐受神灵旨意,梦中和幻化巨石为玉的僧道相遇,验证天地之精华,投胎前生之真身,好不一般。
第2集宝黛仅初会荣庆堂十余年后,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
闻知黛玉无玉,他便摔玉于地,此举惊坏了黛玉。
二嫂子凤姐给他戴上玉,说“这富贵家业就指望你这个命根子呢!”第3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谈及“穷人攀富”,引出刘姥姥进荣国府攀亲求财。
凤姐趾高气扬地在刘姥姥面前做足贵族架子,恩赐了不在乎的一点银子,却是刘姥姥的救命钱。
薛姨妈处有精美的言花,周瑞家的将言花送给各人,只有黛玉不愿接受。
第4集探宝仅黛玉半含酸宝玉想起宝钗小病,前去探望,两人拿出宝玉和金路,互相比看,其刻的诗句竟是一对的,不料黛玉来了,打趣他们。
宝玉喝醉回房,趁酒意大骂李嬷娘。
第5集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瑞想打凤姐的主意,凤姐就故意勾引他。
王熙凤定下时间地点让贾瑞等他,其实是故意把两边的门关上,故意让贾瑞受冻了一夜。
第二次,贾瑞还不死心有又去找凤姐,凤姐又定个地点让他等,还派了贾蓉贾去抓他,贾蓉贾蔷就威胁他,让他拿钱给他们,最后还被粪水浇了一头。
经过这两次的折腾,贾瑞身心都受创,病倒了。
第6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因尤氏有病,贾珍请出凤姐协理宁府,而凤姐毫不私,虽然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也照罚不误。
将宁国府整肃的非常严谨,大丧期间毫无差错。
第7集大观园试才提对额贾政率众清客巡园题匾,撞见宝玉,喝令相随。
宝玉一路逆不屑顶撞父亲,贾政颜面扫地、积怨怒斥。
好不容易出得园来,黛玉却又误会宝玉将她所赠荷包送于小厮,急怒之下较坏为宝玉所做香囊。
宝玉使尽浑身解数讨好黛玉,两人情意更深。
第8集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为迎接元妃省亲,贾府大肆铺张,建造豪华的大观园。
红楼梦电视剧第十三集观后感

红楼梦电视剧第十三集观后感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而关于红楼梦的电视剧,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
红楼梦电视剧第十三集的观后感,或许只是一次小小的表达,但对于喜爱红楼梦的观众来说,也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释放。
红楼梦电视剧第十三集中,我被剧情中唯美的意境所吸引。
整个剧集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感纠葛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精美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他们之间凄美而矛盾的感情。
这一集中,宝玉偷看黛玉绣房花烛夜,被黛玉发现后,二人之间的情感从悄然无声中被激发出来。
在绣房花烛夜的背景下,二人的对话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思念和暗示,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神秘感和浪漫气息。
通过这样的表现手法,红楼梦电视剧第十三集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戏剧性的情感体验。
在这个集数中,观众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宝玉和黛玉之间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和无奈。
而这种情感的强烈对比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两个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斗争。
同时,通过宝玉和黛玉之间微妙而又扣人心弦的情感线索,这一集也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无法言喻的美感和情感上的震撼。
除了情感的描绘,红楼梦电视剧第十三集也展现了对细节的把握和对艺术表现形式的追求。
在这个集数中,观众能够看到制作团队对细节的精心打磨,从服装到道具,从场景到灯光,每个细节都彰显了对原著的尊重和对艺术的追求。
同时,通过运用各种摄影手法和音效设计,剧中的每一幕都像一幅画面一样,具有醉人的美感和艺术性。
而在这一集中,我最为喜欢的细节之一是剧中的音乐。
音乐是红楼梦电视剧的灵魂之一,也是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
在第十三集中,音乐的运用恰到好处,通过柔美而又悲伤的旋律,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愈发沉浸的观剧体验。
音乐的运用不仅使剧情更具感染力,也使观众更加容易进入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红楼梦电视剧第十三集的观后感并不是对整个电视剧的全部评价,但它凭借着其优秀的制作水平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让我们重新思考和感受到红楼梦这个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13回读后感(精选5篇)

红楼梦13回读后感(精选5篇)红楼梦13回读后感篇1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着,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
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
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黯然泪下。
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
尤二姐、尤三姐的.悲惨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个墓碑。
迎春大丫环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爱恋,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宝贵的生命。
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慨叹唏嘘。
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却因为封建礼教和家族的不容,而最后导致了这场悲壮的爱情悲剧,有情人终不成眷属。
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情是不分贫富贵贱的。
不能让世俗影响纯洁的爱情,虽然现在社会的拜金主义流行,甚至某些女孩子抛出"没房、没车,就不结婚的言论"在婚姻上更讲究门当湖对,我不禁慨叹古人的爱情,他们为了敢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爱敢于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什么我们反而不成了呢?难道真的是没有钱就没有爱情吗?相信读过红楼梦的您一定也会有您自己的答案,愿世俗少一些烦扰,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
红楼梦13回读后感篇2诗人卢仝好茶成痴,诗风浪漫;白居易是一位品茗行家,他对自己的爱茶、烹茶十分自信;杜甫的“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成为千古绝唱;苏轼也是一样爱茶至极的人,诗云:“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郑板桥清廉刚正,对茶情有独钟,“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红楼梦第1集观后感

红楼梦第1集观后感《红楼梦第1集观后感》当我开始看《红楼梦》第1集的时候,就有一种进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大家族的感觉。
开篇的那个神话故事就让我感觉很奇特。
一僧一道在青埂峰下谈论那块顽石的情节,说实话一开始有点难懂。
我就在想,这块石头为什么要到人间经历一番呢?不过看到后面慢慢有点理解这可能就是一种宿世的因缘设定吧。
接着转向荣国府和宁国府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大家族的宏伟和气派就扑面而来。
看到林黛玉进贾府的场景特别印象深刻。
她小小年纪,母亲又刚去世,独自一人来到这个陌生的大家庭。
她坐在轿子里的那种小心翼翼,进府后看到众人的那种紧张与谨慎,我都能够感同身受。
特别是她拜见贾母的时候,那种祖孙之间的复杂情感,能看出来贾母对她的怜爱,但又有着大家族里的那种礼数。
当时我就想到,在那样的封建大家庭里,要是没有点儿机灵劲儿,感觉都不知道该怎么生存呢。
还有王熙凤的出场,真如书中所写那般“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她一出场就有一种掌控全场的气场。
看到这里我感觉王熙凤肯定是个厉害角色。
她对林黛玉说的那些话,既有着表面的热情,又透着一种大家族当家主母般的精明与算计。
那个场景让我觉得在这样的大家庭里人际关系真是无比复杂多样。
在这一集里,众多的人物就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中的一个个元素,各自有着鲜明的特色。
从奴仆们的各司其职到主子们的规行距步或者肆意洒脱,都让我认识到封建大家族等级制度的森严。
虽说有的情节我不是完全理解透彻,但这一集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大观园和贾家众人生活的大门,让我很期待后面对这个家族故事的进一步展开。
看完第1集我明白了为什么《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真的是在细致地刻画着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人和一种独特的家族文化和生存状态。
红楼梦每一回读后感

红楼梦每一回读后感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美玉的由来告诉世人或读者,此石为大用而生,一生抱负不能实现,映射作者自身。
在被遗弃的岁月中忽遇一段奇缘,缘尽彷如黄粱之梦醒,在其经过缭绕心头,无法忘怀。
第一回主要写了作者的内心情感————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许多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寄去作奇传陋室空堂 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 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糊在莲蓬上说什么脂正浓 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今宵红灯帐里卧鸳鸯金满箱 银满箱 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 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则膏粱 谁承望流落烟花巷 因嫌傻帽小 致使枷锁抗 昨日破袄寒今嫌紫莽长 乱哄哄 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荣宁府人走室空 漫园荒草 遥想当年 禄丰福满 繁华锦绣如今荒芜破败的空园隐约想起当年的歌声缭唱是谁重拾这片凄凉的荒园(贾雨村)将精致的绿纱糊在在窗上 往昔园中的脂女如今两鬓斑白(宝钗)唏嘘悲叹逝去的过往埋过白骨的地方(黛玉) 也是园中精彩生命归宿 繁华背后堆积着对财富的欲望(贾雨村) 转眼一切消散眼睁睁看着(李纨)又一场宿命的回转正感叹他人的人生尽丧 哪知自己命短无常即使带着高贵的出生(柳湘莲) 也免不了成为令人不齿的土匪强盗本想着高嫁世家谁曾想流落到烟花巷(湘云)怀揣着贪欲结果不免获罪扛枷忘记了昨日的贫穷感叹着富贵不足(贾兰)。
今天,我看完了《红楼梦》第一回,感触甚大。
《红楼梦》是一篇古文小说,作为小学生的我,对于古文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但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华丽优美的语言句子使我赞叹不已。
以下是我对于《红楼梦》第一回的肤浅的理解:作者曹雪芹写的唯妙唯肖,当中写了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中补天石时掉下了一颗宝石,而这颗宝石隧有灵通之意,会讲人话,每天汲取大地灵气。
然而这颗宝石,却成为了《红楼梦》中重要的主角“贾宝玉”。
而贾宝玉的身世正是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身世相仿,所以从这部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小说《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当时的心情。
红楼梦第一二集观后感

红楼梦第一二集观后感最近看了《红楼梦》的第一二集,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啊!这开篇就给我展现了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庞大的家族景象。
那贾府的奢华和排场,真不是咱普通人能想象得到的。
就说那大门吧,高大威严,朱红色的油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门口的石狮子都透着一股子威严劲儿。
第一集里,林黛玉进贾府那一段,真叫一个细致。
林妹妹那小心翼翼的模样,让我看着都心疼。
她坐船一路过来,心里头估计七上八下的。
到了贾府门口,下了轿,那眼睛里透着好奇和怯生生的神情。
周围的奴仆们一个个规规矩矩地站着,大气都不敢出。
林妹妹走进去的时候,那脚步轻得像猫一样,就怕一不小心出了差错。
进了府里,那雕梁画栋、亭台楼阁,看得人眼花缭乱。
到处都是精美的摆设,什么花瓶啦、屏风啦,每一样都价值不菲。
贾母坐在正中间,周围一群人围着她,林妹妹上去拜见,那场面既庄重又带着几分温情。
贾母拉着林妹妹的手,左瞧瞧右看看,嘴里不停地说着心疼的话,眼里还闪着泪花。
我就在想,这老太太心里头肯定是真挂念着自己的外孙女。
还有王熙凤的出场,那叫一个惊艳。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一嗓子,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过去了。
只见她穿着一身华丽的衣裳,脸上带着笑,眼神却透着精明。
她拉着林妹妹的手,上下打量着,嘴里不停地夸赞,可我怎么觉得那夸赞里还藏着点别的心思呢。
再说说那些个小姐公子们。
贾宝玉一出现,就感觉和别人不一样。
头上戴着金冠,身上穿着华服,长得那叫一个俊。
可他那脾气也是怪得很,看到林妹妹就像见了熟人一样,直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哼,估计是看到林妹妹长得漂亮,故意套近乎呢!这第一集里,每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都有讲究。
那些个丫鬟们也是,一个个低眉顺眼的,做事儿都小心翼翼。
吃饭的时候,那规矩更是多了去了,座位都有讲究,谁先动筷子,谁后吃,都有定数。
我看着都觉得累得慌,在这样的大家族里生活,没点心眼和规矩还真不行。
到了第二集,故事就更精彩了。
薛家进京,又是一番热闹。
红楼梦1到13集的观后感6篇

红楼梦1到13集的观后感6篇鲁迅曾对《红楼梦》最为提纲挈领的评价是: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小孩子却是不能读的,于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开始看这方面的电视剧。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红楼梦1到13集的观后感”,下面本店铺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红楼梦1到13集的观后感1自从读了曹雪芹写的名著《红楼梦》,我深有感触。
全文主要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
后来林黛玉从丫鬟口中得知贾宝玉要娶薛宝钗后,在贾宝玉结婚当晚气绝身亡。
林黛玉死后,贾宝玉把丢失的那块玉找回来了,身体虽然一天比一天好多了,但是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不仅厌恶功名,连儿女情长都看淡了,每天就只看些佛教、道教类的书。
最后贾宝玉赴考取得第七名的好成绩,可还是递光了头,信了佛。
这是我最不喜欢的结局。
文中我喜欢林黛玉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每次参加诗词会时总能赢得大家的啧啧称赞;喜欢林黛玉的天真率直,和贾宝玉在一起时总是那么的活泼可爱;可是我不喜欢她的多愁善感,动不动就哭,注定了她的悲剧。
文中我还喜欢薛宝钗。
因为她作词作诗也很擅长,人也长得漂亮,为人处世深得荣国府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的喜欢。
如果我是编写这本小说的曹雪芹,我不会把结局写的那么凄凉,我会写成:贾宝玉最终和心爱的人林黛玉结了婚,贾母和凤姐做了他们的证婚人,他们幸幸福福、甜甜蜜蜜地生活了一辈子。
如果《红楼梦》最后的结局是我想的那样,那该有多好呀!可是,没有如果?红楼梦1到13集的观后感2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颇具传奇色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家族由盛转衰,其中的各各故事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纯洁爱情。
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经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
在这部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女中豪杰啊!但是却引起贾府公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红楼梦1-20回读后感(通用56篇)

红楼梦1-20回读后感红楼梦1-20回读后感(通用56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1-20回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1-20回读后感篇1《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所写的。
他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中心,生动地描写了清代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
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林黛玉的悲惨命运实在令人感到惋惜,但最让人憎恨的却是当时的封建传统观念。
作者充分运用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
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无不彰显出人物的特点:黛玉的聪明清秀、才华横溢、性格孤僻、心思敏捷;宝钗的美丽娴雅、处事圆滑等等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读了《红楼梦》后,我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红楼梦1-20回读后感篇2在这本书中,有心狠手辣的王熙凤、博览诗书的薛宝钗,才华横溢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智慧靓丽的晴雯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
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
闭上眼仿佛看见了她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
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是有沁人肺腑的感觉,每一句都像是尖锐又锋利的刀,深深插入读者内心,无形之中像是被掐住了自己的喉咙。
记得她的《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1到13集的观后感红楼梦1到13集的观后感篇1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
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
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
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
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
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
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
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
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
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
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
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
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
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
”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
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
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
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
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
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
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
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
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
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
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
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
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
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
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
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
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
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
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
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
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1到13集的观后感篇2《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它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此书是在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完成的作品,该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这天读后感大全和大家分享各种红楼梦读后感,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杯具为主要资料,透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
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杯具。
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此刻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
不仅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着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构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红楼梦1到13集的观后感篇3《红楼梦》,这本既是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悲剧的书给我了多少深刻的印象啊!它是了不起的!它在我的心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它带来了一个在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东西——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是把女人不当人.这样一比,就看得出《红楼梦》确实伟大.在曹雪芹的笔下,一个个人物变的栩栩如生.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王熙凤、鸳鸯、紫鹃……我觉得那几十个女人,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也是内心深处的美丽.就如贾宝玉所坚信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
所坚持的“凡山川日月精秀只钟于女人,须眉男子只不过是些肉沫而已”。
但我反而认为贾宝玉是“通灵宝玉”,他才是“山川日月之精秀”读《红楼梦》时,总是觉得贾宝玉有点像鲁迅作品中的“狂人”。
细细品味时,一比较,才发觉:那时的贾宝玉比现在的“狂人”更模糊,更薄弱……书架上的《红楼梦》包含着许多我不知道的东西,等待者我再读《红楼梦》……红楼梦1到13集的观后感篇4划几许流光,落几许苍凉,一世繁花似锦,奈何离散使人伤。
情太真,意太浓,红楼一梦,惹人怎敢忘。
《红楼梦》既是女子的歌颂,却又是女子的悲剧,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巨著,在以往的中国你,古典文学中尽管有许多美丽的女子形象被塑造,但最高也不过像《牡丹亭》这类,敢于为自己的爱和幸福而斗争的“女子觉醒”形象,而红楼梦中却带来的是全新的也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对女子的尊重,就像曹雪芹本人所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比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他依他所想而写,也因此写出了不朽。
《红楼梦》是对女子的颂歌,赞美黛玉“世外仙妹寂寞林”宝钗“山中高土晶莹雪”,湘云“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寄月光风耀玉堂”,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孤僻世罕见。
”……但又是女子的悲剧,含恨结郁而死的是林黛玉,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李执,出嫁一年就被丈夫折磨而死的是贾迎春,远嫁他方的是贾探春,对人生悲观绝望而出家的是贾惜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含冤而亡的事秦可卿和鸳鸯,被强盗强抢去的是妙玉……她们都是“红颜薄命”是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
《红楼梦》中的悲剧震撼人心,使人荡气回肠,不仅仅写了一群青年女子的毁灭,也写了整个贾府的衰落。
许多人曾说这就是整个封建社会衰落的象征。
但从精神上、思想上,却是因贾宝玉,这种新思想人的出现,宣诉这个社会的不合理性,这才是封建社会衰落的真正预兆。
宝玉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封建社会末期孕育的一个“新人”,他尊重女子,爱惜女子,她从小就宣布“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
”他尊敬每一位女子。
鲁迅就曾深刻的指出“昵而敬之,恐拂其意,意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也。
”他爱惜他身边的每一位女子。
把她们的悲欢哀乐,荣辱得失,都包括在自己的关心注念中,几千年来被否认的女子价值,仅在宝玉眼中充分反映,几千年来被遮掩的女子悲剧,也仅宝玉眼前展开,所以鲁迅又说;“悲凉之物,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着,独宝玉而已。
”云卷云舒,踏遍世间繁华,风气风停,荡涤红尘烟波,昔日纵使荣华再过,到头来,不过一梦而已,终究曲了人皆散,究竟谁奏的挽歌?又该为谁悲伤?红楼一梦,阅尽世间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