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春夏秋冬四季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养生,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在中医养生中,春夏秋冬四季被视为自然界的生长、养育、收获和休养的周期,因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成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基础的养生之道。

春天是大自然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体的生机勃发时期。

春天的养生重点在于调养肝脏。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是人体的“将军”,负责调节气血的运行。

春天养生应注重保护肝脏,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如苦瓜、黄豆芽等,以滋养肝脏。

此外,春天也是适合运动的季节,可以选择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养生重点在于清热祛湿。

中医认为,夏天是心脏最活跃的季节,应注重心脏的养护。

夏天养生应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取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

此外,夏天容易出现湿气重,可以适量喝些决明子茶、薏米水等,有助于清热祛湿。

夏天还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养生的重要阶段。

秋天的养生重点在于调养肺脾。

中医认为,肺主气,是人体的“官仓”,负责呼吸和气血的运行。

秋天养生应注重保护肺脏,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养肺的食物,如百合、梨等。

此外,秋天气候干燥,容易伤害肺部,可以适量喝些梨汁、银耳汤等,有助于滋润肺部。

秋天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户外活动,如登山、散步等,增强体质。

冬天是大自然休养生息的季节,也是人体养生的重要时期。

冬天的养生重点在于养护肾脏。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是人体的“根本”,负责生命的延续和繁衍。

冬天养生应注重保护肾脏,避免过食寒冷的食物,多摄取滋补肾脏的食物,如黑豆、核桃等。

此外,冬天气候寒冷,容易伤害肾脏,可以适量喝些炖鸡汤、红枣糯米粥等,有助于温养肾脏。

冬天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以减轻肾脏负担。

春夏秋冬四季养生之道,总结起来就是根据季节特点,注重调养不同的脏腑器官,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四季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根据四季的气候特点来调整人体的生理活动,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下面将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四季养生的方法。

一、春季养生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气候宜人,适合运动和活动。

中医认为,春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肝、养阳、养筋骨。

建议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大蒜、葱等,以舒肝解郁、行气活血。

春季气候干燥,易引发口渴、喉咙痛等不适症状,因此要多喝水,保持室内湿度。

二、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人体代谢旺盛,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中医认为,夏季养生的重点是养心、养阳、养脾胃。

建议多吃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汤等,以清热利湿、养心安神。

同时,夏季要避免过度贪凉,以免损伤脾胃。

三、秋季养生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气候逐渐转凉,空气干燥,需要注意润肺防燥。

中医认为,秋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肺、养阴、养皮肤。

建议多吃些润肺防燥的食物,如梨、蜂蜜、银耳等,以润肺生津、滋阴润燥。

秋季要注意保持皮肤湿润,多喝水,避免皮肤干燥。

四、冬季养生冬季是收藏的季节,气候寒冷,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保持体温。

中医认为,冬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肾、养阴、养骨髓。

建议多吃些温补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以温阳补肾、活血通络。

冬季要注意保暖,特别是手脚等容易受寒的部位。

同时可以适当进行补肾益精的食疗。

中医四季养生强调根据四季的气候特点来调整人体的生理活动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在春季要养肝、养阳、养筋骨;夏季要养心、养阳、养脾胃;秋季要养肺、养阴、养皮肤;冬季要养肾、养阴、养骨髓。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日常保健措施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四季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根据四季的气候特点来调整人体的生理活动,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下面将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四季养生的方法。

一、春季养生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气候宜人,适合运动和活动。

中医认为,春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肝、养阳、养筋骨。

【图文】中医四季养生之道

【图文】中医四季养生之道

夏季中医养生一是健脾除湿。

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

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

二是清热消暑。

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来祛暑。


夏季中医养生三是补养肺肾。

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

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四是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

如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忠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如何健康调理四季之气

中医养生如何健康调理四季之气

中医养生如何健康调理四季之气中医养生,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与四季之气的相互关系密切,因此,如何健康调理四季之气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方法和建议,帮助读者在四季更好地调理自己的身体。

一、春季养生春季是生机盎然的季节,中医养生认为春季是阳气生发的时节。

在这个季节里,人体需要调整自己的体内阴阳平衡,适应气温的变化。

首先要注意的是保护好自己的肝脏。

中医认为春季与肝脏的相应脏器是肝脏,所以春季养生重点是调养肝脏。

可以通过饮食来进行调理,多吃一些具有护肝作用的食物,如苦瓜、茶叶等。

同时,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充分吸收阳光和新鲜空气,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

二、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们容易出现烦躁不安、口渴多汗、食欲不振等症状。

为了健康调理四季之气,中医养生提倡夏季要注重清凉养生。

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清凉解毒的食物,如黄瓜、西瓜等。

此外,夏季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水、多吃水果,保持体内的水平衡。

此外还要避免暴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三、秋季养生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但也是人体阳气渐衰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人们容易感到乏力、容易感冒等。

为了健康调理四季之气,中医养生指导秋季应该养护肺脏。

可以通过食疗的方式来调理,多吃一些滋养肺脏的食物,如梨、百合等。

此外,还需要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四、冬季养生冬季是寒冷的季节,人们容易感到疲倦、精力不足。

为了健康调理四季之气,中医养生建议冬季要注重温养肾脏。

可通过饮食来进行调理,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姜、糯米等。

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天气对身体的影响。

此外,冬季宜早睡早起,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

结语中医养生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四季不同气候特点的认识,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理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

春季宜养肝,夏季宜清热,秋季宜养肺,冬季宜温养肾,这些都是中医养生的典型做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则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则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则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四季养生的原则。

四季养生是指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生理变化,采取相应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方法,以达到保健、预防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原则。

一、春季养生1.注意调节情绪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复苏,人体也处于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中。

这时候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愉悦心情,避免过度忧虑和抑郁。

2.宜清淡饮食春天气温逐渐升高,人体代谢加快,胃肠功能也会有所增强。

因此,春季应该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易消化的食物。

3.适当运动春天气候宜人,适合户外运动。

可以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等缓和性运动。

4.保护肝脏春季是肝脏的养生时节,应该注意保护肝脏。

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清肝明目作用的食物,如菠菜、芹菜、西红柿等。

二、夏季养生1.避免暴饮暴食夏季气温高,人体代谢加快,容易出现口渴、食欲不振等情况。

但是要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影响消化功能。

2.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夏季白天长夜短,应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早睡早起,避免在午休时间睡过头。

3.适当运动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中暑等情况。

因此,在进行户外运动时要注意防晒和补水,并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运动。

4.保护心脏夏季是心脏的养生时节,应该注意保护心脏。

可以多吃一些具有降血压、降血脂作用的食物,如绿茶、海带、紫菜等。

三、秋季养生1.调节情绪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

因此,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稳。

2.宜多食用温性食物秋季气温逐渐降低,人体代谢减缓。

因此,应该多吃一些温性食物,如姜、葱、蒜等。

3.适当运动秋季气候宜人,适合户外运动。

可以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缓和性运动。

4.保护肺部秋季是肺部的养生时节,应该注意保护肺部。

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润肺作用的食物,如梨、苹果、百合等。

四、冬季养生1.避免过度劳累冬季气温较低,人体代谢减缓。

因此,在冬季要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2.宜多食用温热食物冬季气温较低,应该多吃一些温热食物。

中医传统四季养生的中医养生方法

中医传统四季养生的中医养生方法

中医传统四季养生的中医养生方法养生是中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四季养生更是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之一。

根据中医的观点,每个季节都有其特定的气候特征和人体的生理变化,因此需要相应的养生方法来调整身体和适应环境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医传统四季养生的中医养生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

春季养生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阳气初长的时候。

根据中医理论,春季养生应以“清泄”为主要原则。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清热利湿,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阳气。

以下是一些春季养生的中医建议:1. 饮食调理:春季应多吃一些清淡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豆类。

同时,要避免暴饮暴食和过食辛辣油腻的食物。

2. 运动锻炼:春季适宜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和太极等,帮助我们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强体质。

3. 睡眠调节:春季养生应保持良好的睡眠,尽量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夏季养生夏季气温升高,人体容易出现疲倦和容易出汗等情况。

根据中医理论,夏季养生应以“清凉”为主要原则,帮助我们清热降温,保持精力充沛。

以下是一些夏季养生的中医建议:1. 饮食调理:夏季应多喝水,可以适当饮用一些清凉解暑的饮品,如绿茶、花茶和冷糖水。

同时,要避免暴饮暴食和过食生冷食物。

2. 运动锻炼:夏季适宜进行一些不易出汗的运动,如游泳、瑜伽和太极等,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体能和心理状态。

3. 睡眠调节:夏季养生应注意室内通风和降低室内温度,保证良好的睡眠环境。

秋季养生秋季是气候温和、干燥的季节,人体容易出现干咳、便秘和皮肤干燥等问题。

根据中医理论,秋季养生应以“润燥”为主要原则,帮助我们润肺养肺,预防干燥症状。

以下是一些秋季养生的中医建议:1. 饮食调理:秋季应多吃一些润肺滋阴的食物,如梨子、百合和银耳等。

同时,要避免过食辛辣和烧烤等刺激性食物。

2. 运动锻炼:秋季适宜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打太极和游泳等,帮助我们增强体质和养护肺脏。

3. 睡眠调节:秋季养生应注意保持室内湿度,可以适当使用加湿器和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圣经,它说的是医道,主张人要顺应自然规律,依自然之道修养生机,治身体于未病。

人要顺应气候的变化,做这个季节该做的养生保健,才能健康。

如果不注意平时的养生,到时候就会发病,而这些病不是当时发生的,而是以前积攒的。

所以中医讲究的是自己的病自己负责,身体的好坏与你平时的生活习惯有关。

《黄帝内经》注重四季养生,主张“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下面分别道来:一、春季如何养生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如果冬季未藏好,此刻会生病。

在春季要按时睡,早起,放松自我,缓行于庭院,使得的精气慢慢升起来。

春天不要压抑自己,拂逆它就会伤肝,到夏季就会寒变。

春季要多吃五谷,豆子,它们是种子,主生发。

比如五豆粥;吃春饼,各种蔬菜卷在饼子里,新鲜的蔬菜也是生发。

但一定吃应季节的不吃反季节的。

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人体也是这样,在春季生发。

这时有旧疾的人特别容易复发旧病,这是人体的本能,希望借春天的生机来冲击身体里的病灶,把病邪赶出体内。

我们如果顺应这个天机,合理的调养就会治好旧病。

春天属性为木,在人体就是肝经,如果未得到充分的生发,到夏季心火就会不旺,供生长的东西就会不足。

人体的生发主要靠的是肝气。

春季肝气特别旺,过旺就会打破身体其他藏腑的功能,肝气又不能压抑,就要合理的转化和排泄它,称为舒肝理气。

肝气要靠胆经来排泄,肝胆二经互为表里的。

所以在春天常常有人口苦、肩膀痛、偏头痛、乳房和两肋痛,臀部和大腿外侧疼痛,这些都是胆经堵塞,排泄不利的表现。

口苦可以吃小柴胡丸或冲剂;肩膀痛、偏头痛、乳房和两肋痛可服加味逍遥丸;臀部和大腿外侧疼痛,可选平肝舒络丸。

平时每天由上到下敲打大腿外侧沿裤缝的这条胆经,左右对称两条,促进胆经的畅通和机能,并可减肥。

春季人体阳气向外散发,皮肤舒张开,风寒特别容易入侵,这时有人易犯咳喘症。

外有风寒、内有肝火相逼,对肺脏来说叫“木火刑金”,咳嗽不止。

这时要泄肝火。

敲打胆经、三焦经通肝气;对心包经进行刮痧活肝血;对背部刮痧去寒气。

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法则四季养生法则

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法则四季养生法则

春夏秋冬的四季养生之道法则四季养生法则四季养生法则是指根据季节的变化,合理调整饮食、穿着、作息等生活方式,以维持身体健康和促进生机活动的一套养生方法。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春、夏、秋、冬四季养生法则。

春季养生法则:1.调理肝脏:春季是肝脏的运动旺季,可适量摄入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等,避免暴饮暴食和油腻食物。

2.外出运动:春季气候宜人,是进行户外活动的好时机,可选择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提高新陈代谢,增强体力。

3.调整睡眠:春季阳光充足,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4.避免过度疲劳:春季人体容易疲劳,需要注意适度休息,避免长时间过度劳累。

夏季养生法则:1.饮食清淡:夏季气温高,身体易出汗,应多饮水、多吃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海鲜等。

2.避免暴晒:夏季阳光强烈,应减少在烈日下活动时间,避免中暑和晒伤。

3.合理锻炼:夏季运动不宜过于剧烈,可选择早晨或傍晚时分进行运动,避免中午太阳最烈的时候。

4.心情舒畅:夏季气候炎热,人容易烦躁,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

秋季养生法则:1.润肺养胃:秋季气候干燥,应多喝水、多吃养肺的食物,如梨、银耳等,避免熬夜和暴饮暴食。

2.补充营养:秋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可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蔬菜等。

3.锻炼身体:秋季气候宜人,适合进行户外运动,如晨跑、散步、太极等,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4.注意保暖:秋季早晚温差大,应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和着凉。

冬季养生法则:1.保持温暖:冬季气温低,应穿着保暖,合理搭配衣物,注意手脚和头部的保暖,避免受冻。

2.消食养肾:冬季阳气不足,可适量多吃热食,如姜、葱、蒜等温热性的食物,有助于消化和增强肾阳。

3.适量运动:冬季不宜过度运动,可以选择室内运动,如瑜伽、健身操等,保持身体活力。

4.安排作息:冬季白天短夜长,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早睡早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春夏秋冬四季养生之道胡纯北京京城名医馆著名医师北京鼓楼中医院退休医师郑景滨北京红医联合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春季的到来,正是万物复苏之时,春季养生也是四季养生之开始,所以春季体质的养生保健之道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受四时之气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会随之发生变化。

春季阳气始生,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有“困”的感觉。

夏季阳气流溢,气血通达于表,毛孔开,汗大泄,所以常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而秋季阳气始衰,阴气始生,气血渐趋于里,但充而不实,所以仍有“乏”的感觉。

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制定了相应的养生方法,那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首先是精神养生。

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静的好心态。

春季是肝旺之时,因时养肝可避免暑期的阴虚。

可有目的的根据医生的推荐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等,食品可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但对于体质过敏,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者,应禁食如羊肉、蟹之类易过敏食品。

再就是饮食养生。

春属木,与肝相应,“养肝之体用酸,舒肝之气用辛”。

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清淡可口(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葱、蒜、香菜、蜂蜜之类),忌油腻、生冷、粘硬食物,以顺应春季阳气之升畅。

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等,以补由于冬季新鲜蔬菜较少,摄入维生素不足的缺憾。

二、夏季中医养生注意事项用热来除热才是比较好的养生方法。

●热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脸面和躯干难免多汗,及时擦汗可促使皮肤透气,但必须用热毛巾,才能适应人体降温节律。

●洗热水澡夏天洗冷水澡会使皮肤收缩,洗后反觉更热。

而热水洗澡虽会多出汗,但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

夏天该出汗时出汗,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

●热水洗脚脚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区和五脏六腑的反射点。

热水洗脚,当时虽然感觉有点热,但事后反而会带来凉意和舒适。

●喝热茶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喝热茶却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这是简便易行的降温良方。

一般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

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

夏至时节,大多数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一时节气温高,人体只能通过排汗来散热,使人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大脑会因此而供血不足,进而造成头痛头晕。

造成头痛头晕的另一种原因是,人体出汗时体表血管会扩张,更多的血液会流向体表,这种血液的再分配可使血压偏低的人血压更低,从而发生头痛头晕。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

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

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三、秋季中医养生注意事项进入立秋以后,天气由热逐渐转凉,人体的消耗也会逐渐减少,食欲也开始增加。

因此,阐释时节正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间,人们可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进行科学有效地营养摄取及饮食调整,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好准备。

在此节气期间,气候干燥,根据中医“燥则润之”的养生原则,饮食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静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多食一些芝麻、蜂蜜、百合、银耳、乳品之类的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功效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所以立秋期间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尽量少吃葱、姜、蒜等辛味之品。

起居方面,立秋后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是因为早卧可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过。

立秋乃初秋之季,虽有凉风时至,但暑热未尽,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凉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立秋后清晨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此时气温不冷且不热,气候舒适,天高气爽,使人精神抖擞。

找一个清静或江河湖畔,或林荫道中进行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秋季天气十分干燥,中医称之为“秋燥”。

肺与秋天在五行中同属于金,肺也喜润恶燥,所以秋季最重要的是要勤润肺。

秋燥容易引起咳嗽,由于现在正处于季节交替时期,早晚天气较凉、中午热,一天之内温差较大,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和免疫能力较差的人如果不注意保暖,就容易感冒、受凉,而且一旦感冒了就不容易痊愈,存在干咳的现象。

秋燥也容易让小朋友患上“秋泻”,夏秋换季时节,天气时暖时热,腹泻的小朋友就会多起来,孩子腹泻的原因以感染最为常见。

有些皮肤比较敏感的人,在这个季节里也不好受,秋燥容易让这些人感到皮肤瘙痒,甚至引发过敏。

而对于有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人,在这个季节也要特别注意。

有些上班族会感觉入秋以来,身体容易乏力,对于“夏困秋乏”这一说法,由于夏季人们消耗体内太多气,到了秋季,气还没有补过来,而且现在气候也凉爽,有些人的睡眠时间就会比较长。

水能解“燥”,所以秋季最重要是补水,最佳饮料是淡茶水、白开水,也可喝些添加蜂蜜的水果汁和蔬菜汁。

秋季上市的雪梨、鸭梨、葡萄、苹果含水量大,有生津滋阴的作用,宜多吃。

萝卜有生津作用,当作水果生吃尤宜。

也可以多做运动,比如跑步、游泳,多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

四、冬季中医养生注意事项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

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进补的好时节。

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

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

进补以食补为上。

《内经》有“秋冬养阴”之说,而北方冬季气候干燥,常有大风天气,因此,滋益阴精是冬季养生的重要内容,最好能多吃白菜、银耳、木耳、枸杞、梨、猕猴桃等补益阴液的食物;辛辣厚味、烧烤油炸食物少吃为妙,平时还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

饮食要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

可多吃些坚果类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

煮粥熬汤可以加一些沙参、黄芪、麦冬,但量不需要很多,因为毕竟是食补而非药补。

菜品可首选羊肉炖萝卜。

它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其次是炒双菇(香菇和平菇),它能补益肠胃,化痰散寒,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高血脂患者更为适宜。

冬季的风常为北风,其性寒。

同时,“寒”也是冬季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特点。

中医认为,寒为六淫邪之一,故冬季应保暖避寒,老人尤其要暖好背。

人起居宜早睡晚起,让睡眠的时间长一点,最好是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活动,且不要做剧烈运动。

卧室内要适当通风,并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四季养生药膳1.什么是药膳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

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

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

因而,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2.分类(—)按治疗作用(1)保健强身类。

保健强身药膳,主要是供无病但体质偏弱的人员食用。

这类药膳有:人参汤圆,十全大补汤、健脾抄手、豆蔻馒头、茯苓包子等,具有保健强身、增强体质之功效。

(2)治疗疾病类。

治疗疾病的药膳,主要是针对各种病人的情况,利用药膳的特点进行治疗,尤对慢性病患者最为适宜,一般人对这类病患者通称“药罐罐”,长期服药打针疗效不佳,苦衷难言。

如果常年食用药脯则效果明显,可克服“苦” “疼”之苦。

这类药膳,经过炮制烹调,成为美味佳肴,不仅可以充饥,同时可以治病。

如糖尿病、冠心病、神经衰弱,高血压、水肿、各种结石病、痢疾、妇科病、慢性支气管炎等,都可食用药膳治疗。

这类药膳,按其功效义分:①解表药膳,是用辛散一类药物和食物组成的药膳。

具有发汗、解肌透邪等作用;使病邪外而解除表证。

如药膳五神汤、姜糖饮等。

②泻下药膳。

适用于热结便秘、宿食停积、水饮留聚以及淤血等里症。

如蜂蜜香油汤。

③清热药膳。

是用寒凉药物与食物组成的药膳,是治疗热性病症的药膳,如银花露、七鲜汤等。

④祛寒药膳,是用辛温或辛热一类药物和食物组成的药膳。

具有振奋阳气、温散寒邪的功能。

如附子羊肉汤、当归羊肉汤。

⑤祛湿药膳。

是用燥湿化浊、清热利湿、温阳化水的药物和食物饥成的药膳。

如豆蔻馒头、茯苓包子、苡仁肘子、雪花鸡汤、蛇酒等。

⑥消导化积药膳。

消导化积药膳是用消导散结、驱虫等药物和食物组成的药膳。

如山楂肉干、果仁排骨等。

⑦补益药膳。

是用滋补强壮药物和食物组成的药膳。

如田—匕蒸鸡、十全大补汤、归芪蒸鸡等。

⑧理气药膳。

是理气机,调整气分病变的药物和食物组成的药膳。

如陈皮鸡、丁香鸡等;⑨理血药膳。

是理血分疾病的药物和食物组成的药膳。

如田七蒸鸡、当归全鸡等。

⑩祛痰止咳药膳。

是用除痰涎,减轻或止咳的药物和食物组成的药膳:如贝母雪梨、银耳羹、萝葡心肺汤等。

⑩祛风药膳。

具有祛风的药物和食物组成的药膳。

如菊花肉片、九月鸡片、天麻鱼头等。

⑩安神药膳。

具有养心安神镇静的药物和食物组成的药膳,如人参菠饺、琼浆玉液等。

(3)抗老益寿类。

抗老益寿类药膳,主要是对年老体弱人员食用的药膳。

由于老年人气血虚衰,需要药膳滋补。

中西医结合研究认为,五脏虚损,特别是肾气虚.免疫功能降低,是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情况,使川补五脏扶肾气提高免疫功能的药膳,便可达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常用的抗老益寿药膳有归芪鸡汤、茯苓包子、软炸山药兔、枸杞酒、妙香舌片、玉竹心子、首乌肝片、杞元酒、附子羊肉汤、双鞭壮阳汤、鹿肾长龟汤等:当然衰老与疾病有关,衰老引起疾病,疾病加速衰老,因此前述保健药膳和预防病药膳有抗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二)按制作方法分类关于药膳的制作方法主要有炖、焖、煨、蒸、煮、熬、炒、卤、烧、煮粥等10余种类型:(1)炖:是将药物与食物同时下锅置于武火±:烧沸去浮沫,再置于文火上烧至酥烂之烹制方法:如雪花鸡汤、十全大补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