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版)苏教版
第1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运用小标题构造文章的方法。
2、明白得课文对比的手法的运用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漂亮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重点、难点、疑点1、学习用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亮的片断、用小标题来构造文章。
2、明白得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一辈子观。
课型及教学思路〔1〕课型:诵读、合作研讨〔2〕教学思路:听读、朗读、研读重点段落,感知课文教具及课时安排:1、教具学具:投影仪、收音机、图片2、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看图片让学生猜出图中的地点。
二、课前热身1、由学生来介绍作者的情形,教师补充总结2、检查预习〔学生上台板演〕〔1〕给加点的词注音〔投影〕:沧篾剁饰嵌棰涮〔2〕讲明一些关键的词语:心驰向往轻描淡写妩媚装饰镶嵌三、合作探究〔1〕学生听录音机读〔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3〕指名朗读课文〔先请学生评点,然后教师再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句,教师采纳领读的方法〕〔4〕四边互动互动1 :开头一段有何作用?哪些动词用得十分传神?〔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2:第一片断描画了一幅如何样的热带雨林图?〔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3:第二个片段是如何样描画竹楼外形的?又是如何描画傣族老人的?〔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4:〝悠悠野象谷〞从谋篇布局来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5:野象通过驯化,能为游客表演节目,反映了什么?〔学生答,教师总结〕四、达标反馈〔投影显示〕1、做练习〔投影题目〕:依照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课文内容明白得填空〕2、做课后练习一五、学习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复习上一节课讲的内容,提咨询叫学生回答二、四边互动互动1:作者是如何样描画傣族人民打谷子和傣族女的在水中嬉戏这两幅风情画?〔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2:〝笑对生与死〞这一片断里的几段话对人一辈子有什么积极阻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3:文章五个片断,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具有哪些特点?与总标题有何关系?〔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4:课文是如何样运用对比手法的?有何表达成效?〔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5:举例讲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 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③ 作者用一个动词“插”字写出其笔直的挺拔雄姿,用“高约60多米”直接写出望天树的高度。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四标题下的内容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片段从内容、特点、写法等方面进行品味、赏析,借鉴前面的方法,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品味、赏析的心得,鼓励有个性的表达。
(三)迁移应用,拓展延伸
1.深入寻疑
【反思】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你认为教材中存在那些问题呢?
【提示】例如:西双版纳是孔雀的故乡,这篇文章却只字未提,你认为合理吗?你还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吗?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学会发现问题,特别是要学会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2.一幅幅风情画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趣味盎然,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景美、人美、语言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动人呢?如果让你描写西双版纳的风光,你将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呢?又怎样去写呢?
2. 标题探讨:
【学生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既有总标题又有小标题,共六个,仔细研读课文,考虑总标题和小标题的关系?
2整篇文章用小标题构建有什么好处?
【点拨】将小标题的设计和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
1总标题高度概括了西双版纳的特征,即“美丽”,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强化了这一特征。另外五个小标题都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的特点。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1)字音
斑斓lán 贿huì赂lù 妩wǔ媚mèi 傣dǎi族
嬉戏xī 清澈chè 涮洗shuàn 木棰chuí
(2)词义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去。形容一心向往。
轻描淡写:本指绘画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着笔。比喻说话、写文章时将重要的内容轻轻地带过。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苏教版.doc

⑧坐上竹排在小河上漂流,看着河里一簇簇翠竹、绿树,和眼前的这一切,就仿佛漫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概括了西双版纳美丽的风光和民俗风情)
请你再次阅读课文,仿照范例,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并做赏析。(学生自由阅读,品味赏析语段语句,然后互相交流)
明确:
①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插”写出其笔直的挺拔雄姿)
②热带雨林中,有很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用比喻具体描述藤状植物的形状,形象)
③大概是因为手中那块甜如蜜汁的热带菠萝的吸引,表演一结束,一头大象直接冲我就过来了。……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卷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拔出来扔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拟人化描写生动展现大象的情态)
课堂反馈:
教学反思:
①作者从哪几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请就各方面特点进行品析。
②作者认为西双版纳到底美在何处?(幻灯片)
明确:①作者从五个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②西双版纳美在:美丽的热带雨林风光;美丽的民俗风情。
环节三:品析语言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在字里行间展现西双版纳的美丽之处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欣赏品味环节。
4.赏析了这些句子,我们是否对“作者是怎样在字里行间展现西双版纳的美丽之处”这一问题有了答案呢?(学生稍做讨论交流,理解本文写作特色)
第1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5)doc初中语文 (1)

第1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5)doc初中语文 (1)【设计思想】1.课前布置预习要求:①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②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③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存词句,明白得文章内容。
2.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漂亮的西双版纳风光,在学生对西双版纳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3.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
4.以同学们都熟悉的虞山十八景为对象,选择几处景点,学习本文的写法,向同学介绍,加强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写作训练。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⒉体会语言美〔小标题,对比手法的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⒉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讲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刻: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判为要紧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⒈导入:同学们,〝有一个漂亮的地点,那儿彩云在飘动。
〞提起奇异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向往?那儿有奇异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漂亮而奇异的地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专门的韵味。
幻灯片展现: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葫芦丝乐曲作背景音乐。
⒉交流预习情形:交流、展现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
〔过渡〕我们来看闻名作家李舵是如何把我们带入«漂亮的西双版纳»3.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子,学生齐读。
由归纳本部分内容及作用自然引入学习目标。
4.幻灯片展现本课教学目标5.研读新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现: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幅画面,你自己做导游,带领大伙儿去看一看作者笔下那漂亮的景观吧。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八年级选修备课资料)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八年级选修备课资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西双版纳丰富的自然景观。
2、把握本文通过对照手法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
3、品味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读,教师引导,分组讨论的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2、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导游解说词的写法及生动的语言。
难点:对照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学习过程:一、自学导纲1、新课导入2、出示导纲3、学生自学二、合作互动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傣()家斑斓()涮()洗妩媚()()镶嵌()蕨()耸()2、解释下列词语:心驰神往轻描淡写斑斓妩媚贿赂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中介绍了哪些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
3、本文的第一段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说“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4、文章共五个部分,各具体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5、同学们速读课文,可以小组为单位就文中的一部分写出导游词,带领大家去领略西双版纳的迷人风光。
6、本文的语言生动。
请写出一、两句,试从修辞或感情方面做简单分析。
7、课文介绍西双版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主要描写了树、竹、谷、水、庙等景物,并列出五个标题。
如果把小标题抽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8、本文为了突出“美丽”的特征,多出运用对照的手法。
请找出来。
导学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反馈训练深信黄山天下奇(1)很早就已闻黄山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潇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
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更留下了“身心黄山天下奇”的佳句。
(2)今年十月,我来到黄山。
虽说已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
拾级而上,灰蓝色的轻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
凭栏远眺十里迤逦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物的差异只见峰峦争雄,奇松翠竹,就像几千丈长的彩色帷幔悬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版)苏教版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学习对照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1.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重点)2.学习对照手法的运用。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
”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那里更素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去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李舵,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
傣族人,原名孟克勤,内蒙莫力达瓦旗人。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香水月季》、《不眠的春夜》、《雪花静静地飘》,评剧剧本《红凤》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蕨.菜(jué)竹篾.(miè)涮.洗(shuàn)贿赂..(wǔ mèi)..(huì lù) 妩媚3.理解词义。
心驰神往: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
教化:教育感化。
妩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从哪几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作者认为西双版纳到底美在何处?明确:①作者从五个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
②西双版纳美在:美丽的热带雨林风光;美丽的民俗风情。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如果将西双版纳的美丽的景观归类,你觉得归为几类呢?明确:自然类和人文类。
前三个写的是自然景观,后两个写的是人文景观,文章按照由物及人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二)深层探究你认为“笑对生与死”一部分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的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明确:傣族人民崇尚小乘佛教,追求自我解脱,这并不违背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6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6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设计思想】⒈课前布置预习要求:①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⒈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引出导游词的基本要求。
⒈在学生对导游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⒈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南山竹海为对象,选择一处景点,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以加强对导游词的训练。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⒈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⒈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⒈导入: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
”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
⒈交流预习情况:①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材料。
②学习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导游,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③学生点评。
④教师提高评价层次并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求。
幻灯片展示:①口语化;②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③语言生动形象;④串联词要自然有序。
⒈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⒈研读新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请选择文中⒈(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
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新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与自然环境,以及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
2.掌握文本的基本情节、主题和语言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掌握文本中的语言特点。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分析和思考。
教学难点:1.理解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体会多元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掌握鲜活的描写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之美,并预告本节课的主题是西双版纳的自然和文化。
2. 阅读理解(3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记下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疑问,解决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整理思路。
3.学生逐段解答自己的疑问,相互讨论。
3. 分析语言特点(3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文本的语言特点,并分配分组,每组分析文本中不同的语言特点,如比喻、夸张等。
2.每组在规定时间内分析完毕后,报告自己组分析的语言特点,学生听取他人的观点,扩充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4. 多样文化体验(30分钟)1.教师展示一些关于西双版纳的图片、音乐和手工艺品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2.鼓励学生在课下自己了解更多关于西双版纳的文物和文化,积极融入多种文化体验中,也可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
5. 课堂练习(20分钟)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 课堂(10分钟)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让学生加深对西双版纳文化多面性的理解和认识,并提供了一些自由阅读推荐书单,供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拓展文化视野。
四、课后作业1.阅读《美丽的西双版纳》课文,并完成阅读理解题。
2.阅读《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进一步了解西双版纳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的西双版纳》
组别初二语文人员初二语文备课组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集体教案二次备课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李舵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
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
点]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
合。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
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
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
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
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
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
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
观。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如:景真八
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野象谷、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二、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
流)三、学习课文,掌握内容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2、
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讨论、交
流,明确: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
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
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
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这部分由4
段文字组成。
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
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
中的藤状植物。
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
有趣经历。
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
蓝天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
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
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
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
第1段写竹
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
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
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谷。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
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
第2段写大象表演
的有趣场面。
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
水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
这部分由3段组成。
第1段写打谷子,第2段写泼水节,第3段写水中嬉戏。
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
共有4段文字。
第1段是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
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
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
第4段写“生与死”,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四、小结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
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
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
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
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找出文中运用对照写法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教时一、复习旧课学生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小组交流。
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示例] 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望天树”景区。
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
傣族人居住在竹楼里。
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
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
五月份,傣族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风情画,还可以看到女人嬉水的妩媚风情画。
傣族人笃信佛教,每个男孩都要出家,然后还俗,这使他们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
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
总之,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着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风景名胜区。
如果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去西双版纳包餐那里的秀色啊!二、品味语言探究: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
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
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
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2、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
打谷场由竹席铺成。
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
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
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
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
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小结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