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永远的校园》

合集下载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教案】永远的校园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讲授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他们的校园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校园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掌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了解校园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方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增强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教学重点1. 校园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 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和责任感;2. 如何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校园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校园文化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校园文化的探索欲望。

2. 学习校园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15分钟)- 通过讲解和讨论,给学生提供校园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校园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 展示校园文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3. 学习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0分钟)-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友爱、诚信、团结、奉献等。

-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形成共识。

4. 培养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和责任感(25分钟)- 分组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校园文化项目,如校园环境整治、志愿者活动等,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方案,并在一定时间内实施。

-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进行班级评选和表彰。

5. 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20分钟)- 邀请校园文化传承人或校园文化组织代表给学生讲解校园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方法。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教案名称】:永远的校园【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受校园的美好与永恒,培养对校园的热爱与珍惜之情。

通过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校园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校园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与珍惜之情;2.认识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文化素养;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1.校园的历史文化:a.通过图片展示、讲解等方式介绍校园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b.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的历史建筑、纪念碑等,了解其背后的故事;c.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生对校园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校园的自然环境:a.带领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考察,了解校园内常见植物的名称、特点和生长环境;b.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动物观察,记录校园内常见动物的种类和行为特点;c.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环境保护,提倡绿色出行和节约用水等。

3.校园的人文景观:a.组织学生进行校园人文景观的探索,包括雕塑、壁画、校园艺术品等;b.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文景观的寓意和艺术价值;c.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设计校园人文景观,展现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a.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校园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校园的兴趣;b.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校园对他们的意义和重要性。

2.学习校园的历史文化:a.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校园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b.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的历史建筑、纪念碑等,了解其背后的故事;c.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学生对校园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了解校园的自然环境:a.带领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考察,记录校园内常见植物的名称、特点和生长环境;b.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动物观察,记录校园内常见动物的种类和行为特点;c.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环境保护,提倡绿色出行和节约用水等。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永远的校园》作者:谢冕教学目的:1、诵读文章,感知大意;培养学生思辨能力;2、借助一些多媒体形式,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3、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永远的校园”中“永远”的涵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将作者谢冕的怀念母校的感情与同学们的爱校联系起来,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让同学参与进来,让他们和老师一起对自己所在学校的校园精神作一发掘和阐述,从而深刻体会作为教育教学重镇的学校所应该具备的精神内涵。

教学方法:讲读课前准备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同学们,大家刚来到我们的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我们的新学校感觉怎么样?在你们的印象中,我们学校的状况如何?诸如环境、设备、教学等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同学们自由发挥,踊跃回答)(同学回答可能如下:美丽、清净、明亮、宽敞、和善(的老师)等等。

板书同学回答)很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回答。

同学们说到的这些印象都是比较表面化的,如风景优美、绿树葱茏等等。

有没有同学可以说出我们学校的校园精神是什么?她的本质内涵是什么?(稍停顿)大家可能因为刚到我们学校不久,接触到的东西来不多,所以回答不出来。

好,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位在自己学校里一待就是半个世纪的老人,在他眼里,他的母校——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谢冕的《永远的校园》。

2003年2月25日,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二起震惊中外的爆炸案,先后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的农园餐厅,虽然比不上恐怖份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那样引人注目,但在很少发生恐怖流血冲突的中国大陆来说,这的确也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了,最引人深思的是:恐怖份子为什么要选择清华和北大进行作案呢?案情侦破之后,答案浮出水面,而这个答案竟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犯罪谷子声称:“制造爆炸案的目的是为了出名。

永远的校园谢冕课文解析

永远的校园谢冕课文解析

永远的校园谢冕课文解析
《永远的校园》是巴洛克诗人斯特拉特尼的一首富有启发性的谢冕诗,它凝聚着对曾经美好的校园生活的深沉的思念和追忆。

该诗以特拉特
尼表达的抒情方式,表达他对曾经春语夏雨的校园生活的思念和怀旧。

他运用较为简单明快的语言,抒发出深深的情思,回顾校园里那些美
好的旧时光,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了他对曾经美好校园生活的眷恋和怀念。

从第一句“永远的校园,让我怀念”起,作者就情不自禁地在诗中表
达出了他对校园生活的思念。

第二句“把一生的青春都进了校园”,
说明校园对他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他的思念之情。

此后,作者持续着
思念的气氛,描写了他在校园里所见到的一切,从春色浓浓的林径到
飞起的白云,从碧绿的湛江到清澈的湖水,一切都成了他抒发心中深
处思念之情的良好渠道。

最后,“经年离去,未曾变换”一句话留下了作者最深的追忆,表达
出了他对永远的校园美景的浓厚思念和眷恋之情。

作者希望这首诗可
以永久铭记在心中,永远保持着对校园的美好思念。

总之,《永远的校园》是一首充满抒情的谢冕诗,它凝聚着对校园生
活的美好追忆。

作者用简洁而有诗意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他对校园
的思念,同时也对曾经美好的校园生活提出了怀旧的思考。

让读者也
能在这首诗里体会到曾经美好的校园生活。

《永远的校园》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

肖复兴,当代作家。

1947 年生,祖籍河北沧县,自幼长于北京。

曾经到北大荒插队,1982 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后曾经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肖复兴创作丰富,主要作品有: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等;散文集《音乐笔记》 (获首届冰心散文奖)、《蓝调城南》等,报告文学集《多梦时节---- 肖复兴报告文学选》《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等,近著有《我的人生笔记》《绝唱老三届》《其实奥运会已经开始》。

萧瑟花瓣流淌校徽与日俱增葳蕤适得其所偌大安谧超凡脱俗过滤弥漫世外桃源稍纵即逝喧嚣怅惘曲径通幽纷至沓来彬彬有礼绿意葱茏荡然无存沧桑宏伟馥郁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乾坤增长。

形容不断增长。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

形容时偶尔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纵,放;逝,消失。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彬彬,愿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曲,弯曲。

径,小路。

幽,指幽深僻静之处。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纷,众多。

沓,多,重复。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夸姣世界。

(1)留恋留连“留恋”指心存依恋而不忍离去,对象通常指故乡、母校、亲人等与自己的经历有过密切关系的人和事。

“留连”指受吸引而不愿意返回,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可供游乐欣赏的处所、环境。

例如:那种生活没有什么可(2)绿树成荫绿草如茵“绿树成荫”指树木枝叶茂密,遮蔽了阳光。

“绿草如茵”意为绿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铺的毯子。

“荫”和“茵”的含义不同。

例如:山下青杉翠柏,牧民的毡房点缀此间。

本文从内容上可分四部份。

第一部份(1):简要交待作者与校园相关的生活经历,点明校园对于他生命的重要性,并引起下文对校园的回顾和思量。

第二部份(2-3):写作者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的经历和感受。

第三部份(4-8):写作者作客于厦门大学和天津大学的所见、所感。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教案】永远的校园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校园文化的定义和意义;- 掌握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了解校园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责任感。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校园文化的定义和意义-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校园文化的定义和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校园文化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2. 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通过展示校园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 校园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通过多媒体资料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研究,了解本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历程。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观察和实践,主动探索校园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2. 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资料和图片展示,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校园文化的典型场景,引发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解与探究(30分钟)- 讲解校园文化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校园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3. 学习活动(4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研究,了解本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历程;- 学生设计并展示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发挥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教案】永远的校园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校园的夸姣,培养他们对校园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校园的重要性和夸姣之处;- 掌握校园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了解校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归属感;-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三、教学内容1. 校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2. 校园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3. 校园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4. 校园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对校园的第一印象,分享自己喜欢的校园景点。

2. 导入新课(10分钟)-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校园的漂亮景色,引起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关注和思量。

3. 知识讲解(20分钟)- 介绍校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对校园和人类的影响;- 讲解校园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 通过案例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4. 活动设计(30分钟)-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校园环境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 小组展示:每一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5. 拓展延伸(20分钟)- 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环境保护示范区,了解实际环境保护工作;- 组织学生参预校园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如清理垃圾、种植树木等。

6. 总结反思(10分钟)-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校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评价学生对校园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观察学生在校园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3. 采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第三课 《永远的校园》

第三课  《永远的校园》

二.掌握字词、扫除障碍
安谧 强悍 刹那 嫉妒 浩渺 喧嚣 摇曳 刹车 忌妒 葱茏 过滤 馥郁 甬道 萧瑟 葳蕤 怅惘 氛围 弥漫
( 适)得其所 稍纵( 即 )逝 纷至( 沓)来 (彬 )(彬 )有礼
三、本课学习目标
•感受作者对校园的深情,深入理解校园对 于一个人青春与生命的重要意义,珍惜自己 的校园生活。(情感把握---重点) •理清课文的线索,学习紧扣“校园”选取 典型材料的写作手法。(知识学习--难点) •体会课文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 方式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 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 种表达方式。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 态度。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 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8段) 第四次 未名湖、三角地、五四运动场、新建的图书馆……我都是第一次见到,却让我感到是那
样的熟悉,仿佛以前在哪里见过。我知道是校园才会让我涌出这种感觉和感情。绿树红楼、蓝天白云、 微风荡漾的湖水、曲径通幽的甬道……还有那些虽不如街头纷至沓来的年轻人衣着时髦的学生,但一 一让我感到是那样的亲切。 (9段)
四、课堂合作探究
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2-3段: 时间:1978年冬天 学校名称:中央戏剧学院 与作者关系:大学母校
作者最深的印象: 白杨树寒瑟的声音 缀满紫嘟嘟花瓣的藤萝架 佩戴白底红字的学生校徽 作者感慨: 1.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 的重要是无法比拟的 2.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举一反三、合作探究 二、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纷扰……只有门外蓝的像水洗了一般的高远浩渺的天空,还有那流动着的湿润、带着树木的清香,弥
漫在身旁。这些,都是只在校园里才会拥有的境界。(6 段)
第二次 空气中没有那种在别处常有的煤烟味和烧菜的油烟味,只有弥漫着的淡淡的花香和潮湿
的泥土的土腥味道。我知道这是只有校园才会喷发的气息,它让我感到熟悉,感到亲切,它和别处不 一样,它有的只是这样的清淡和清新。(7段)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 态度。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
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2020/12/2
18
重点语句(注意品味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例句:我总想起报到的那一年冬天,躺在宿舍的二层铺上睡不着觉时,听窗外白杨 树被寒风吹得萧瑟的声音,我总想起第二年的春天,一眼望见校园里的藤萝架缀满 紫嘟嘟的花瓣的情景。
第三次 我漫步在校园的甬道上,一直走到主楼前的飞珠跳玉般的喷水池旁,我更体会到只有校
园才会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氛围。看着那么多年轻的学生,或捧着书在读,或拿着饭盒急匆匆地在走, 或抱着球风一样在跑,身影消失在操场上、饭厅里和绿阴蒙蒙的树丛里、晨雾里,让我很羡慕他们。
(8段) 第四次 未名湖、三角地、五四运动场、新建的图书馆……我都是第一次见到,却让我感到是那
描写。描写了两个细节:
1.冬天躺在上铺上睡不着时听到窗外白杨树被寒风吹的萧瑟的声音 2.第二年春天藤萝架缀满紫嘟嘟花瓣的情景
作者记忆犹新可见印象至深感情之深。离开十二年后重返校园,情景依旧,物 是人非,作者感慨万千,为下文感情的直接抒发作了铺垫。
2020/12/2
19
举例二:如果说青春是一条河,那么,这条河流 淌过的树木芬芳、草丛湿润的两岸,应该大部分属于 校园。
2020/12/2
9
四、课堂合作探究
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2-3段:
时间:1978年冬天 学校名称:中央戏剧学院 与作者关系:大学母校
2020/12/2
作者最深的印象: 白杨树寒瑟的声音 缀满紫嘟嘟花瓣的藤萝架 佩戴白底红字的学生校徽
作者感慨: 1.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的
重要是无法比拟的 2.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回忆性散文
整体感知 本文回忆了哪些学校,作者与这些学校 有什么关系?
中 戏——大学母校; 厦门大学——做客参观; 天津大学——入住校园; 北京大学——儿子的大学; 汇文中学——父子母校
2020/12/2
8
回忆性散文
• 散文的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神不散)
•作者展开回忆的线索:校园 •本文写作顺序:时间 •展开回忆的主题:青春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20/12/2
4
2020/12/2
一.肖复兴简介
当代著名作家,1947年生,祖籍河北沧县, 曾到北大荒插队,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 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总 编、《人民文学》副主编。 主要作品: 小说: 《我们曾相爱》《早恋》
2020/12/2
17
表达方式有以下五种: 1、记叙(叙述) 2、描写 3、抒情 4、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 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 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 种表达方式。
本单元学习的话题:放歌如火的青春
第一课:毕淑敏《我很重要》 体味到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要。
第二课:杨子《十八岁和其他》 1. 一位父亲对儿子 深深的疼爱。 2.两代人之间需要相互 尊重、理解以及平等 的交流沟通。
2020/12/2
1
2020/12/2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2020/12/2
6
三、本课学习目标
•感受作者对校园的深情,深入理解校园对 于一个人青春与生命的重要意义,珍惜自己 的校园生活。(情感把握---重点) •理清课文的线索,学习紧扣“校园”选取 典型材料的写作手法。(知识学习--难点) •体会课文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 方式
2020/12/2
7
样的熟悉,仿佛以前在哪里见过。我知道是校园才会让我涌出这种感觉和感情。绿树红楼、蓝天白云、 微风荡20漾20的/12湖/2水、曲径通幽的甬道……还有那些虽不如街头纷至沓来的年轻人衣着时髦的学生2,7 但一 一让我感到是那样的亲切。 (9段)
抒情。把青春比作一条河,河的两岸树木芬芳、 草丛湿润,是因为这条河的浇灌和滋润,而这两岸的 树木草丛应该大部分在校园中生长。
这一比喻含蓄形象地表达了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 春无可比拟的,抒发了作者对青春的珍惜之情和对校 园的热爱之情。
2020/12/2
20
2020/12/2
21
2020/12/2
22
《青春梦幻曲》等 散文集: 《音乐笔记》《蓝调城南》等 报告文学集 《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选》
《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
5
二.掌握字词、扫除障碍
安谧 强悍 刹那 嫉妒 浩渺
喧嚣 摇曳 刹车 忌妒 葱茏
过滤 馥郁 甬道 萧瑟
葳蕤 怅惘 氛围 弥漫
( 适)得其所
稍纵( 即 )逝
纷至( 沓)来 (彬 )(彬 )有礼
2020/12/2
23
2020/12/2
24
2020/12/2
25
2020/12/2
26
互动研讨
作者在课文中共有几次写到只有校园里才有独特的境界,气息 氛围和感受?找出句子说说他们的具体内涵,思考作者有这种体验 的深层原因。
第一次 这种安谧的气氛、空旷的空间,以及几粒橘黄色的灯光童话般地闪烁,没有喧嚣、没有
10
2020/12/2
11
2020/12/2
12
2020/12/2
13
2020/12/2
14
2020/12/2
15
举一反三、合作探究 二、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厦门大学
天津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汇文中学
2020/12/2
16
总结概括 校园留给作者怎样的总体印象?
青清清 春纯新 洋脱幽 溢俗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