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教案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教案名称】:永远的校园【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对校园的热爱和归属感。
2. 培养学生保护和维护校园环境的意识,促进校园的美化和净化。
3. 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一、校园文化的重要性1. 介绍校园文化的定义和内涵,如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等。
2. 分析校园文化对学生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的积极影响。
3. 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如举办校园文化节、开展主题班会等。
二、保护和维护校园环境1. 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校园环境的重要性,如保持卫生、节约资源等。
2. 分析校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垃圾分类、能源消耗等。
3.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如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组织清洁行动等。
三、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1. 引导学生了解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如沟通、合作、协调等。
2. 提供社交技巧和团队合作的训练,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项目等。
3. 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组织和活动,如学生会、社团等,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1. 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如欣赏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
2. 提供创造性的活动和任务,如写作、绘画、手工制作等。
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如举办校园艺术展、文化演出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环节1. 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校园美景,引发学生对校园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二、知识讲解1. 以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介绍校园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分析校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三、小组活动1. 分组讨论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式,提出具体的计划和方案。
2. 小组展示并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四、个人创作1.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校园主题,如校园风景、校园活动等。
《永远的校园》教案(推荐)

《永远的校园》教案(推荐)第一篇:《永远的校园》教案(推荐)《永远的校园》一、作者简介肖复兴,当代作家。
1947年生,祖籍河北沧县,自幼长于北京。
曾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后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肖复兴创作丰富,主要作品有: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等;散文集《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蓝调城南》等,报告文学集《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选》《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等,近著有《我的人生笔记》《绝唱老三届》《其实奥运会已经开始》。
二、听写下面的词语萧瑟花瓣流淌校徽与日俱增葳蕤适得其所偌大安谧超凡脱俗过滤弥漫世外桃源稍纵即逝喧嚣怅惘曲径通幽纷至沓来彬彬有礼绿意葱茏荡然无存沧桑巍峨馥郁三、成语释义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
形容不断增长。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
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纵,放;逝,消失。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彬彬,愿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曲,弯曲。
径,小路。
幽,指幽深僻静之处。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纷,众多。
沓,多,重复。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四、近义词辨析(1)留恋流连“留恋”指心存依恋而不忍离去,对象通常指故乡、母校、亲人等与自己的经历有过密切关系的人和事。
“流连”指受吸引而不愿意返回,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可供游乐观赏的处所、环境。
例如:那种生活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流连在迷人的海边景色之中。
(2)绿树成荫绿草如茵“绿树成荫”指树木枝叶茂密,遮蔽了阳光。
“绿草如茵”意为绿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铺的毯子。
“荫”和“茵”的含义不同。
例如:我们坐在绿树成荫的峡谷里的岩石上。
山下青杉翠柏,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牧民的毡房点缀其间。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教案】永远的校园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了解校园的历史文化,培养对校园的热爱和归属感。
2. 能力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对校园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感知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培养对校园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校园的历史文化、校园环境的观察与感知。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归属感。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校园地图3. 校园历史文化资料4. 学生手册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校园宣传视频或展示一些校园美景照片,引起学生对校园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了解校园历史文化(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校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校园文化等相关知识,并展示一些校园历史文化的图片和资料。
通过讲解和展示,引导学生对校园的历史文化产生兴趣和认同感。
3. 校园环境观察与感知(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园环境观察活动。
学生们分成小组,在校园内自由观察、记录,发现校园的美丽之处、特色建筑、绿化环境等。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观察点,进行详细观察,并记录下来。
4. 小组分享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观察点的分享和展示,介绍他们所观察到的校园环境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补充。
5. 学生表达与创作(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摄影等方式,表达对校园的热爱和归属感。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可以是绘制校园景点的画作,写一篇校园游记,或拍摄校园风景照片等。
6. 作品展示与评选(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可以在教室内或学校的公共区域进行展示。
全班进行作品评选,评选出最具创意和表达力的作品。
7.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学生表达对校园的感受和体会,以及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教案】永远的校园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讲授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他们的校园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校园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掌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了解校园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方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增强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教学重点1. 校园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 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和责任感;2. 如何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校园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校园文化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校园文化的探索欲望。
2. 学习校园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15分钟)- 通过讲解和讨论,给学生提供校园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校园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 展示校园文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3. 学习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0分钟)-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友爱、诚信、团结、奉献等。
-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形成共识。
4. 培养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和责任感(25分钟)- 分组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校园文化项目,如校园环境整治、志愿者活动等,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方案,并在一定时间内实施。
-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进行班级评选和表彰。
5. 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20分钟)- 邀请校园文化传承人或校园文化组织代表给学生讲解校园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方法。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教案】永远的校园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和课程,匡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校园的夸姣,培养他们对校园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校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掌握校园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建造物;- 了解校园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学习校园的规章制度和校园文化。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校园历史与文化- 学习校园的发展历史和重要事件;- 了解校园的文化传承和特色。
2. 校园地理与建造- 学习校园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介绍校园的主要建造物和功能。
3. 校园生态与资源- 了解校园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探索校园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4. 校园规章与文化- 学习校园的规章制度和校园文化;- 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1. 激发兴趣-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校园的美景和活动。
2. 启示思量-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量校园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对校园的情感。
3. 知识讲解- 通过讲解、讨论和展示,介绍校园的历史、地理、建造、生态、资源、规章和文化。
4. 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校园的重要建造和景点,了解校园的实际情况。
5. 团队合作- 分组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6. 表达展示- 学生通过绘画、摄影、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对校园的感受和理解。
7. 总结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本次教学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2. 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3. 校园地图、校园规章制度等相关资料;4. 绘画、摄影、写作等相关工具和材料。
《永远的校园》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永远的校园》,了解并感受作者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永远的校园》的内容介绍。
2.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 讨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并感悟《永远的校园》的主题。
2. 分析文章的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母校的情感。
2. 如何让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珍惜校园生活的意识。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运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从作者的经历中汲取感悟,珍惜自己的校园生活。
六、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永远的校园》的复印件或电子文档,以便学生阅读。
2.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的简介、母校的图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作者的母校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作者的背景。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永远的校园》,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讨论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对母校的情感。
4. 重点讨论:挑选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其含义和作用,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 情感共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校园的难忘经历,引导学生珍惜校园生活,并对母校怀有感恩之情。
八、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校园的文章,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教案】永远的校园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校园文化的定义和意义;- 掌握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了解校园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责任感。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校园文化的定义和意义-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校园文化的定义和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校园文化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2. 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通过展示校园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 校园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通过多媒体资料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研究,了解本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历程。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观察和实践,主动探索校园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2. 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资料和图片展示,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校园文化的典型场景,引发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解与探究(30分钟)- 讲解校园文化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校园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3. 学习活动(4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研究,了解本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历程;- 学生设计并展示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发挥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永远的校园 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案【教案】永远的校园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校园的夸姣,培养他们对校园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校园的重要性和夸姣之处;- 掌握校园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了解校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和归属感;-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三、教学内容1. 校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2. 校园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3. 校园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4. 校园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对校园的第一印象,分享自己喜欢的校园景点。
2. 导入新课(10分钟)-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校园的漂亮景色,引起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关注和思量。
3. 知识讲解(20分钟)- 介绍校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对校园和人类的影响;- 讲解校园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 通过案例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4. 活动设计(30分钟)-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校园环境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 小组展示:每一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5. 拓展延伸(20分钟)- 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环境保护示范区,了解实际环境保护工作;- 组织学生参预校园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如清理垃圾、种植树木等。
6. 总结反思(10分钟)-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校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评价学生对校园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观察学生在校园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3. 采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工具
板书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们正直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正在铸就一个梦,一个用理想和信念造就的梦。同学们拥有什么理想?请五位同学分别说下。
同学们都拥有自己的理想,相信你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坚持不懈,一定会离梦想越来越近。我小时候的梦想是想考入北大,现在想想确实是一个梦,但当时好多小朋友的梦想都是考入北大。
教学后记
课堂分组朗读每段,时间消耗未达到预想效果。下次请同学自行阅读,再选择重点段落朗读。
教学内容
永远的校园
授课日期
课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授课班级
教学
目标
将作者谢冕的怀念母校的感情与同学们的爱校联系起来,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让同学参与进来,让他们和老师一起对自己所在学校的校园精神作一发掘和阐述,从而深刻体会作为教育教学重镇的学校所应该具备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
(4)燕园的记忆包括了哪些?
师长各具风采治学严谨;同学存在差异友谊真醇;氛围切磋知识进军科学
(5)北大的精神包括哪些?
(6)北大的灵魂
(7)校园为什么是永远的?
第二课时
将第一课时的问题进行分析。
课堂练习与小结
课文运用排比、比喻、象征,句式整齐,语言优美,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课外作业
《学练同步》全部做好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PKU),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翌年改为现名;1916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全国的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3)找出你喜欢的描写燕园景物的句子
a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
b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
c从未名湖曲折向西,有荷塘垂柳、江南烟景,从镜春园进入郎润园,从成府小街东迤,入燕东园林荫曲径,以燕园为中心向四面放射性扩张,那里有诸多这样的道路。
今天我们来共同品读《永远的校园》,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北京大学,让我们来一起探究下永远的校园的模样。
二学习新课
1请学生自行标记好段落标号,带着问题分组来朗读;
(1)“蒲公英种子”有什么象征意味?
将自己比喻为一颗小小的种子
(2)文章介绍了北大校园的哪两层面的东西?
空间物质层面的北大校园,“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的抽象的校园(重点)
2003年2月25日,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二起震惊中外的爆炸案,先后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的农园餐厅,虽然比不上恐怖份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那样引人注目,但在很少发生恐怖流血冲突的中国大陆来说,这的确也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了,最引人深思的是:恐怖份子为什么要选择清华和北大进行作案呢?案情侦破之后,答案浮出水面,而这个答案竟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犯罪谷子声称:“制造爆炸案的目的是为了出名。”你对北大的了解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