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诗·入境·入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一等奖创新教案四年级下册课文22 古诗三首(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三首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墨梅》《塞下曲》,分别属于送别诗、题画诗和边塞诗。
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单元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三首古诗都表现了诗人的志向和精神品格。
本课时教学的古诗为《芙蓉楼送辛渐》。
它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离别诗,描绘了清晨时分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作者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气势烘托出“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形成一种照应,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这两句是王昌龄对朋友辛渐的嘱托,也是作者自己的心里话。
诗人构思新颖,构设了“江中楚山孤”和“冰心在玉壶”两个场景,前者气势恢宏,后者精致典雅,一大一小两个场景交相呼应,形神合一,甚为巧妙。
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人物的高风亮节。
该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学生可通过自读自悟、想象画面、借助资料等方式,感受诗句中蕴含的精神气节。
二、教学目标(一)认识“芙”“蓉”“洛”,会写“芙”“蓉”等4个字,重点学习“壶”的书写。
(二)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句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三)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送别诗。
(二)教学难点1.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写作背景与生活经验等方法,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统编版六年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达标练习

统编版六年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达标练习时间: 80 分钟满分: 100 分第一关:准确诵读。
按要求完成练习。
(6分)1.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4分)屐.齿(jī jì) 蕲.水(qí jí) 浣.溪沙(huàn wǎn) 随风潜.入夜(qián qiǎn)鲈.鱼(lǔ lú) 柴扉.(fēi fěi) 雨雪霏.霏(fěi fēi)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2. 下列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是哪一项? ( )(2分)A.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B.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D.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第二关:点字成诗。
根据表格中的汉字,各识别出一句诗写在横线上。
(4分)第三关:日积月累。
按要求完成练习。
(22 分)1. 下列作品、朝代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2分)A.《游园不值》—[宋]—叶绍翁B.《寒食》—[唐]—韩翃C.《江上渔者》—[宋]—范仲淹D.《春夜喜雨》—[唐]—杜牧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 ( )(2 分)A. 苏轼B. 秦观C. 杜牧D. 王观3.“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选自下面哪首诗?( )(2分)A. 《江南春》B. 《春夜喜雨》C.《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D. 《山行》第 1 页(共5 页)4.《出塞》和《塞下曲》都是描写什么的? ( )(2分)A. 边塞生活B. 送别友人C. 田园生活D. 儿童生活5.在“诵经典诗词,做有志少年”活动中,最适合作为展示内容的是哪一项? ( )(2分)A.《泊船瓜洲》《春夜喜雨》《竹石》B.《十五夜望月》《马诗》《游园不值》C.《江上渔者》《送元二使安西》《清平乐》D.《马诗》《石灰吟》《竹石》6.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不是表现友情的? ( )(2分)A.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由情入境,感悟诗情画意——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谈古诗词教学

XIAOXUE SHIDAI ·2020年第06期(下转30页)
(上接28页)29
知行合一·学之路·
【摘要】宋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闪耀的明珠之一,
其语言精练,寓意深远,给后人留下了博大情怀,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自身的内心情愫寄托在其中。
宋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的编排,本文主要围绕利用画面导入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通过文本内容感受诗词意境及关注作者、理解时代内涵四个部分展开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研究。
【关键字】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一、有效利用画面导入引导学生进入状态3.运用竞赛性游戏。
【参考文献】
[1]查煜玲.童诗绘本课程:《让童心之花绽放在诗意丛林》[J].好家长,2017(68).
[2]张云岚.巧用绘本、儿童诗培养一年级孩子的写话兴趣[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2).
由情入境,感悟诗情画意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谈古诗词教学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卞国琴
XIAOXUE SHIDAI ·2020年第06期
(上接29页)二、积极营造氛围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三、利用对话文本让学生感悟诗词意境四、关注作者使学生充分理解时代内涵【参考文献】
[1]张燕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学苑教育,2018(01).
[2]樊晓霞.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19(09).30·学之路·知行合一。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七律·长征》说课稿1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复习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
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
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
我能认真学习、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1.古诗三首

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单”的读音,注意不要读错“芙”的声调,指导“雁、壶”的书写,如“壶”字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以读促悟,悟中想象,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品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补白情境、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人表达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3.表达运用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xxx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5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5篇)陶渊明归园田居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2、写作背景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3、作者介绍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
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4、题目解说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5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阅历,写教学反思需要留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关怀到有需要的伴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
这是唐代时期特殊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
上这首诗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伴侣分别时的画面。
于是,在在教学设计上,我从题目入手,抓住一个“送”字,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觉得就一个字来提问特殊新颖,纷纷举手想要发言,在热闹的发言中,我步步启发,引导他们提出了“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么送”、“为什么送”六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六个问题去反复读诗,一一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难过和对友情的珍重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特殊的高。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
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到达情感熏陶的目的。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
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需创设确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
在“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看图画最终音乐渲染,通过移情,换位思索:“假如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
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
古诗三首现代诗六年级

六年级课文古诗三首1.六年级课文:古诗三首的全诗翻译《观沧海》、《望岳》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我觉得十分庆幸,能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1)泰山是什么样的面貌?青翠的峰峦,齐鲁大地都能看到。
2.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南北两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3.山间层云升腾令人襟怀激荡,双目圆睁凝视着入巢的归鸟。
4.终要登上泰山的巅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2) 1.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2.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3.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4.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3) 1.泰山的面貌怎么样?绵延不绝的青色在齐鲁也看得见。
2.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英灵之气,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与晚上。
3.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极力看见想要归巢的飞鸟。
4.应当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诗·入境·入情作者:牟春华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03期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优秀的诗词往往语言精练、准确,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感悟。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可以说这方面一直较为薄弱。
通过从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入手,“入诗·入境·入情”地具体阐述了古典诗词鉴赏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典诗词;诗词鉴赏;审美情趣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名句足以说明古典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的影响。
然而在职高的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教学一直是个盲区。
一是受“快餐”文化的冲击,学生对古诗词并不热爱;二是教师面对基础较差的中职生,对如何有效开展古诗词教学深感茫然。
结合古今诗词鉴赏理论,从职高生的接受能力实际出发,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古诗词教学“入诗·入境·入情”的三重境界,及“诵读感知——知人论世——文本解读——想象体验——文本还原”五个步骤。
第一重境界:“入诗”“入诗”就是让学生初步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这需要完成前面的三个步骤:诵读感知、知人论世和文本解读。
步骤一:诵读感知“诵读感知”就是先由老师范读或学生根据课本注释初步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一般可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查阅不理解的词语和典故,然后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意象。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诗与音乐是最近的文体,严格地说,诗是用来读而不是用来看的。
因此,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就必须加强诵读的指导。
1.辅以动作的激情朗读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教《将进酒》这一首古诗时,紧紧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来指导朗读,而且不吝示范、不惜表演,务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分析品味时,那完全沉浸在诗歌意境中的夸张的肢体动作,将学生完全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
但现在真正敢于示范朗读的教师并不太多,我总以为教师凭借自己的理解、范读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总比播放录音好。
因为教师的现场情绪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授课者澎湃的激情、入情入境的指导,令学生在享受课堂的同时,也让他们品到了学习诗词的无穷趣味。
2.添加语气词的对比朗读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可以添加一些语气词,让学生比较诵读,这种方法非常形象。
比如在执教《静女》一诗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诗中男子赴约时焦急的心情,我们就可以巧妙设计语气词加减法。
在“爱而不见”后先加上语气词“啊”,在“搔首踯蹰”前先加上语气词“唉”,读成“爱而不见(啊)”,“(唉)搔首踯蹰”,借助语气词,就惟妙惟肖地传达出男子的心情,然后再让学生不加语气词来读。
这一设计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感觉,效果也就一下子出来了。
3.形式多样的竞争朗读引入竞争环节,让学生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进行形式多样的PK,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荣誉感,调动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让学生分小组读,分男女读、个人范读、自选对手挑战读等形式。
在反反复复的读中,学生自然会加强对诗歌的顿悟和领悟。
步骤二: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介绍作者概况及和文本密切相关的文史知识、写作背景,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
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
1.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通过朗读学生能初步读懂词的表面含义,但对“愁”的含义却很茫然。
学生眼中的“愁”,仅仅是一个妇人独处的闲愁,联想不到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愁。
这时,就需要教师巧妙展示写作背景。
学生了解了诗人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后,便找到了一把深层理解诗意的钥匙,理解了词中之“愁”,不仅有一般妇人之“愁”,还有生死离别之愁,国破家亡之愁。
这愁绪千丝万缕,齐涌心头,以至于无法排遣,只好发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叹。
2.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在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
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闻到黄昏的狗吠鸡啼。
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
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
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
其原因,作为原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
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3.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他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
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
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
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
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
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
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步骤三:文本解读很多老师对古诗词的文本解读或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沉不下去;或细微艰涩、旁征博引,贪多求全。
还有老师把古诗歌当古文来教,逐字解释、逐句翻译,弄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让一首韵味十足的古诗变得味同嚼蜡。
因此,古诗歌的文本解读一定要贴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文化积累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对高一学生,重点应放在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初步感受炼字、修辞、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
到了高二,多让学生自己体验古诗的语言美(如节奏、语调、修辞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验逐步学会由“入诗”到“入境”“入情”,感知作者的内心感受和作品的内涵。
高三,在前面的基础上给学生适当增加古代文化素养的讲解,逐步学会通过古诗描绘的意境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逐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提高对古诗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步感受古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对古诗歌进行全面鉴赏。
第二重境界:“入境”“入境”就是要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联想想象再现诗中情景,让学生有“设身处地”之感。
借助意象联想想象是重要的“入境”手段,而意境又是具有整体性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入境时,要特别注意作品的整体性。
1.意象联想法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春望》一诗的教学设计时,从诗的题目入手,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在具体授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
然后思考:在沦陷了的长安,杜甫望见了什么?用诗句回答。
接着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以杜甫的身份,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我望见”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在此入境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并让学生思考:诗人此刻的内心感受是什么?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是最原始也是最实用的入境之法,在此基础之上的品析也就更显得深入深刻。
2.一线穿珠法一线穿珠法,强调的是切入口的选择和诗词的整体性鉴赏原则,这个切入口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饮酒(其五)》的教学设计时,利用诗中“而无车马喧”中的“无”字和“此中有真意”中的“有”字,进行由“有”到“无”的教学设计。
问题一:诗人的生活中有什么?(由“象”入“境”)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作者此时此地的生活中有什么?请同学们根据诗中有的这些景物,发挥想象,看看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问题二:诗人心中有什么?(由“境”会“意”)师:诗人说“此中有真意”,“此中”到底有何“真意”,从刚才所见的“诗意图”,你们领悟到诗人的心中有些什么呢?问题三:诗人心中的“无”。
(由“意”悟“美”)师:其实,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有如此丰富的“真意”,恰恰是因为心中有所放弃,有许多个“无”。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他的精神世界还有哪些“无”?请用“无”组一个词,概括诗人心中的“无”,比如“无忧”,他远离官场,没有了案牍、迎送之烦忧。
上述教学设计,从陶渊明恬淡的思想性格出发,巧妙抓住诗中“有”“无”这对反义词来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由“象”入“境”,由“境”会“意”,再由“意”悟“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整节课主线明晰,环环相扣。
3.比较对照法教学过程中不能总是孤立地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比较鉴赏可分为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同类比较: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放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
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我把《沁园春·雪》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看”,一个是“望”;二是思想内容也差不多,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三是风格上也相似,两首词都是豪放的。
通过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
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异类比较: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可以促成资源的整合,避免古典诗词教学的浅薄平庸。
第三重境界:“入情”“入情”是指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沟通。
这需要做好两个准备。
一是文本解读一定要到位,二是“入境”一定要到位。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中重要词语和典故的理解、关键句子的把握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这就是在“入境”的基础上“入情”了。
“入情”的过程是在想象的基础上深入体验的过程,这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达到的境界,但是能让少数学生体验这种与古人的心灵交流那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步骤四:想象体验“想象”是“入境”的主要手段,“体验”是“入情”的主要手段。
“想象体验”涉及学生对古诗歌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感受。
虽然不同学生在这一步骤的学习过程中达到的效果是有差异的,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多学生还是能有自己的体验。
在教学《琵琶行》时,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后,不动声色地将他们引入诗的画境。
请学生充分利用想象和联想,讨论、合作、加工。
将“浔阳江头夜送客”“秋月春风等闲度”“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扩展成一幅幅动人的立体图画,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