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情入境的教学与作用
教案25 融情入境

25 融情入境,我爱这大好河山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融情入境,并掌握融情入境的常用方法。
2.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融情入境的常用方法,情景交融写好文章。
教学难点融情入境常用方法的掌握课前准备及教具课前搜集一下你所知道的名家作品中生动、传神的融注了作者深厚情感的语段或名言,以小组为单位摘抄、积累,并能做简要的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亲爱的同学们,盛唐时期的李白,面对气势磅礴的庐山瀑布,曾经满怀激情地吟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千古流传的名句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在《满井游记》中,捕捉京郊早春独有的特色,“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用新开的明镜比喻新绿水波,水光的明丽,宛在眼前。
他还用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所洗的山峦,“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春山的鲜妍明媚。
那么,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做到这些的呢?二、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以上这些名家作品生动、传神、独具感染力的可借鉴之处,或者用自己准备的例子(需提前准备)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本节课的写作任务能掌握融情入境的常用方法,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情景交融写好文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怀。
四、同学们,以上我们粗浅地感受了那些名家作品之所以写得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原因,即首先要将自己的感情融到描写的情境当中,即融情入境,饱含激情。
不能离开情单纯写景,也不能离开景单纯抒情,情与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但二者应相互融合、渗透,形成奇妙的意境。
“景语”中有情寓于其中,为“景中生情”;“情语”中可见出景,为“情中含景”。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唐诗评选》卷四)。
那么,如何做到融情入境,情景交融写好文章呢?1.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入情入境调动情感体验

桥》 教师带来一些搭桥用 的硬纸板 , , 让学生上台搭成平桥和拱桥 ,并 比较 它们的承受能力 。以此导入课文 ,学 生能获得具体 、 可感的课文知识 ,既 激趣 ,又引思 。
二. 感情朗读
三. 生动讲解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 自主学习 , 有 些教师 在课 堂上就 不敢讲 解课文 了 ,生怕 戴上 “ 办代 替” 和 “ 包 灌 输”的帽子 。其实 ,适当的讲 解不但
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
五 . 关联 想 相
就是李京京,处于那种情况下 ,你的
心情如何?有什么心里话要说 ?这么
一
换位 , 学生 自然就进入 了课文 中所
教材之后 ,将 自己的感受融入到课 文
所表达的情感中去,然后在课堂上生 动地讲解 ,有助 于学生兴趣盎然地进 入课文情境 ,深刻理解课文。讲解要
入 情 入 境 调 动 情 感 体 验
●那 先华
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 、文本之 间对话的过程 ,在教学 中,要通过解
读文本 , 让学生沉迷其 中,实现学生
农 民起义 的故事 。 ”于是教师依照课 文 内 ,加进一些细节 ,把课文 内容 容
讲给学生听。讲完后 ,教师说 : “ 这
动”就会成 为一句空话。那么如何促
进学生 主动积 极地思 维和 情感活 动
如,教学
鼠之迷》 之前 ,教师可
上音乐 ;二是要求学生凝神静 听,边
听边想像 出所描绘 的一幅幅画面。这
样, 优美的朗读使学生如临其境 ,进
以生动地描述 “ 旅鼠死亡大迁移”的
情景 :数百万旅鼠逢山过 山,遇水涉
趣 ,而且对学生理解文言词语 和课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入情”与“入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入情”与“入境”作者:商洪彬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2年第07期课堂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逐步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教育境界。
一、语文学习需要入情语文学习离不开一定的情感,情感是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情感是人的内心体验,不同的情感会导致不同的后果,积极的情感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消极的情感可能导致消极的结果。
语文学习过程中,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作用。
要学会利用情感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克服消极的情绪,让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学会调节情绪。
积极的情感可以促使人们去努力完成任务,消极的情感对于语文学习会起到消极的影响。
情感的调动,是提高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途径,其直接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正确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实现情感的升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情况:有些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距离,有些课文本身的情感色彩不是很浓,学生的情感难以投入,难以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
这时,学生的情感就要靠老师去引导、调动,既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使其“入情”、“入境”。
所谓“入情”,就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注重情感的调动和情绪的调节,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感情强烈真挚,学生对邓小平爷爷并不陌生,但由于年龄小,经历浅,他们对“悲壮”的认知与成人有较大的差距,不易进入角色。
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前,我先用这样饱含深情的话语进行导入:“1997年2月19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敬爱的邓小平爷爷离我们而去了……噩耗传来,江河呜咽,群山低首,全国各族人民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现在让我们伴随着沉痛的哀乐,去回顾这位世纪伟人的骨灰被撒向大海时的情景……”这段导语,再配以哀乐,就把课堂气氛渲染得深沉哀痛,将学生迅速带入了文章所表达的情境之中,不但为学生学习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实现了教师、学生和作者在情感上的相通相融,也为学生情感的发展与升华做了很好的铺垫。
入情、入境、入趣、入胜——新人教版数学教材课堂教学立体化探微

棒 摆正方形 的活动让学生找规律 , 自主发现余数要 比除数小 的
道 理 : 并 以余 数 的竖 式 和 没 有 余数 的 竖 式 的 对 照 ,使 学 生 完 整 地 理解 除法 算式 各部 分 的含 义 。
四、 多维渗透 ,拓宽领域——入胜 1 . 渗 透数 学思想 方法 。数学 教材是 最基本 的 ,也是最 重
标 ,特别是要为 学生 获得 数学的 “ 基本思想 ”和 “ 基本 活动经
验 ”提 供 丰 富 的 素材 和 必 需 的 机 会 。在 小 学 低 年 级 的 教 材 中 ,
一
引人入 胜,激起学生 的情趣 ,那么学生就会 以积 极的精神状态 进 入到新知 的过程 中去 。如在教 学 “ 商 中间有0 的除法 ”时 , 用 这 样 的故 事 开 头 :一 次 ,八 戒 去 花 果 山 游 玩 , 下碰 上 4 只 小
的 校 园 ,农 家 小 院 , 保 护 环 境 , 和 平 鸽 广 场 ,快 乐 的 周 末 ,靠 右 行 等 情 境 ,对 学 生 进 行 热 爱 家 乡 、 热 爱 祖 国 ,热 爱 劳 动 , 热 爱 和 平 、保 护 环 境 , 珍 惜 时 间 、 遵 守 规 则 等 教 育 。 教 师 在 借 助 教 材 优 势 的 同 时 ,还 可 自 己有 意 识 地 设 一 些 故 事 ,游 戏 等 活 泼 的形式将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学中 。 3 . 渗透应用意识,落实 “ 四 能 ” 目标 。解 决 问题 教 学 在 数
基 本方法 ,用 “ 知 道 了什 么 ? ” “ 怎么解 答 ? ” “ 解答 正确
吗 ? ”来 培 养 学 生 有 序 解 决 问题 的 能 力 。
4 . 渗 透 智 力 发 展 因 素 ,培 养 学 习 能 力 。新 教 材 中 ,例 题 , 习题 的 设计 和 专 项 思 维 训 练 的安 排 都 对 学 生 智 力 的 发 展 、能 力 的培 养 有 着 其他 教 材 无 可 比拟 的 优 势 。借 助 于 这 一 优 势 ,对 学 生 智 力 因素 进 行 有 意 识 的 渗 透 发 展 ,运 用 多样 化 的 教 学 方 式 和 方 法 ,尽 量 使他 们 在 愉 快 的 学 习情 绪 中学 会 知 识 的 同时 , “ 举
入情入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入情入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沉迷其中,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精神世界的自由交流。
那么如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呢?必须运用恰当的手段,让学生进入文本特定的情境,有效地与文本进行沟通。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入情入境”法。
一、情景导入导入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
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从创设情景以帮助学生走近文本的角度看,主要有故事式、描述式、图画式、演示式几种。
故事式就是用讲课文故事的方法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课文。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故事性强的文言文。
如:教《陈涉世家》,课一开始,教师说:“这节课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学生精神为之一振。
教师接着说:“同学们知道陈胜、吴广吗?我讲的就是他们领导农民起义的故事。
”于是教师依照课文内容,加进一些细节,把课文内容讲给学生听。
讲完后,教师说:“这个故事哪里有?请大家翻到课文《陈涉世家》,它会原原本本地告诉你。
”这样导入,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和课文内容,翻译、复述、背诵课文都有好处。
图画式导入是教师运用能体现课文内容的图画,引起学生学习课文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
如教学《岳阳楼记》时,可以以一幅含有洞庭湖远景的岳阳楼照片导入。
为了把教学的内容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用演示式导入。
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教师带来一些搭桥用的硬纸板,让学生上台搭成平桥和拱桥,并比较它们的承受能力。
以此导入课文,学生能获得具体、可感的课文知识,既激趣,又引思。
二、生动讲解讲解要做到生动,必须感情充沛,具体细致,准确流畅,干净利落,调动多种感官,配合身段、手势、神情等肢体语言,将作品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学生。
当然,“讲”要讲在关键处,讲在点子上,要“讲”中有“导”,做到“导而弗牵”、“开而弗达”,不能滥用,多用,一讲到底。
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宜联系到苏轼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七年不见的背景对“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两处进行生动的、启发性的讲解,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是很有好处的。
通过语言媒介进入情境的意义和价值

试论通过语言媒介进入情境的意义和价值【摘要】透过语言媒介本身进入情境,是情境教学之本,也是语文教学之本。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通过语言媒介进入情境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语言媒介;情境教学;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303-02不论”语文学科”如何定名,语言始终是语文的内核。
无论何种形式的语文教学,都要复归于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由教师运用教学艺术(语言艺术、创设情境等)带动学生进入情境,到学生自身掌握凭借语言本身进入情境的方法,养成入情入境的读写听说习惯,将给语文教学带来一次质的飞跃。
通过语言进入情境对语文的教与学而言是迫切的、必要的。
1 消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冲突在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后,下一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有效统一。
通过语言本身进入情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
首先,工具性和人文性交融于语言。
周庆元在《语文教育研究概论》中指出”人文性”包括了”思想性、文学性、社会性、教育性、情感性、审美性、文化性等”,而这些都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语言文字就是交流思想情感、传播文化、进行教育审美等的工具。
如果用”工具性”和”人文性”来表述,语言本身是工具的,也是人文的。
其次,入情入境的读写听说活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保障。
语言训练并不少,但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消减。
语言训练的毛病出在哪儿?缺少通过语言媒介本身进入情境的训练这一环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个环节的缺失,好比抽掉了语言训练的灵魂,抽掉了由读者到文本、由文本到作者的梯子。
没有进入情境的充分参与,情感体验是肤浅的,思想境界提升是空洞的,技巧讲解和演练是枯燥的,理解语言、运用语言都将显得苍白无力。
因为”主体、语言、世界是三位一体、不可分离、互相确证的关系。
”语言剥离了情境,就等于割断了和世界、主体联系的血脉,就会造成语言与事物属相的分离、语言与主体行为的分离以及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分离,剩下的是一具空洞的语言躯壳。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的“入情入境”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的“入情入境”作者:何惠萍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97期【摘要】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尊重学习者,发挥学习者潜能,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为终极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共鸣,让孩子充满成长快乐的体验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以情景教学为研究对象,依托小学语文的课程,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情景教学的方法,让学习者深入文本的处境中,品味文本的感情,学习者在主动体验中快乐地获得成长。
【关键词】入情入境;有效方法入情入境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置身生动的场景中,情绪受到感染,有情感体验,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思维活跃,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老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引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致,在美好、诱人的情景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参与欲望,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得到全方位调动,潜在智能得以充分发掘,孩子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知识,自然有超凡的体验效果。
设置美好诱人的情景可借助一幅画、一张照片、一件物品、一首音乐、引发其联想与想象,启发其思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效的“入情入境”方法有:一、音乐陶醉法音乐是引发孩子感情的最好的方式。
在讲课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播放一些相应的音乐,借助音乐,学生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引发联想与想象,启发了思维,体验了作者的情感。
例如讲《草原》一课中可播放《草原情》,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不但体味草原的迷人景色,还品味蒙古族人热情好客,热爱家乡,蒙古族人和汉族人感情深厚的情怀,以强烈的气氛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蒙古族人的赞美。
讲授《春雨的色彩》一课,可齐唱一首轻快的《春天在哪里》或放一些抒情的钢琴曲,在悠扬的音乐下,孩子陶醉在音乐当中,陶醉在春天的美好当中,感受春雨给万事万物带来的变化,体会作者那热爱春天,赞美春天之情。
寓教于乐,使语文课成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课,培养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境导入在语文教学中作用

浅谈情境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利用情境导入,能直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很多学生之所以对课文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课文自己都已经读过了,内容已经知道了,没有新鲜感了。
这时,好的情境导入就显得举足轻重。
它能使学生对熟悉的课文产生新鲜感,能重新燃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所以,笔者很注意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学生动有趣,学生朗读基本熟练后,由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本段的配乐朗读,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细细品味,这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能让课堂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入情入境,品味人生,在文本中培养兴趣情境导入缩短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创设情境导入,可设置问题,以燃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设置好的课前问题是激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的关键。
学生的思维富有好奇性、挑战性,只有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学生才会主动去体会、感悟。
在备课过程中,我精心设计引导学生阅读的思考题,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把问题由浅入深地构成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将文本还原生活,用生活解读文本。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用ppt课件展示圆明园的美景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圆明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在建筑上有什么特点?文章除了圆明园的建筑还写了什么?是用哪句话把这两部分连在一起的,有什么作用?课文的哪段是写圆明园的毁灭的,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经过这一连串的启发,引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得知得智,学以致用,走进生活激发兴趣“良好的兴趣是积极学习动机的源泉。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他们喜欢的物品、活动。
教师应善于利用儿童的兴趣趋向和积极的表现欲,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安排组织或设计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情入境的教学与作用
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课要上得美。
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感情、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带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倘徉。
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情感教育,把作品中的“情”移入学生心中,并带他们在优美的意境中尽情想象。
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感悟作品,以此达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入情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本着“文质兼美”的原则,选编的教材中有不少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字字句句皆关情”。
倘若教师只是从字面上讲解,而不从整体构思上把握和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就无法让作品与学生产生共鸣,就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这样就使语文教学缺乏美感,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易产生厌学情绪。
要从根本上读懂这些作品,教学必须是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教师从中起媒介作用。
如果教师能依据作品创设情境,自然可以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涟漪。
在教学中,教师可用动情的导语,可用文章中的生动情节,可用传神的语句,可用教具等,以情打动学生。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悟作品中的“情”。
比如,在教授蒙田的《热爱生命》时,可联系发生的矿难事件,抓住这一新闻素材作为导入,用“这些在尘世间摸爬滚打久经历练的兄弟,吃树皮,喝脏水,把矿灯收集起来,以保证救援到来的那一刻它们还能准确指示自己的方位。
生的信念,生的毅力,让这些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兄弟成为光彩照人的群体”这样一段深情的导语,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读课文时学生就会格外地用心,这就是带领学生“入情”。
品课文时,可抓住课文中“生之本质在于死,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亡的苦恼”这样一句关键性的话,让学生品读讨论。
已经“入情”的学生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谈出自己对生命的看法,甚至他们能跳出书本,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这样,教学的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就都实现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没有感情的支持,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是软弱无力的。
只有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入迷,教师才能开发出学生的潜力,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入境
境即意境,该词早在唐代就提出了。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里说:“写气图貌。
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象;“与心”是表
达情意,是写情。
二者结合,就做到了情景交融,构成了意境。
教师的作用就是实现对课文描绘景象的再现,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即带领学生“入境”。
在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可以先用古琴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乐,再配以竹林、小溪等自然风景图导入,再展示一张“流觞曲水”图,激起学生的兴致。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本文作者极力营造的这种素淡、雅致的格调,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指出:“教师明确的教学要求一旦能被学生接受,就可在他的大脑皮层中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积极的活动状态,这样极易形成神经的暂时联系,迅速地接受信息,产生智慧。
”因此,经过适当的点拨,就会使学生进入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自由的想象过程中,完成审美形象的创造,使学生达到“入境”的高度。
“入境”就等于拿到了打开作者情感的钥匙,教材中有很多非常典范的文学作品,其中的情感都是需要学生在“入境”的基础上去体验、去感受的。
如,《荷塘月色》中的似笼着轻纱的梦的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山居秋暝》中的松间月影、石上流泉、晚归的浣女和顺流而下的渔舟,《石钟山记》中的暮夜孤舟、侧立如猛兽奇鬼的大石,
《沁园春?长沙》中漫山红遍的橘子洲头,《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等。
这一切,通过课文声、色、形、态等的描写,可以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去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存和生活经验,使文中的图景在学生的脑海里呈现出来。
让学生产生“身在画图中”的美感,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领略自然风光的情趣和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充满激情,进入意境,让学生在独特的思维空间里不断地增添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做到以入情促入境,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