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合集下载

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1、读下列材料答题 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 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 1956年赫鲁晓夫访英期间丘吉尔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大深渊是指什么?赫鲁晓夫改革设计涉及哪些方面?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政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结果: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 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 3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改革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领导人是谁? 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
谁 是 最 后 的 赢 家 ?
权 力 高 端 的 博 弈 ,
“独联体”徽标
‚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布什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
4、苏联的解体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赫鲁晓夫的墓碑 用7块黑白大理石衔 接雕琢而成,代表了 他充满争议、毁誉参 半的一生。据说,赫 鲁晓夫生前曾经辱骂 过这位雕塑家,但是, 在他临终前却嘱咐家 人一定要请这位雕塑 家为他建造墓碑。于 是就有了这样一座构 思奇特、寓意无穷的 雕塑精品。
1991年底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结合P62小字部分内容了解过程并思考: 1、苏联解体的时间? 1991年底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 主义制度取代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的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的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

编后语
➢ 有的同学听课时容易走神,常常听着听着心思就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有的学生,虽然留心听讲,却常常“跟不上步伐”,思维落后在老师的讲解后。这两种情况都不能 达到理想的听课效果。听课最重要的是紧跟老师的思路,否则,教师讲得再好,新知识也无法接受。如何跟上老师饭思路呢?以下的听课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 老师没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就应当立即主动地去思考,积极地寻找答案,然后和老师的解答进行比较。通过超前思考,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这些“难点”的理解上, 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从而避免了没有重点的泛泛而听。通过将自己的思考跟老师的讲解做比较,还可以发现自己对新知识理解的不妥之处,及时消除知识的“隐患”。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6
➢ 一、“超前思考,比较听课”
➢ 什么叫“超前思考,比较听课”?简单地说,就是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力争走在老师思路的前面,用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对比, 从而发现不同之处,优化思维。
➢ 比如在讲《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老师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林冲当时为什么要戴着枷锁?林冲、洪教头是什么关系?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斯大林(1879~1953)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赫鲁晓夫先是发 动高层同僚一举铲除了贝利亚,接着,他又成功地剥夺了 马林科夫的政府首脑地位。
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 内外政策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1956年2月,召开了苏 共“二十大”。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农业: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 改组农业拖拉机站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考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等。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赫鲁晓夫的改革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解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

例题2下列各项对苏联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B.戈尔巴乔夫应对苏联的解体承担责任C.改革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不适合俄罗斯答案:D解析: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不适合俄罗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答案D。

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政策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思想和路线D.“八一九事件”的爆发2.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是()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D.戈尔巴乔夫改革3.下列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B.和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的国力C.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D.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4.以下关于苏联解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列宁主义的失败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C.斯大林模式的失败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5.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

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1.背景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长期没有克服,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形势恶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2.内容经济上,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外交上,开展“新思维外交”3.结果: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政治体制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而独立的趋势加强。

4.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与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例题1下列苏联领导人中,先后把经济和政治作为改革重点,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D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答案D。

例题2他领导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他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答案:C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与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答案C。

1. 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可见,该文的主题是()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2.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

1986年至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 8%,反而低于改革之前。

当时领导改革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3.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国家权力分散③叶利钦控制了苏联全局④苏联解体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的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

”据此推断,他针对的是()A.赫鲁晓夫改革B.匈牙利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答案】D【解析】“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这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答案D。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件+教案)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件+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着重介绍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以及苏联的解体。

本课的重点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苏联的改革可以说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赫鲁晓夫试图对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的各种弊端进行改革,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加之他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导致改革失败。

赫鲁晓夫的改革对苏联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的解体”是本课的难点。

苏联原有的模式极其僵化。

戈尔巴乔夫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匆开展政治体制的改革,使整个国内局势失控,结果一步步地把苏联推向解体。

“八一九事变”后苏联解体进程加速。

因为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苏联剧变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不作为教学要求,但教师在教学中可做适当分析。

二、教法建议1.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及缘由至今仍有诸多历史之谜,众说纷纭。

教材的叙述简约概括。

建议教师在上本课前,多搜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

或者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能有自己的分析。

2.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引言,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引起学生兴趣,并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斯大林时代”存在严重弊端,改革势在必行。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 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内容: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削减农业税、增加 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等。 成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形 势有所好转。
3、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有什么后果?
由列宁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 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 一的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令世界 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世人的议论和 深思。请同学们想一想:苏联解体 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原因
勃列日涅夫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改任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任哈萨克党中央第一书记,积极推行赫鲁 晓夫的垦荒政策。1956年再次当选为党中央主席 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年开除马林科夫集 团后,升任主席团正式委员。1960年任苏联最高 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 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在结束了赫鲁 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 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 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 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 事上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 的发展。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 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哪些经验教训?
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 的弊端,但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尤其 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 地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等等。

第10课_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0课_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
乌兹别克 土库曼
亚美尼亚 吉尔吉斯 乌克兰 拉脱维亚 塔吉克 俄罗斯 哈萨克
阿塞拜疆
格鲁吉亚
爱沙尼亚
立陶宛
白 俄 罗 斯
摩尔多瓦
从苏联到独联体
苏联的解体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 在下去?
启示: 1)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 2)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3)社会主义应不断通过改革来完善,并且改革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加强党的领导,
5)要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苏 联
开始时间: 年 时期存在的弊端,在 、 方面采取了改革措施。 赫鲁 内容:主要针对 ,但 。 晓夫 结果(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 。 改革 年, 被迫下台。 改 (勃列日涅夫改革) 革 背景: 年, 上台,针对 改革。 作为重点,结果: 。80年代后期, 。 戈尔 经过:1)首先把 2)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 。 巴乔 夫改 结果:苏联的 发生急剧变化 ,其主要表现为 , 。 革 影响:经济、政治改革失败,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原因 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体制上、政策上的弊端和错误的积累。) 1)1990年3月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的是 。
回溯:
• 什么是“斯大 林模式”?这 一模式有何弊 端?
第 10 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 开始改革。
“秘密报告”: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 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 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 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 影响。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1.背景:斯大林逝世后,继任的领导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些弊端,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一些改革措施。

2.内容: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在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鼓励垦荒,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政治领域,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3.影响: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例题1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这一“玉米运动”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C解析: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的改革中,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了“玉米运动”。

答案C。

例题2对赫鲁晓夫改革评价正确的是()A.根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未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改革没有取得任何的成就答案:B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未根本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B。

1. 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2.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改革是()A.日本的明治维新B.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C.俄国的1861年改革D.中国的戊戌变法3.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4.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答案】C【解析】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苏联领导人是赫鲁晓夫,答案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社会制度变了 4、政治版图变了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 是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 变,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严 重挫折。
表现: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 统一。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对我们 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 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 治国;
“读史使人明智”,东欧剧变给我们最大的启 示是( ) A.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B.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C.社会主义建设应不断进行改革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 的抵制
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东欧剧变发生 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C.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 求 D.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对内: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结果:……
苏联食品短缺,人民排长队购买食品
对内: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鼓吹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否定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的基 本原则。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对外:搞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结果:
苏联政治体制急剧变化,一党之变成多党制,国家权 力分散,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快。直接导致 苏联的解体
3、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改革的重点放 在哪个领域( )
B
A、政治 B、经济 C、军事
D、外交
4、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的后果包括(
C )
①苏联的政治体制急剧变化
②国家权力分散 ③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④苏联立即解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5、 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B )
②政治方面。
评价:
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评价)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二、苏联的解体
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改革
A、经济制度的变化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 6、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B、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C、民族矛盾年久日深 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0世纪50年代东欧国家各国改革的共同要 求: A.发展民族经济 B.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C.建立市场经济 D.强化中央集权 从内容上看,匈牙利改革的核心是 A健全法制 B合理发展经济 C实行市场经济 D打破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 东欧剧变的实质( A.社会制度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 B.疆域的变化 D.社会生活的变化
2、哪个国家的改革被苏联镇压了? 这次改革被称为什么?
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之 春” “莫斯科寒流 ”
二、东欧剧变 时间:1989年下半年起
原因
控制

松绑


1.历史原因:照搬苏联
模式,缺乏独立自主

西方
2.政策失误,改革夭折

剧变
1989年 “变”在哪? 东欧剧变 ——
1、执政党变了
2、国名变了
下列因果关系搭配错误的是 A.伏尔泰等人的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 B.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C.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强盛的工业国
D.美国霸权政策——匈牙利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 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 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 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 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 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外交部长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 ⑴材料中的“这些事情”指的什么?⑴东欧剧变。 ⑵苏联的“新思维”倡导者是谁? ⑵戈尔巴乔夫。 ⑶试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八一九事件
时间 目的 结果
1991年8月19日 试图挽救苏联 加速苏联的解体
苏联的解体
1991年底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
解体含义:苏联分成好多国家,社会主义 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解体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苏联体制僵化成为因
大 西 洋
苏 联
民 德
波 兰
罗马尼亚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
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 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 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 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 拉夫。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 改革与演变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 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 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邓小平
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 实施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模式具体是指什么模式?其弊端? 斯大林模式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通过我们以前的学习,请同学们猜一 猜:苏联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赫鲁晓夫改革
目的: 克服斯大林时期的弊端 措施: ① 经济方面;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为什么会导 致不同的结果?
1、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 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 护和支持。 2、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3、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4、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 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内因: 1、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严重的社会危机 ; 外因: 1、是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2、是受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1年8月19 日, 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 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 摆脱危机’。但不到三天,他们就失败了。12月28日, ‘独联体’宣布成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 ①8名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什么? 阻止苏联解体 ②此事件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加速了苏联解体 ③假若没有这件事的发生,苏联会继续存在下去吗?根 本原因是什么? 不会 苏联僵化的体制阻碍了产力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历史积怨、民族分离、相互影响
一赫鲁晓夫改革-冲击斯大林模式
苏 联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体制更加僵化 的 改 — 直接导致解体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革 与 解 —加速解体 四 八一九事件 体
五苏联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
一、匈牙利的改革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 改革与演变
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最典型的比较 成功的改革是哪一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