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_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的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

编后语
➢ 有的同学听课时容易走神,常常听着听着心思就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有的学生,虽然留心听讲,却常常“跟不上步伐”,思维落后在老师的讲解后。这两种情况都不能 达到理想的听课效果。听课最重要的是紧跟老师的思路,否则,教师讲得再好,新知识也无法接受。如何跟上老师饭思路呢?以下的听课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 老师没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就应当立即主动地去思考,积极地寻找答案,然后和老师的解答进行比较。通过超前思考,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这些“难点”的理解上, 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从而避免了没有重点的泛泛而听。通过将自己的思考跟老师的讲解做比较,还可以发现自己对新知识理解的不妥之处,及时消除知识的“隐患”。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6
➢ 一、“超前思考,比较听课”
➢ 什么叫“超前思考,比较听课”?简单地说,就是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力争走在老师思路的前面,用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对比, 从而发现不同之处,优化思维。
➢ 比如在讲《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老师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林冲当时为什么要戴着枷锁?林冲、洪教头是什么关系?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斯大林(1879~1953)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赫鲁晓夫先是发 动高层同僚一举铲除了贝利亚,接着,他又成功地剥夺了 马林科夫的政府首脑地位。
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 内外政策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1956年2月,召开了苏 共“二十大”。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农业: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 改组农业拖拉机站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考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等。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赫鲁晓夫的改革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解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
例题2下列各项对苏联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B.戈尔巴乔夫应对苏联的解体承担责任C.改革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不适合俄罗斯答案:D解析: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不适合俄罗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答案D。
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政策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思想和路线D.“八一九事件”的爆发2.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是()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D.戈尔巴乔夫改革3.下列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B.和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的国力C.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D.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4.以下关于苏联解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列宁主义的失败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C.斯大林模式的失败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5.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
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十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名师学案 新人教版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材分析】二战后,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国家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苏联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戈尔巴乔夫不当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从而给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本课内容分为两目:第一目: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介绍了赫鲁晓夫在政治、经济两方面的改革及其影响;第二目:苏联的解体,主要介绍了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政治方面的改革,以及由戈尔巴乔夫改革所引起的苏联历史上的一次军事政变——“八一九事件”,它们都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1、目的: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2、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经济改革的重点:发展重工业2、影响: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1、经济改革:①背景:苏联的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的局面②结果: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2、政治改革:①背景: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②影响: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有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四、苏联的解体(1922—1991)1、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1990年3月2、八一九事件:①时间:1991年8月19日②目的:维护苏联本来的联盟体制③结果:失败了④影响: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3、苏联解体:1991年12月,“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知道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的相关史实,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㈡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三次改革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特点,学会用比较和联系的观点审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路;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经济的史料和评论,学会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掌握、了解苏联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照搬教条,要符合本国国情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经验教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教学难点苏联的解体及其带来的启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一段有关“苏联兴亡”的历史视频教师顺势导入:一战期间,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最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19世纪社会主义空想由理论变为事实。
那么这个国家在经历了列宁和斯大林的辉煌领导之后,又经历了哪些曲折的改革,最终却把苏联引入了死胡同,最终解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辅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解释事件原因,分层解析,学生“动脑筋”)一、一个跛足的巨人教师呈现三则材料,学生分析解答总结。
1、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材料一截至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到100年走完的路。
——周尚文主编:《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材料二他(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生分别回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获得超强的军事实力!2、辉煌的背后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苏联的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还不足沙皇时代的水平。
——陆南泉《斯大林模式为何被抛弃》,《人民论坛》2011年7月(上)生分别回答:(1)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短缺(2)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师生总结出:斯大林模式忽略本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走向僵化教条,改革势在必行!二、困境中的尝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斯大林模式与三次改革的异同点,使学生理解三次改革的突破点与最终的失败原因。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优质课件

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 法?其后果是什么?
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 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 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 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 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后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评价),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非
美国
拉
苏联
日本
西欧
东欧国家
瓦解着两极格局
东欧 剧变
苏联 解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两 极 格 局 最 终 结束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历史 启迪
为什么中国和苏联的改革会导致不同 的结果?苏联的解体给我们留下了哪 些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应不断通过改革来完善; 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改革与苏联改革的比较
概况:中国改革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的年代里,没 有一位世界领袖人 物的成败能像赫鲁 晓夫的成败如此急 剧地和决定性地改 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
结果:经济增速和人民 生活水平下降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 结果:八一九事件后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对世界局势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世界:标志 着以两极格 局终结,极 大地促进了 世界多极化 趋势的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使社 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 挫折与打击,同时也 说明了苏联社会主义 模式的失败,客观上 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 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 模式的探索。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新人教版

1.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分析。
2.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六、知识点梳理
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
- 二战后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国内发展需求。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及其对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赫鲁晓夫改革
- 赫鲁晓夫的上台及其改革目标。
2. 论述题:阐述苏联解体的过程及其根本原因。
答案要点:
- 解体过程:民族独立运动兴起,苏联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
-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未得到解决,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民族问题加剧,政治体制改革导致中央集权削弱,最终无法维持苏联的统一。
3. 分析题:分析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学管理与评价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观点。同时,通过课堂提问、观察和作业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但在评价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作业质量仍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作业的批改与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苏联解体的过程
6. 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7. 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教训
-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 民族问题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 领导者改革决心与改革策略的重要性
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发现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苏联各时期改革措施的异同,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改革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角色扮演活动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过程。但在实际操作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参与度不高,今后在组织此类活动时,应适当增加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历史: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课件(人教版九年级下)

第14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苏联
十月革命
无产阶级 政权建立
巩固、过渡
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
建设、发展
戈尔巴乔夫 改革
解体
;/ 南京情趣KTV ;
第14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大の脑袋丶根汉出现在他の身后,壹掌按着他の脑袋,马爷の脑袋立即变了形,不过他却还能惊骇の说话:"你,你你到底是什么,什么人。""前辈,您饶了饶了咱们。"刘爷被吓得面色煞白,没想到会发生这样の事情,对方显然之前就跟着他们进来了丶面前这显然是壹个高手呀,马 爷在他の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丶"饶了你们?"根汉咧嘴笑了:"等会咱自会饶了你们の,现在不过是开头菜而已。"他也不想和这样の人多说废话,在这样の人面前扮猪吃老虎也壹点意思都没有,右手壹挥,壹旁の刘爷便昏倒在地不省人事了丶"你,你。?""你要做,做什么。"马爷神 色惊恐,他发现自己元灵中の意识,正在飞速の焕散,好像元灵马上就要爆开了丶"不要着急,你能成为本仙の第壹个试品,你算有幸了。"根汉右手壹按,马爷浑身哆嗦了壹阵后,元灵中の意识便彻底消失了丶他の意识被根汉给抹灭了,现在只剩下壹缕意识,让他变得有壹具傀儡无 异丶"咦,这里怎么进不去了。""马爷,刘爷。"这时候外面の大妈,可能是端着吃喝の进来了,根汉右手壹伸,直接将这大妈给抓了进来丶"你,你是谁。"大妈尖叫壹声,想往外逃,根汉右手壹拍,直接将这大妈给拍昏了丶"乾坤取物。"隔着这大妈の躯体,根汉将她乾坤世界中の女 人,还有宝物,钱财都吸了出来,转移到了神芥当中丶这壹吸果然,这个大妈の乾坤世界中,光是各亭の女子就有数百人,可以说这些都是受害者,根汉全部先暂时安置在神
第10讲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0讲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习目标】1.赫鲁晓夫改革(√)2.戈尔巴乔夫改革(√)3.苏联解体(√)【知识引导】【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斯大林去世后,上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错误的全盘否定斯大林,但也为改革埋下了伏笔。
时间:1956—— 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 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重点:首先是 , 然后又转向 ,表现: ① ②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时间: 结果:戈尔巴乔夫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掌控了全局。
苏联最终解体:苏联存在时间:共 年( 年—— 年)A.赫鲁晓夫B.勃涅日列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2.关于赫鲁晓夫的改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改革主要涉及政治、经济两大方面B.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3.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
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4.下列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苏联解体②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③欧洲联盟成立④世界贸易组织成立(WTO )A.②④①③B.②①③④C.④②①③D.④①②③5.1991年底,一位老人满含热泪地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以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
”与以上描述有关的事件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B.苏联解体C.德国统一D.伊拉克战争6.1991年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宣告解体。
此时,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右图)的是()A.戈尔巴乔夫B.列宁C.斯大林D.赫鲁晓夫7.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存在了()A.61年B.71年C.70年D.69年二、非选择题8.对苏联和国家共产主义运动产生极大影响的是苏联“”和赫鲁晓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1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 的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 的1/4,仅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就要花掉几十亿 卢布,还是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 材料2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 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 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 制迁徙的政策,造成了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 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 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政治、经济、外交)
政治: 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
经济: 行政管理、经济停滞、生活水平下降
外交: 美苏争霸、对外扩张、国际形象受损
戈氏 改革
1988
经 济 改 革 没 能 打开局面
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的社会主义”
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否定革命历史 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引起思想混乱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 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 ▲ ①经济改革
农业: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改组农业拖拉 机站;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 植玉米。 工业: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把一万多家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 管理;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赫鲁晓夫(1894—1971)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他在处理事关党和 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时, 缺乏理性思维和深谋远 虑,往往从主观愿望和 一时热情出发,甚至指 望用冒险激进的办法来 达到目的。
——《苏共的领导集团》
(1894 — 1971)
1、改 革 背 景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 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 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 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 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 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 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 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 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 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00、116页
——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
一、赫鲁晓夫改革
(阅读课文P60小字部分内容)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他认为弊端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他的分析正确吗?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2、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
3、你怎样评价这次改革呢?
1.开始: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 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 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的伊万诺夫将 军90年代和记者议论赫鲁晓夫的功 过时说:“他是个犯了错误的共产 党人。他跟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 夫和叶利钦不一样,是真心想实现 共产主义的,只是方法不对头,效 果不好。”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 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 凄凉。回顾这段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 始,经历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得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
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 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 治经济桎梏。
■苏联解体
列 宁
林斯 大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 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 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邓小平
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 实施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模式具体是指什么模式?其特征和弊 端弊端分别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
请问: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口号不切实际,个人崇拜再度出现。
3.结果失败:
1.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3.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 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问题情境2: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 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 矛盾——光明的进步的 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 斗争。……在彼此斗争 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材料二:1953年到1964年,农庄数目从93300个减少为38300 个,由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垦荒区建立的农场,使得国营 农场的总数从1953年的857个到1964年的10100个。„„农场是集 体劳动,吃大锅饭。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项措施的实施成效呢?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
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 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 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
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共的领导集团》
(1906-1982 )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 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 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 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 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探究:以上材料和图表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材料3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材料4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 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 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 居世界第18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 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 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在失意的日子里,叶利钦曾说“感觉自己周围是死一 般的寂静和空虚”,但寂静中有躁动。激进派、社会 失意者关注着他。在叶利钦去职的时候,改革已经进 行了一些时日,但是改革成果还未能显现,经济增长 乏力,供应短缺,怨恨的目光里满是社会不公……苏 联早已千疮百孔,它们迟早会奔涌而出。而经过一年 蛰伏之后,叶利钦从一个“正统共产党人”变成了一 个彻底的反对派。 竞选人民代表无疑是叶利钦最重要的一场胜利,接着 通过递补进入最高苏维埃,叶利钦通过“公众渠道” 重返政治舞台。1989年7月,叶利钦在最高苏维 埃组建“跨地区代表团”,要求“一切权力归于苏维 埃”;1990年1月又成立“民主纲领派”,目标 直指取缔“苏共在苏联领导地位”的宪法第六条。而 所有这些被视为冒险的行动,到4月苏联第4次代表 大会时即有实质突破。5月叶利钦赢得了他在党内最 后一次相当关键的选举,出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 主席。
赫鲁晓夫的墓碑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 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 明理由。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他不重视对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研究,习惯 于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惧怕重大的改 革。 ……维持现状和粉饰太平,缺乏锐意进取 和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 年代初期苏共的主调。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 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苏联解体
1.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2.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 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 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 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 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 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 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②政治改革:
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理社会阴暗面的文学作品公开发表。
材料(一)
材料一: 1957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 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各种副业农产品的义务交售, 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 济得到了迅速发展,1958年与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类增 加33%,奶类增加27%,蛋类增加44%,羊毛增加91%。
1990
放弃党的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 民族分离活动加剧
经 济 大 滑 坡
党内斗争尖锐、公开
政权性质的根本变化
1991
“8.19”事件
《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解体
四、苏联的解体
结合P62小字部分内容了解过程并思考: 1、苏联解体的时间? 1991年底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 主义制度取代
从改革的失误中找启示
失误:忽视了国情,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 加强党的领导,没有处理好民族问题等。
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启示)?
①克服体制上僵化; ②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③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 ④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 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⑤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 进,确保国内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