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学案新人教版
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十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名师学案 新人教版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材分析】二战后,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国家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苏联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戈尔巴乔夫不当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从而给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本课内容分为两目:第一目: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介绍了赫鲁晓夫在政治、经济两方面的改革及其影响;第二目:苏联的解体,主要介绍了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政治方面的改革,以及由戈尔巴乔夫改革所引起的苏联历史上的一次军事政变——“八一九事件”,它们都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1、目的: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2、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经济改革的重点:发展重工业2、影响: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1、经济改革:①背景:苏联的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的局面②结果: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2、政治改革:①背景: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②影响: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有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四、苏联的解体(1922—1991)1、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1990年3月2、八一九事件:①时间:1991年8月19日②目的:维护苏联本来的联盟体制③结果:失败了④影响: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3、苏联解体:1991年12月,“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2017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5单元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 新人教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
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九年级历史下册 5.10《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师寄语: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一、学习目标:1、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等基础历史知识。
2、通过讲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全面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增强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从两次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历史进程中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波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改革2、难点: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的评价、苏联的解体。
三、学习过程:1、自主学习,填充基础知识(一)赫鲁晓夫改革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措施:在()()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但并未改变().结果:1964年()被迫下台,没有改变过去僵化的局面。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目的:改变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措施:首先把()作为重点,80年代后期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
结果: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由()转变为(),国家权力分散。
(三)八一九事件及苏联的解体过程:1991年----月-----日,由八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发生政变,试图使()。
结果:失败。
影响:()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控制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年底,苏联解体。
2、小组合作,探讨交流(1)“斯大林模式”有哪些严重的弊端?它与本课所学的两次改革有何内在联系?(2)苏联的起止时间、历经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后最终仍走向了解体,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3、点击中考(江西中考) 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
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参考答案:C(扬州中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新人教版

C.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A.国家名称的变化 B.社会制度的改变
C.经济体制的变化 D.两极格局的结束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苏联解体 B.南斯拉夫分裂
C.东欧剧变 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20__年是苏联“剧变”20用年.提到这次“剧变”,我们有许多关于苏联解体的不同解说.其中,“领导人因素说”一直是最有影响的“主流”说法之一.苏联解体时的国家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
B.戈尔巴乔夫
C.叶利钦
D.勃列日涅夫
◆1991年底,飘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半个多世纪.这里“红旗悄然落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苏联解体 B.轴心国集团解体
C.华约建立 D.北约建立
◆17.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20世纪80年代,因改革失败而导致了国家性质改变的国家是()
A.苏联
B.中国
C.德国
D.日本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苏联解体 B.南斯拉夫分裂
C.东欧剧变 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五、【学后记】
1 / 1。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学案新人教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学习目标〕:快速了解本课学习目标。
(1')1.引导学生把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类矛盾,直接致使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进展产生的重大阻碍。
使学生熟悉社会主义的进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体会教训,进一步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三.〔课前导学〕:请看讲义自学,将以下“知识提炼”中要求的知识点提炼出并填写在空白处。
(10')四.〔教学进程〕:(24')1.导入新课:回忆俄国旧日的辉煌(展现图片,背景音乐《苏联国歌》)教师:请同窗们例举俄国在历史进展的进程中有哪些辉煌?(1')2.教师展现学生自学功效:(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现答案)(1')3.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朗诵、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经历上述知识点(4')4.教师针对本节重点、难点知识提出如下问题,并作适当拓展。
(6')(1)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①做法:错误地通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短处的本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觅缘故。
因此,他尽管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方法,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②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类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以后,苏联又通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如何解体的?(①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专门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可是仍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加倍僵化。
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功效,政治改革最终致使苏联解体。
)(3)苏联是如何解体的?(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功效,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成多党制,国家权利分散,各加盟共和国离开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新人教版

1.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分析。
2.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六、知识点梳理
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
- 二战后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国内发展需求。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及其对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赫鲁晓夫改革
- 赫鲁晓夫的上台及其改革目标。
2. 论述题:阐述苏联解体的过程及其根本原因。
答案要点:
- 解体过程:民族独立运动兴起,苏联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
-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未得到解决,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民族问题加剧,政治体制改革导致中央集权削弱,最终无法维持苏联的统一。
3. 分析题:分析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学管理与评价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观点。同时,通过课堂提问、观察和作业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但在评价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作业质量仍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作业的批改与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苏联解体的过程
6. 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7. 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教训
-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 民族问题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 领导者改革决心与改革策略的重要性
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发现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苏联各时期改革措施的异同,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改革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角色扮演活动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过程。但在实际操作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参与度不高,今后在组织此类活动时,应适当增加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新人教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苏联改革及其解体过程。
、通过学习,初步锻炼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排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观赏小组展示、对比图表、查阅相关资料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运用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不能照抄照搬。
2.认识到在现实中解决问题必须抓住关键。
【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难点:苏联解体教学小结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历史: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经济改革:针对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
政治改革:80年代后期,苏联的和进一步下降。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2)结果: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国家权力分散。
2、过程:
(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发动政变,遭到失败。这次政变被称为“八一九”事件,它进一步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A.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 B.俄罗斯 C.苏维埃俄国 D.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皇俄国
10.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改革是在斯大林模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的
B.改革中曾大规模开垦荒地
C.改革开始时曾提出发对个人崇拜 D.改革摆脱了斯大林模式
自我评价专栏(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书写:综合:
▲达标检测:
1.他实行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力斯大林模式,后由于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被迫下台,他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2.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
A.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B.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 C.阶级斗争日益尖锐 D.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八一九事件的实质:
(2)“八一九”事件后,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领导人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3)年底,苏联解体。
●基础运用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课本62页 “动脑筋”)
男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这只是使苏联迅速走向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人民思想陷入混乱,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社会动荡不安;③改革还导致苏共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弱化,地方势力扩大,民族分离主义势力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急剧激化。④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学习目标〕:快速了解本课学习目标。
(1')
1.引导学生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三.〔课前导学〕:请看课本自学,将下列“知识提炼”中要求的知识点提炼出并填写在空白处。
(10')
四.〔教学过程〕:(24')
1.导入新课:回忆俄国昔日的辉煌(展示图片,背景音乐《苏联国歌》)教师:请同学们例举俄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哪些辉煌?(1')
2.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3.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4.教师针对本节重点、难点知识提出如下问题,并作适当拓展。
(6')
(1)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①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②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①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
(3)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②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
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
③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5.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
①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②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③苏联(俄)国名的改变?
④改变苏联(俄)社会性质的事件有哪些?
五.、〔课堂小结〕:(2')
先请同学在小组内总结,后师通过下列板书进行小结:
1.本课分为两个板块,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改革首先从赫鲁晓夫开始、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错综复杂,对它的探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2.列出线索:
列宁: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赫鲁晓夫:苏联改革的开始---- 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 ----叶利钦:独联体领导人
六、〔当堂检测〕:请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8')
(一)单选题
1.“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苏联
2.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国家权力分散③叶利钦控制了苏联全局④苏联解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作者是在抨击苏联的()
A.新经济政策 B.农业集体化运动 C.工业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
4.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的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
”据此推断,他针对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匈牙利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5.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6.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
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7.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巨变,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具有优越性
C.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二)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七.〔课后复习〕:
世界格局是指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20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多次大变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请回答: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两次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中哪次会议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关系?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列强在哪些地区的统治秩序?在这两次会议是均起主要作用的的是哪两个国家?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形成了两极格局的局面。
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分别是什么?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的是什么事件?
(3)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这种趋势?
参考答案
〔师生共同探究〕
①女生说的有道理。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
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②根本原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③沙俄:1917年以前的俄国;苏俄:1917年——1922年;苏联:1922年——1991年;俄罗斯:1991年至今
④俄国1861年改革: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十月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当堂检测〕
1.D
2.A
3.D
4.C
5.B
6.C
7.A
(二)(1)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2)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3)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衡量标准。
(4)、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
(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课后复习〕
(1)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美、英
(2)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
1991年苏联解体
(3)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自己旳国际地位。
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