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湘教版)复习(课时训练)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

合集下载

2018湘教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章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含答案

2018湘教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章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含答案

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①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②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大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①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如温室效应增强.②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自然地对土壤的作用理要素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我国南北方土壤肥力特性差异成因(1)北方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少,积累较多;北方雨水较少,水分蒸发较多,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多,故呈碱性.(2)南方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多,积累少;南方雨水较多,淋溶作用强,故呈酸性。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植物→动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植物→气候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湖泊多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2014·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三章 章末能力提升课件 湘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三章 章末能力提升课件 湘教版必修1

(1)北半球 的信风 带 北半 球的西风带 终年高温多雨 (2)②
第五页,共13页。
规范(guīfàn)审题规范(guīfàn)答题答题模板(múbǎn) 活学活练
利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题时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第 一,根据图文信息,把握“题眼”,确定相关知识的联系; 第二,调运相关原理和规律进行完整表述,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 分析; 第 三 ,按 照试 题要求 ,运用 相关的 地理 原理与 规律 ,结合 相关 的 思维模式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理解与运用相关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对 每一条规律或原理涉及的知识点都要尽可能拓展其外延,尽量 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并结合典型习题加以理解,以达到熟 练运用的层次。
C.a 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
D.Q 地位于信风带
2.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C )
A.b 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气候干燥
B.Q 地盛行东北风
C.a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该环流属于高纬环流
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可知,b 气压带 为赤道低气压带,则可以判断图示 为南半球的低纬环流。 第 2 题,根据图中各气压带的气流 运动方向和相对位置可以判断, 该图为北半球的中纬环流,所以 可以判断 b 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 气候湿润,Q 地盛行西南风。
第三页,共13页。
阅卷投影
规范(guīfàn)审题规范(guīfàn)答题 答题模板
活学活练
正确答案
(1)北半球的信风带 北半球的西风带 终年(zhōngnián)高温多雨
(2)②
第四页,共13页。
答题对比 (duìbǐ)
样卷展示 (zhǎnshì)
规范审题

2018高考地理(湘教版)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第三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3讲

2018高考地理(湘教版)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第三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3讲

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第三讲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下图为陆地(用110°E代表)与海洋(用160°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百帕)的时空分布状况。

其中,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

读图完成1~3题。

导学号 816502561.图中冬夏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D )A.洋流性质的变化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D.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2.结合图中信息判断,正常年份,北半球冬季风风力最强的地区大致位于( B ) A.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B.50°N附近C.中纬度地区D.副热带地区大陆东岸3.图乙与图甲相比较,其变化对我国气候产生的影响是( C )A.冬季风减弱,夏季台风偏多B.冬季气温偏高,夏季气温偏低C.冬季寒潮增多,夏季北旱南涝D.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北涝南旱[解析] 第1题,图甲显示冬季大陆气压高于海洋,夏季大陆气压低于海洋;而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大陆夏季增温快于海洋、冬季降温快于海洋,从而使同纬度大陆夏季气压低于海洋、冬季气压高于海洋。

第2题,北半球冬季风是受大陆上高压与海洋上低压作用形成的,风力大小取决于气压差大小,图甲显示在50°N附近海陆气压差最大,故此处风力最强。

第3题,比较甲、乙两图可知,图乙冬季海陆气压差更大,则冬季风比正常年份强,冬季寒潮增多;同时夏季海陆气压差更小,说明夏季风势力要弱于正常年份,则夏季风对我国北方的影响时间较短,在南方停留时间较长,会出现北旱南涝现象。

(2016·泰安模拟)下图为“甲、乙、丙三地大气环流年内控制时长分配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甲地气候类型为( B )A.热带草原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5.下列关于乙、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乙地河流流量7月大于1月B.丙地全年高温多雨C.乙地天然植被为常绿硬叶林D.丙地河流径流季节变化较大[解析] 第4题,甲地被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控制,为北半球的热带沙漠气候。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检测 湘教版-湘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检测 湘教版-湘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章末检测卷第6页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

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地表层岩石( )A.岩石致密坚硬B.有气孔和填充物C.可能蕴藏煤炭D.某某石资源丰富2.图中槽谷主要是由( )A.风力侵蚀形成B.内力挤压褶皱弯曲而成C.断裂抬升形成D.内力作用与流水共同作用答案:1.C 2.D解析:第1题,由图例可知,该地表岩层属于沉积岩,岩石密度低,可能含有化石,可能蕴藏煤炭。

气孔是岩浆岩的特征,某某石属于变质岩。

所以C项正确。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槽谷属于背斜,是内力挤压形成的,同时槽谷受到流水侵蚀作用,所以D项正确。

(2019某某某某模拟)冰帽是一种规模比大陆冰盖小,外形与其相似,而穹形更为突出的覆盖型冰川。

下图示意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帽附近丘陵地貌(a~d)剖面。

读图,完成第3~4题。

3.丘陵地貌a~d( )A.形成年代由新到老B.组成颗粒物由大到小C.坡度由小到大D.厚度由大到小4.冰帽附近丘陵地貌的形成过程反映了气候( )A.变暖B.变冷C.变湿D.变干答案:3.A 4.A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结合各冰碛丘陵的岩层分布可知,d处距冰帽最远,形成的时间较早,a距冰帽前缘较近,为近现代形成的冰碛丘陵,A项正确;冰碛丘陵组成物质无分选性,B项错误;图中冰碛物厚度受冰川规模大小影响,a处厚度较小,d处厚度较大,D项错误;冰碛物的坡度没有递变规律,无法判断,C项错误。

第4题,冰碛丘陵是冰川退缩过程形成的。

气候变冷(冰期)冰帽规模大,伴随着出现冰进运动,外力作用主要是冰川侵蚀;气候变暖(间冰期)冰帽规模小,冰川退缩,伴随着冰退运动,外力作用主要是冰川堆积,A项正确。

(2018某某某某摸底)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

高考复习方案(全国卷地区)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7讲地球表面形态课时

高考复习方案(全国卷地区)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7讲地球表面形态课时

课时作业(七)第7讲地球表面形态一、选择题读世界某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图K7­1,单位:米),回答1~2题。

图K7­11.该处海底地形为( )A.海岭B.海沟C.大陆架D.大陆坡2.该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板块碰撞B.板块张裂C.岩浆活动D.火山喷发图K7­2为某种地质演化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图K7­23.该地质演化过程的正确排序是( ) A.d—e—g—f—b—a—h—cB.d—g—e—a—c—h—b—fC.g—e—a—c—h—b—f—dD.d—f—b—h—c—a—e—g4.下列地貌形成和上图地质演化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A.马里亚纳海沟—eB.喜马拉雅山—bC.东非大裂谷—cD.雅鲁藏布江谷地—f图K7­3为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岩层形态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图K7­35.P地的海拔最可能为( )A.0米B.500米C.800米D.1200米6.R段河谷的主要成因为( )A.向斜槽部,挤压弯曲而成B.背斜顶部,流水侵蚀而成C.断层陷落,流水侵蚀而成D.雪域高原,冰川侵蚀而成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取得一定数量的岩芯从而分析地质构造,是进行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图K7­4是某褶皱地区地形剖面图,图K7­5是该地区不同地点取得的岩芯。

读图回答7~8题。

图K7­4图K7­57.图K7­4中四地最适宜开采石油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8.形成储存石油的该地质构造的是( )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C.重力作用D.内、外力共同作用丹霞地貌演化阶段可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它们所对应的侵蚀量分别是小于40%、40%~70%和大于70%。

读丹霞地貌不同演化阶段的景观图(图K7­6),完成9~10题。

图K7­69.不同时期的侵蚀和保存量图(图K7­7)与景观图的组合,正确的是( )图K7­7A.a①、b②、c③、d④B.a②、b③、c④、d①C.a①、b③、c②、d④D.a④、b③、c②、d①10.下列与丹霞地貌成因相似的是( )A.尼罗河三角洲B.桂林山水C.黄土高原D.鸣沙山沙丘图K7­8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2018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讲

2018高考地理(湘教版)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3讲

• [答案] (1)分布特点: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 水空间差异较大。 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 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 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 (2)甲城比乙城冬季(1月)气温高,夏季(7月)气温低。甲城 气温年较差小。 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冰 洋的寒冷空气影响较弱,气温较高。美国东部为低缓山 地,乙城易受北方寒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 夏季:甲 城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影 响,气温较高。
• [解析]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 从题干中可知甲、乙、丙三个气象站,纬度相同,气候类 型相同,但温度和降水存在差异,其影响因素是海拔高度 和离海洋远近不同。 •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 (2)“地球自转使其偏” • 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的情况下,形成 三圈环流,如图:
• (3)“地球公转使其移” •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引起气压带、风 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大致1月前后南移,7月前后北移),移 动幅度5~10个纬度。如下图所示:
•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 在地表形成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 六个风带(风向规律;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背、西风带 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对)。如图所示:
• [解析] 第(1)题,图中左侧表示7月,右侧表示1月,实线表 示西风风速,虚线表示东风风速。四地中,①地位于 60°N附近,高度约7km,1月和7月都是西风10m/s。②地位 于17°N附近,高度8km左右,7月为东风5m/s,1月为西风 15m/s。③地位于5°N附近,高度7km左右,7月为东风 5m/s,1月为西风0m/s。④地位于50°N附近,高度为6km左 右,7月为西风大于15m/s小于20m/s,1月西风20m/s,比较 分析风向和风速得出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②。第(2)题,读 图可知,低纬度为东风,受其影响洋流自东向西流;中纬 度为西风,受其影响洋流自西向东流,两者分布一致。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3章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3章


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与其他 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为例)
自然地 理要素 对土壤的作用 结 论
成土 母质
物质基础 ①土壤形成的__________ ②影响土壤的 物理 性状和 化学 组成
①直接影响土壤的 水热状况 和土壤中 强度 物理、化学过程的 性质 与_______ ②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 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 发育 壤的 形成 和______ ①是土壤 有机物质 的来源 ②与 土壤肥力 的产生密切相关 土壤是一个构 成复杂、不断 变化的自然 ____ 综合体 , _________ 其形成过程受 多种因素影响
分 布 植 森 森林 自然 带 草原 自然 带 荒漠 自然 带 湿润和半湿润 ______________ 地区
被 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和寒带冻原带等 热带草原自然带、 温带草原 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 以草本 ______________ 植物为 的内陆地区 主 干旱地区 旱生植 物

方法技巧 地域分异的判断方法 地域分异的判断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 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分 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 西方向更替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如亚 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 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是垂直分异,如喜 马拉雅山等中低纬度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垂直 分异。
热带荒漠 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

五、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归纳 巧用化石判地层 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 中的古生物遗体或它们生活的遗迹。 (1)理论依据:①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而且演化的过程 又是不可逆的,即每一个生物种属在地球上 只能出现一次,灭绝之后就不再重复出现。 ②一定种类的生物总是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 层里,而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 属的化石群。 (2)方法:掌握化石出现的顺序和生物演化

2018湘教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章第1讲课时提能练11含答案

2018湘教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章第1讲课时提能练11含答案

课时提能练(十一)(建议用时:40分钟)A组跨越本科线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形成这种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太阳辐射C.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形成这种关系的根本因素是下垫面2.近年来该地河流含沙量增大,其原因最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了( )A.气温 B.植被C.地形D.降水1.B 2.B[第1题,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太阳辐射影响气候、植被,进而影响河流与地貌,因而是图中地理环境各要素关系形成的根本因素。

选B。

第2题,人类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从而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大。

选B。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

读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局部),完成3~4题.3.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A.植被稀疏B.气温较高C.降水量大D.地下水丰富4.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①水循环②生物圈循环③地质循环④大气三圈环流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3.B 4.A[第3题,腐殖质是植物枯枝落叶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受气温影响大,在适当的高温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大,腐殖质层就薄。

第4题,雨水和地下水构成水循环;腐殖质的形成需生物循环参与;地质循环指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四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图中没有显示大气的三圈环流。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5~6题。

5.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5.A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选择题
(2014·福建文综,9~10)下图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
A.①B.②C.③D.④
2.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A.气温分布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D.洋流分布
解析首先看清图中的各项信息,图中横坐标为纬度,纵坐标为海拔,横坐标以0°为界,左侧为7月的风速和风向分布情况,右侧为1月的风速和风向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读取某纬度某海拔某点的风向(实线或虚线)及风速。

第1题,就本题而言,所谓季节变化可以对比1月和7月的风向和风速,图中风向只有东风和西风两种,风速可以直接读出,任何一点,只要1月和7月风向相同就可以排除。

根据上述分析,①(约60°N,海拔约7 km)和④(约49°N,海拔约7 km)两点的1月、7月均为西风,排除;③点(约4°N,海拔约7 km)1月无风,7月东风,但风速很低,变化不大,排除;②点(约17°N,海拔约8 km)7月为东风,风速5,1月为西风,风速10,变化最大,故选B。

第2题,盛行风是海洋表层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与盛行风密切相关,其分布也与风速、风向分布规律相类似。

答案 1.B 2.D
图甲为沿某经线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甲气压带及其南北两侧风带的风向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气压带位置反映的时段里()
A.巴西高原草木枯黄
B.我国东北地区昼短夜长
C.密西西比河进入枯水季节
D.北印度洋自东向西的船只顺风顺水
4.关于图示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受甲气压带和丁风带交替控制
B.受乙风带的影响,西欧全年温和湿润
C.丙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总是高温少雨
D.受丁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夏季多雨
解析第3题,由图乙中风带、风向知甲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图甲中其北移了,说明为北半球夏季,A正确。

第4题,图示乙、丙、丁分别为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

热带草原气候受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受乙风带的影响,西欧全年温和湿润;丙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若在大陆东岸,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不总是高温少雨;南亚夏季多雨是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偏转形成的西南季风的影响而成,并非丁风带的影响。

答案 3.A 4.B
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的左侧是某季节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据图中信息回答5~6题。

5.图中甲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图示季节分别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
B.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
C.副极地低气压带,夏季
D.副极地低气压带,冬季
6.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气候的共同成因是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B.气候⑤在北美洲不典型的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不明显
C.⑥和⑦气候类型不同,自然带相同
D.①→②→③→④→⑦自然带递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解析第5题,根据甲气压带位于30°附近可知,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再根据该气压带的位臵偏北可知,该图表示北半球的夏季。

第6题,图中的①气候是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的;③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的;⑤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在北美洲不典型的原因是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没有亚洲显著;⑥是温带季风气候;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两种气候都发育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图中①→②→③→④→⑦自然带的递变,主要是热量的差异导致的。

答案 5.A 6.C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盛行风向图。

读图,回答第7题。

7.图中()
A.①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成因与②地相同
B.②地易受飓风危害,多发时间与④相同
C.③地盛行西南风时印度恒河正值枯水期
D.④地盛行西北风时新疆牧民转场至山麓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地位于东亚,夏季盛行东南风,②地位于南亚,夏季盛行西南风,①地和②地季风成因不同;③地盛行西南风时,为北半球夏季,印度恒河正值丰水期;④地盛行西北风时,为北半球冬季,新疆牧民转场至山麓,所以D 正确。

答案 D
(2017·南昌调研)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所绘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8~10题。

8.上述“某月”最可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9.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南风D.西北风
10.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D.炎热干燥
解析第8题,根据图中气压分布的规律,可知该月份气压带北移,则“某月”最可能是7月。

第9题,由图可知,该月份甲地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吹东南风。

第10题,乙地大约位于(38°N,0°),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

答案8.C9.A10.D
(2017·北京丰台区模拟)下图为四地受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时间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11题。

11.图示四地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
A.甲、乙、丁、丙B.乙、丁、丙、甲
C.丙、甲、乙、丁D.丁、丙、甲、乙
解析甲受西风带控制时间最长,纬度最高;乙地受信风带控制的时间长于丁地,纬度最低。

答案 B
二、综合题
12.下图为世界某年某月的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图中甲地是一片缓和起伏的大草原。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图示季节,并阐述理由。

(2)指出图中控制冰岛的大气活动中心和此时冰岛的主导风向。

(3)某月份,干燥东北风与潮湿西南风交汇于甲地。

试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

答案(1)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南半球陆地出现低压中心(或者赤道低压带南移)。

(2)(冰岛)低压。

东南风(或偏南风)。

(3)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为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在此交汇。

13.(2017·湖北荆州模拟)图1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为世界海陆分布局部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A气压带名称及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

(2)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3)说出甲、乙两图气压带位置的差异及成因。

(4)简述图2中C海沿岸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解析第(1)题,从图1中A气压带的位臵可知A为赤道低气压带,在其控制下终年高温多雨。

第(2)题,B为东北信风带。

第(3)题,从图中可知甲图气压带位臵偏北,乙图气压带、风带位臵偏南,它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有关。

第(4)题,C为地中海气候区,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答案(1)A是赤道低气压带。

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

(2)画图略(提示:B所在风带的风向为东北风)。

(3)甲图气压带位置较乙图偏北,原因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或做回归运动)。

(4)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