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俄国的改革教案与教学反思
初中《俄国的改革》教案

初中《俄国的改革》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2. 通过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比较分析,初步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
3. 提高阅读、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到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 理解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做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
教学重点:1. 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 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关注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讲话中提到的彼得大帝。
2. 提问:为什么普京说他此生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他作出了什么重大的历史贡献?二、自主学习1. 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 讲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 分析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异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课堂讨论1. 讨论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2. 分析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五、总结与反思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反思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深入了解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2. 撰写一篇关于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短文,分析其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学生自主学习,评价学生对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的掌握程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俄国的改革》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严重的农奴制危机,为了维护沙皇的封建统治,沙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教材通过讲述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俄国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改革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对于俄国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背景,理解改革的过程,感受改革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改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改革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改革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分析改革前后的社会变化,认识改革的影响。
4.教师讲解:穿插讲解改革过程中的历史背景、事件和影响,解答学生疑问。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图片:收集改革前后的社会图片,直观展示改革的影响。
4.视频:寻找相关改革过程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19世纪中期的俄国社会状况,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改革的过程。
教师穿插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总结讨论成果。
第24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之二

第24课俄国的改革教案之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影响。
1.2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基本过程及其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1.3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树立正确的改革观。
3.2理解改革需要付出代价,坚定信念,勇于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影响。
2.教学难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通过展示俄国农奴制改革前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关注改革的历史背景。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什么吗?它对俄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2.学习新课2.1自学课文,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基本过程。
2.2分组讨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2.2.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2.3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2.3.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3.案例分析3.1展示案例:俄国农奴制改革中的土地分配问题。
3.2学生分组讨论:土地分配问题对俄国农奴制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3.2.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小组讨论4.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4.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6.作业布置6.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论文。
6.2要求:论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学、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影响及其局限性。
2.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 俄国的改革教案与反思

第2课俄国的改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一、课标内容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二、教学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时间、内容;1861年改革的时间、人物、内容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归纳彼得一世、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背景,列举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重点、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俄国原是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出现于9世纪。
近代俄国是在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到19世纪中期,俄国为什么要废除农奴制,农奴制是如何废除的,对俄国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影响?2.讲授新课(1)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时间、内容;1861年改革的时间、人物、内容等基本史实。
师首先讲述俄国的发展历程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1)阅读教材,说出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时间。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目的:加强封建专制,摆脱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时间:18世纪初【合作探究】1.(2)列举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并分析概括其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表格梳理历史问题,直观明了。
影响:积极:促进了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
消极: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进一步强化。
【合作探究】2.(1)阅读教材,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教师总结。
内忧: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奴暴动频繁。
外患: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合作探究】2.(2)列举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并分析概括其影响。
学生回答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俄国历史上重要的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
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教材从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过程以及改革对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针对1861年改革这一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意义和影响认识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次改革,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对1861年改革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知识,准备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激发学生对改革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1861年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改革。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第24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之一

第24课俄国的改革教案之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1.2掌握俄国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2.能力目标:2.1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评价和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3.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俄国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俄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俄国在19世纪中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吗?2.知识讲解2.1教师详细讲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背景部分:a.俄国农奴制的弊端:束缚农民,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b.欧洲革命的影响:俄国面临内外压力,改革呼声高涨。
c.沙皇政府的改革意愿:为维护统治,寻求改革出路。
内容部分:a.农奴解放令:赋予农奴自由身份,允许买卖土地。
b.土地改革:规定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需承担赎金。
c.社会改革:改革司法、教育、军事等制度。
影响部分:a.推动俄国社会经济发展:解放农奴,提高农民地位。
b.促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司法、教育、军事等制度。
c.产生局限性:改革不彻底,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2.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俄国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历史意义:a.俄国改革是19世纪中期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对俄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b.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体制改革,为俄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a.改革不彻底,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b.改革过程中,农民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c.改革未能彻底解决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俄国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3.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俄国历史上重要的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
这次改革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1861年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俄国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理解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学生应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改革的意义与局限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186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解改革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86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教学难点:改革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改革的意义与局限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案例分析法:分析改革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深入理解改革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次改革。
提问:“你们认为这次改革对俄国历史有何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1861年改革的背景,如俄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社会矛盾的加剧等。
展示改革的内容,如农奴获得自由、土地制度改革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改革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教师提问:“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矛盾?如何解决?”4.巩固(10分钟)学生总结改革的影响,如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等。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优秀教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了解16—19世纪俄国在欧洲、亚洲扩张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对复杂的史事进行简化、概括的能力,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俄国的改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俄国两次改革的性质,认识两次改革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认清俄国的改革的局限性,即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感知这两次改革使俄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成为本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探究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学会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以上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学生回答: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教师引导:照片上的两位沙皇为俄国的强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彼得一世改革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奠定了基础。
他们试图通过改革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第2课《俄国的改革》。
二、新课讲授(一)彼得一世改革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然后谈谈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学生回答: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统一了俄国,进入沙皇专制时代;17世纪,俄国沙皇专制在政治、经济及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一些国家。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找出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性质及内容。
学生回答:(1)目的: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内容:①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②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③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④教育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⑤社会生活上,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 教学分析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措施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教学难点: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
提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彼得一世改革的举措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类归纳改革举措,并认识其作用。
提示:
4.读教材
说一说:P7“人物扫描”体现了彼得一世怎样的精神品质?
提示:敢想敢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冒险精神;勇于实践的精神;虚心好学的态度等。
目标导学二: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1.读史料:
材料展示:“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240多个手工工场,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
不过,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
设问:材反映了彼得一世在经济上的改革有何影响?改革是否触及农奴制的基础?讨论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
提示: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彼得一世的改革不仅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反而使农奴制进一步加强。
总结: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改革。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5—18世纪俄国疆域的扩张图》和《营建新首都圣彼得堡》,说说改革的影响。
提示: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事强国。
3.展示图文材料
图一彼得一世倡
导的某一习俗改革图二中国军人强
行给行人剪辫子
材料展示:1698年某天,彼得一世从国外归来,领主们纷纷前来祝贺。
不料沙皇接过侍从递给他的一把剪刀,立即亲自剪除领主们的大胡子。
不久以后,彼得一世发布敕令:剪胡子是俄国人应尽的义务,除神职人员外,禁止任何人蓄须。
设问:图一情景反映了彼得一世的什么改革措施?图二情景是近代国哪一次革命的产物?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以此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提示:剪胡须。
辛亥革命。
它们都受西方先进文的影响,改革社会陋习,对改变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先进技术、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4.教师补充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目标导学三:废除农奴制的原因和影响
1.读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8“相关史事”,分析861年废除农奴制的原因。
提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示:实际上是对农奴的一次更大的掠夺。
4.讨论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提示:性质: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因为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
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它是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拓展延伸:试从背景、时间、领导人、目的、内容、性质和影响等方面来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三、课堂总结
学史是为了鉴今,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的改革对俄国不同阶段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故本节课主要采用史料教学法,同时贯穿讲授法、问题教学法、阅读感悟法。
根据课程标准、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等选择多样化的史料来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史料,在观点的碰撞中锻炼学生思维、培养能力。
由于受时间、教材等原因影响,讲授的知识很难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以致学生对俄国历史的了解较为片段化。
【素材积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
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
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
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真好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