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的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

编后语
➢ 有的同学听课时容易走神,常常听着听着心思就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有的学生,虽然留心听讲,却常常“跟不上步伐”,思维落后在老师的讲解后。这两种情况都不能 达到理想的听课效果。听课最重要的是紧跟老师的思路,否则,教师讲得再好,新知识也无法接受。如何跟上老师饭思路呢?以下的听课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 老师没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就应当立即主动地去思考,积极地寻找答案,然后和老师的解答进行比较。通过超前思考,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这些“难点”的理解上, 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从而避免了没有重点的泛泛而听。通过将自己的思考跟老师的讲解做比较,还可以发现自己对新知识理解的不妥之处,及时消除知识的“隐患”。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6
➢ 一、“超前思考,比较听课”
➢ 什么叫“超前思考,比较听课”?简单地说,就是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力争走在老师思路的前面,用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对比, 从而发现不同之处,优化思维。
➢ 比如在讲《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老师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林冲当时为什么要戴着枷锁?林冲、洪教头是什么关系?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斯大林(1879~1953)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赫鲁晓夫先是发 动高层同僚一举铲除了贝利亚,接着,他又成功地剥夺了 马林科夫的政府首脑地位。
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 内外政策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1956年2月,召开了苏 共“二十大”。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农业: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 改组农业拖拉机站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考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等。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赫鲁晓夫的改革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解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
例题2下列各项对苏联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B.戈尔巴乔夫应对苏联的解体承担责任C.改革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不适合俄罗斯答案:D解析: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不适合俄罗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答案D。
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政策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思想和路线D.“八一九事件”的爆发2.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是()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D.戈尔巴乔夫改革3.下列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B.和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的国力C.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D.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4.以下关于苏联解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列宁主义的失败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C.斯大林模式的失败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5.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
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十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名师学案 新人教版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材分析】二战后,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国家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苏联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戈尔巴乔夫不当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从而给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本课内容分为两目:第一目: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介绍了赫鲁晓夫在政治、经济两方面的改革及其影响;第二目:苏联的解体,主要介绍了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政治方面的改革,以及由戈尔巴乔夫改革所引起的苏联历史上的一次军事政变——“八一九事件”,它们都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1、目的: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2、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经济改革的重点:发展重工业2、影响: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1、经济改革:①背景:苏联的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的局面②结果: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2、政治改革:①背景: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②影响: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有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四、苏联的解体(1922—1991)1、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1990年3月2、八一九事件:①时间:1991年8月19日②目的:维护苏联本来的联盟体制③结果:失败了④影响: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3、苏联解体:1991年12月,“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

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1.背景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长期没有克服,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形势恶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2.内容经济上,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外交上,开展“新思维外交”3.结果: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政治体制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而独立的趋势加强。
4.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与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例题1下列苏联领导人中,先后把经济和政治作为改革重点,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D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答案D。
例题2他领导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他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答案:C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与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答案C。
1. 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可见,该文的主题是()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2.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
1986年至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 8%,反而低于改革之前。
当时领导改革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3.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国家权力分散③叶利钦控制了苏联全局④苏联解体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的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
”据此推断,他针对的是()A.赫鲁晓夫改革B.匈牙利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答案】D【解析】“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这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答案D。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新人教版

1.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分析。
2.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六、知识点梳理
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
- 二战后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国内发展需求。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及其对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赫鲁晓夫改革
- 赫鲁晓夫的上台及其改革目标。
2. 论述题:阐述苏联解体的过程及其根本原因。
答案要点:
- 解体过程:民族独立运动兴起,苏联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
-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未得到解决,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民族问题加剧,政治体制改革导致中央集权削弱,最终无法维持苏联的统一。
3. 分析题:分析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学管理与评价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观点。同时,通过课堂提问、观察和作业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但在评价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作业质量仍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作业的批改与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苏联解体的过程
6. 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7. 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教训
-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 民族问题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 领导者改革决心与改革策略的重要性
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发现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苏联各时期改革措施的异同,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改革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角色扮演活动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过程。但在实际操作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参与度不高,今后在组织此类活动时,应适当增加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历史: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课件(人教版九年级下)

第14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苏联
十月革命
无产阶级 政权建立
巩固、过渡
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
建设、发展
戈尔巴乔夫 改革
解体
;/ 南京情趣KTV ;
第14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大の脑袋丶根汉出现在他の身后,壹掌按着他の脑袋,马爷の脑袋立即变了形,不过他却还能惊骇の说话:"你,你你到底是什么,什么人。""前辈,您饶了饶了咱们。"刘爷被吓得面色煞白,没想到会发生这样の事情,对方显然之前就跟着他们进来了丶面前这显然是壹个高手呀,马 爷在他の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丶"饶了你们?"根汉咧嘴笑了:"等会咱自会饶了你们の,现在不过是开头菜而已。"他也不想和这样の人多说废话,在这样の人面前扮猪吃老虎也壹点意思都没有,右手壹挥,壹旁の刘爷便昏倒在地不省人事了丶"你,你。?""你要做,做什么。"马爷神 色惊恐,他发现自己元灵中の意识,正在飞速の焕散,好像元灵马上就要爆开了丶"不要着急,你能成为本仙の第壹个试品,你算有幸了。"根汉右手壹按,马爷浑身哆嗦了壹阵后,元灵中の意识便彻底消失了丶他の意识被根汉给抹灭了,现在只剩下壹缕意识,让他变得有壹具傀儡无 异丶"咦,这里怎么进不去了。""马爷,刘爷。"这时候外面の大妈,可能是端着吃喝の进来了,根汉右手壹伸,直接将这大妈给抓了进来丶"你,你是谁。"大妈尖叫壹声,想往外逃,根汉右手壹拍,直接将这大妈给拍昏了丶"乾坤取物。"隔着这大妈の躯体,根汉将她乾坤世界中の女 人,还有宝物,钱财都吸了出来,转移到了神芥当中丶这壹吸果然,这个大妈の乾坤世界中,光是各亭の女子就有数百人,可以说这些都是受害者,根汉全部先暂时安置在神
第10讲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0讲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习目标】1.赫鲁晓夫改革(√)2.戈尔巴乔夫改革(√)3.苏联解体(√)【知识引导】【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斯大林去世后,上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错误的全盘否定斯大林,但也为改革埋下了伏笔。
时间:1956—— 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 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重点:首先是 , 然后又转向 ,表现: ① ②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时间: 结果:戈尔巴乔夫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掌控了全局。
苏联最终解体:苏联存在时间:共 年( 年—— 年)A.赫鲁晓夫B.勃涅日列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2.关于赫鲁晓夫的改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改革主要涉及政治、经济两大方面B.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3.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
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4.下列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苏联解体②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③欧洲联盟成立④世界贸易组织成立(WTO )A.②④①③B.②①③④C.④②①③D.④①②③5.1991年底,一位老人满含热泪地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以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
”与以上描述有关的事件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B.苏联解体C.德国统一D.伊拉克战争6.1991年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宣告解体。
此时,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右图)的是()A.戈尔巴乔夫B.列宁C.斯大林D.赫鲁晓夫7.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存在了()A.61年B.71年C.70年D.69年二、非选择题8.对苏联和国家共产主义运动产生极大影响的是苏联“”和赫鲁晓夫的“《》”。
10课 苏联与东欧:解体和剧变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 年 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 赫鲁晓夫上台, 开始改革。 开始改革。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年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 有重大意义, 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 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 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 影响。 影响。
概况
波兰是东欧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被铁丝网隔开的西柏林市民
被隔开的东西柏林
被隔断的街道
水中的柏林墙
1961年 1961年8月13日,柏林市民由处于分界线的楼内逃往楼外的西柏林 13日,柏林市民由处于分界线的楼内逃往楼外的西柏林
察 ) 。 上 窗 内 的 为 东 ( 楼
内 进 女 入 了 属 于 西 德 德 警 街 道 楼 的 的 德 东 于 属 由 于 终 妇
改革的内容(P65): 改革的内容(P65): 1、政治上—— 政治上 2、经济上—— 经济上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二、东欧剧变
原因: 65页 原因:(65页)
( 1) ( 2) ( 3) ( 4) (5)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经济改革重点: 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因为平庸躲过了无数政治斗争, 因为平庸躲过了无数政治斗争, 因为平庸躲过了无数政治斗争 因为无能成为最高领袖。 因为无能成为最高领袖。”
二、苏联的解体
1985年 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改革 首先是经济改革,然 后是政治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读下列材料答题 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 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 1956年赫鲁晓夫访英期间丘吉尔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大深渊是指什么?赫鲁晓夫改革设计涉及哪些方面?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政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结果: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 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 3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改革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领导人是谁? 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
谁 是 最 后 的 赢 家 ?
权 力 高 端 的 博 弈 ,
“独联体”徽标
‚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布什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
4、苏联的解体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赫鲁晓夫的墓碑 用7块黑白大理石衔 接雕琢而成,代表了 他充满争议、毁誉参 半的一生。据说,赫 鲁晓夫生前曾经辱骂 过这位雕塑家,但是, 在他临终前却嘱咐家 人一定要请这位雕塑 家为他建造墓碑。于 是就有了这样一座构 思奇特、寓意无穷的 雕塑精品。
1991年底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结合P62小字部分内容了解过程并思考: 1、苏联解体的时间? 1991年底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 主义制度取代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 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 降落
“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不仅彻底否定了斯
大林模式,进而否定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否定共产党 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结果:
苏联政治体制急剧 变化,一党之变成 多党制,国家权力 分散,加盟共和国 脱离苏联的趋势加 快。直接导致苏联 的解体
“八一九”事 件
立陶宛宣布独立
请问: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口号不切实际,个人崇拜再度出现。
3.结果失败:
1.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3.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 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材料(二) 1961年10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是赫鲁晓夫 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接过斯大林晚年的口号,在 通过的新党纲中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 主义社会”,同时模仿斯大林个人专权的做法,制造 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 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这样,赫 鲁晓夫在“清算”斯大林的表象下,实际上在一定程 度上重蹈了斯大林晚年的覆辙,使自己的政策方针偏 离了改革的目标,„„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自学指导一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背景:1953年 上台后,针 对 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改革。内容:经济: 主要针对进行改革;政治:批判 ,平反 , 允许 ;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 但并未根本改变 的政治经济体制。 2、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1985年 上台后, 苏联经济发展面临 ;内容:先进行 改革, 后进行 改革;结果: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 活水平 ,政治体制 。 3、八一九事件:过程: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 高级官员组成“ ”发动政变,试图 使“ ”但很快失败;影响:戈尔巴乔夫实际 失去了 , 控制全局,苏联的 进 一步加快。 4、苏联的解体:1991年12月8日成立“ ”, 21日共同签署 的文件,25日 正式解体。
‚乱‛
‚僵‛ 垮‛
‚
பைடு நூலகம்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 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特别是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 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 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 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 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 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 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 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二、勃列日涅夫(1906—1982)改革
经济改革的 重点是重工 业,苏联的 综合国力有 所提高,但 仍未突破斯 大林木模式 的制约,愈 加僵化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结果:……
苏联食品短缺,人民排长队购买食品
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材料二:1953年到1964年,农庄数目从93300个减少为38300 个,由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垦荒区建立的农场,使得国营 农场的总数从1953年的857个到1964年的10100个。„„农场是集 体劳动,吃大锅饭。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项措施的实施成效呢?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 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 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 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赫鲁晓夫(1894—1971)
1.开始: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秘密报告”: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 拜上有重大意义,但 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 法引起思想混乱,对 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 极影响。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
摩尔多瓦
内部 原因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有人说,是戈尔巴 乔夫的改革葬送了 苏联,如果不改革 ,苏联就不会解体 。你是否赞同这种 说法?为什么?
列 宁
斯 大 林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 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 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邓小平
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 实施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模式具体是指什么模式?其特征和弊 端弊端分别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八 一 九 事 件
1991年8月19日凌晨,8名高级官员为了挽救苏联,组成“国 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副总统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 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军队开 入莫斯科。 在西方国家支持下,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 斯境内的全部苏军,指责副总统等违背宪法,并要求军民反 对政变。在国内外压力之下,历时不到60个小时,政变遂告 失败。但此后,苏联形势却急转直下,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 速掌握国家大权直至苏联完全解体。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哪些?
经济方面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 ,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 益,农民没有积极性,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政治方面 权力高度集中斯大林手里,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 的地步,忽视民主法治
赫鲁晓夫改革
目的: 克服斯大林时期的弊端 措施: ① 经济方面;
②政治方面。
评价:
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开展两项重大改革措施 ——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
材料(一)
材料一: 1957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 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各种副业农产品的义务交售, 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 济得到了迅速发展,1958年与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类增 加33%,奶类增加27%,蛋类增加44%,羊毛增加91%。
从改革的失误中找启示
失误:忽视了国情,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 加强党的领导,没有处理好民族问题等。
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启示)?
①克服体制上僵化; ②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③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 ④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 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⑤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 进,确保国内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1年8月19 日, 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 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 危机’。但不到三天,他们就失败了。12月28日,‘独联 体’宣布成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 ①8名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什么? 阻止苏联解体 ②此事件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加速了苏联解体 ③假若没有这件事的发生,苏联会继续存在下去吗?根 本原因是什么? 不会 苏联僵化的体制阻碍了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