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人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
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十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名师学案 新人教版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材分析】二战后,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国家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苏联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戈尔巴乔夫不当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从而给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本课内容分为两目:第一目: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介绍了赫鲁晓夫在政治、经济两方面的改革及其影响;第二目:苏联的解体,主要介绍了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政治方面的改革,以及由戈尔巴乔夫改革所引起的苏联历史上的一次军事政变——“八一九事件”,它们都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1、目的: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2、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经济改革的重点:发展重工业2、影响: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1、经济改革:①背景:苏联的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的局面②结果: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2、政治改革:①背景: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②影响: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有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四、苏联的解体(1922—1991)1、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1990年3月2、八一九事件:①时间:1991年8月19日②目的:维护苏联本来的联盟体制③结果:失败了④影响: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3、苏联解体:1991年12月,“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导学案 新人教版(1)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程导入】【知识网络】【学习探索】1.在斯大林时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为了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进行了哪些改革?是否达到了目的?2.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但结果却截然不同。
请结合苏联改革中出现的失误,谈谈我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斯大林逝世后,继任的苏联领导人是()。
A.戈尔巴乔夫B.赫鲁晓夫C.叶利钦D.勃列日涅夫2.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是()。
A.彻底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造成苏联的解体D.使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超过美国3.20世纪80年代上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A.叶利钦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赫鲁晓夫4.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A.67年B.69年C.75年D.74年二、填空题1.1964年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2.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后,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
3.年底,苏联解体。
【资料下载】苏联解体是国内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以及西方“和平演变”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则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与改革。
但由于其改革理论的错误和实践的紊乱,致使改革失去方向,使苏联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一)改革社会主义理论,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
在戈尔巴乔夫看来,社会党人和共产党人之间已不再存在分裂的鸿沟,在人道的、民主的价值观基础上,二者不仅在政治立场上、而且在世界观立场上都接近了。
很显然,这一理论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对苏共党亡政息以及苏联解体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改革经济体制,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经济不能局限于局部的改进,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优质课件 教学课件

失败原因:
未能从根 本上改变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 济体制。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
2.内容:
先经济,后政治
3.结果:
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苏联解体
1.时间:1991年 2.经过:“八一九事件”
——独联体成立 ——苏联解体
3.标志: 戈尔巴乔夫下台 4.原因:
5.影响: 两极格局结束
4.解体原因:
1)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
2)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直接原因)
3)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
的影响
2.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改革
C.“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 的影响
3.苏联解体说明了( B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社会主义不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
4)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
5)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
6)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外因)
课堂小结
苏联解体,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戈 尔 巴 乔 夫
苏 世界 经济改革引
多极 发经济危机
东 化趋 政治改革引 剧 势的 发思想混乱
俄罗斯等原 苏联的11个 加盟共和国 成立独联体
东欧各社会 主义国家发 生根本性质
改
变 的变化 发展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苏联的解体
教
学
方
法
阅读指导法、对比法、创设情景、探究式、讨论
学
习
方
法
1.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图片,培养学生从中获取知识的方法。
2.结合课后“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让学生对比中国和苏联改革的不同之处,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3.学完本课后,可以让学生用任意一种方法分析归纳苏联建立到解体的历史演变历程,注意指导学生纵向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唯物史观
苏联的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知识迁移情感升华
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教师提问
教师顺势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
(1)布置自学任务(2)指导自学的方法(3)明确自学的要求(4)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
教师巡视检查
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
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学生回忆
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
组长组织学生汇报,
说一说:苏联解体的标志是什么?
“加油站”:播放反映“八一九”事变的历史记录片
议一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小组活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优秀学案 导学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的解体。
2.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析,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重点难点:1、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
2、评价苏联的改革。
三、自主预习:1.自读课文。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在书中找到答案。
四、合作探究探究一如何认识赫鲁晓夫的改革?(分层探究)【小组讨论】1.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2.赫鲁晓夫在政治领域是如何改革的?3.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归纳总结】1.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在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精简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在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改组农业拖拉机站;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2.在政治领域,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允许揭露斯大林时期社会阴暗面的文学作品公开发表。
3.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探究二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归纳总结】这种说法不对。
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八一九事件”虽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
苏联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
探究三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归纳总结】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国际政治新思维”是苏联解体最直接的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学案新人教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学习目标〕:快速了解本课学习目标。
(1')1.引导学生把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类矛盾,直接致使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进展产生的重大阻碍。
使学生熟悉社会主义的进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体会教训,进一步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三.〔课前导学〕:请看讲义自学,将以下“知识提炼”中要求的知识点提炼出并填写在空白处。
(10')四.〔教学进程〕:(24')1.导入新课:回忆俄国旧日的辉煌(展现图片,背景音乐《苏联国歌》)教师:请同窗们例举俄国在历史进展的进程中有哪些辉煌?(1')2.教师展现学生自学功效:(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现答案)(1')3.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朗诵、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经历上述知识点(4')4.教师针对本节重点、难点知识提出如下问题,并作适当拓展。
(6')(1)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①做法:错误地通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短处的本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觅缘故。
因此,他尽管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方法,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②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类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以后,苏联又通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如何解体的?(①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专门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可是仍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加倍僵化。
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功效,政治改革最终致使苏联解体。
)(3)苏联是如何解体的?(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功效,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成多党制,国家权利分散,各加盟共和国离开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是新课改后加入的历史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中叶的历史变迁。
本课将向学生展示苏联改革与解体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苏联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苏联解体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对于苏联改革与解体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改革与解体的过程,认识苏联解体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理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曲折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苏联改革的原因和过程。
2.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过程。
3.苏联改革与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改革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对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改革与解体的过程,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苏联改革与解体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新人教版

1.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分析。
2.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六、知识点梳理
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
- 二战后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国内发展需求。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及其对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赫鲁晓夫改革
- 赫鲁晓夫的上台及其改革目标。
2. 论述题:阐述苏联解体的过程及其根本原因。
答案要点:
- 解体过程:民族独立运动兴起,苏联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
-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未得到解决,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民族问题加剧,政治体制改革导致中央集权削弱,最终无法维持苏联的统一。
3. 分析题:分析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学管理与评价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观点。同时,通过课堂提问、观察和作业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但在评价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作业质量仍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作业的批改与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苏联解体的过程
6. 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7. 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教训
-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 民族问题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 领导者改革决心与改革策略的重要性
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发现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苏联各时期改革措施的异同,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改革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角色扮演活动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过程。但在实际操作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参与度不高,今后在组织此类活动时,应适当增加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