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3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决议;苏共“二十八大”召开并通过决议、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2月21日“阿拉木图协议”签署;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2、能力培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3、思想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本课引言由引文和问题组成,引文是戈尔巴乔夫在辞去总统职务时发表的电视演说片断。其中表明了他改革的原因和结果。引言提出的问题是:苏联为什么没有经过自身的改革而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教师利用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赫鲁晓夫的改革”,课本简要介绍了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结果、评价。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例如: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从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首先从农业开始。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等现象,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教材介绍了这些措施。

(2)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教材简述为:成效甚微。并在“学思之窗”中介绍了大规模垦荒的结果和影响:暂时起一定作用,但是破坏了生态。教材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教学建议,可以适当补充资料,请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斯大林模式是否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为什么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功过没有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你怎样评价赫鲁晓夫?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探讨,以加深对本目内容的理解。

第二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教材主要介绍了改革的内容,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在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在国营企业中推行“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新体制”。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从中可看出改革仍然是在计划经济的范围内进行。”

(2)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原因一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加上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学思之窗”内容,注意改革措施中的:“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等等内容。然后思考并讨论问题:为什么说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比较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对比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教训,你能说出我国经济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吗?

第三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教材涉及两方面内容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课文的引言部分提供信息:“……国家情况不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这种形势用十二个字概括“步履蹒跚,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经济方面,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等等。总之,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从70年代起已丧失了潜力。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骄奢淫逸。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85%。由此看来,苏共已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民族关系方面: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国际关系方面:“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当1981年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采取强硬的态度,苏联再也无力应付,被迫进行全面收缩。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经济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对价格、信贷、税收等体制进行改革,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把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

政治改革及其影响: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

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同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一系列文件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了全面阐述,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这次大会后,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加强。“学思之窗”介绍了当时社会动乱的一些具体内容。面对混乱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已无法控制,在1991年8月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放”。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历史结束。

教学建议: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提出看法和问题,教师也可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关这段历史的问题。例如:“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教训,说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应该注意什么?”

教材最后的“学思之窗”引用邓小平的一段话,然后提出问题,作为本单元的小结,建议让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讨论邓小平这段话的含义。认真思考并讨论后面的问题,进行本单元的学习小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在书写了本课标题后,让学生观看本课标题上的三幅照片,然后指出: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三位领导人时期,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要改革?苏联改革的结果怎样?由此导入新课。

在学习赫鲁晓夫的改革背景时。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运用谈话法,使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前苏联的形式有较深的认识,从而认识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并在这一点上对赫鲁晓夫作出肯定的评价。

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后果,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和“学思之窗”,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时的盲目垦荒,留给人们什么教训?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只能起暂时的作用。对赫鲁晓夫政治改革的学习,教师首先指出:1956年,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赫鲁晓夫做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开始了对斯大林的评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赫鲁晓夫揭露了斯大林的哪些错误?这些错误是否都是因为斯大林的个人因素造成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否客观公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补充的材料见案例一)

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一目的教学。让学生阅读课文与“学思之窗”,讨论问题: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对比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教训,你能说说我国经济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吗?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改革的目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等几方面作比较。从而认识到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多于改革,勃列日涅夫后期,采取了一些不当的内外政策,使苏联的各种社会问题不但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还日益尖锐。

关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一目的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引言部分,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的形势,已掌握的有关知识等方面,简述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从而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必要性。其次,学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及其影响,要求学生阅读经济改革的内容后,思考并讨论问题: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异同?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两者都是首先改革经济体制。不同点在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采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人民公社制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的改革,力度不够,未能深入下去。关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教学,让学生讨论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有哪些主要内容?影响怎样?从而使学生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首先是改变指

导思想,其标志是1988年他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其次,是改革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标志是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和苏共“二十八大”通过决议,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这实际上是用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导致了国内政治局势迅速恶化,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加强。戈尔巴乔夫无法控制局面,只好先后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的职务。苏共解散,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最后让学生阅读本目的“学思之窗”并思考其中的问题。

本课最后的“学思之窗”让学生阅读后,讨论其中的问题,然后自己作本单元的学习小结。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评价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否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时,用幻灯或计算机展示以下文字资料:“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要求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1)从这段资料中获得了什么信息?(2)赫鲁晓夫曾经尖锐地批判斯大林搞个人崇拜。为什么自己上台后又搞个人崇拜?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怎样认识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盛行的原因?通过这段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固然有斯大林本人的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因此赫鲁晓夫把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的错误完全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是不科学的。

案例二

在学习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时,让学生比较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引导学生找出比较的几个主要点:目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例如: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结果相似,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相同,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案例三

在学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及其影响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有人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苏联的几任领导人改革的背景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路线和方式等方面思考。从而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只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除此还有根本原因、深层次原因、外部原因。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1】

赫鲁晓夫的盲目垦荒,留给人们什么教训?解题关键:盲目垦荒的教训。思路引领:没有对垦荒地区的自然条件作科学分析,没有认识到农业落后的根源,垦荒结果与目的相悖。答案提示:赫鲁晓夫从主观愿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大规模垦荒,而且不顾自然条件是否适宜。不但未达到目的,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学思之窗2】对比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教训,你能说说我国经济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吗?解题关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失败。思路引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在原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内进行。答案提示:中国在农村的改革,主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学思之窗3】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教训中,说明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注意什么?解题关键: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教训。思路引领: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改变了指导思想和共产党的领导,导致了思想混乱,社会动乱,苏联解体。答案提示:说明在改革开放中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学思之窗4】你如何看待苏联解体的原因?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请你谈

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1)你如何看待苏联解体的原因?解题关键:苏联解体的原因。思路引领:从苏联改革的背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西方意识形态对苏联的影响方面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答案提示: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还有根本原因、外部原因、深层次的原因。(2)你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解题关键: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思路引领:社会主义制度很年轻,没有现存的路可走,需要不断探索。答案提示: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解题关键: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客观地评价。思路引领:肯定赫鲁晓夫正确的,起积极作用的一面;同时指出他失误的,错误的方面。答案提示:肯定: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否定: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强调主观意志,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什么后果?解题关键:造成苏联的解体。思路引领: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错误导致恶果。答案提示:戈尔巴乔夫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一个世界性大国消失,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课程标准: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二、知识结构: 1、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苏共二十大 1956年;赫鲁晓夫;揭露批判斯大林 (2)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主;失败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勃列日涅夫改革:以重工业为主;成效:一跃而为超级大国 失败原因:对原有体制仅进行修补 2、苏联解体 (1)经过: “改革”: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动荡:多党制,经济滑坡,民族分离,党内斗争 剧变:《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八一九事件” “明斯克协定”和“独联体”,《阿拉木图宣言》和苏联解体 (2)原因 历史原因:体制弊端和政策错误,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氏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严重后果 三、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及缘由至今仍有诸多历史之谜,众说纷纭。教材的叙述简约概括。教师在上本课前,多搜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能有自己的分析。) 导入 1.复习旧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

2.音像资料:有关苏联的解体的片断。 (为什么会解体?给我们留下哪些思考?)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人物介绍:赫鲁晓夫 小组活动: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经济、政治方面) 线索梳理: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 畅所欲言: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 (强调赫鲁晓夫将苏联出现的问题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 (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说一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点?结果怎样?为什么? (教师强调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结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是由于改革没有对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改革仓促,阻力较大。) 课堂讨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影响。 (80年代后期,改革转向于政治体制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在政治体制上推行多元化,实现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力。) 苏联的解体 思维拓展: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提出把苏联的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意味着什么? (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开始。在关键时刻,苏联一些高级官员发动了“八一九事变”)“加油站”:播放反映“八一九”事变的历史记录片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教案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 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11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学习目标: 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 2、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习重点: 1、赫鲁晓夫的改革。 2、苏联的解体。 学习难点:苏联的解体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收集材料,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的生平。 2、结合小字部分,说明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及其后果。 3、收集材料,简单介绍戈尔巴乔夫的生平。 4、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和后果。 5、简述“八一九事件”的经过。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⑴、如何认识赫鲁晓夫的改革? ⑵、有的认为,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也有的 认为,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想一想,他们谁 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四)、系统总结: 赫氏高举改革旗,改革政治和经济。 斯大林模式受冲击,各种矛盾因之激。 1985戈上台,经政改革高起来。 政治体制变化大,国家权利分散啦。 “八一九事件”催化剂,苏联不幸终解体。 (五)、巩固训练: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改革只限于经过领域 B、国际形式的影响 C、苏联忙于同美国争霸 D、改革并未根本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 2、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疆域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社会生活的变化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B、社会主义应不断地进行改革来完善自己 C、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D、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2017-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学案新人教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学习目标〕:快速了解本课学习目标。(1') 1.引导学生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三.〔课前导学〕:请看课本自学,将下列“知识提炼”中要求的知识点提炼出并填写在空白处。(10') 四.〔教学过程〕:(24')

1.导入新课:回忆俄国昔日的辉煌(展示图片,背景音乐《苏联国歌》)教师:请同学们例举俄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哪些辉煌?(1') 2.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3.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4.教师针对本节重点、难点知识提出如下问题,并作适当拓展。(6') (1)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①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②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①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②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③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5.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 ①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②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③苏联(俄)国名的改变?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主义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 苏联的解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4、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5、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二、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A、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的解体 1、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B、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 C、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2、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女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四、练习巩固,课堂小结 1、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B )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3、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知识点与练习题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教材知识掌握 1. 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但是他将问题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这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和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经济改革重点是重工业。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4. 苏联的解体 (1)历史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成功。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从而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2)主要过程 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扭转局面,但以失败而告终。 8·19事件齁,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成立“独联体”;12月21日苏联原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建立独联体的文件。至此1991年底,苏联解体。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一、教材知识掌握 1. 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欧洲和亚洲的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主要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欧洲)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亚洲)中国、朝鲜、蒙古、越南。 (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特点:①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大都受制于苏联;②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所以它们先后进行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其中以匈牙利的改革较为突出。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3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决议;苏共“二十八大”召开并通过决议、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2月21日“阿拉木图协议”签署;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2、能力培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3、思想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本课引言由引文和问题组成,引文是戈尔巴乔夫在辞去总统职务时发表的电视演说片断。其中表明了他改革的原因和结果。引言提出的问题是:苏联为什么没有经过自身的改革而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教师利用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赫鲁晓夫的改革”,课本简要介绍了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结果、评价。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例如: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从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首先从农业开始。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等现象,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教材介绍了这些措施。 (2)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教材简述为:成效甚微。并在“学思之窗”中介绍了大规模垦荒的结果和影响:暂时起一定作用,但是破坏了生态。教材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教学建议,可以适当补充资料,请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斯大林模式是否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为什么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功过没有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你怎样评价赫鲁晓夫?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探讨,以加深对本目内容的理解。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教案1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决议;苏共“二十八大”召开并通过决议、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2月21日“阿拉木图协议”签署;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2、能力培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3、思想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导入1): (师):你知道图中人物是谁吗?他就是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 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存在了约七十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问题情景导入2): (课件显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图片。) 师: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回顾这段历史,除了建国初期的两大著名领导人物——列宁和斯大林外,苏联的经济改革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的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讲授新课): (师):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主备教师:孙媛媛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 程。” ──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 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 “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 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单元《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决议;苏共“二十八大”召开并通过决议、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2月21日“阿拉木图协议”签署;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2、能力培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3、思想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导入1): (师):你知道图中人物是谁吗?他就是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 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存在了约七十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让我 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问题情景导入2): (课件显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图片。) 师: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回顾这段历史,除了建国初期的两大著名领导人物——列宁和斯大林外,苏联的经济改革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的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讲授新课):

【最新】2018-2019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练习题(1)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题 1.“苏联解体”、“第三次科技革命”、“全球化”作为一个研究主题,该主题应该是 ( ) A.动荡与变革 B.两极下的竞争 C.和平与发展 D.两极下的格局 2.继斯大林之后,领导苏联人民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安德罗波夫 D.戈尔巴乔夫 3.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哪个领域() A.政治 B.经济 C.军事 D.外交 4.20世纪80年代,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多数东欧国家,普遍出现食品短缺、消费品长期供不应求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②遭遇自然灾害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④改革出现严重失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5.就实质而言,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 A.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重点放在农业上 C.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6.下列属于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的共同点() ①全盘否定或谴责斯大林②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③使苏联中央集权得以加强④引起国家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7.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20世纪50~90年代初苏联、匈牙利等国历史的是( )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C.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8.苏联这个国家名称已经成了历史名词,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多长时间( ) A.59年 B.69年 C.63年 D.73年 9.冷战结束的标志是() A.苏联解体 B.杜鲁门主义出台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D.两伊战争 10.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改革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导学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学习目标: 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 2、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习重点: 1、赫鲁晓夫的改革。 2、苏联的解体。 学习难点:苏联的解体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收集材料,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的生平。 2、结合小字部分,说明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及其后果。 3、收集材料,简单介绍戈尔巴乔夫的生平。 4、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和后果。 5、简述“八一九事件”的经过。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⑴、如何认识赫鲁晓夫的改革? ⑵、有的认为,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也有的认为,即使 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三)、拓展延伸: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四)、系统总结: 赫氏高举改革旗,改革政治和经济。 斯大林模式受冲击,各种矛盾因之激。 1985戈上台,经政改革高起来。 政治体制变化大,国家权利分散啦。 “八一九事件”催化剂,苏联不幸终解体。 (五)、巩固训练: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改革只限于经过领域 B、国际形式的影响 C、苏联忙于同美国争霸 D、改革并未根本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 2、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疆域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社会生活的变化 5、关内容用直线起来 1953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1964年苏联解体 1985年赫鲁晓夫下台 1991年斯大林逝世 6、苏联解体的因素有哪些?对我国有何启示?(六)、当堂反思: 成功收获: 知识缺陷: 学法反思; 激励计划: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七单元第3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重点·难点·考点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学习本课应重点关注: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及其影响;苏联解体。 二、方法渗透与能力点拨 1、全面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使学生对苏联解体有个总体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例):例1、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 (解析):注意限定语“根本”。A不符合事实,C是外因,而最根本的原因应是B,是因为僵化的苏联模式未能彻底改变,导致D问题的产生。 (答案):选B。 (题例):例2、有人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 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解析):课文讲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但除此之外,还应深层次去分析。 (答案):不正确。因为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此外,还有多方面原因。 第一,历史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未得引正,导致社会矛盾丛 生,国家陷入困境。第二,内部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背离 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宗旨。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并导 致苏联的解体,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 主义的方向。第三,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三、每课一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B.赫鲁晓夫个人急躁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D.西方国家的干涉 2.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的改革是() A.赫鲁晓夫改革B.勃列日涅夫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叶利钦改革3.下列不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的措施的是() 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地方B.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C.提高国民经济计划指标D.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4.下列不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领域的措施的有() A.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B.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C.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D.提高农产品价格 5.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B.在农业领域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反思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反思 讲完九年级下册第十课《苏联改革与解体》,觉得这一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回想起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采用直观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通过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满足九年级学生的心理要求,通过展示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提高学习兴趣。如,讲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时,我展示了一幅漫画,并让学生自己回忆斯大林体制下的经济政策,使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经济弊端重重的状况跃然纸上,一目了然,既复习了旧课,又使学生自己能够得出“苏联经济改革势在必行”的结论。再如,用幻灯片打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照片,使长长的人名和抽象的经济改革政策会鲜明、具体很多。 二、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老师营造的课堂环境密切相关,教师的讲、问、引导非常重要,大多老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讲,而缺失的是怎样问?怎样导?教师的问和导更能体现教学智慧。通过我的追问,把学生对历史的情结焕发出来,学生积极的思考。 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活动与探究),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进而认识到苏联解体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为我国的成功改革并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体会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快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学生对苏联解体的认识,老师要适时的给学生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这究竟是为什么?通过启发讨论学生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也就更感受到我们党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这样,做到了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上升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今后教学中要努力克服这些弱点。 1、在知识处理上,对教材挖掘不深不透。 在讲解苏联历次经济改革时,都侧重对于其改革失败的原因分析,而在改革的内容讲解上,我只是简单列出改革措施,并没有对其中较难理解的概念如“收购制”、“新经济体制”、“加速发展战略”等进行深入分析,这容易对学生造成改革内容无需重视的错觉,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需要加强自身的历史专业素养。 2.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方面。 因为紧张的原因,有些地方有些疏漏,例如在小组探究中苏改革的不同结果时,对于回答较好的小组奖励一面小国旗,这面小国旗的意图在于告诉学生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为中国骄傲,然而在授课时没有说明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环节,仅关注了中优等生,对学困生的辐射力度不大,不能依据教材难易很好地分层施教,以后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苏联的解体”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建议 1、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及缘由至今仍有诸多历史之谜。建议教师在上本课前,多搜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或者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能有自己的分析。 2、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引言,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引起学生兴趣,并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3、在学习赫鲁晓夫改革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可先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四、教学过程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教师补充苏联有关工农业发展情况。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教材介绍了这些措施。 (2)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学设计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把握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 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整理线 索认识 经过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 法?有什么后果? 赫鲁晓夫之后,苏联 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 怎样解体的? 比较成 败 认识规 律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 存在下去?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 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中国 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 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 观 苏联的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 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知识迁 移情感 升华 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 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意义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苏联的解体 教学方法 1、史料教学法: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增加历史的直观性从而降低本节课知识的难度。 2、探究式学习: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 3、研究性学习:布置学生调查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成就。 教学准备 教师:①查阅书籍、网站或相关备课资料,收集本课有关资料,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以及学法指导等。②制作教学课件: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组合在一起,按教学流程播放。③准备好导学案。 学生:①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②查找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3分钟) 1、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标志是____ 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____ 3、1921年列宁实施_____,这一政策的特点是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