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2、苏联改革的过程 (三夫改革) (如何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956年 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 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经济改革 (1)农业方面:☆(突破口)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 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推广种植高产作 物—玉米。 (2)工业方面: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首先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1年12月21日,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 图宣言》,独联体扩大为11国。
1991年12月21日,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12月24日,格鲁吉亚加入独联体,15
个加盟共和国全部独立。
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苏联军费1979年高达 1498亿美元。苏联军 费开支约占国民生产 总值的16%,而同期 美国只占6%,日本 不到1%。庞大的国 防开支,严重拖了苏 联经济的后腿,苏联 经济逐步走向停滞。
畸形的巨人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会有什么 后果?
苏共内部派系林立,社会上反对党纷纷成 立。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个,全国 性的政党20个。
罢工浪潮此起彼伏,苏联594个矿井有220个矿井、 数十万工人罢工。 政治改革很快激化了民族矛盾。1989—1990年, 全国除土库曼外,其他14个加盟共和国共发生数 十起民பைடு நூலகம்骚乱和流血冲突。从1988年,波罗的海 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掀起独立浪潮。
3、改革的结果 经济改革:加剧了经济比例失调,经济 继续滑坡。 政治改革:思想混乱,国内局势失控, 民族矛盾不断加速,直接导致了苏联的 解体。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捕鱼群 / 捕鱼群
她能与爷修好。可是姐姐啊!您哪里知道,您就是断掉咯这整只手,凝儿与爷也是不可能如您所愿啊!您の努力和付出都是白费功夫,您以后 千万再也不要做这种傻事咯!水清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秦顺儿不知道侧福晋为何突然情绪失控,只当是担心姐姐の伤情,赶快好言相劝: “侧福晋,您千万别哭坏咯身子,胡太医这不是在给您姐姐,啊,在给主子治着呢嘛。”胡太医这才知道,原来这各小仙女竟然是侧福晋,那 这各被她称作姐姐の,壹定就是王爷の待妾咯。刚刚赞叹王爷の两位女眷样貌气质都是这么出挑,现在他更要赞叹の是王爷好福气!女眷之间 这么情深意切,侧福晋为咯壹各小小の侍妾都哭成咯这各样子,不是姐妹,胜似亲姐妹!哪像别の府里,后院主子之间为咯争宠夺权,不择手 段,甚至不惜做出伤天害理の事情来!第壹卷 第263章 自医赞叹之余,胡太医对两位小姑娘竟是心生敬佩,因而格外地细心诊治。他先是将 银针在烛火上烤咯壹会儿,然后说咯壹句:“这位主子,暂且忍耐壹下,壹会儿会有些吃痛,可是只有痛过,这伤才能医好。”见此情景,大 家都知道胡太医这是要把玉盈手上起の水泡给挑破,因而不由得为玉盈捏壹把汗。水清赶快停止咯哭泣,挪到姐姐の身边,用那只未受伤の手 扶着姐姐の肩膀。挑破咯水泡,因为还需要等待伤口晾干后才能上药,因此胡太医取出药膏来,教会咯吟雪如何涂抹,同时叮嘱咯近期养伤の 注意事项。壹切办理妥当,胡太医收咯药箱,准备告退。玉盈见状,急急地对他说道:“胡大人,麻烦您,您能否将药膏多留下来壹 些?”“回主子,这各药量差不多够三天の呢。待三天过后,微臣还会过来给您诊治,请放心吧。”“那,那各,胡大人,现在塞外,又是行 围打猎,跌打损伤の事情时有发生,找您诊治の主子壹定很多,找您壹次不是很方便,而且您总是出诊,也很劳累,假如多留些药,能够医得 好,就不再麻烦您来复诊咯。”胡太医犹豫咯壹下,想想也是,况且刚刚对这两各主子也是心生好感,就又留下咯壹盒药膏。壹待秦公公陪着 胡太医退下,三各人再次像踩咯弹簧似地跳咯起来,刚刚胡太医看到の那两各端庄温柔の小没钕眨眼就不见咯!吟雪赶快去翻出咯绣花针,学 着胡太医の样子,放到烛火上烤咯烤,可是看着水清那细嫩白净娇柔の小手,哪里下得咯这各狠心?玉盈见状,虽然也是狠不下这各心,可是 假如不狠下心来,凝儿の手就好不咯,狠不下心来才更是害咯她!无奈之下,她只好来强扮这各恶人:“凝儿,忍着点儿,痛咯就哭出来,别 憋在心里头,哭出来,痛就能减轻壹些。”“姐姐刚刚都没有哭呢!”“姐姐不痛!”“凝儿也不痛!”玉盈当然知道,怎么可能会不痛?那 是因为她在强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俄罗斯曾经流传这样一则笑话:
三位苏联领导人坐火车出去旅行。铁 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列宁号召:“立 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 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给 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 毙。“
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 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的 改革是苏联解 体的直接原因。
1991年底,苏联解体。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三次经济改革失败,你认 为对中国的改革有何借鉴? 1.改革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 路。
2.社会主义改革要பைடு நூலகம்适合本国 国情的发展道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 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1.改革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2.社会主义改革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 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 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地位不动摇;
苏联的改革和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1991.12) 《阿拉木图宣言》
叶 利 钦
苏联解体,原苏联国旗自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升起
2、苏联解体的原因
(1)、制度性因素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以斯大林体制或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在其演变 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活力和凝聚力,到80年代初,它已陷 入全面危机 ,改革成了一场更替制度的革命。
参考书目:
金重远编:《20世纪的世界》,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0年。 迈克· 亚达斯等著:《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 史》,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 霍布斯鲍姆著:《极端的年代》(下),江苏 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植枬(zhan)编:《20世纪世界史》,湖北 教育出版社,1998年。
契尔年科有“勃列日涅夫的大管家” 之称,他的当选反映出党内保守势力的 根深蒂固。他当上总书记后,由于病体 不支,基本上没有主持过政治局会议。
四、戈尔巴乔夫上台及其改革
(1985-1991)
1、背景 政治: 政治生活僵化 老人政治 经济: 发展速度下降 民族关系:民族矛盾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经济: “加速战略”——经济危
1、内容 改革重点:工业
“新经济体制”
一方面,改革前期取得一些成果;
2、结果
另一方面,到70年代后期,经济发 展停滞,苏联陷入困境。
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1964~1984) 1、政治的僵化 (新斯大林主义) 部分地恢复了斯大林的名誉;以“稳定政局”为 指导;对政敌及潜在的对手, 让其体面地逐步退出政 坛,苏联的政治生活较为稳定。 但是这种政治稳定带来是权力阶层的凝固不变, 各级干部严重老化,不思进取,自上而下进行自我更 新的能力丧失,而且造成各种机构重叠,效率极端低 下,官僚贿赂竟成普遍社会现象,使苏联社会暮气沉 沉,缺乏活力。 勃列日涅夫也逐步走向个人集权和新的个人崇拜。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知识点与练习题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教材知识掌握1. 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但是他将问题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这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和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经济改革重点是重工业。
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4. 苏联的解体(1)历史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成功。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从而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
(2)主要过程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扭转局面,但以失败而告终。
8·19事件齁,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成立“独联体”;12月21日苏联原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建立独联体的文件。
至此1991年底,苏联解体。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教案主题: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二、教学目标:1. 了解苏联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苏联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理解苏联解体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1. 苏联改革的背景和原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2. 苏联改革的主要内容: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
3. 苏联改革的影响:经济停滞、政治体制僵化、民族问题突出。
4. 苏联解体的过程:1991年苏联总统辞职、苏联解体。
5. 苏联解体的影响:俄罗斯等原苏联国家的独立、国际格局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苏联改革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联解体的具体过程和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苏联改革和解体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苏联解体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苏联改革和解体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苏联改革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苏联解体的具体过程和影响。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苏联改革和解体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相关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考试和测验:学生考试成绩和测验成绩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2. 图片和视频:苏联改革和解体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和书籍。
八、教学时间:1. 第一课时:苏联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2. 第二课时:苏联改革的主要内容。
3. 第三课时:苏联改革的影响。
4. 第四课时:苏联解体的过程。
5. 第五课时:苏联解体的影响。
九、教学建议:1. 在讲解苏联改革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在讨论苏联改革和解体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和启示。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资料的阅读和研究,深入理解苏联改革和解体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斯大林时代”存在严重弊端,改革势在必行。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 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内容: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削减农业税、增加 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等。 成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形 势有所好转。
3、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有什么后果?
由列宁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 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 一的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令世界 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世人的议论和 深思。请同学们想一想:苏联解体 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原因
勃列日涅夫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改任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任哈萨克党中央第一书记,积极推行赫鲁 晓夫的垦荒政策。1956年再次当选为党中央主席 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年开除马林科夫集 团后,升任主席团正式委员。1960年任苏联最高 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 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在结束了赫鲁 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 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 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 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 事上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 的发展。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 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哪些经验教训?
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 的弊端,但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尤其 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 地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等等。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初中历史第 1 页共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鲁晓夫
勃 列 日 涅 夫
看书总结:
为什么要改革?怎么改的? 结果怎样?如何评价?
类别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改革 改革 改革 背景和 斯大林体制 目的 的弊端显露 政治 经济 局限性 没有突破“斯 赫’的继
大林模式” 续,没有 突破…
转向政治’, 放弃社会主义
赫’改革混 乱,斯大林 体制
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玉米运动
西方在我们之前发现,玉米是一种最好的青 贮饲料,它是自然界用来喂牛的第一等饲料
东 方 号
1
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 人接见永载史册的"征服宇宙 空间英雄"尤里.加加林
赫鲁晓夫的墓 碑用7块黑白大 理石相向衔接 堆砌而成,代 表了赫氏毁誉 参半的一生。
练习:
1、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
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
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 高
练习:
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 的主要原因是( )
A把重点放在农业 B把重点放在工业 C没有改变经济体制 D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课
堂
小 结
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社会制度一 样,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 我完善。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 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 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 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就 一定会成功!
D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
练习:
5、从十月革命至20年代,苏俄的经济政 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结论
A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B要使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 C要为工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D要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
练习 6.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 正确的是( B )
A.改革提出“加速战略”;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练习:
3、下列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 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B大种玉米运动符合苏联的社会实际 C在维持原有的经济体制基础上局部改革 D农业是其改革的重点
练习:
4、下列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是
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B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
C推行与美国争霸的外交政策
7-3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主要特征 (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排斥市场;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 业;
(2)为支持工业, 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3)主要以行政手 段管理经济。
(3)计划指令压抑 了地方和企业的积 极性。
戈 尔 巴 乔 夫
探究
苏联三次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你认为对中国的改革有何 借鉴?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 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 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 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经济全面滑坡 斯大林体制
失败原 因ຫໍສະໝຸ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 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
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 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
业,戈’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 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 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 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 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 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