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情入境 提升人生境界
入情入境地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

入情入境地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1. 引言1.1 什么是入情入境地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入情入境地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是指在特定环境中沉浸自己,感受并融入其中的一种过程。
这种体验不仅是一种感知,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亲近和共鸣。
当一个人完全融入到某一地域的气息中时,他会慢慢接受这个地方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入情入境地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包括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对于当地人的交流和观察、对于自身感受的反思等。
这种体验不会发生在一夜之间,而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通过与当地文化的亲密接触,人们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入情入境地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中,个体会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和表面行为的传播方式。
这种熏陶也可以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情感和思维方式。
地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会逐渐影响个体的人生轨迹和人生观念。
入情入境地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入情入境的意义入情入境的意义在于让人真正融入到某个环境或场景中,全身心地体验其中的情感、思维和感受。
这种深度沉浸可以帮助人更加理解和感受到所处环境的文化、习俗、人情和风土人情,从而实现心灵与环境的契合。
通过入情入境,人们可以更加立体地感知和体验到所处环境的美好之处,感受到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入情入境的意义还在于帮助人们打破常规思维模式,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接受新事物,理解不同文化,培养包容心和体谅他人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间的共通之处,增进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通过深度融入到环境中,人们可以激发内在的潜能,开启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入情入境的意义在于让人全身心地融入到环境中,体验其中的美好与深度,拓展认知和体验边界,培养包容性与理解力,激发内在潜能,实现心灵与环境的完美统一。
这种意义是深刻且持久的,将对人们的人生轨迹和心灵境界产生深远影响。
读书入境

龙源期刊网 读书入境作者:樊智涛来源:《初中生世界·九年级》2015年第09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
”“入境”是读书的较高境界,这时,读者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共鸣者,进入到文章所描绘的具体情境中,与作者笔下的人物一起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收获阅读的快乐。
如何“入境”呢?我以为读书要做到三“有”。
一是“心有境”,亲近文本。
“互联网+”时代正以便捷的网络、海量的信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当下的一种阅读常态。
但是,这样的阅读缺乏系统性,太过随意化,难以让人真正“入境”。
我们唯有放下浮躁的心态,亲近文本,走进文本,方能开启深入阅读的大门。
二是“声有色”,动情诵读。
“吟哦讽诵”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统艺术,它凸显了汉语特有的节奏感和情韵美。
诵读时,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关注声音的高与低、语速的快与慢、语气的强与弱、情感的浓与淡,要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要读出想象与体验。
这样入情入境的朗读,就给沉默的文字注入了情感,给静态的作品插上了灵动的翅膀,让我们可以更直观、更深入地走进作品,体验作家的情感,获取成长的力量。
三是“意有悟”,与文共舞。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时而著”,这是对历代文人富有历史使命感的集中概括。
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因此,对于读者而言,就要设身处地地想象“那时那地那境”,体验作品中的人物的悲欢离合,把握时代的脉搏,以理性客观的思辨去感悟作者的情怀,从而实现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的多元对话。
同学们,希望你们都能徜徉于书的世界,入情入境地品读,读出百味人生,读出不一样的精彩!(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
人情入境 提升人生境界——《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生 2:我来 回答 。围绕 “ ”字 ,第一 句话写战 救 士们前往各个地 点搭救群众 。第二句话写 战士们救出
4. 检测反馈 ,流淌真情 实感
师:抗洪英雄站着 是一根伫立 的桩 ,倒下是拦洪 师:此时此刻,你们面对可敬可爱 的人 民子弟兵, 的沙袋,无论是 久经沙场 的将 军,还是 刚刚入 伍的新 想说些 什么 呢?把 自己的感受 写下来 。 兵,他们都像黄 晓文一样,早 已将 自己的生死置之度
一
B. 在安 造垸,他们救 出了被洪水 围困了三天三
个个奋 然跳入水 中,用 自己的血 肉之 躯筑起一道人 夜 的幼 儿园教师周运 兰;在鳞洲湾, 他们给攀上树梢 等 待近九 个小 时 的小江珊 以生 的希 望 ……
C . 里 有 洪 水 , 哪里 就 有 军 旗 飘 扬 ; 哪 里 有 危 哪
一
设计 意 图:“ 面结合 ” 的写法是 本课 的教 学重 点
点 ,我通 过电子 白板 的视频截 屏技术 ,让每一位 学生
都 能 得 到 充 分 展 示 的 机 会 师 :下面 来听 老师读一 读 ,好不 好 ?
步渲 染学 习的 气氛。
教师 范读 。( 读边播 放视频 :英雄 特写 。 边 )
了男 女 老 少 。第 三句 话 写 战 士 们 出现 在 群众 最 希 望 他
会 四百官兵拧成 一股绳, 无坚不摧 、勇往 直前 的伟 大
精神 。
们出现 的地 方 。第 四句 话 写群众 把战士 当做大 救星 。 师 : 说得太 好 了!
入情入境──进入角色法初探

1
4
生苏
4
期
—
进 人 角 色法 初 探
冯
刘 思说 用
。
鲜
单玉贤
,
张淑 珍
:
“
文 场 笔 苑 有 米 有 门 咬 然 而 写 作 之 门 却 难 以 找 寻 写 作 之 法 也难 借 鉴 和 运
. , 。
,
。
,
积几 载 教 学 探 索 现 将 进 入 角 色 法 初 探 撰 写 成 文 以 飨 同 仁
。
显 然 演 员 征服 观 众 靠
, ,
,
的 是 由 形 似 而达 到 神 似 的 形 象 通 真 的 表 演 来 打 动 观 众 的 准 确 说来就 是 演 员 靠理 解 剧情
把 握人 物 思 想 性 格 调 动 自 己 的 表 演 内 功
, , ,
,
其 奥秘 就 是 进入 角 色 全 身 心 地 投 入 到 角 色 的 表 演 中 超 越 时 空
, 。
,
。
,
。
,
,
这 个 基 本 功 似 乎 神 秘 玄虚
, 。
。
其 实 表 现 在写 作 上 就是作 者 内 在 的 饰
, ,
演形 象 的 技 能 即 在 心 中调 动 激情 内 仿 角 色 的 技 能 象某 人 一 样做 某 事 等 同 时 驾 驭语 言 与 内 仿 角 色 的 表演 同 步 进 行 贴 切 地 表 现 生 活 美妙的篇章
据 剧 情 通 过 编 导 演 以 及 幕 后 音 响 幕 景 灯 光 等方 面 的 多 方 合 作 而 完 成人 物 形 象 的 舞 台 塑 造 演 出 时 如 要 求 演 员 根 据 剧 情 和 剧 巾 人物 个 性 要 求演 员 语 言个 性 和 情 境 化 即 符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察”情“悟”文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察”情“悟”文作者:张丽娟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年第02期《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察情悟文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入情入境,有效朗读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
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如何借助朗读的教学手段进行阅读教学呢?1.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
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课文最打动你的句子是什么?如此等等。
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
2.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美读,即表情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
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
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
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
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入景,入情,入境

入景,入情,入境—浅谈古诗文解读的深度与广度李群山三洲镇中心小学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光彩夺目。
几千年来,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以至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杰出的诗人和他们留下的无数千古佳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文亦是如此。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使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感受到是的魅力呢?我认为解读古诗文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个人见解。
例文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走进作者,了解时代背景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而这首诗作于761年秋。
这是李白最后一次游宣城,那时李白已经60岁了。
离开长安后,他经历了十多年的漫游。
长期漂泊的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更是增添了孤寂之感。
然而,倔强、豪放的李白通过大量的游历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文。
《独坐敬亭山》正是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是作者想大自然寻求安慰的真实写照。
更多的了解李白,还看他的另外一首七言绝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豪迈,一个意气风发的李白,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正当壮年,风华正茂,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写下了这首名篇。
我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的是一幅气势宏阔,极富动态美的壮丽画面。
尤其是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首诗中“孤”字给人的感受并不孤独。
《独坐敬亭山》中的“孤”表现的是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他的内心是消极的。
而《望天门山》中的“孤”表现的是一种高大的形象,“帆”不是远去的,而是“日边来”。
日出东升,与太阳同光辉,好一幅气派的画面,好一个雄心壮志的李白。
时过境迁,同一个李白,却创作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内心世界的作品。
只有跨时间的了解李白,了解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意。
入情 入神 入境

入情入神入境作者:杨其坤来源:《文理导航》2013年第01期《语文新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学段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小说作为文学的样式之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它不仅是中学阅读教学任务之一,而且对于完成新课标中提出的每学年不少于两三部课外名著阅读任务具有引读作用。
如何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和作用?为此,我在多年的小说教学中,根据小说体裁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特点,架构了“入情、入神、入境”教学结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现以小说《社戏》为例,谈谈我的尝试。
一、入情。
即从故事情节入手,找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让学生融入故事情节之中,感受故事氛围。
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社戏》时,为了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什么是社戏?课文写的是什么社戏?围绕社戏,课文主要写了哪几部分。
每部分又是怎样写的?因为同学们都没有看过社戏,所以大家都怀着好奇的心理,快速阅读小说,很快弄清:社戏是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野外设台演出。
小说里指的是在浙江绍兴一带每年为祭祈土地神而在社中所演的“年规戏”。
小说围绕社戏,主要写了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三部分。
这三部分中,作者详写了去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了看社戏前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及对社戏的怀念。
小说开头三段虽没有写社戏,但却是为下文对看社戏的盼望作了铺垫;最后写看社戏的余波,也是突出了对社戏的怀念,使得文章余味无穷。
二、入神。
即在故事情节中重点抓住矛盾冲突情节与人物形象描写的语段,让学生融入人物精神世界之中,感受人物形象。
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从较长的小说内容中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呢?我的教学体会是,一是将人物与故事发展的情节,特别是矛盾情节联系起来,恩格斯就曾经说过:“矛盾越冲突,越能反映人物形象”;二是注意人物动作、语言、行为等描写的语句,因为这能直接反映出人物的特征。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这样一句教育格言:“教师为之教, …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引导略谈兵房小学课题组汤晓梅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这样一句教育格言:“教师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于,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在他看来,“导”比“教”更为重要。
我们说,教学识师生双方的一种双边活动,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都发挥出来,才使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
教者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思维,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我个人认为要适时启发诱导。
一、在对话中激发兴趣对话教学是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形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对话的空间,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鼓励他们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激发学习兴趣。
建立“对话”式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没有对话就没有互动,就达不到相互提升的目的。
于永正老师教学《惊弓之鸟》时让学生读第5节,说说你脑子里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学生大胆地述说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我读了以后脑子里出现了更羸拉弓的样子,好像看到大雁掉下来了。
教师问:“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回答:“听到弦响。
”老师又问:“响得很吗?”学生回答:“响得很,嘣的一声。
”于老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这样自由对话的情境中让我感受到学生不仅获得了愉悦,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更获得了人生价值的感悟。
二、在表演中启发探索喜欢表演是学生的天性。
让语文课堂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又能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学生的表演欲特别强,他们喜欢表演、渴望表演可以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
学生在表演中,不但可以加深理解课文,而且他们可以把书面语言内化为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可以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表演表达出来。
在表演中,还可以使师生之间、教学之间产生互动,使课堂出现和谐的、热烈的、平等的学习氛围。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让几个学生把狐狸和老虎到森林里去,其他小动物逃跑的情景演一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情入境提升人生境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人民解放军抗洪处境的艰难,感悟他们心系人民、英勇无畏、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1.渲染气氛,激情导入
师:我这里有一组图片,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这三个地方的景色非常美。
岸边树木葱茏,水面如镜,人民生活悠然自得!
生2: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生3: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亲身体验一下!
师:这么美的地方在1998年夏季却面临着长江洪水的巨大考验。
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铺天盖地压向长江。
洪水一泻千里,几乎全流域泛滥,严重威胁着长江两岸4亿黎民百姓的生活,请看视频。
(播放视频。
)
师:有什么想说的?
生1:洪水到来就像猛虎下山一样。
生2:洪水太可怕了!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998年,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和人民子弟兵一起深入抗洪第一线,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师:齐读课题,可以读得有气势、有力量一点。
设计意图:先播放荆江、武汉、九江三地洪水来临之前的精美图片,再播放洪水到来之时的视频。
洪水如千万条巨龙,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所到之处摧枯拉朽,无一幸免。
精美的图片、极具震撼力的视频,加上简单明了的叙述,既揭示了文章的课题,又渲染了课文的气氛,让学生一下子进入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场面。
2.保大堤,彰显英雄本色
师: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是怎样保大堤的呢?我们一起看“活动一:保大堤”。
(1)按要求自主学习。
①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特别能表现解放军战士们精神的词句。
②再读所画内容,选择体会最深的词句,读一读,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③想想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组内交流。
(3)全班展示。
生1:我们小组来汇报。
我们画的是这一句:“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
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
”
生2:我体会最深的是人民子弟兵在汹涌的洪水面前没有退缩,勇往直前,不愧为祖国的“钢铁长城”!
师:你觉得哪个字应读得最有力量?
生1:我觉得“一声令下”、“一条长龙”的“一”字要重读,最有力量!
师:说得真好,还有谁也想读?
指一名学生读。
师:读得真棒,还有哪一组要汇报的?
生3:我们小组画的是这一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师:“一个念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3:就是“众志成城”,就是“人心齐,泰山移”!
师:你的理解太准确了,还有要汇报的吗?
生4:我们小组画的是“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
”
师:从“一声令下”、“一条长龙”、“一个念头”、“一道人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5:四百多名官兵上下齐心,拧成一股绳,在跟洪水进行殊死搏斗!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这种力量足以撼动天地,足以挡住滔滔洪水啊!下面请看视频:战士保堤。
师:让我们把四百官兵拧成一股绳的力量读出来,齐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重点抓住含“一”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品读。
通过播放视频和入情入境的品读,让学生体会四百官兵拧成一股绳,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师:同样是写保大堤,第4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2自然段写一群人保大堤,第4自然段写一个人保大堤。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种写法叫做“点面结合”。
以一个英雄的形象衬托整个群体的英勇。
从一个铮铮铁汉身上,我们可以想象有无数这样的铮铮铁汉奋战在堤坝上。
设计意图:“点面结合”的写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通过电子白板的视频截屏技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
师:下面来听老师读一读,好不好?
教师范读。
(边读边播放视频:英雄特写。
)
师:抗洪英雄站着是一根伫立的桩,倒下是拦洪的沙袋,无论是久经沙场的将军,还是刚刚入伍的新兵,他们都像黄晓文一样,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发出了“人在堤在”的誓言。
3.救群众,透露男儿情怀
师:滚滚的洪水挡住了,群众才有生存的希望。
请看“活动二:救群众”。
(1)按要求自主学习。
①大声朗读第5自然段,围绕“救”字,想想每句各写了什么。
②再读。
A.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
B.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教师周运兰;在?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C.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D.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2)组内交流。
(3)全班展示。
生1:我来读……
生2:我来回答。
围绕“救”字,第一句话写战士们前往各个地点搭救群众。
第二句话写战士们救出了男女老少。
第三句话写战士们出现在群众最希望他们出现的地方。
第四句话写群众把战士当做大救星。
师:说得太好了!
生3:我还想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组救人场景的视频。
师:感觉如何?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4:我看到了战士们把群众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生5:我看到了军民浓浓的鱼水情!
生6:战士们不愧为人民的“守护神”!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读一读吧。
教师播放歌曲:《为了谁》。
设计意图:运用电子白板依次呈现排比句,指导学生读好排比句,读出如虹的气势,读出澎湃的激情。
最后,通过赞颂英雄子弟兵的歌曲《为了谁》,进一步渲染学习的气氛。
4.检测反馈,流淌真情实感
师:此时此刻,你们面对可敬可爱的人民子弟兵,想说些什么呢?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反思
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课件资源与教师、文本的优势互补,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有力支撑,成为弥补学生理解文本内涵的有效手段,成为学生自主探究、感悟积累的有效平台。
本课中,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情感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庆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