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伤仲永教案教案1 精品

合集下载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汇编5篇)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汇编5篇)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汇编5篇)作为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老师,常常需要撰写教学设计,这对我们科学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是特别有益的。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第1篇这篇文章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同学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可引导同学自身读懂。

评论部分稍难,要重点引导同学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变更,我们应当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评论。

虽然没有这一段的评论,同学读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些。

由于不但就事情自身加以评说,而且还引发开去,说明贤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况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的一般人呢?这其实也就是在告诫我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可以让同学就方仲永这个故事自身谈自身的想法,只要谈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1、积累紧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客人、环谒、泯然”等,把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学问,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

课文肯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4、生借助工具书,能自身释义、翻译,培育同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本领。

5、要捉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料子与观点的关系,理解的思想观点。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6、注意本文详略恰当的写法,琢磨精当的语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更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同学认得人的学问才略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培养人才方面起决议作用这一道理。

1、讨论法: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同学参加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看法,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2、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2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干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创造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

《伤仲永》教案(优秀11篇)

《伤仲永》教案(优秀11篇)

《伤仲永》教案(优秀11篇)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同学: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教师:指导同学准备课堂争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课文导入什么是天才?怎样才干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考虑这些问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材的格言,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等。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洁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同学提问,教师答疑。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京口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同学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问题组]a、全文可分为几局部,规范是什么?b、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c、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d、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3、朗读背诵。

(教师指导)巩固训练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争辩。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争辩。

公开课教案:巩固旧知精读研讨引导同学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组]1、课文的两局部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局部?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3、叙事局部有祥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干初露写的这样详细?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明确]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局部是叙事,第二局部是说理。

两局部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重点在第二局部的议论。

2、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伤仲永》经典教学设计(精选6篇)

《伤仲永》经典教学设计(精选6篇)

《伤仲永》经典教学设计《伤仲永》经典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经典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仲永》经典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

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不作特别设计,随意一些,但要让学生感觉自然贴切。

二、作者介绍展示学生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三、朗读课文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四、积累实词常用的总结规律,生僻的辨析清楚。

五、复述分析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六、深化理解就方仲永的悲剧,谈自己的想法。

见仁见智不束缚学生,巧妙引导,不着痕迹。

七、小结本课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伤仲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掌握文章大意。

2.感受课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叙述特点。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察、品味课文精当、朴实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和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和翻译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

3.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掌握有关字词的读音或意思,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二)教学难点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生(齐读):语文大讲堂,家家展风采,有你有我更精彩。

(老师将此内容提前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出示给学生。

)师:同学们,今天的语文大讲堂节目,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板书标题)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老师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四个“代表队”。

每联在一起的两小组作为一个“代表队”。

并在课前准备“黄队”、“红队”、“绿队”和“蓝队”四个标志牌,将其分别放在各“代表队”前面。

同时把黑板平分四等份,从左至右分别写上这4个“代表队”名称。

然后公布平分细则。

即实行积分制,每一关总分以10分记,纪律好加2分,否则扣2分。

在有限的时间内内容答对、读准确、翻译正确的给满分。

同时教师宣布自己为主持人兼评委,记分由学生记。

二、课堂教学五步曲——(一)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一关:过生字词关。

规则: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完黑板上的生字词,同队人发现错误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改对将不扣分,改错照常扣分,是多音字的要注完其余的音,否则不能给满分,如其他队无人回答别队可抢答。

师:要求每位同学把课本注释中的注音放回原文,并在文中找出不易理解的字词句。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5.伤仲永王安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4、采用“归纳字词——疏通文意——理解中心——巩固练习”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5、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与德育:6、探讨仲永退步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5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1、文言文四步学习法2、归纳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完成四步学习法中的前两步2、完成相应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王安石笔下的这位神秘人物吧。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归纳学生预习中归纳,课堂上进行展示参考: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古今异义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为代词,此的意思;今为判断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为文采和道理;今为内容和条理。

3、一词多义: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之天: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其其诗以养父母:他的,代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写的诗,代词。

父利其然也:这样,代词。

其受之天也:他,代词。

4、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伤仲永》教案设计(精选14篇)

《伤仲永》教案设计(精选14篇)

《伤仲永》教案设计(精选14篇)《伤仲永》教案设计篇1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目标(一)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让同学自己利用课文解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的思想观点。

(四)留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的思想观点;留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主旨。

思索:方仲永才能进展变化经受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灵敏.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

才思平凡,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索: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凡之辈的缘由是什么?是怎样看的?(缘由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缘由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假如不注意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行设想的感受。

)论:你同意的这种看法吗?(分组争论)(说明:应让同学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留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育同学把握句中停顿的诵读力量,但也可以培育理解句意的力量。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余闻之也/久。

其次课时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 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伤仲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具准备】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谈话启发【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

(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

(生问生答、师生对话)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

(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

”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15篇)《伤仲永》篇1【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

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字音:隶邑乞扳谒称泯耶词意:隶邑乞扳谒称泯耶为意未尝自为其名收族立就文理自是通悟受贤彼其词类活用:伤仲永父异焉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一词多意:于之其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1、要求不读破句。

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

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

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叹息。

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

(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七、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根据学生情况决定是否上这一环节)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

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由教师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

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

我们这样
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教学后记: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