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永远的校园》

合集下载

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

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永远的校园】一、引言校园是每个学生成长的地方,是他们度过美好时光的场所。

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学生们接受知识、结交朋友、锻炼能力,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本文将从校园环境、教育教学、校园活动等方面,详细描述永远的校园。

二、校园环境1. 校园景观永远的校园拥有优美的景观,绿树成荫,花香四溢。

校园内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树木,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春天,樱花盛开,校园变成了一个粉色的海洋;夏天,绿树成荫,为学生提供了凉爽的栖息地;秋天,枫叶红了一片,落叶洒满整个校园;冬天,白雪皑皑,给校园披上了银装。

校园景观的美丽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也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2. 校园设施永远的校园拥有先进的校园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设施一应俱全。

教学楼内设有现代化的教室和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

图书馆收藏了丰富的图书和期刊,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资源。

运动场地宽敞,设施完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育活动场所。

三、教育教学1. 教师团队永远的校园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教师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

他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们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2. 教学质量永远的校园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学生们在这里能够获得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扎实的基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校园活动1. 学术交流永远的校园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

学生们可以参加各种学术比赛、讲座和研讨会,与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们交流学习经验,拓宽视野。

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
中戏——两次求学;厦门大学——顺便参观;
天津大学——小说录音;北京大学——送保送表;
汇文中学——父子母校
(二)再读课文,品味情感
①、这五个校园分别有哪些景物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产生了哪些深刻感受?把有关语句标记出来。
②、校园留给作者怎样的总体印象?
清新幽静清纯脱俗青春洋溢
(三)深入课文,理解内涵
在文中找出有关青春的语句,反复阅读,领会其中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校园的深情,探索作者对校园一往情深的原因。
2.了解校园与青春的内在联系,理解校园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3.体会课文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教材分析:
重点:感受作者对校园的深情,探索作者对校园一往情深的原因。
难点:理解校园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布置作业1、抄写字词和文学常识。
2、完成练习册第三课。
五、板书设计: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空间物质层面的北大校园
“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的抽象的校园(重点)
①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抗争——敏感锐气;②不单纯、富有个性——复合丰富的精神气质;③机智、聪慧;洒脱、充满活力;④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⑤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⑥北大魂与中国魂共生与永存。
③、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教了3年的书,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然离开校园的。
“自以为是”写出了作者当初的盲目自信;“毅然”写出了他离开校园的轻率;两个词都表现作者的自责和后悔之情。
④、想想儿子就要在这样美好的校园里读书,心里漾起祝福,也隐隐有些嫉妒。
“漾起”写出了祝福之情自然产生并充盈作者内心的过程“嫉妒”本是贬义,这里表现了作者对儿子能进北大的羡慕两个词都表现作者对校园的向往、热爱之情。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
永远Biblioteka 校园肖复兴基础知识
• 秋风萧瑟 藤萝架 校徽 葳蕤 偌大 安谧 喧嚣 • 弥漫——迷漫 清澈 间或 彬彬有礼 绿荫 一刹那 • 高谈阔论 怅惘 纷至沓来 甬道 摇曳 巍峨 一沓纸 • 馥郁 嫉妒 嫉恶如仇
了解作者
肖复兴,(1947~),中国著名作家曾任《小说选 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肖 复兴于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50余部书曾多 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所写的报 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屋》、《生当作人杰》分别 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著有长篇小说 《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 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 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 ——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
课文感知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各自展开了怎样 的内容?
时间 学校名称 与作者的关系 最深刻的印象 作者感慨 1978年冬 离开校园后的一些日子 离开校园后的一些日子 1998年 1998年的一个星期天
拓展 在作者心中,校园为 什么是永远的?
谢谢观赏

永远的校园原文.docx

永远的校园原文.docx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我离开校园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我是1982 年大学毕业,留校教了 3 年书,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然离开校园的,算算至今已有14 个年头了。

在我人生 52 岁中,我上了 16 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 10 年,一共 26 年,校园生活占去一半还要多一点。

可见,校园刻印在我的生命里,而我却离开了它。

我常想起校园,常责备自己当初那样的选择是不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1978 年的冬天,我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我到这所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二进宫” ,因为在 1966 年时就考入了这所学院,“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让我和它阔别了 12 年,也和校园阔别了 12 年。

当我重新回到校园时,已经 31 岁了,虽然有些苍老,但感觉还是那样年轻,这种感觉来自我自己,也来自校园。

我总想起报到的那一年冬天,躺在宿舍的二层铺上睡不着觉时,听窗外白杨树被寒风吹得萧瑟的声音;我总想起第二年的春天,一眼望见校园里的藤萝架缀满紫嘟嘟的花瓣的情景。

我第一次走进这所校园参加考试,就是先看见这一架紫嘟嘟花瓣的藤萝的,那时我才19 岁。

重现的旧景旧情,往往能使人产生幻想,以为自己和校园都依然像以往一样年轻。

实际上,我和校园都已经青春不在了。

尤其是逝去的岁月并不是在校园里流淌,而是渗进在荒芜的北大荒的黑土地上,校园里没有留下我的足迹,校园只给予我一个伤痛的符号。

那时候,我才真正地对校园产生一种珍惜之情。

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是何等的重要,是任何别的地方别的事物都无法取代、无法比拟的。

如果说青春是一条河,那么,这条河流淌过的树木芬芳、草丛湿润的两岸,应该大部分属于校园。

在我31 岁青春只剩下个尾巴的时候,失去了校园12 年之久,才体味出校园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

就像一位诗人曾经说过的:失去的才懂得珍惜,拥有的总不在乎。

记得刚刚入学的时候,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园外,我总要把学院的那枚白底红字的学生校徽戴在胸前。

第三课 《永远的校园》

第三课  《永远的校园》

二.掌握字词、扫除障碍
安谧 强悍 刹那 嫉妒 浩渺 喧嚣 摇曳 刹车 忌妒 葱茏 过滤 馥郁 甬道 萧瑟 葳蕤 怅惘 氛围 弥漫
( 适)得其所 稍纵( 即 )逝 纷至( 沓)来 (彬 )(彬 )有礼
三、本课学习目标
•感受作者对校园的深情,深入理解校园对 于一个人青春与生命的重要意义,珍惜自己 的校园生活。(情感把握---重点) •理清课文的线索,学习紧扣“校园”选取 典型材料的写作手法。(知识学习--难点) •体会课文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 方式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 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 种表达方式。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 态度。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 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8段) 第四次 未名湖、三角地、五四运动场、新建的图书馆……我都是第一次见到,却让我感到是那
样的熟悉,仿佛以前在哪里见过。我知道是校园才会让我涌出这种感觉和感情。绿树红楼、蓝天白云、 微风荡漾的湖水、曲径通幽的甬道……还有那些虽不如街头纷至沓来的年轻人衣着时髦的学生,但一 一让我感到是那样的亲切。 (9段)
四、课堂合作探究
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2-3段: 时间:1978年冬天 学校名称:中央戏剧学院 与作者关系:大学母校
作者最深的印象: 白杨树寒瑟的声音 缀满紫嘟嘟花瓣的藤萝架 佩戴白底红字的学生校徽 作者感慨: 1.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 的重要是无法比拟的 2.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举一反三、合作探究 二、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永远的校园》是肖复兴写的一篇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回忆性散文,写于1999年,发表于《人民教育》。

文章的开头,作者首先简要交代了自己与校园相关的生活经历。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了一半还要多一点。

”可见,校园对于作者一生的重要性。

但作者却离开了刻印在他生命里的校园,而且当初离去时是那样的毅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常常为当初的选择自责,觉得这种离开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

因此,离开校园之后,常常想起校园的生活,也更加怀念校园。

这样,自然引发了下文对校园的回忆。

1.我离开校园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教了3年的书,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然离开校园的,算算至今已有14个年头了。

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一半还要多一点。

可见,校园刻印在我的生命里,而我却离开了它。

我常想起校园,常责备自己当初那样的选择是不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

作者先写了自己读书的大学校园——中央戏剧学院。

1966年,肖复兴从北京汇文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

这一年,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由于十年内乱,他未能读成大学。

1968年,作为知识青年,他和那一代的许多同龄人一起到北大荒插队。

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后,他再次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这一年,他31岁。

1982年,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三年。

1985年,他毅然离开中央戏剧学院,只为了“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

1999年,作者发表这篇散文时,正好是作者离开大学校园14个年头。

文章的第2、3段写的正是作者上大学的经历、情景及感受。

当作者第二次到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在他阔别这所校园12年之后。

这12年,正是青春最好的年华。

但是,由于那段荒诞的历史,作者的青春岁月被荒芜了,应该流淌在校园里的岁月,却渗进了北大荒的土地。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

第三课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生字,理解新词。

2、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

3、对比作者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 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

【重点难点】感受作者对校园的深情,理解校园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

【学法指导】讲读【教学时间】1课时【课时导入】略【知识技能】一、易错字音萧xi āo 瑟s è荒hu ān ɡ芜w ú给j ǐ予y ǔ喧xu ān 嚣xi āo 葳w ēi 蕤ru í偌ru ò大d à安ān 谧m ì气q ì氛f ēn 甬y ǒn ɡ道d ào 怅ch àn ɡ惘w ǎn ɡ纷f ēn 至zh ì沓t à来l ái 摇y áo 曳y è嫉j í妒d ù巍w ēi 峨é馥f ù郁y ù萧瑟荒芜给予喧嚣葳蕤偌大安谧气氛甬道怅惘纷至沓来摇曳嫉妒巍峨馥郁二、多音字中zh ōn ɡ流li ú砥d ǐ柱zh ù中zh òn ɡ意y ì大d à厦sh à厦xi à门m én 纷f ēn 至zh ì沓t à来l ái 一y ì沓d á(1)中:中流砥柱中意 (2)厦:大厦厦门(3)沓:纷至沓来一沓三、识记字形偌ru ò大d à箬ru ò笠l ì诺nu ò言y án 怅ch àn ɡ惘w ǎn ɡ置zh ì若ru ò罔w ǎn ɡ闻w én 辋w ǎn ɡ川chu ān 纷f ēn 至zh ì沓t à来l ái 杳y ǎo 无w ú音y īn 讯x ùn(1)ru ò( )大ru ò( )笠nu ò( )言(2)怅w ǎn ɡ( ) 置若w ǎn ɡ( )闻w ǎn ɡ( )川(3)纷至t à( )来y ǎo ( )无音讯四、词语释义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永远的校园永远的校园刚刚写下“校园”这个词的时候,脑海里随之闪现的是:美好、快乐、温暖和幸福!2008年,我怀揣着一份期待,跨入了中学的校园。

在这里我将渡过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三年,中学的校园将会给予我许多,并会陪伴我走过永远。

开始中学校园生活的时候,一切似乎是和小学有着截然的不同。

有一股紧张的气氛还有一份同伴之间的竞争和较劲儿。

由于自己小学是毕业于名校,并且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刚来到中学校园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担负起了新的班级的管理工作。

也许是自信心过于高涨、也许是自己的优越感过于膨胀,我的初中生活开始的并不如意。

私下里同学们对我的评价是:傲气。

而我也在随后的班干部竞选中——名落孙山。

中学的校园送给我的第一份大礼就是:挫折。

第一次的期中考试,成绩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出色,自己并没有像小学那样独占鳌头。

班干部竞选的失败和考试的失利,使我第一次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我变得有点颓废、甚至是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感觉。

为了彰显自己所谓的个性,我时不时地犯小错、违反点纪律。

我记得最为清楚的一次就是在语文课上,自以为写作很棒的我,在期中考试的时候作文被扣掉18分。

那一节课是老师给讲解级部的优秀考场作文。

老师在讲台上逐篇讲解着,台下坐着我的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有一丝的不服气,也有一丝懊恼。

就在老师让别的同学分析的时候,我没有经过老师允许就大声喊道:“这样的还得那么高的分?应该扣掉20分!”说完,我还洋洋自得,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妥。

当我抬眼与语文老师的目光对接的时候,我从老师的目光里看到的是失望、是惋惜;听到的是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在那一个阶段,这样的错误我是经常出现。

班主任老及时师发现了我的不正常,一点一点地不厌其烦地开导我、鼓励我。

在班干部竞选失败的时候: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在我的眼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一次的失利不代表什么,老师希望你打起精神,找出自己的不足,用你自己的实力证明你是优秀的!”在我取得一点点成绩的时候,老师又对我说:“老师看到你一直在努力地改正自己的不足,你也一次又一次地达到了老师对你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二、赏读,领会情感 1、这五个校园分别有哪些景物给作 者留下深刻印象,产生了哪些深刻 感受?把有关语句标记出来。
2、校园留给作者怎样的总体印象?
清新幽静
清纯脱俗
青春洋溢
三、悟读,品味哲理
在文中找出有关青春的语句,反复阅读,
领会其中的人生哲理。
如果说青春是一条河,那么,这条河流淌过
校园异常安静,百年历史的老钟还在,教学
楼巍峨的身影依然,儿子像小鹿一样蹦蹦跳 跳地跑下楼来…… “还在”“依然” 明写校园的景物没有变化, 暗写时光流逝,校园永在;“像小鹿”用比 喻写出了儿子的青春气息和活力,与校园的 古老安静形成对比;暗示了校园的“永远” 就在于这一代代的年轻学子。
校园“永远”在何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预习课文,重点解决生字生词
读一读
安谧 强悍 刹那 萧瑟 喧嚣 摇曳 甬道 弥漫 过滤 馥郁 氛围 浩渺 葳蕤 怅惘 嫉妒 葱茏
书写

)得其所 稍纵( )逝 ( )( )有礼 纷至( )来 ( )桑 明确: 适 即 彬彬 沓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展开回忆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校园
作业
自学
《青春》苏雪林 《带上三句话上路》李小刀
中央戏剧学院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
艺术院校,是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 是世界著名的艺术院校,是我国戏剧、影视 艺术教学与科研的中心和亚洲戏剧教育研究 中心(ATEC),是从事戏剧影视艺术训练 和实践的重要基地。
厦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
校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 创建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 办的大学,也是中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 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研 究型高水平大学(副部级)。
的树木芬芳、草丛湿润的两岸,应该大部分 属于校园。
比喻;把青春比作河,形象生动的
写出了校园对于一个人青春的重要 性;抒发了作者对青春的珍惜和对 校园的热爱。
到处是年轻学生青春洋溢的脸,到处是南方
特有的高大葳蕤的树,到处是亚热带的奇异 芬芳的花。 排比;三个到处充分写出了满园的青春学子 与满园的花草树木相互映衬的美好景象,给 人生机勃勃之感;抒发了作者对这所校园的 喜爱和羡慕之情。
2、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对校园的回忆的?
明确: 青春
3.作者对校园怀有怎样的情感?
明确: 热爱
眷恋 向往 珍惜 祝福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4、本文提到了哪些学校,作者与这 些学校 有什么关系?
中戏——两次求学; 厦门大学——顺便参 观; 天津大学——小说录音; 北京大学——送 保送表; 汇文中学——父子母校
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教了3年的书,
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 然离开校园的。 “自以为是” 写出了作者当初的盲目自信; “毅然”写出了他离开校园的轻率;两个词 都表现作者的自责和后悔之情。
想想儿子就要在这样美好的校园里读书,心
里漾起祝福,也隐隐有些嫉妒。 “漾起” 写出了祝福之情自然产生并充盈作 者内心的过程 “嫉妒”本是贬义,这里表现了作者对儿子 能进北大的羡慕 两个词都表现作者对校园的向往、热爱之情。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是中
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 高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 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 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 地,有“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享有极高 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
章次:
课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单元 永远的校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感受作者对校园的深情,探索作者对校园一往情深的原因 3、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课文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校园与青春的内在联系,理解校园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 深远的。

1、表现了作者对校园永远的记忆和热爱、眷恋、 向往、珍惜及对校园永远的祝福、对青年学子的殷 切的劝勉——永远珍惜校园,珍惜青春。
2、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和生命具有无可替代的 作用,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永远的。 3、即使我们不在了,校园会承载着岁月和历史的 痕迹,承载着青春的梦想,永远地存在下去。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
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 校训和“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治学 方针享誉海内外。1951年经国家院系调整定 名为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 的1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211工程”、 “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

北京汇文中学始建于1871年,是首都百年名校。学 校2005年起恢复初中部,现为包括高中部、初中部 以及国际部在内的完全中学。139年的办学实践中, 汇文形成了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历史传统,培养出以 彭雪枫、张克侠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和以王大珩、王忠诚、林同炎等二十多位院士为代 表的著名科学家。在新中国建立后历次市级重点中 学的评审中,汇文均名列其中。2001年,汇文中学 成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校。
肖复兴简介
当代著名作家,祖籍河
北沧县,曾到北大荒插队,82 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 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 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 副主编。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
恋》,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 近期著有《音乐笔记》、《聆听与吟唱》等。 《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 绿的爬山虎》、《荔枝》、《寻找贝多芬》、 《小溪巴赫》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