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读后感

合集下载

最新精品作文:《永远的校园》读后感_350字作文-最新作文

最新精品作文:《永远的校园》读后感_350字作文-最新作文

《永远的校园》读后感_350字
今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篇谢冕的文章,叫做《永远的校园》。

“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

时代曾给予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际遇。

及今思见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乐,我们曾有个充满期待,也充满困惑的春天。

”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脚踏实地的开始自己的人生。

一步一个脚印,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路,然后向着理想慢慢挺进,受过挫折的人生是最闪亮的。

“这真是一块圣地,数十年来这里成长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

丰博的学识,闪亮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项结合。

”大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因为它给你的不只是一张文凭,而是整个人的陶冶。

北大大概是所有正在求学的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因为这里是知识的殿堂,灵魂的寓所,迸发的清春,时代的良知,理想的延续……这也是我的理想,不过所有的高等学府都是承载知识的桥梁,都是时代的圣土,播撒的是一样的希望之种。

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

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引言概述:永远的校园,肖复兴。

肖复兴,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校长,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肖复兴在教育领域的重要贡献。

一、肖复兴的教育理念1.1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肖复兴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2 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肖复兴认为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途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1.3 推崇个性化教育:肖复兴主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肖复兴的教育改革2.1 推动教育体制改革:肖复兴积极参与教育体制改革,提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推动教育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2.2 强调教师专业发展:肖复兴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倡教师不断学习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2.3 推广现代教育技术:肖复兴倡导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智能化教室和在线学习平台,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三、肖复兴的校园文化建设3.1 倡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肖复兴鼓励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2 强调学校的社会责任:肖复兴主张学校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3 倡导和谐的师生关系:肖复兴注重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倡导平等、尊重和理解,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肖复兴的教育成果4.1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肖复兴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措施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学术成绩和社会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4.2 学校声誉的提高:肖复兴领导的学校在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其他学校学习的榜样。

4.3 教育模式的复制与推广:肖复兴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复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肖复兴对后人的启示5.1 引领教育发展的方向:肖复兴的教育理念和改革经验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教育界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第一篇:永远的校园永远的校园》教案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2、感受北大的人文精神,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思索自身发展进程;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永远的校园”中“永远”的涵义;教学设想:将作者谢冕的怀念母校的感情与同学们的爱校联系起来,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让同学参与进来,让他们和老师一起对自己所在学校的校园精神作一发掘和阐述,从而深刻体会作为教育教学重镇的学校所应该具备的精神内涵。

设计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刚来到我们的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我们的新学校感觉怎么样?在你们的印象中,我们学校的状况如何?诸如环境、设备、教学等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同学们自由发挥,踊跃回答)(同学回答可能如下:美丽、清净、明亮、宽敞、和善(的老师)等等。

板书同学回答)很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回答。

同学们说到的这些印象都是比较表面化的,如风景优美、绿树葱茏等等。

有没有同学可以说出我们学校的校园精神是什么?她的本质内涵是什么?(稍停顿)大家可能因为刚到我们学校不久,接触到的东西来不多,所以回答不出来。

好,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位在自己学校里一待就是半个世纪的老人,在他眼里,他的母校——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谢冕的《永远的校园》。

2、背景资料谢冕,著名作家、诗人,北大文学院教授,自他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北大任教,一待就是50多年。

有没有同学知道北大的历史由来?北大,全称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是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产物。

1912年5月,改称北京大学。

严复是第一任校长。

北京大学也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核心人物,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都曾在北大任教。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

理清文章思路,归纳课文主旨

请大家速读《永远的校园》一文,把你对北大的理解 告诉我,把‚永远‛的原因告诉我。 请找出课文中
的原话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
一是北大的生活经历是我永久的记忆;
二是北大学子代代相传,使北大精神精神成为永远;
三是北大精神是中国魂的代表的缩影,必须随中国魂绵延不绝成为永恒。
美丽风景 成就事业
2008年5月,在广州他认识了同为北大校友、同是‚卖肉佬‛的陈生。2009年8月,陈 生邀他赴广州相商,提出开办‚屠夫学校‛,两个‚卖肉佬‛一拍即合。陈生也悄悄进入 养猪行业,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2个亿,被 人称为广州‚猪肉大王‛。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十多年前放弃了自己在政府中让人羡慕
理清文章思路,归纳课文主旨

理清文章思路,归纳课文主旨。 提问:本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校园生活的永久记忆。 第二部分(第6—15自然段):北大精神代代相传。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结尾照应开篇,不朽的北大精神至中国魂
绵延不绝。
归纳主旨:作者以充满诗情的语言,回顾自己在北大校园中希望与失 望交相纠缠的青春岁月,深情抒写这座校园特殊的精神魅力。
谢冕
美丽的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
走进作家
谢冕,著名作家、诗人,北大 文学院教授,自他大学毕业以 后,就一直在北大任教,一待 就是50多年。
你了解北大吗?
北大于1898年12月成立,原名‚京师大 学堂‛,是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改革 维新,兴学图强‛的产物,京师大学堂章程: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海战海战失 败,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的产 物);辛亥革命后,1912年5月改名为‚北 京大学‛; 严复是第一任校长。 1917年,学者、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 任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网罗大批人才,活跃了学术氛围,陈独秀、李大钊、 鲁迅、胡适先后执教,毛泽东也在图书馆任职,这一 时期是北大历史上非常活跃的时期,也成为了民主运 动、革命运动的中心; 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当时,新 文化运动的一些核心人物,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 迅等都曾在北大任教。后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继承 ‚五•四‛精神,北大就将‚5•4‛定为校庆日。 1916年10 月,国家‚211工程‛中首批支持的两所大学之一。‚小平, 你好‛口号的提出者,表现了对改革开放的支持。

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

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永远的校园校园是每个人成长的地方,它承载着我们青春的记忆,是我们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地方。

永远的校园,意味着无论时间如何流转,它都会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1. 校园的美丽永远的校园,首先要描述校园的美丽。

校园的美丽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展开描述,比如校园的建筑风格、绿化环境、校园的景色等等。

可以描述校园中的樱花树、湖泊、花坛等等,这些美丽的元素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校园的教育资源永远的校园也意味着校园的教育资源丰富,可以描述校园的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等。

这些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学习。

3. 校园的文化氛围永远的校园不仅仅是建筑和教育资源,还有校园的文化氛围。

可以描述校园的传统文化活动,比如校园的校庆活动、艺术节、运动会等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校园的文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4. 校园的友谊永远的校园也是因为校园的友谊而显得更加珍贵。

可以描述校园中同学之间的友谊,比如同学们一起上课、一起参加活动、一起讨论问题等等。

这些友谊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们将伴随我们一生。

5. 校园的回忆永远的校园离不开校园的回忆。

可以描述一些校园中的回忆,比如和朋友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老师的教诲、校园中的一些特殊事件等等。

这些回忆会让我们时常回想起校园的美好时光,让我们永远怀念。

总结:永远的校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代表了我们对校园的热爱和怀念。

通过描述校园的美丽、教育资源、文化氛围、友谊和回忆,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校园的魅力。

校园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它给予我们无尽的回忆和珍贵的友谊,让我们永远怀念。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永远的校园》是肖复兴写的一篇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回忆性散文,写于1999年,发表于《人民教育》。

文章的开头,作者首先简要交代了自己与校园相关的生活经历。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了一半还要多一点。

”可见,校园对于作者一生的重要性。

但作者却离开了刻印在他生命里的校园,而且当初离去时是那样的毅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常常为当初的选择自责,觉得这种离开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

因此,离开校园之后,常常想起校园的生活,也更加怀念校园。

这样,自然引发了下文对校园的回忆。

1.我离开校园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教了3年的书,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然离开校园的,算算至今已有14个年头了。

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一半还要多一点。

可见,校园刻印在我的生命里,而我却离开了它。

我常想起校园,常责备自己当初那样的选择是不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

作者先写了自己读书的大学校园——中央戏剧学院。

1966年,肖复兴从北京汇文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

这一年,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由于十年内乱,他未能读成大学。

1968年,作为知识青年,他和那一代的许多同龄人一起到北大荒插队。

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后,他再次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这一年,他31岁。

1982年,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三年。

1985年,他毅然离开中央戏剧学院,只为了“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

1999年,作者发表这篇散文时,正好是作者离开大学校园14个年头。

文章的第2、3段写的正是作者上大学的经历、情景及感受。

当作者第二次到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在他阔别这所校园12年之后。

这12年,正是青春最好的年华。

但是,由于那段荒诞的历史,作者的青春岁月被荒芜了,应该流淌在校园里的岁月,却渗进了北大荒的土地。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永远的校园永远的校园刚刚写下“校园”这个词的时候,脑海里随之闪现的是:美好、快乐、温暖和幸福!2008年,我怀揣着一份期待,跨入了中学的校园。

在这里我将渡过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三年,中学的校园将会给予我许多,并会陪伴我走过永远。

开始中学校园生活的时候,一切似乎是和小学有着截然的不同。

有一股紧张的气氛还有一份同伴之间的竞争和较劲儿。

由于自己小学是毕业于名校,并且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刚来到中学校园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担负起了新的班级的管理工作。

也许是自信心过于高涨、也许是自己的优越感过于膨胀,我的初中生活开始的并不如意。

私下里同学们对我的评价是:傲气。

而我也在随后的班干部竞选中——名落孙山。

中学的校园送给我的第一份大礼就是:挫折。

第一次的期中考试,成绩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出色,自己并没有像小学那样独占鳌头。

班干部竞选的失败和考试的失利,使我第一次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我变得有点颓废、甚至是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感觉。

为了彰显自己所谓的个性,我时不时地犯小错、违反点纪律。

我记得最为清楚的一次就是在语文课上,自以为写作很棒的我,在期中考试的时候作文被扣掉18分。

那一节课是老师给讲解级部的优秀考场作文。

老师在讲台上逐篇讲解着,台下坐着我的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有一丝的不服气,也有一丝懊恼。

就在老师让别的同学分析的时候,我没有经过老师允许就大声喊道:“这样的还得那么高的分?应该扣掉20分!”说完,我还洋洋自得,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妥。

当我抬眼与语文老师的目光对接的时候,我从老师的目光里看到的是失望、是惋惜;听到的是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在那一个阶段,这样的错误我是经常出现。

班主任老及时师发现了我的不正常,一点一点地不厌其烦地开导我、鼓励我。

在班干部竞选失败的时候: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在我的眼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一次的失利不代表什么,老师希望你打起精神,找出自己的不足,用你自己的实力证明你是优秀的!”在我取得一点点成绩的时候,老师又对我说:“老师看到你一直在努力地改正自己的不足,你也一次又一次地达到了老师对你的要求。

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

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永远的校园校园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它承载着我们的青春记忆,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永远的校园是一个关于校园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学生在校园中度过的夸姣时光,以及他们在校园中收获的成长和友谊。

故事背景永远的校园的故事发生在一所名叫阳光中学的学校。

这所学校位于一个漂亮的小城市中,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

阳光中学以其严谨的教学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而闻名。

主要角色1. 张明:男主角,阳光中学的学生,聪明、勤奋,是班级的学习委员,他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同学们的学习楷模。

2. 王丽:女主角,阳光中学的学生,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是班级的班长,她总是能够带领大家积极参预各种活动。

3. 李华:男配角,阳光中学的学生,体育特长生,热爱运动,是班级的体育委员,他时常组织大家进行各种体育活动。

4. 小红:女配角,阳光中学的学生,文艺特长生,喜欢写作和绘画,是班级的文艺委员,她时常组织文艺活动,丰富大家的校园生活。

剧情梗概《永远的校园》的故事主要环绕着张明、王丽、李华和小红展开。

他们是同班同学,也是好朋友。

故事开始,他们刚刚进入阳光中学,对于新的环境和学习内容感到目生。

但是,在班主任老师的匡助下,他们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并且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

在学习上,张明是班级的学习楷模,他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他时常匡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问题,受到了大家的恭敬和爱慕。

王丽是班级的班长,她总是能够带领大家积极参预各种活动。

她组织了许多班级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晚会等,丰富了大家的校园生活。

李华热爱运动,是班级的体育委员。

他时常组织大家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让大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增进了友谊。

小红是班级的文艺委员,她喜欢写作和绘画。

她时常组织文艺活动,如朗诵比赛、绘画展览等,展示了同学们的才艺和创造力。

除了学习和活动,他们还一起度过了许多夸姣的时光。

他们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吃饭、聊天,一起经历了许多欢笑和泪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的校园》读后感
作者: 加入日期:11-08-04
今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篇谢冕的文章,叫做《永远的校园》。

“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

时代曾给予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际遇.及今思见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乐,我们曾有个充满期待,也充满困惑的春天。

”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脚踏实地的开始自己的人生。

一步一个脚印,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路,然后向着理想慢慢挺进,受过挫折的人生是最闪亮的。

“这真是一块圣地,数十年来这里成长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

丰博的学识,闪亮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项结合。

”大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因为它给你的不只是一张文凭,而是整个人的陶冶。

北大大概是所有正在求学的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因为这里是知识的殿堂,灵魂的寓所,迸发的清春,时代的良知,理想的延续……这也是我的理想,不过所有的高等学府都是承载知识的桥梁,都是时代的圣土,播撒的是一样的希望之种。

陈思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