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的传奇事儿
数学典故及数学故事

数学典故及数学故事一、中国的算盘与珠算法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简便的计算工具”。
珠算法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认为是中国数学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算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开始采用算筹来进行计算。
随着时间的推移,算筹逐渐发展成为算盘。
南宋时期,算盘开始普及,元代后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数学中最重要的计算工具之一。
珠算法最初的发展是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如加、减、乘、除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珠算法进行更复杂的数理计算和求解方程。
著名的明朝数学家程大位所著的《算法统宗》中,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珠算法的规则和技巧,还对珠算法的应用进行了广泛探讨。
二、阿基米德与几何学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
他在几何学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
阿基米德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几何学体系,为后来的数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三、费马与费马大定理费马是17世纪的一位法国数学家。
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数学难题——费马大定理。
这个定理在数论、代数和几何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历经数百年的努力,吸引了无数数学家的研究,成为了数学史上的一个传奇故事。
四、高斯与线性代数高斯是19世纪的一位德国数学家,他在数学领域有着广泛而卓越的贡献。
他在线性代数领域的研究为现代矩阵代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斯提出的线性代数理论和方法,至今仍然是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欧几里得与《几何原本》欧几里得是古希腊的一位著名数学家和科学家,他被公认为是几何学的奠基人之一。
《几何原本》是欧几里得所著的一本经典的数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已知的几何学知识,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几何学体系。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对后来的数学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算盘的发明故事

算盘的发明故事
算盘的发明故事算盘是人人都很熟悉的计算工具,算盘的发明者是谁?准确的发明年代又是哪一年呢?从东汉时期徐岳的着作《数术记遗》中,我们最早看到珠算这个字眼。
不过,注释中说它只能做加减法。
今天看来,这顶多说是算盘的一个雏形吧。
从现有可靠资料分析,珠算发明于宋元时期。
人们查阅过大量的历史文献,都查找不到算盘发明人的名字。
这固然表明封建统治者对科技发明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逐步改进、完善的,很难说是哪一个人的功劳。
由于社会的发展,对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人们对最早使用的筹算法进行了改革,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歌诀,例如14+7的歌诀是七除三进一。
所有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都有一套歌诀。
实际上,在珠算出现以前,除了个别的除法歌诀外,几乎全部的珠算歌诀都已齐备。
歌诀出现以后,计算速度提高了。
这样一来,珠算代替筹算成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不仅条件已经具备,而且成了十分急需的事情。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工匠、计算人员和商业人员一起,共同研制出巧妙的算盘。
算盘是我国古代重大科学成就之一,它具有结构简单、运算简易、携带方便等优点,因而被广泛采用,历久不衰。
珠算在中国大显身手之后,又漂洋过海,流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苏东坡的算盘故事

苏东坡的算盘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东坡,字子瞻,浙江绍兴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号苏轼。
他生活在公元1037年到1101年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苏东坡不仅文学才华出众,而且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传奇故事,其中就包括了“苏东坡的算盘故事”。
据传闻,苏东坡年轻时曾在乡间游历时,偶然听到有人在大声叫卖算盘,好奇心驱使下,他走了过去。
看到一堆摆放整齐的算盘,苏东坡便买了一架回家,开始学习使用算盘。
虽然算盘在当时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但苏东坡却将它的用处和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苏东坡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用算盘计算当日的日程安排和财务预算。
他将各种事务和支出都清楚地记录在算盘上,一目了然。
通过算盘,苏东坡能够准确地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情况,确保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有一次,苏东坡被派去一个偏远的地方处理政务事宜,路途崎岖艰难。
他拿着算盘坐在马车上,一边计算一边审阅文件,让同行的人都感到十分惊讶。
即使在最不方便的情况下,苏东坡也能够充分利用算盘这个工具,处理各种繁琐的事务。
除了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算盘,苏东坡还经常将算盘比作人生,寓意深刻。
他说道:“人生就像一架算盘,有时候需要调整珠数,有时候需要把珠子放在正确的位置,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苏东坡认为,人生就如同算盘一样,需要经过不断的计算和调整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否则就可能陷入混乱和错误之中。
苏东坡的算盘故事,不仅展示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精明和细致,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和工作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通过算盘这个小小的工具,苏东坡展现了自己在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时的机智和才智,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工作的严谨。
虽然如今算盘已经被电子计算器和计算机所替代,但苏东坡的算盘故事却依然激励着我们。
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决心,就能够找到解决之道。
正如苏东坡所言:“算盘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正确的选择将会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默默奉献的珠坛耕耘者——记珠算专家张福汉

15 年秋 . 福汉 从西 安商 业 学校 毕业 , 99 张 品学兼 优 留校工 作 , 从 肖宗史 、 茂颖 两位 先 生进 修学 习。 1 师 韩 8
岁 就走 上讲 台讲 授计算 技 术课 程 。 以后 又 自学 深造 , 先 后 开设 书法 、 费经济 学 、 消 财政 与 金融 课程 。珠 算 课成
口 呈 二 垒 呈 坚圣 (
默 默 奉 献 的 珠 坛 耕 耘 者
记珠 算专 家张福 汉
◆ 朱 永远 李 新
历史 如镜 , 统如 河 。 传 珠算 事业 本 是一 条 长河 ,珠 算工 作者 犹 如那 相守
不 弃 的桥 , 水 长流 不 息 , 正 热爱 并 奉 献 那河 的 , 河 真 莫 过这 坚守 始终 的桥 了 。 生 活 中 ,缘 ” 常被 用来 解 释人 与人 、 与 事 的某 “ 经 人
研究 方 面 , 野开 阔 , 功甚 多 。从 1 8 年起 至2 0 年 . 视 用 91 02
中珠协 珠算 史研 究 会 、珠 算史 专 业委 员会 和 有关 省先
后 召开 过九 次珠 算史 研 讨会 ,他都 写 出论 文 ,出席 会 议, 这样 的先 例在全 国并 不多 见 。 1 8 年 l 月4日至8日,中珠协 委 托陕 西省 珠 协在 91 1 户县 召 开首 次全 国珠 算 史学 术 研讨 会 ,全 国各 地3 位 5 代 表 出席 , 会上 交流 论 文 1 篇 , 8 日本 铃 木久 男先 生应 邀 莅会 并发 表论 文《 算 的起 源 》 会 前 , 珠 。 张福 汉用一个 月
算 法 和简捷 算法 有 了轮廓 了解 ,对珠算 学 产生 了浓 厚
的兴趣 。后 来 , 介石先 生 主编的《 济计算 教程 》 余 经 出版
珠算的起源和发展---朱永远

珠算珠心算简史述略珠算的起源和发展2015年6月18日上午人类因文化而文明,文明因文化而传承。
中国珠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折射着中华文明民族之光,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文脉。
它像一条穿越历史的长河,从远古走来,向未来走去。
从古中国走来,向世界走去。
2013年12月4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通过,中国珠算跨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殿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介绍中国珠算:“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称珠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当之无愧!说中国珠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此言不虚!今天我们弘扬珠算,歌颂珠算,此举不凡!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纵目世界民族之林,有些国家的历史比我们长得多,如古埃及、古巴比伦,但是这些国家的古代文明都在历史长河里中断,没能延续下来。
只有中国文明是唯一一个从古到今,一直传承到现在没有中断的、独立的、强势的文明。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文明是这样的。
回首世界历史,岁月漫漫,多少个人类曾经的发明淘汰于历史尘湮。
仅就算盘来讲,曾经的古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的“沙沟算盘”、罗马的青铜沟算盘、15世纪后西欧的线算盘、16世纪前后俄国的十珠算盘……都因相对落后而难以胜出“物竞天择”,相继被淘汰于历史长河而不复存在。
唯有中国珠算以其结构简单、功能神奇,以其独特的科学性、合理性,生机勃勃的生存、发展,历时近两千载盛而不衰。
感于此,不由击节而歌。
“看环球,多少文化,湮没尘蒙。
忆罗马帝国,横扫欧亚;两河文化,文字楔形……俱往矣,数精深博大,华夏文明。
研究和实践证明,珠算是“从远古走来,向未来走去”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那么,珠算是怎样从远古走来的呢?让我们拉近历史的长镜头,简要回溯中国珠算的历史:远古文明·珠算的源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从物象和数开始的。
珠算故事经典

毛泽东巧用算盘谚语1958年4月19日,毛泽东主席在广州“小岛”召见卫生部副部长朱链。
在谈话中,朱链说:、‘在中医工作方面过去是定盘珠,现在基本不同了,是算盘珠了。
“朱链的话说得很有趣,毛主席好奇了:“什么叫定盘珠、算盘珠?”朱链说:“定盘珠是你拨它也不动,算盘珠是不拨不动,一拨就动。
卫生部的工作很繁重,但有些工作显得很被动。
”毛主席笑了,他用右手比划着拨算盘的样子说:“对了,卫生部工作有些被动,他们连除四害也信心不足……算盘珠不拨不动,一拨就动。
很好,我们大家都来拨。
”周恩来指示:不要把算盘丢掉!1972年10月14日下午5时30分至9时10分,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会见了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和夫人。
在交谈中,周总理询问到美国使用计算机的情况时,李博士首先回答了有关问话,之后又提到:“我们中国的祖先,很早就创造了最好的计算机,就是到现在还在全国通用的算盘。
”周总理对李博士的回答,感慨良久,向在座的中央有关同志说出了珠算界奉为经典的名言:“要告诉下边,不要把算盘丢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险!”他的关于“不要把算盘丢掉”的指示,从此成为激励和鼓舞中国珠算界积极开拓和发展珠算事业的巨大动力。
陈云打算盘1976年11月的一天上午十时左右,陈云同志来到杭州玉泉公园参观展览,当他走到玉泉公园鱼池旁的大厅时,看到一位会计正在打算盘算帐,他走过去和蔼地要求会计让他来试试。
陈云同志坐下来,兴致勃勃地拨动算珠,的的嗒嗒地打起算盘来,指法娴熟。
新华社记者岳湖同志抓住机会,拍摄到一张珍贵的照片。
陈云笑盈盈地打算盘的照片,不但生动地表明了他对算盘的肯定和珍爱,而且深刻地表明他对发展珠算事业寄予殷切的期望。
1982年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同志见到此照片,一时诗兴大发,挥笔作诗一首:“唯实是求,珠落还起。
加减乘除,反复对比。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老谋深算,国之所倚。
”诗句既是对陈云同志为国理财业绩的赞誉,同时也是对我国珠算工作者的勉励和鼓舞,尤其是“唯实是求”四字警句,更成为一切财务工作者的座右铭。
珠算发展历史

珠算发展历史哎呀,说起珠算这事儿,我可是有太多话要说了。
珠算啊,那可是咱们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我这人吧,平时就喜欢看点儿历史书,这不,最近一口气把珠算的发展历史给看完了,真是感慨万千。
珠算的起源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商朝。
那时候,人们用小石子或者贝壳来计数,后来慢慢发展成了算盘。
算盘这东西,别看它简单,可真是厉害得很。
我记得小时候,我爷爷就特别喜欢用算盘,他那双手在算盘上飞快地拨动,噼里啪啦的,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爷爷常说:“这算盘啊,可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比那些电子计算器强多了!”我当时听了,心里特别佩服,觉得这算盘真是神奇。
到了汉朝,珠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那时候,人们开始用竹子或者木头制作算盘,算盘的形状也逐渐固定下来,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样子。
汉朝的数学家们,比如刘徽、张衡,都对珠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徽写了一本《九章算术》,里面详细介绍了珠算的各种算法,可以说是珠算的“教科书”。
张衡则发明了地动仪,虽然跟珠算没啥直接关系,但他那颗聪明的大脑,肯定也对珠算的发展有所启发。
到了唐朝,珠算达到了一个高峰。
那时候,珠算成了官方考试的科目,很多读书人都得学珠算。
我记得书上说,唐朝有个叫李淳风的数学家,他特别擅长珠算,算得又快又准,简直是个“人肉计算器”。
李淳风还写了一本《算经十书》,里面详细介绍了珠算的各种技巧,可以说是珠算的“宝典”。
我看了这本书,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这李淳风真是太厉害了。
宋朝的时候,珠算又有了新的发展。
那时候,人们开始用铜或者铁制作算盘,算盘的材质更加坚固耐用。
宋朝的数学家们,比如沈括、秦九韶,都对珠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括写了一本《梦溪笔谈》,里面详细介绍了珠算的各种算法,可以说是珠算的“百科全书”。
秦九韶则发明了一种新的珠算方法,叫“秦九韶算法”,据说算得特别快,简直是个“珠算神器”。
我看了这些书,真是感慨万千,觉得咱们老祖宗真是太聪明了。
珠心算“功臣”陈子镜

珠心算“功臣”——陈子镜珠心算“功臣”——陈子镜一1980年,亦即济南首届全国珠算技术大赛的前一年。
为了来年赛场夺魁,这一年中,全国各地各路珠算英豪纷纷集结于地市、省府,秣马砺兵,强化训练。
各个训练场地,青年选手,英姿勃发,士气高涨;领队教练,出手凌厉,各展奇才…。
此时的中珠协《工作简报》,不失时机地将各地练兵盛况通报全国,一期、一期…不啻一通一通的助威战鼓。
就在这一年中,在黄河三门峡北岸一个叫做平陆的山区小县里,有一个为珠界目光、中珠协《工作简报》所忽略的“珠算小班儿”,正悄悄地进行着特殊训练。
在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平淡得像晚清私塾、像乡村儿戏般的“小班儿”。
它,只有几名业余小学生,“小”得让人不屑一顾;它,“学堂”是教师自家的一间小土屋儿,“土”得几乎掉渣儿。
土屋儿的火炕、窗台、炕沿上拥挤着十岁左右的小娃娃们;土墙上悬挂着教学大算盘,“教练”是一位年近花甲、貌似老农的老师……当时有谁晓得,这个“小班儿”的老教练正在用他的“秘密武器”培训着中国第一批儿童珠算小选手?又有谁晓得,这个“小班儿”的娃娃们,就是以后掀起波澜壮阔新珠潮的弄潮儿?而这个“秘密武器”,就是一、二十年后被中国和世界称作“儿童启智的金钥匙”——珠心算!珠心算,即珠算式心算。
如今,它风行全国、远播海外,早已经使人们对它不再陌生。
但是,它经历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在“三算结合”中孕育;经历了80年代初的生成运用、80年代中的全国推广和80年代后的规模发展;它从90年代的飞跃提高,使中国珠算超过世界最高水平;到进入21世纪,珠算升华成珠心算科学,获得世界范围的普遍认识,成为中国珠算划时代的转折,被世人称作“开发人类大脑潜能的新科学”。
珠心算,是在中国珠算界人士多年“接力”式研究和实验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当人们回首珠心算发展过程时,都会闪回那振奋人心的一幕一幕:山西十岁小选手的屡屡珠擂夺魁;央视《神州风采》那珠心算表演的惊人风采;在大洋彼岸纽约进行珠心算表演的中国浙江少年引起全美的轰动;解放军小选手的珠心算以300秒计算7200个数码的速度,创下24个数码/秒——这一用现代生理学尚解释不了的神速现象;世珠联组织的第一届珠心算比赛,中国队黑龙江儿童选手获世界冠军;另一名6岁的黑龙江娃娃,120道乘算题算完,只用了2分5秒!……一幕幕场景,令人振奋,难以忘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算的传奇事儿
算盘虽小,却在国家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演绎出了一幕幕伟大的传奇历史。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当时中国只有一台计算机,全国有很多重要部门要用。
为了成万上亿个数据,科学家们经常用算盘算到深夜,从而创造了世界上伟大的奇迹。
我们都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么,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长征是在当时条件非常艰辛的情况下进行的: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头顶有敌机的轰炸,大小战斗不断,几乎每天就打一仗,部队的行军路线迂回曲折,经常改变,因此,是不能按照地图的标识来计算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的。
当时红一方面军的几名干部在长征途中记了日记,内容包括气候怎样、走到哪里、走了多少路、打了几仗、伤亡多少、消耗了多少弹药等。
长征结束后,根据这些日记,用算盘算出长征的路程。
1959年,中国独立走上了研发核潜艇的道路,成千上万个数据就是用算盘、计算尺一个个算出来的。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试航,1974年8月1日,第一艘核动力潜艇正式使用。
我国在设计、制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当时解决大量复杂数学运算难题的有力工具,也是中国古老的算盘。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当时解决大量数学运算难题的有力工具,也是中国古老的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