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酯类单体的物理性质
丙烯酸树脂的组成

丙烯酸树脂的组成1. 引言丙烯酸树脂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树脂,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由丙烯酸单体聚合而成,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用于涂料、粘合剂、塑料、纺织品、油墨等行业。
本文将详细介绍丙烯酸树脂的组成及其相关特性和应用。
2. 丙烯酸单体丙烯酸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它是由丙烯烷经氧化反应得到的。
丙烯酸是一种具有双键的饱和羧酸,其化学式为C3H4O2。
丙烯酸单体是合成丙烯酸树脂的关键原料。
3. 聚合反应丙烯酸树脂是通过丙烯酸单体的聚合反应制得的。
聚合反应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包括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等。
其中,自由基聚合是最常用的方法。
在自由基聚合中,丙烯酸单体首先与引发剂反应生成自由基。
然后,自由基与丙烯酸单体发生加成反应,形成长链聚合物。
聚合反应可以在溶液中进行,也可以在悬浮液或乳液中进行。
聚合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引发剂种类和用量等。
4. 共聚物为了改善丙烯酸树脂的性能,常常将丙烯酸与其他单体进行共聚。
共聚物可以通过改变共聚单体的种类和比例来调节树脂的性能。
常用的共聚单体包括甲基丙烯酸甲酯、乙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等。
共聚物的引入可以改善丙烯酸树脂的耐候性、耐化学品性、热稳定性等。
此外,共聚物还可以调节树脂的粘度、硬度、柔韧性等物理性质。
5. 功能性单体为了赋予丙烯酸树脂特殊的功能,常常将功能性单体引入聚合反应中。
功能性单体可以通过与丙烯酸单体发生共聚反应,将特殊的性能引入树脂中。
常用的功能性单体包括羧酸单体、醇单体、酰胺单体等。
羧酸单体可以使树脂具有较好的粘接性能;醇单体可以使树脂具有良好的溶解性;酰胺单体可以使树脂具有较好的耐磨性。
功能性单体的引入可以改善丙烯酸树脂的性能,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
6. 交联剂为了提高丙烯酸树脂的耐热性和耐溶剂性,常常需要引入交联剂进行交联反应。
交联剂可以与丙烯酸树脂中的双键发生反应,形成3D网络结构,从而提高树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丙烯酸酯类单体的物理性质

丙烯酸甲酯MA
86
5
橡胶、医药、皮革、造纸、粘合剂
健康危害:高浓度接触,引起流涎、眼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长期接触可致皮肤损害,亦可致肺、肝、皮肤病变。
8
丙烯酸乙酯EA
100
100
涂料、粘合剂、助剂
健康危害:对呼吸道有刺激性,高浓度吸入引起肺水肿。有麻醉作用。眼直接接触可致灼伤。对皮肤有明显的刺激和致敏作用。
燃爆危险:该品易燃,具刺激性,具致敏性。[1]
-22
丙烯酸正丁酯(n-BA)
128
147
有机合成中间体
低毒,轻度刺激性
-55
丙烯酸异丁酯(i-BA)
128
62()
有机合成中间体
健康危害: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中毒表现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
96()
辐射固化体系中的稀释剂和胶黏剂
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
26
苯乙烯
104
聚苯乙烯、合成橡胶
健康危害: 对眼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刺激和麻醉作用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为可疑致癌物,具刺激性。
100
丙烯腈
53
健康危害:该品在体内析出氰根,抑制呼吸酶;对呼吸中枢有直接麻醉作用。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危险:该品易燃,高毒,为可疑致癌物。[1]
125
醋酸乙烯酯
86
聚乙烯醇、涂料、粘合剂
健康危害:本品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长时间接触有麻醉作用
30
丙烯酰胺
71
丙烯酸正丁酯与丙烯酸丁酯的区别

丙烯酸正丁酯与丙烯酸丁酯的区别
摘要:
1.丙烯酸正丁酯与丙烯酸丁酯的定义与结构差异
2.物理性质的区别
3.化学性质的区别
4.应用领域的差异
5.总结:两者之间的关系与重要性
正文:
丙烯酸正丁酯与丙烯酸丁酯,这两种化合物仅一字之差,但在结构、性质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却存在显著差异。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两者之间的不同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它们。
首先,我们从定义和结构差异入手。
丙烯酸正丁酯,简称ABS,是一种聚合物,由丙烯酸丁酯单体经过聚合反应而成。
而丙烯酸丁酯则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4H6O2,结构中含有一个丙烯酸基和一个丁基。
接下来是物理性质的区别。
丙烯酸正丁酯通常呈白色固体,具有一定的韧性,易加工成各种形状。
丙烯酸丁酯则为无色液体,易挥发,沸点较低。
这两者在密度、硬度、透明度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化学性质方面,丙烯酸正丁酯和丙烯酸丁酯的耐热性、耐腐蚀性、抗氧化性等均有所不同。
丙烯酸正丁酯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而丙烯酸丁酯则较为敏感,容易受热、酸、碱等环境因素影响。
此外,两者在应用领域也存在明显差异。
丙烯酸正丁酯广泛应用于塑料、
橡胶、涂料等行业,具有优良的耐磨、耐候、抗老化性能。
而丙烯酸丁酯主要用于制备涂料、油墨、粘合剂等,具有较好的附着力、渗透性和耐光性。
总结一下,丙烯酸正丁酯与丙烯酸丁酯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尽管它们只有一字之差,但性质和应用领域的不同使得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各自的优势。
聚丙烯酸酯

聚丙烯酸酯以丙烯酸酯类为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
R、R'为取代基,取代基不同,聚合物性质也不同。
丙烯酸酯在光、热及引发剂作用下非常容易聚合。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聚丙烯酸酯∙外文名称polyacrylate∙性状无色或微黄色透明粘稠液体∙毒性无毒性质应用:聚丙烯酸酯易溶于丙酮、乙酸乙酯、苯及二氯乙烷,而不溶于水。
由于其高分子链的柔顺性,它们的玻璃化温度(T g)较低,并随酯基的碳原子数及其支化情况而异,当碳原子数为8时最低。
在相同碳原子数的酯基中,支化者玻璃化温度较高(见表)。
玻璃化温度聚丙烯酸酯能形成光泽好而耐水的膜,粘合牢固,不易剥落,在室温下柔韧而有弹性,耐候性好,但抗拉强度不高。
可做高级装饰涂料。
聚丙烯酸酯有粘合性,可用作压敏性胶粘剂和热敏性胶粘剂。
由于它的耐老化性能好,粘结污染小,使用方便,其产量增加较快。
在纺织工业方面,聚丙烯酸酯可用于浆纱、印花和后整理,用它整理过的纺织品,挺括美观,手感好;它还可用作无纺布和植绒、植毛产品的粘合剂。
聚丙烯酸酯可用于鞣制皮革,可增加皮革的光泽、防水性和弹性。
类型:最简单的丙烯酸酯是丙烯酸甲酯,可由丙烯酸与甲醇酯化,或由氰乙醇与甲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反应而得。
它是具有异臭的液体,其沸点为80℃,密度为0.950克/厘米(25℃)。
聚丙烯酸甲酯PMA在室温下是完全没有粘性的物质,强韧,略具弹性,硬度中等,能形成可挠性膜,其断裂伸长约为750%。
聚丙烯酸乙酯较聚丙烯酸甲酯柔软,伸长率为1800%。
聚丙烯酸丁酯就更柔软,伸长率为2000%,并且在室温下具有很大的粘合性。
酯基有8个碳原子的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粘合性又大很多。
所以,用聚丙烯酸酯作胶粘剂时,多通过这些酯的共聚合来综合调节其弹性、粘合性和可挠性等。
丙烯酸酯与丙烯酸的失水甘油酯、羟烷基酯或丙烯酸等反应性单体的共聚物,经加热固化后可得到表面硬度高、耐污染性和光泽良好的涂膜。
丙烯酸甲酯与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烷等反应,可得到多官能性交联剂,可用于光敏涂料、光敏油墨和感光树脂印刷版等方面。
纯丙烯酸酯的低聚物对高分子性能的影响研究进展是什么

纯丙烯酸酯的低聚物对高分子性能的影响研究进展是什么纯丙烯酸酯的低聚物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高分子体系中的物质,其对高分子性能的影响备受关注。
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低聚物含量、分子量以及聚合度等因素都能够影响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表现。
本文旨在介绍纯丙烯酸酯低聚物对高分子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一、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种类和性质纯丙烯酸酯低聚物是由丙烯酸酯单体分子间的反应而形成的物质,由于其分子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领域。
一般而言,纯丙烯酸酯低聚物可分为两种类型:短链和长链,其分子量范围也存在差异。
短链纯丙烯酸酯低聚物主要是1-2个丙烯酸单体分子的缩合产物,一般分子量在200以下。
长链纯丙烯酸酯低聚物则是在高温或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其分子量在1000以上,与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相近。
此外,纯丙烯酸酯低聚物还可以根据其聚合度(DP)进行分类,聚合度越高则其含有的丙烯酸单体越多,反之亦然。
二、低聚物对高分子性能的影响1.流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流变性能是指其在剪切作用下表现出的物理特性。
研究表明,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加入会对高分子材料的流变性质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低聚物的分子量越高、聚合度越高,则其对高分子的剪切作用越强,会导致高分子材料的黏度增加、流动性降低。
2.热稳定性高分子材料的热稳定性是指其在高温下的稳定性能。
热稳定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指标,它与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性能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添加纯丙烯酸酯低聚物能够改善高分子材料的热稳定性。
这是由于低聚物分子中含有活性基团,能够与高分子链上的活性基团进行交联反应,从而提高高分子链的稳定性。
3.机械性能高分子材料的机械性能是指其承受外部应力的能力,例如强度、韧度、硬度等。
研究表明,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加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分子材料的机械性能。
这是由于低聚物能够与高分子材料中的大分子进行交联,从而加强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4.透明性透明性是高分子材料的重要性能之一,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光学等领域。
丙烯酸树脂

丙烯酸树脂类摘要:本文通过论述丙烯酸树脂药用辅料的分类、结构与性能;综述合成研究概况,展望了丙烯酸树脂药用辅料合成研究的发展方向。
药用辅料的丙烯酸树脂是一类由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及它们的酯如:甲酯、乙酯等)以本体(一种单体)聚合,或者与甲基丙烯酸(或它的酯如:甲酯、乙酯、二甲胺基乙酯等)以二种单体(二元)或以三种单体(三元)按一定比例共聚而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其合成反应可以用下列通式表示:R (或R 1或R 2或R 3 )+R 1(或R 2或R 3或R 4丙烯酸树脂R =丙烯酸 R 1 =甲基丙烯酸 R 2 = 丙烯酸酯类 R 3 = 甲基丙烯酸酯类 R 4 = 其它酯类 本体聚合:R=R 1=R 2=R 3 =R 4二元聚合:R 、R 1、R 2、R 3 、R 4中任意二种R 共聚 三元聚合:R 、R 1、R 2、R 3 、R 4中任意三种R 共聚该类化合物在体内不降解,安全无毒,由于其结构特点,可以使药物按预期设计或在胃或在肠溶出;并可以用于缓(控)释制剂(1)(2);更有可能以此类辅料将药物制成靶向制剂(3)(4)。
因此,在药剂中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试以“分类”、“结构与性能”、“合成研究概况”等三方面作一概述。
1 分类按制造原料(单体)分类本体聚合而形成 即自身聚合而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部分被中和的聚丙烯酸”(国际特品公司NP600、NP700、NP800)二元聚合而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丙烯酸树脂l (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丁酯35;65共聚物)、聚丙烯酸树脂Ⅱ(甲基丙烯酸和丙烯酸甲酯(1:1)共聚物)、聚丙烯酸树脂Ⅲ(甲基丙烯酸和丙烯酸甲酯(1:2)共聚物)、Eudragit(尤特奇)NE 30D (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2:1)共聚物)、尤特奇L 100—55(甲基丙烯酸和丙烯酸乙酯(1:1)共聚物)等等。
三元聚合而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丙烯酸树脂lV (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1:2:1)共聚物)、聚甲丙烯酸铵酯Ⅰ(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氯化三甲胺基乙酯(1:2:)共聚物)、聚甲丙烯酸铵酯Ⅱ(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氯化三甲胺基乙酯(1:2:)共聚物)、尤特奇FS 30D (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1:1:1)共聚物)等等。
丙烯酸酯和异氰酸酯反应机制

丙烯酸酯和异氰酸酯反应机制标题:丙烯酸酯和异氰酸酯反应机制的深入解析导言:丙烯酸酯和异氰酸酯反应机制在有机化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这一反应机制进行深入解析,从基础概念出发,从简到繁地介绍其反应过程,并提供对这一机制的观点和理解。
一、丙烯酸酯和异氰酸酯的介绍1. 丙烯酸酯的结构和性质1.1 丙烯酸酯的化学结构1.2 丙烯酸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 异氰酸酯的结构和性质2.1 异氰酸酯的化学结构2.2 异氰酸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二、丙烯酸酯和异氰酸酯反应机制的基础概念1. 亲核反应与亲电反应的理解2. 共轭体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 反应机理中的中间体和过渡态的角色三、丙烯酸酯和异氰酸酯反应机制的简单模型1. 根据机理的相似性,参考高登反应机制2. 介绍该简单模型的反应过程2.1 加成反应的进行2.2 消除反应的发生2.3 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体和过渡态四、丙烯酸酯和异氰酸酯反应机制的详细解析1. 实际反应的条件与影响因素1.1 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1.2 溶剂对反应性质的影响2. 反应机制的详细步骤2.1 亲核试剂的攻击2.2 中间体的生成与转化2.3 消除反应的进行3. 不同基团对反应机制的影响五、丙烯酸酯和异氰酸酯反应机制的观点与理解1. 反应机制的灵活性与多样性2. 反应过程中的副产物与副反应3. 反应机制的应用领域与前景展望结论与总结:本文对丙烯酸酯和异氰酸酯反应机制进行了深入解析,在基础概念的引导下,从简到繁地介绍了该反应过程。
通过对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和具体反应步骤的讨论,我们对该反应机制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这项反应机制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 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丙烯酸酯和异氰酸酯反应的速率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能够提供反应参与物质的更高的动能,使它们更容易突破反应能垒,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
较低温度下,反应速率较慢,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产率。
丙烯酸丁酯 化学式

丙烯酸丁酯化学式
丙烯酸丁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其化学式为C7H12O2,由丙烯
酸和正丁醇反应合成得到。
本文将围绕有关丙烯酸丁酯的化学式,详
细介绍其合成过程、物理性质以及应用领域。
1. 合成过程
丙烯酸丁酯的合成过程为丙烯酸和正丁醇反应。
当丙烯酸和正丁
醇一起发生反应时,生成的丁醇丙酸酯会缩聚反应产生丙烯酸丁酯。
反应过程如下:
CH2=CHCOOH + C4H9OH \longrightarrow CH2=CHCOO(C4H9) +
H2O
2. 物理性质
丙烯酸丁酯为无色液体,具有水溶性较差的物理性质。
其密度为0.883g/cm³,沸点为145-146℃,相对分子质量为128.17g/mol。
3. 应用领域
丙烯酸丁酯的应用十分广泛。
首先,丙烯酸丁酯可以作为化学原
料用于生产各种有机化合物。
其次,丙烯酸丁酯还可以作为涂料、油
漆以及塑料等工业产品的添加剂,能够提高其耐久性和稳定性。
此外,丙烯酸丁酯还可以用于制备柔性粘合剂、树脂等。
总之,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丙烯酸丁酯在化学和工业领
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针对其合成过程和物理性质,人们能够更加深
入地了解其基本特征,使其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
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烯酰胺
71
熔点:84.5
1.122
215
用于酸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易燃,受高热分解放出腐蚀性气体,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危害,且可能致癌,对眼睛和皮肤亦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165
Veova10
190
193-230
0.883-0.888
1.439
0.5
-3
Veova9
184
185-200
0.870-0.9
68
1.4494
2.04
丙烯酸粉末涂料、乳胶涂料、纺织皮革整理剂、胶粘剂、医药
46
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
148
123
0.960
1.3920
交联剂,硅橡胶与金属粘接的良好促进剂。
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248
255
1.045
1.4295
粘合剂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燃爆危险:该品易燃,具刺激性,具致敏性。[1]
-22
丙烯酸正丁酯(n-BA)
128
147
0.894
1.416
0.15
有机合成中间体
低毒,轻度刺激性
-55
丙烯酸异丁酯(i-BA)
128
62(6.65kpa)
0.884
1.412
0.2
有机合成中间体
健康危害: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中毒表现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
中毒,可燃;加热分解释放刺激烟雾
-15
丙烯酸-2-羟基丙酯HPA
130
77(655pa)
1.057
1.445
∞
胶黏剂、涂料
-7
甲基丙烯酸MAA
86
163(凝固点:15)
1.015
1.4185
∞
涂料、绝缘材料、粘合剂
健康危害:本品对鼻、喉有刺激性;高浓度接触可能引起肺部改变。对皮肤有刺激性,可致灼伤。眼接触可致灼伤,造成永久性损害
16
丙烯酸月桂酯
240
129(3.8kpa)
0.881
1.4332
0.001
涂料、粘合剂、纺织整理剂
-17
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
184
213
0.880
1.4332
0.01
用于软性聚合物,在共聚物中起内增塑作用
-67
丙烯酸-2-羟基乙酯HEA
116
82(655pa)
1.138
1.427
∞
辐射固化体系的稀释剂和交联剂
1.077
1.451
∞
微毒
55
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2-HPMA
144.1
96(1.33kpa)
1.027
1.446
13.4
辐射固化体系中的稀释剂和胶黏剂
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
26
苯乙烯
104
145.2
0.901
1.5441
0.03
聚苯乙烯、合成橡胶
健康危害: 对眼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刺激和麻醉作用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为可疑致癌物,具刺激性
105
甲基丙烯酸乙酯
114
160
0.911
1.4115
0.08
酯类共聚物、粘合剂、涂料
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中毒表现有烧灼感、咳嗽、喘息、气短、喉炎、头痛、恶心和呕吐。可引起过敏反应。
65
甲基丙烯酸正丁酯n-BMA
142
163
0.889
1.4215
130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100
100
0.940
1.412
1.59
主要制作有机玻璃单体
健康危害:人对本品气味感觉阈浓度为85mg/m3 ,刺激作用阈浓度(暴露1分钟)为285mg/m3。中毒表现为乏力、恶心、反复呕吐、头痛、头晕、胸闷、伴有短暂的意识消失、中性白细胞增多症。慢性中毒:神经系统受损的综合症状占主要地位,个别可发生中毒性脑病。可引起轻度皮炎和结膜炎。接触时间长可致麻醉作用。
-17
丙烯酸仲丁酯
128
131
0.887
1.4110
0.21
-6
丙烯酸叔丁酯
128
120
0.879
1.4080
0.15
纸张涂饰剂、丙烯酸树脂
55
丙烯酸正丙酯PA
114
114
0.904
1.410
1.5
-25
丙烯酸环己酯CHA
154
75(1.46kpa)
0.9766
1.460
丙烯酸乳液聚合物、丙烯酸树脂
106
丙烯酸甲酯MA
86
80.5
0.9574
1.401
5
橡胶、医药、皮革、造纸、粘合剂
健康危害:高浓度接触,引起流涎、眼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长期接触可致皮肤损害,亦可致肺、肝、皮肤病变。
8
丙烯酸乙酯EA
100
100
0.917
1.404
1.5
涂料、粘合剂、助剂
健康危害:对呼吸道有刺激性,高浓度吸入引起肺水肿。有麻醉作用。眼直接接触可致灼伤。对皮肤有明显的刺激和致敏作用。
0.04
改性有机玻璃、透明胶片、涂料溶剂
健康危害: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中毒表现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
27
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MA
198
101(6.65kpa)
0.884
1.4398
0.14
急性毒性
-10
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
168
107
1.181
1.359
0.04
涂料
82
N-羟甲基丙烯酰胺
101
熔点:74-75
1.10
∞
可作交联剂,广泛用于纤维的改性树脂、塑料粘合剂
153
N-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
157
125
0.96
0.001
二乙烯基苯
130.18
199.5
0.93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
142
189
1.073
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IBOMA
222
120
0.976-0.996
1.477
0.15
155
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
254
160(0.938kpa)
0.872
1.440
0.09
纸张涂饰剂、胶黏剂、处理剂
低毒,轻度刺激。易燃; 火场排放辛辣刺激烟雾
-65
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2-HEMA
130
95(1.33kpa)
100
。
丙烯腈
53
77.4-79
0.806
1.38887.35健危害:该品在体内析出氰根,抑制呼吸酶;对呼吸中枢有直接麻醉作用。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危险:该品易燃,高毒,为可疑致癌物。[1]
125
醋酸乙烯酯
86
72.5
0.9342
1.3952
2.5
聚乙烯醇、涂料、粘合剂
健康危害:本品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长时间接触有麻醉作用
丙烯酸酯类单体的性质
单体名称
分子量
沸点/℃
相对密度(d25)
折射率(nD25)
溶解度(25℃)/(份/100份水)
用途
健康危害
玻璃化温度/℃
丙烯酸AA
72
141.6(凝固点:13)
1.051
1.4185
∞
涂料、塑料、纺织、皮革、造纸、建材
健康危害:该品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
燃爆危险:该品易燃,具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