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巷》教学看课堂提问的艺术
《雨巷》课堂教案设计

《雨巷》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雨巷》,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雨巷》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戴望舒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雨巷》诗歌内容的理解。
2. 《雨巷》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3. 创作实践:学生创作诗歌,分享并评价。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雨巷》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雨巷》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雨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诗歌内容讲解(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
2. 解释诗歌中的一些难点词汇和表达。
三、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等。
2.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四、分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诗歌。
2. 讨论诗歌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等。
五、创作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首以“雨巷”为主题的诗歌。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交流。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推荐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诗歌,拓展文学视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雨巷》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创作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现了自己的创作才华。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
2. 分析《雨巷》中所运用的象征、意象等诗歌技巧。
3.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4.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 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迷惘、感伤、孤独等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通过展示一些雨巷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诗歌的作者。
2. 新课呈现:
- 讲解戴望舒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
- 分析《雨巷》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丁香姑娘”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音乐性等。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总结: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4.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编辑《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雨巷》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教学内容:诗歌内容分析: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
诗歌形式分析:研究诗歌的结构、韵律、象征等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感氛围。
阅读和理解:分段阅读诗歌,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分析和欣赏: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创作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反思自己的阅读体验。
4.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情感体验: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氛围。
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创作能力: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雨巷》这首诗歌时,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理解,也注重了对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音乐,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情感氛围,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段阅读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通过分析和欣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形式和艺术特色,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反思中,我认为可以进一步拓展对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可以增加一些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创作来体验和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雨巷》的过程让我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和理解,也让我意识到诗歌的形式和艺术特色对学生阅读体验的重要性。
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雨巷》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传达的优美情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2)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1.4 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戴望舒及其作品《雨巷》。
(2)阅读: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基本情感和意境。
(3)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总结:教师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点。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反馈,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2 教学改进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3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表现雨巷题材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三、教学评价3.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雨巷》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象征意义和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计划第五章:诗歌创作与实践5.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5.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将情感和意境融入诗歌创作中。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创作实践法进行教学。
雨巷教案评析

雨巷教案评析教案标题:雨巷教案评析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诗歌《雨巷》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感受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艺术的欣赏。
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雨巷》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活动,展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雨巷的图片,并提问:“你们对于雨巷有什么感触?”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思考雨巷可能带给人们的情感和意象。
诗歌欣赏:1. 向学生介绍诗歌《雨巷》,并播放朗读录音。
2. 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调和节奏。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情感表达:1. 让学生选择一幅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其中的情感。
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描述,分享彼此的感受。
创作活动:1. 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段诗歌中的意象或情感进行创作。
2. 学生可以选择绘画、写作、舞蹈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创作。
3. 小组展示创作成果,并互相评价。
总结活动:1. 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案评析: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感受力。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表达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教案中的引入活动和情感表达环节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促进学生对于诗歌的深入理解。
创作活动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总结活动能够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能力。
整体而言,本教案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诗歌《雨巷》。
《雨巷》教案(教师用)

《雨巷》优秀教案(教师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巷》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欣赏和评价戴望舒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巷》。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戴望舒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巷》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3)欣赏戴望舒的诗歌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如何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戴望舒的诗歌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雨巷》,理解诗歌大意。
(2)结合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如“雨巷”、“丁香一样的女孩”等。
(2)分析象征手法,如“雨巷”象征人生困境,“丁香一样的女孩”象征希望等。
5.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欣赏戴望舒的其他诗歌,感受其风格特点。
(2)评价《雨巷》在戴望舒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课后作业1. 结合《雨巷》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戴望舒诗歌特色的小论文。
2. 选取一首戴望舒的其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
探讨《雨巷》的教学策略:从学生角度出发

作文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
而教学策略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学名篇的教学永远是备受重视的内容。
《雨巷》作为现代诗歌中的代表作品,常常被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这篇文章将从学生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使用多种教学策略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雨巷》。
一、以情感教学为出发点《雨巷》是一首表达了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现代诗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情感方面去理解和把握诗歌意境。
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解诗词的同时,播放相应的音乐,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语感联想活动,如中文里的“雨”这个字,能够让学生通过音、形、义的联想与拓展,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整首诗歌所表达的雨中的情感。
二、以阅读理解为核心内容在《雨巷》的教学中,阅读理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学生在阅读前,可以听一次朗读,让学生对整首诗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阅读中,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每个字的意义和情感所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理解或对某些情感内容的感悟;在阅读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诗歌的主旨、情感、形式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整首诗歌有更为准确和深刻的认识。
三、以积极体验为主要目标《雨巷》是一首充满浪漫、抒情、思乡情感的诗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验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并将学生的这种体验反映到自己的创作中。
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叙述文,描述一个与《雨巷》类似的记忆或经历,在撰写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感受自己身处内心深处的情感,将人生阅历的情感、意境与诗歌由触手可及的距离。
四、以多媒体教育为实现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育成为新时代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学生在学习中可以看到图片、听到声音、观看视频,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更为生动、形象和直观。
在《雨巷》的教学中,可以利用PPT、音乐和视频来辅助教学。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段有关雨的音乐,搭配首演讲获奖的诵读,让学生在欣赏音乐和诵读的同时,深入感受到雨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境。
《雨巷》“对话式”教学例谈

《雨巷》“对话式”教学例谈本文将以《雨巷》为例,浅谈在这篇文章中所体现的“对话”。
一、朗读感知,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多读几遍文学作品,自然对领悟作品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大有裨益。
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感情基调,有的热烈如火,有的清淡像河,有的昂扬似歌,也有的始终笼罩着浓浓的哀怨惆怅。
正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在朗读时注意情感的发展、节奏的停顿,就可以很好地与作品对话,体会作品了。
《雨巷》恰是一篇结着愁怨、忧郁的诗歌,因此,学生在朗读作品时应放慢语速,在重点突出的地方,应稍有停顿或重读,才能让本诗余韵悠长,耐人回味。
此外,边朗读边放飞想象,与作者、与作品、与“那个结着愁怨的姑娘”进行对话,为接下来的分析综合作好铺垫。
二、品味诗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主体,学生是主导,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所以,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民主的平等的位置,师生的对话应该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中。
教师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点拨总结等作用。
如果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片浩瀚的海洋,那么我将拾取一朵小小的浪花,看师生如何对话。
师:这首诗歌给你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生:它有种忧愁哀伤的基调。
师:的确,这首诗歌从头到尾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怨,所以你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生:忧怨、哀婉、沉闷……师:那么速度又是怎样的呢?生:缓慢。
师:对的,诗言志,歌咏言,声音是情感的外在体现。
如果要表达这种忧郁的感情,应该用缓慢的语速来读比较适宜……总之,师生对话应该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始终。
三、细细领悟,与文本意象对话《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论述;而西方现代文论认为意象是客观物象在经过创作者加工处理之后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如果学生能细细品味这些意象,与文本中的意象进行“深入对话”,去解读它们背后的“潜台词”,有助于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主旨。
1.雨巷雨,本就给人迷茫、潮湿、朦胧之感;巷:也是一种狭窄、冷暗、悠长的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雨巷》教学看课堂提问的艺术
作者:董艳艳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22期
课堂是一片人生的战场,“问”与“答”在这里不停地演绎。
“问”是“帅”的战旗,这一挥一舞中,透出的是敏锐、睿智、有序和俯瞰全局的气势;而“卒”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的厮杀拼搏,使教学在正确的调度下,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意气昂扬地取得最后的胜利。
老师不应该辜负一堂课上学生生命的投入,提问是一门艺术。
以《雨巷》的教学为例,谈一些体会。
一、由浅入深的原则
在浅读——整体感知这层中,最初设问:请大家诵读全诗,并自选一种事物把你对《雨巷》这首诗的感觉仿照这个句子写出来。
(仿句:《雨巷》是一支在冷风中摇曳的清荷,凄美动人。
)
反思:初来的远望毕竟只是陌生的初观,而不是回身的再读。
经过上课实践,发现此设计过难,学生仿写时要么找不到合适的事物,要么意思跟诗歌脱离,问题设计没有遵从学生认识由浅入深的规律。
修改后再设问:大家初读此诗有什么感觉?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
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内容,初步感知诗歌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用诗歌中的词语来概括,同时引导学生朗诵。
)
二、细致入微的原则
在品读——品味意象、语言中,最初设问:诗人戴望舒心中的愁怨哀伤主要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反思: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细节”的品咂,语言是语文的精魂,是美的凝聚。
修改后再设问:在学生对最初设问回答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提出如下问题:问题1,篱墙:“篱墙”这个意象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问题2,雨巷:“巷”用“雨”来修饰会有什么效果呢?“悠长悠长”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寂寥”一词写出小巷什么特点?问题3,姑娘: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菊花等意象?“太息一般的眼光”为什么用“太息”来写姑娘的“眼光”呢?(学生诵读。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为什么说姑娘“像梦一般的”呢?(学生诵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为什么要重复?(复沓,学生诵读。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消、散、消散”的使用有什么区别?(学生诵读。
)
三、找到恰当的提问角度
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要有探究性,提问的角度要恰当。
老师问:“诗中如果是撑着‘现代伞’为什么不行?”此问题研究价值不大,改为“‘油纸伞’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才是帮助学生分析意象,理解情感,体会意境的切入口,才有“咬嚼”的必要。
比如,有教师提问:“诗人眼里的姑娘为什么是哀怨的呢?”学生从全文中看不出任何的端倪,只好胡猜一通,这就使问题失去了意义。
不是来自文本的分析,都是无谓的劳作。
若将之改为:“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忧伤的姑娘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要从诗歌里找原因,找依据,就要了解诗人的追求和处境等,这才是教学中研究的目的。
四、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性
在深读——品主题的时候,最初设问:《油纸伞下的羞涩》中这样吟唱:“你为什么愁苦,寂寞,又凄凉?|是失恋了吗?|是朋友的妹妹无奈的勉强吗?|是失望了吗?|是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迷茫?是寂寞了吗?|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感伤吗?”经过对诗歌的品味,你同意哪种看法?
反思:忽然蹦出一首诗,让学生谈论自己同意作者哪个观点,而不是经过学生的思考品味,从诗歌的意象和背景感悟品析出来,打断了学生整堂课的思路。
修改后再设问:(课前提供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和代表作)承接意象的研读,问:氤氲着烟雨的江南,悠长寂寥的雨巷中,那位结着丁香一样愁怨彷徨着最终飘过的姑娘到底是谁?诗人到底是为何想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呢?(各抒己见。
)
教师的“问”是引领,是导向,是胜败的关键。
问得巧妙,问得清晰,问得自然亲切,问得不事雕琢,问得深浅合适,问得角度恰当,问得顺畅不破碎,问得幽默,问得厚实,学生才能答得有兴致,答得积极投入,答得有灵性,答得有深度。
才能使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