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层合板与铝合金连接件的CAE分析

合集下载

一种用于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的铆钉及其摩擦塞铆焊方法.pdf

一种用于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的铆钉及其摩擦塞铆焊方法.pdf

一种用于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的铆钉及其摩擦塞铆焊方法,涉及金属与复合材料连接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
预处理:对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去除油污、杂质,以提高铆钉与材料间的粘附力;
定位与制孔:在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上分别确定连接位置并制孔;
铆钉安装:将铆钉插入孔中;
摩擦塞铆焊:通过铆钉杆部的摩擦塞与孔壁的摩擦力,使铆钉在孔内产生形变并填满孔径,同时将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在一起。

本发明实现了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可靠连接,提高了材料的承载能力,同时避免了传统焊接工艺对复合材料的损伤。

一种用于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的铆钉及其摩擦塞铆焊方法

一种用于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的铆钉及其摩擦塞铆焊方法

一种用于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的铆钉及其摩擦塞铆焊方法目录1. 引言1.1 背景和意义1.2 结构概述1.3 目的2. 铝合金与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的挑战2.1 材料特性对连接性能的影响2.2 传统连接方法存在的问题2.3 铆钉与摩擦塞铆焊技术的应用前景3. 铆钉在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中的优势3.1 铆钉的结构和特点说明3.2 铝合金材料与铆钉的力学性能研究3.3 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铆钉的界面特性研究4. 摩擦塞铆焊方法在材料连接中的应用研究4.1 摩擦塞铆焊原理及工艺流程介绍4.2 材料界面微观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4.3 摩擦塞铆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5. 实验验证与应用案例分析5.1 材料连接实验设计与参数设置5.2 连接性能测试与评价方法5.3 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的应用案例分析6. 结论6.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6.2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展望1. 引言1.1 背景和意义随着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其他工程领域的迅猛发展,对于轻量化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

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因其重量轻、强度高和耐腐蚀等优良性能而成为了这些领域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

然而,由于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本身具有相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它们之间的连接变得尤为困难。

传统的连接方法如焊接、螺栓连接等存在着许多问题。

焊接会引起材料局部变形与残余应力集中,对于碳纤维复合材料还可能导致热损伤。

螺栓连接则会产生额外的重量负担以及加工过程中对材料表面的损伤。

因此,开发一种适用于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的新方法势在必行。

铆钉及其摩擦塞铆焊技术作为近年来兴起并得到广泛关注的连接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重量轻等优点,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解决方案。

本文旨在研究铆钉及其摩擦塞铆焊方法在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中的应用,并对其优势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实验验证和案例分析,探索该连接方法的适用性与可行性,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碳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的界面微观结构

碳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的界面微观结构

碳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的界面微观结构
碳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是由铝基体与碳纤维层层组装而成的材料,拥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化工及汽车工业等领域。

其成功应用的关键瓶颈之一就是确定碳纤维和铝基体之间界面结构,了解界面微观结构,从而深入了解界面特性。

一般情况下,碳纤维和铝基体之间的界面结构主要包括:碳纤维表面的平整度、铝基体表面的清洁度、碳纤维和铝基体表面的强度、碳纤维与铝基体的刚度和弹性模量、以及界面接触微观结构等。

考察碳纤维和铝基体之间界面微观结构的研究主要依赖于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技术,采用这些技术可以确定聚合物/金属界面的化学组成、界面结构、界面分布状态和界面结合强度等物理指标。

X射线衍射可以直接用于定量学的结构性研究,可以提供有关界面粗糙度,界面膜层厚度、碳纤维和金属之间杂质聚集以及金属表面形貌等方面的关键参数。

SEM可以用于界面形貌图却,以及表面摩擦、应力和本构参数的分析。

另外,AFM可以用于表面粗糙度测量以及三维界面观察,它还可以很好地探索金属表面化学形态和力学特性间的联系。

通过以上技术,可以对碳纤维和铝基体之间的界面微观结构进行综合研究,可以解释其界面特性及加工参数的工艺可控性,从而提高碳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的抗疲劳性能。

碳纤维增强铝合金层合板的残余热应力分析

碳纤维增强铝合金层合板的残余热应力分析

料则比铝合金更轻、更强.而且具有低 的膨胀系 数和 良好 的疲劳性能 ,不过其耐 环境能力较差 , 压缩强度和可加工性也不如铝合金。采用交 替铺 层 ,把铝金板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成纤维增强
t e F P a d au n m l y S v rlmeh d r n e t a e o d t r n h h r a e i u l we n C R n l mi u al . e e a t o s a e iv s g td t ee mi e t e te o i m lr s a d s e s i F / 1 lmi ae n i ee tt mp r t r rf e r n e t ae o r d c h cu l r t s C RP A a n ts a d d f r n e e au e p o l s a e i v si td t e u e t e a t a n f i g b n ig tmp r t r f C RP a d AL ly r , s c e t e a e i u l s e s i d tr i e y t e o d n e e a u e o F n a e s i e t h r lr sd a t s s e e n d b h n h m r m d f r n e b t e n a t a o d n e ea u e a d ro tmp r tr . i e e c ew e cu lb n i g tmp r t r n o m e ea u e
K e r s c mp st t r l C R / a n t s t e a e i u ls e s y wo d : o o i mae i ; F P AI mi ae ; h r lr s a t s e a l m d r

碳纤维增强铝合金层合板的残余热应力分析

碳纤维增强铝合金层合板的残余热应力分析

本文中屈服点定义为拉伸曲线上屈服处前后线性
部分延长线的交点 ( 见图 3) 。图 3 示出铝合金的
拉伸曲线, 屈服应变 !y, a 为 0 46% 。
图 4 厂家推荐 的固化温度曲线图
本文中先将 CARALL 加热到 110 或 127 , 然后快速降到室温, 让树脂在较低温度先部分固 化, 放置 24 h 后再加热到 110 或 127 充分固 化 (见图 5)。由于树脂在第一次加热的时候已在 室温至 110 之间发生部 分固化 [ 6] , 则树脂的实 际固化温度应该在 25 到 110 之间 [ 7] 。高压罐 中的气压一律为 0 3 MP a。
第 28卷 第 5期 2008年 10月
文章编号: 1673- 4599 ( 2008) 05- 0022- 05
飞机设计 A IRCRA FT D ESIG N
Vo l 28 N o 5 O ct 2008
碳纤维增强铝合金层合板的残余热应力分析
薛 佳 1, 汪文学2, 徐元铭 1, 彭兴林1
( 1. 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 2. 九州大学 应用力学研究所, 日本福冈 816- 8580)
24
飞机设计
第 28卷
由于铝合金是 CARALL 所使用的材料中唯一 有屈服特性的材料, 所以 CARALL 拉伸曲线中体 现出来的屈服特性必定是由铝合金决定的。 CAR ALL 中的铝合金薄板在固化后产生了一定的残余 热应变, 所以 CARALL 的屈服点和单纯铝合金的 屈服点会存在一点偏移, 而这两种材料屈服点位 移的差 值 正 是 CARALL 中 铝 合 金 的 残 余 热 应 变 [ 5] 。屈服点的偏差见图 2。
CARALL 的残余热应力主要是在碳纤维复合 材料固化的时候形成的, 残余热应力的大小取决

碳纤维和铝合金

碳纤维和铝合金

碳纤维和铝合金碳纤维和铝合金是两种常见的材料,它们在工业、航空、汽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碳纤维是一种高强度、高模量的材料,具有轻质、耐腐蚀、耐高温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体育器材等领域。

铝合金是一种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建筑等领域。

碳纤维和铝合金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应用领域。

碳纤维具有轻质、高强度、高模量、耐腐蚀、耐高温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体育器材等领域。

碳纤维制品轻盈、坚固,可以减轻重量,提高速度和效率。

碳纤维还可以制成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体育器材等领域。

铝合金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建筑等领域。

铝合金制品轻盈、坚固,可以减轻重量,提高速度和效率。

铝合金还可以制成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建筑等领域。

碳纤维和铝合金的应用领域有很大的重叠,例如航空、汽车等领域。

在航空领域,碳纤维和铝合金都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的制造中。

碳纤维可以制成飞机的机身、翼面等部件,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可以减轻飞机的重量,提高飞行效率。

铝合金可以制成飞机的结构件、连接件等部件,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可以提高飞机的结构强度和耐久性。

在汽车领域,碳纤维和铝合金也都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制造中。

碳纤维可以制成汽车的车身、底盘等部件,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可以减轻汽车的重量,提高燃油效率。

铝合金可以制成汽车的发动机、悬挂系统等部件,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可以提高汽车的动力性能和操控性能。

碳纤维和铝合金都是重要的材料,它们在工业、航空、汽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碳纤维具有轻质、高强度、高模量、耐腐蚀、耐高温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体育器材等领域。

铝合金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建筑等领域。

碳纤维和铝合金的应用领域有很大的重叠,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工业、航空、汽车等领域的发展。

处理铝合金与碳纤维板材粘接工艺性能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处理铝合金与碳纤维板材粘接工艺性能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处理铝合金与碳纤维板材粘接工艺性能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摘要随着新型轻质材料在汽车、飞机和轮船等结构轻量化中的应用,采用传统连接方式无法满足金属和非金属的连接要求。

胶接技术除具有良好的连接性能,且具有耐疲劳、耐电位腐蚀、能防腐以及优异密封性能等优点,因此将胶接技术用于异质材料粘接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以铝合金和CFRP粘接件为研究对象,对粘接工艺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对粘接工艺中的粘接体表面处理、固化工艺、胶瘤等参数进行实验研究,采用砂纸粗化铝合金表面,能够起到增加粘接面积和机械锁固的作用,但胶粘剂浸润效果较差,造成接头粘接强度降低;确定最佳的固化温度和时间,并对溢胶对粘接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固化工艺对胶层转化起到重要作用,实验件胶层较薄,胶瘤的强化效果并不明显。

(2)利用内聚力有限元模拟光面及微沟槽表面铝合金与CFRP接头的粘接强度,微沟槽表面铝合金对接头起到粘接强化作用;沿搭接宽度方向沟槽胶层的应力分布相同,接头粘接强度随搭接宽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大;搭接长度对胶层整体应力影响明显,而对端部的影响效果较小,且随着搭接长度增加其比强度值降低,即剪切强度和搭接长度的比值减小;相比搭接长度,增加搭接宽度对接头进行强化更加有效。

(3)研究不同沟槽深度、宽度以及角度的表面微沟槽铝合金与CFRP接头粘接强度、粘接失效形貌,得出随着沟槽深度、宽度的增加,粘接体非自由端剥离应力和剪切应力及粘接强度得到提高;当沟槽角度由水平方向转到45°时,接头应力分布均匀且粘接强度最大;当沟槽角度达到90°时,接头应力局部集中明显且粘接强度最弱。

(4)研究表面带有微沟槽的铝合金用于Al/CFRP/Al三层板结构层间粘接强度和阻尼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微沟槽表面铝合金做层板基体能有效强化层间粘接强度和对层板阻尼性能无消极作用。

关键词:铝合金,碳纤维板材,微小沟槽,内聚力模型,胶接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Study on Adhesive BondingProcess of Aluminium Alloy Processed and CFRP PanelAbstractAs the lightweight materials in automotive, aircraft and ships, are widely used, the traditional connection methods have not meet the need of metal and non-metal connection. However, adhesive bonding technology not only has good connection performance, also with high resistance of fatigue, corrosion protection as well as good sealing. So the study on adhesive bonding technology will be a new research hotspot.The bonding process of Al/CFRP single-lap joint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nd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Using experiment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bonding process parameters, such as adherend surface treatment, curing process and adhesive fillet,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joint bonding strength decreased with sandpaper coarsening because aluminium alloy surface after treatment leading bad adhesive wetting condition. The best cur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were confirmed which is important for adhesive work. Adhesive fillet can strength adhesive joint, but if the adhesive is very thin, the reinforcement effect is not obvious.(2) According to the cohesive zone model to comparatively stud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CFRP joint with or without microgrooves on substrate. Verified that aluminium alloy surface with microgrooves can effectively strengthen bonding joint. Along lap width direction the groove adhesive stress has the similar status and bonding strength increase linearly with lap width increased. Lap length obviously affects the overall adhesive stress, however, the impact on the end is smaller. Bonding strength increases nonlinearly with lap length. Besides, increasing lap width rather than lap length to joint reinforcement is more effective.(3)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icrogroove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on aluminium alloy surface, including groove depth, width and angle, on adhesive joint stress distribution, joint bonding strength and joint fracture morph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as groove depth and width increase, the bonding strength, peel stress and axial stress will increase. For grooveangle, the joint with 45°groove on aluminium surface has the highest bonding strength and uniform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joint with 90°groove has the most weak bonding strength and local stress concentration is obvious.(4) To analyze the bonding strength and damping property of Al/CFRP/Al with micro/macro grooves on aluminium alloy surface by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micro/macro grooves on Al surface can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bonding strength and with no negative effect on damping performance.Keywords:Aluminium alloy,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Micro/Macro groove, Cohesive zone model, Adhesively bonded joint目录目录第1章绪论 (1)1.1 引言 (1)1.2 结构胶接技术研究现状 (2)1.2.1 胶接接头粘接性能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2)1.2.2 胶接接头应力解析模型研究 (4)1.2.3 胶接接头粘接体表面处理理论研究 (7)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9)1.4 本章小结 (10)第2章搭接件粘接过程工艺参数实验研究 (11)2.1 引言 (11)2.2 粘接工序关键工艺参数研究 (11)2.2.1 表面处理 (11)2.2.2 固化工艺 (15)2.2.3 端部胶瘤 (19)2.3 搭接模具及实验环境 (20)2.4 粘接实验流程建立及搭接件离散性分析 (21)2.4.1 粘接实验流程建立 (21)2.4.2 搭接件粘接强度离散性分析 (21)2.5 本章小结 (22)第3章胶接接头理论分析与有限元数值模拟 (23)3.1 引言 (23)3.2 胶接接头粘接强度和应力分析 (23)3.2.1 接头的受力形式 (23)3.2.2 接头的破坏形式 (24)3.3 胶接有限元理论基础 (24)3.3.1 胶层裂纹形式 (25)3.3.2 内聚力本构关系 (25)3.3.3 损伤起始准则 (26)3.3.4 损伤扩展准则 (27)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8)3.4.1 单元的选择 (28)3.4.2 材料模型的建立 (29)3.4.3 内聚力模型的建模方法 (30)3.4.4 边界条件的设定 (31)3.4.5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31)3.5 内聚力有限元模型实验验证 (32)3.6 光面及微沟槽表面铝合金与CFRP粘接性能对比分析 (33)3.6.1 胶层等效应力对比分析 (34)3.6.2 沟槽表面铝合金对应胶层的渐进损伤过程 (36)3.6.3 粘接体搭接区域应力分析 (37)3.6.4 单搭接接头粘接强度结果分析 (39)3.7 搭接宽度对单搭接接头粘接性能的影响 (41)3.7.1 搭接接头和胶层应力分析 (41)目录3.7.2 搭接接头粘接强度结果分析 (44)3.8 搭接长度对单搭接接头粘接性能的影响 (45)3.8.1 粘接体接头区域应力分析 (45)3.8.2 搭接接头粘接强度结果分析 (46)3.9 搭接宽度和长度对接头粘接强度的影响 (47)3.10 本章小结 (49)第4章沟槽形貌对Al/CFRP粘接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51)4.1 引言 (51)4.2 单搭接接头的制备及有限元仿真方案设计 (51)4.2.1 铝合金表面微沟槽的压印成形 (51)4.2.2 单搭接接头的制备 (52)4.2.3 拉伸剪切实验 (52)4.2.4 不同沟槽形貌特征仿真方案设计 (53)4.3 微沟槽深度对单搭接接头粘接性能的影响 (54)4.3.1 单搭接接头应力分析 (55)4.3.2 搭接区域铝合金和CFRP应力分析 (56)4.3.3 搭接接头粘接强度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57)4.3.4 搭接接头失效形貌特征分析 (60)4.4 微沟槽宽度对单搭接接头粘接性能的影响 (62)4.4.1 单搭接接头应力分析 (62)4.4.2 搭接区域铝合金和CFRP应力分析 (63)4.4.3 搭接接头粘接强度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64)4.4.4 搭接接头失效形貌特征分析 (67)4.5 微沟槽角度对单搭接接头粘接性能的影响 (69)4.5.1 单搭接接头应力分析 (69)4.5.2 胶层失效过程应力结果分析 (69)4.5.3 搭接接头粘接强度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71)4.5.4 搭接接头失效形貌特征分析 (73)4.6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粘接影响因素分析 (75)4.6.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75)4.6.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76)4.7 本章小结 (77)第5章微沟槽对Al/CFRP/Al层板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79)5.1 引言 (79)5.2 Al/CFRP/Al层板的制备 (79)5.2.1 铝合金表面微沟槽的辊轧成形 (79)5.2.2 层板的结构设计与制备 (80)5.3 微沟槽对Al/CFRP/Al层板层间粘接性能的影响 (80)5.3.1 拉伸剪切与三点弯曲实验 (80)5.3.2 层板拉伸剪切强度结果分析 (81)5.3.3 层板抵抗弯曲载荷结果分析 (82)5.4 微沟槽对Al/CFRP/Al层板阻尼性能的影响 (85)5.4.1 减振板检测试样的制备 (85)5.4.2 阻尼性能检测设备 (85)目录5.4.3 层板阻尼效果实验对比分析 (86)5.5 本章小结 (88)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89)参考文献 (91)致谢 (97)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 引言胶接技术是通过胶粘剂在被粘接体之间发生表面浸润凝固和形态转化等作用将粘接体牢固粘合在一起的连接技术[1]。

碳纤维复合材料cae模型的建立

碳纤维复合材料cae模型的建立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特点,这使得它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零部件时,需要对其进行结构分析,以保证其安全可靠性能。

而在这一过程中,CAE(计算机辅助工程)模型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CAE模型,一般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 材料特性的获取在建立CAE模型之前,首先需要获取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材料特性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弹性模量、泊松比、层间剪切模量、层内弯曲模量等,这些参数直接关系到模型分析的准确性。

2. 几何建模在建立CAE模型时,需要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几何形态进行建模。

这一部分工作包括对被分析物体的几何尺寸、形状进行建模,通常使用CAD软件进行建模。

3. 网格划分在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几何形态进行建模后,需要进行网格划分。

网格划分是将几何模型分割成有限数量的小单元,以便进行数值计算。

良好的网格划分可以保证模型分析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4. 材料属性的定义在建立CAE模型时,需要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各种材料属性进行定义,包括材料的线性或非线性特性,也包括材料的本构模型等。

5. 载荷及边界条件的应用在CAE模型中,需要对所分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上施加相应的载荷及边界条件,以模拟真实的工程应力情况。

在进行以上步骤后,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CAE模型,并可以进行相应的结构分析、优化设计等工作。

建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CAE模型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设计质量和性能。

只有建立了准确、可靠的CAE模型,才能保证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安全可靠性,促进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作为一种先进的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过程以及零部件的结构分析都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准确的模型来支持。

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模型的建立尤为重要,对于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关键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4
研究与探索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探讨与创新
中国设备工程 2019.03 (上)
1 研究背景
汽车轻量化技术能够提高汽车动力性能,减少能量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实现良好的经济及社会环保效益。

目前公司正在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整车重量相对较大,比能量和比功率仍然偏小,影响车辆续航里程。

轻量化技术则是提高续航能力的有效途径,因而新能源汽车对于轻量化技术要求更为迫切。

常见的轻量化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阵营。

金属材料主要包括高强钢、铝合金、镁合金等;非金属材料包括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等。

本研究选取金属材料铝合金和非金属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以下简称为碳纤维板)作为连接对象。

2 胶接件的测试及分析
胶接件测试是为了得到胶的性能参数以及其破坏过程参数。

分别做了铝合金与铝合金胶接,碳纤维板与碳纤维板胶接测试。

样件种类包括十字正交胶接样件、T 型胶接样件、三明治胶接样件,对应的测试类型均为拉伸测试。

铝合金原始样件图片及测试完成的样件图片如图
1。

图1 铝合金胶接样件,依次为十字正交、T 型胶接、三明治胶接
原始样件(上)及测试完成后样件(下)
两种材料胶接件的分析及对标过程一致,因此只介绍铝合金胶接件的分析及对标。

在CAE 软件中使用COS3D 单元来表示胶层,COS3D 单元可以用来预测胶层的剥离及剪切破坏,并能预测胶层破坏过程。

分析时首先要将铝合金及碳纤维板样件的测试及分析得到的样件材料参数带入胶接件CAE 分析中。

此外,由于最终的目的是将胶接数据用于铝合金及碳纤维板连接件的分析中,因此最终只取两种材料胶接性能较弱
碳纤维层合板与铝合金连接件的CAE 分析
孙亚轩,刘朝辉
(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118)
摘要:由于节能环保的需要,汽车轻量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碳纤维及铝合金是汽车轻量化中经常用到的材料,两者均有密度小、比强度和比刚度高的特点。

当两者同时使用时,必然涉及到连接问题,目前比较常规的连接方式是螺栓连接及胶接。

连接位置通常是结构薄弱点,因此通过对连接件的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分析,预测连接位置的结构强度,对产品的设计意义重大。

关键词:碳纤维;铝合金;连接;测试;CAE
中图分类号:TG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711(2019)03(上)-0204-02
的数据。

铝合金十字正交拉伸测试及分析得到的数据如下图2所示,其中横纵坐标分别为位移及力数值,灰色线为测试数据,红色线为CAE 软件分析得到的数据。

两种线在横坐标的差距主要是由于测试时样件不能完全固定所致。

但两种线最高点位置基本一致,从而代表分析得到的胶层破坏极限值是正确的。

铝合金T 型拉伸测试及分析得到的数据如下图3所示,其中横纵坐标分别为位移及力数值,灰色线为测试数据,红色线为CAE 软件分析得到的数据。

两种线在纵坐标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制备胶接样件时胶在边角的堆积所致,但两种线的
趋势基本一致,从而代表分析得到的胶层破坏过程是正确的。

图2 十字正交拉伸 图3 T 型拉伸测试
测试及分析数据 数据及分析数据
铝合金三明治剪切拉伸测试及分析。

由于该测试中几组数据比较分散,第3、5组样件是材料断裂,而非胶层破坏,因此最终只取了第1、2、4、6组数据进行对标。

从对比数
据可以看出,两种线略有差别,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

从而表明CAE 分析得到的胶层剪切破坏与实际测试的基本匹配。

碳纤维板胶接件的拉伸测试及分析过程与铝合金胶接件基本一致,通过以上的测试分析,最后得到的胶层破坏参数
表1 胶层破坏参数
金属-复材σ1Ⅰ10MPa G 1
0.007J/mm 2
σ1Ⅱ20MPa G Ⅱ
0.014J/mm 2
205
中国设备
工程
Engineer ing hina C P l ant
中国设备工程 2019.03 (上)电网因雷击、台风、短路、误操作、发电厂故障及其他外部、内部原因造成电网短时间供电系统电压突然下降或上升,且超出正常的电压偏差允许值,然后又返回到正常的电压水平,茂名电网发生波动最多的是电压的突然下降,俗称“晃电”或“电压暂降”。

而电网“晃电”造成的机泵停车,会导致连续生产流程发生紊乱、产品不合格、非计划停工等损失,石化行业由于工艺要求复杂,安全生产连续性强,对产品质量要求高,晃电造成停车后,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才能恢复正常生产,停工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较大,并浅谈AVC 在变频驱动电机上的应用
梁力
(茂名天源石化有限公司,广东 茂名 525000)
摘要:电网“晃电”会对化工装置安全稳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晃电造成化工装置变频电机停车的原因,提出了采用AVC(动态电压调节器)供电进行改造的具体措施。

以丙烯装置切粒机为例,经过生产运行实践的证明,采取这种技术改造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电压波动对装置连续性生产造成的影响,使变频电机在出现电网瞬间电压波动时仍能继续正常运行,保证了装置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晃电;变频电机;AVC(动态电压调节器);技术改造
中图分类号:TM7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711(2019)03(上)-0205-03
且可能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1 “晃电”扰动来源分析
近年来,中国电力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电网系统输电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的输配电网络架构。

此种架构型式有利于保证长期供电的稳定性,但由于输电距离长、范围广、耦合性强等因素致使构架中任意一点出现故障都会造成全网扰动,这是导致电压暂态扰动故障发生频次不断提高的原因之一。

电力系统的电压暂态扰动(俗称晃电),主要体现为3如表1。

其中σ1Ⅰ为胶层剥离强度,G Ⅰ为剥离能量,σ1Ⅱ为胶层剪切强度,G Ⅱ为剪切破坏能量。

3 连接件的测试及分析
连接件的测试及分析目的是为了对碳纤维板与铝合金的胶接及螺栓连接方式进行研究,同时验证CAE 分析的准确性,
为今后复杂结构的CAE 分析奠定基础。

通过之前的测试及分析,得到了铝合金以及碳纤维板的模量、强度以及断裂参数,并掌握了胶层的性能参数。

接下来将这些参数带入到CAE 软件中的连接件模型(如图4),进行虚拟拉伸测试。

图4 连接件CAE 分析模型
分析的最终断裂形式与实际测试基本一致,螺帽对碳纤
维板剪切破坏,发生穿透,铝合金板在连接位置发生弯曲,产生塑性变形。

整个过程的力及位移曲线(如图5),连接件拉伸过程如下:碳纤维板及铝合金发生弹性变形,然后胶层发生断裂,接着碳纤维板及铝合金变形增大,铝合金发生塑性变形,螺栓的螺母对碳纤维板发生剪切,逐渐破坏碳纤维板,直至螺母脱离而出。

从测试与分析得到的力及位移曲线可以看到,
胶层断裂时最大力的数值基本一致,曲线的基本趋势一致,表示分析得到的拉伸过程与实际测试的过程基本一致。

图5 连接件测试及CAE 分析得到的力位移曲线
4 结语
通过铝合金样件、碳纤维板样件、胶接件以及连接件的一系列测试,得到了材料参数、胶接性能参数、复合连接性
能参数,这些参数是结构设计的基础。

同步这些测试,做了CAE 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参数及边界条件准确的情况下,CAE 分析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实际结构的性能,为今后复杂结构的连接测试及分析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鸿文.材料力学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谢鸣九.复合材料连接[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3]廖日东.有限元法原理简明教程[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