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离原理

合集下载

色谱法的原理及应用范围

色谱法的原理及应用范围

色谱法的原理及应用范围1. 背景介绍色谱法是一种在化学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技术,可以用来分离和鉴定混合物中的化合物。

它基于样品中不同化合物在移动相(液相或气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来实现分离。

色谱法具有高分辨率、高选择性和广泛的应用范围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2. 色谱法的原理色谱法的原理是基于分配平衡的原理。

移动相将混合物溶解,涂布在流动相一定的固定相上,其中固定相是通过涂覆或填充在柱子中的。

混合物在移动相和固定相之间通过吸附和解吸来实现分离。

不同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平衡系数不同,因此在移动相流动过程中,它们会以不同的速率从固定相中移出。

3. 色谱法的分类色谱法可以分为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和液相色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LC)两大类。

3.1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使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方法。

它通常用于分离蒸气压高、热稳定且易挥发的化合物。

气相色谱法常被应用于环境分析、食品安全检测、毒理学研究等领域。

3.2 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是使用液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方法。

它分为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离子色谱(Ion Chromatography,IC)、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等。

液相色谱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食品检测、生化分析等领域。

4. 色谱法的应用范围色谱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分析:色谱法可以用来分析水、空气、土壤等环境中的污染物,帮助监控环境质量和评估环境风险。

•食品安全检测:色谱法可以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添加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保障食品安全。

•生物医药分析:色谱法可用于药物的纯度分析、新药开发中药物代谢产物的检测、血液和尿液中激素和蛋白质的测定等。

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二 .色谱法的分类
1.依据展开后色谱图的类型,可将其分为: 内色谱法 外色谱法。
内色谱即样品中的各组分在相同的时间内有不同的 迁移距离。但最终的分离仍在柱床上,并可检测。这种 类型的色谱法称为平板色谱,如纸色谱和薄层色谱。固 定相涂敷在平板上,流动相通过毛细管力而移动或通过 重力的影响而通过固定相。
峰底宽度Y
自色谱峰侧的转折点所作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如
图2-3所示。它与标准差的关系为
Y=4ó
利用流出的曲线(色谱图)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根据色谱的位置(保留值)可以进行定性检定 (2)根据色谱的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量测定 (3)根据色谱峰的位置及其宽度,可以对色谱柱分
离情况进行评价。
§ 11.3 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一. 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
色谱柱有两种:一种是内装固定相的,称为填充柱, 通常为用金属(铜或不锈钢)或玻璃制成的内径2-6mm / 长 0.5~10m 的 U形或螺旋形的管子。
另一种是将固定液均匀的涂敷在毛细管的内壁上, 形成中空的柱子,称为毛细管柱。
在气相色谱分析的流程中,多组分的试样是通过色 谱柱而得到离的,那么这是怎样实现的呢?
塔板理论假定: (1)平衡迅速 (2)脉动式进载气,一次一个板体积( V) (3)试样开始加在零号塔板上,纵向扩散可忽略不计 (4)分配系数在塔板上是常数
为讨论方便,假设: 塔板数为10, 进样量:1mg, k=1 即p=q。
塔板号
0
1
2
3
4
5
6
7
8
9
((平平((((平平345(3衡 衡平 平平进27衡 衡7VV162前 后 前衡 衡衡样VV前 后))VV后 后前前后)))))

色谱法的原理

色谱法的原理

色谱法的原理
色谱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在固体或液体静态相和移动相之间分配的原理进行分离和测定的分析方法。

它利用物质在不同相中的亲和力差异,通过在固定相上的分配和在移动相中的迁移来实现样品中各组分的分离。

在色谱法中,固定相是由固体或涂布在固体基质上的液体相构成的。

它负责限制和分散样品中各组分的迁移速率,从而实现分离。

移动相是样品分析过程中经过固定相的流动相。

它使样品中的组分按其亲和力大小分别向前移动,被分离并逐个通过。

分离过程基于样品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不同亲和力。

对于柱色谱法,样品进入柱后,固定相会根据样品的成分使不同的组分被分配到不同的位置。

然后,移动相会通过柱将这些组分逐一带走。

由于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亲和力不同,它们将以不同的速率迁移。

因此,当移动相流经整个固定相时,样品中不同的组分将被分离。

具体来说,固定相可以是基于吸附、离子交换、分子筛等原理的固体或涂层。

而移动相则可以是各种溶液、气体或超临界流体。

通过调整固定相和移动相的性质,可以实现对特定组分的选择性分离。

分离后的各组分可以通过检测器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

色谱法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等领域。

不同的色谱方法包括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离子
色谱(IC)等。

这些方法依靠不同的原理和设备实现样品的分离和分析,但其基本原理都是基于分配作用。

色谱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色谱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色谱分离技术及其应用色谱分离技术是指利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相互作用,在物质混合物中将各种组分分离开的技术。

色谱分离技术已成为分离、检测和分析生物、化学和环境样品中物质的重要工具。

色谱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混合物分离成若干性质相近或相同,但成分不同的组分。

这是通过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相互作用中,固定相可以是一种具有表面活性、具有亲疏水性、或化学亲和作用的材料。

而流动相则可以是一种液体或气体,它们可以通过了固定相,使得混合物中的组分在固定相上吸附或溶解,从而实现各组分的分离。

色谱分离技术在生物、化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应用广泛。

例如,在生物学和医学中,在基因显微分析、捕获蛋白质、酶和细胞的单细胞检测中,广泛采用了色谱分离技术。

此外,还可以用于药物筛选、质量控制和制造的过程控制。

在环境领域,色谱分离技术可用于寻找化学毒物和环境污染物,并对环境废物进行检测和处理。

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最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之一,它可以处理各种类型的混合物,并对具有取向和激发导向性分子进行分离。

在HPLC分离中,利用固定相与流动相间的相互作用来移动样品混合物。

固定相一般是一种高度纯化的压缩载体,使得各个样品成分分离时可以得到更高的纯度。

而流动相一般应适合所需要分离的物质类型。

在汽相色谱(GC)中,气相与液相的相互作用,使得分子在流动相中具有更高的活性和协同性。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食品质量检测中。

例如,气相色谱技术常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有机物和污染物。

而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中,可以利用蛋白质和植物次生物质进行分离,用于食品中的物质鉴定和质量评估。

总之,色谱分离技术已成为一个广泛应用的分析和分离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色谱分离技术将更好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分析和分离中,为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证做出重要贡献。

色谱的分离基本原理是什么

色谱的分离基本原理是什么

相色谱的分离基本原理是什么?1.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和解吸能力,或不同的吸附和脱附能力或其他亲和性能作用的差异。

2.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样品各组分在两相中反复多次受到各种作用力的作用,从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获得分离。

简述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

基本部件包括5个组成部分。

1.气路系统;2.进样系统;3.分离系统;4.检测系统;5.记录系统。

简述气相色谱法的特点?1、高分离效能;2、高选择性;3、高灵敏度;4、快速;5、应用广泛。

什么叫保留时间?从进样开始至每个组分流出曲线达极大值所需的时间,可作为色谱峰位置的标志,此时间称为保留时间,用t表示。

什么是色谱图?进样后色谱柱流出物通过检测器系统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时间或载气流出气体积的叫曲线图称为色谱图。

什么是色谱峰?峰面积?1、色谱柱流出组分通过检测器系统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的微分曲线称为色谱峰。

2、出峰到峰回到基线所包围的面积,称为峰面积。

怎样测定载气流速?高档色谱仪上均安装有自动测试装置,无自动测试装每捎迷砟ち髁考撇猓砟ち髁考屏釉诓饧觳獬隹冢ㄒ部山字爰觳馄鞫峡砟ち髁考撇饨釉谏字欢耍馐悦糠种拥牧魉佟2馔旰笊咨卵沽Ρ碇甘净嵘撸蚴俏露壬呱字云宓淖枇υ黾樱灰蜒沽Φ飨吕矗鄙孜露壬呶攘髦甘静换岣谋洹2馐栽仄魉僭谑椅孪虏馐浴?BR>怎样控制载气流速?载气流速的控制主要靠气路上高压钢瓶上的减压阀减压,然后经仪器的稳压阀稳压,再经稳流阀以达到控制载气流量稳定,减压阀给出的压力要高出稳压后的压力。

非程序升温色谱一般没有稳流阀,只靠稳压阀控制流速。

气相色谱分析怎样测其线速度?1、一般测定线速度实际上是测定色谱柱的死时间;2、甲烷作为不滞留物,测定甲烷的保留时间(TCD检测器以空气峰),3、用色谱柱的长度除以甲烷的保留时间得到色谱柱的平均线速度。

气相色谱分析中如何选择载气流速的最佳操作条件?在色谱分析中,选择好最佳的载气流速可获得塔板高度的最小值。

色谱法分离原理

色谱法分离原理

3. 按固定相的外型分类
固定相装于柱内的色谱法,称为柱色 谱。
固定相呈平板状的色谱,称为平板色 谱,它又可分为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4. 按照展开程序分类
按照展开程序的不同,可将色谱法分 为洗脱法、顶替法、和迎头法。 洗脱法也称冲洗法。工作时,首先将样 品加到色谱柱头上,然后用吸附或溶解能 力比试样组分弱得多的气体或液体作冲洗 剂。由于各组分在固定相上的吸附或溶解 能力不同,被冲洗剂带出的先后次序也不 同,从而使组分彼此分离。流出曲线下图
例如:在分配色谱中,Vs表示固定液 的体积;在尺寸排阻色谱中,则表示 固定相的孔体积。
分配比 k 值可直接从色谱图中测得。 k = (t R – t M ) / t M = tR / t M = VR / V 0
3. 分配系数K与分配比 k 的关系
K = kVM/VS =k .
其中β称为相比,它是反映各种色谱柱 柱型特点的又一个参数。例如,对填充 柱,其β值一般为6-35;对毛细管柱,其 β值为60-600。
2.分配比 k
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它是指在一定 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平 衡时,分配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物质 的量比。即
k =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物质的量 /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物质的量
= ns / nm
k值越大,说明组分在固定相中的量越
多,相当于柱的容量大,因此又称分配容 量或容量因子。它是衡量色谱柱对被分离
保留值之比,称为相对保留值。
r2,1= tR2 / tR1´= VR2 / VR1
由于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及固定相性质 有关,而与柱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 相流速无关,因此,它在色谱法中,特别 是在气相色谱法中,广泛用作定性的依据。
在定性分析中,通常固定一个色谱峰 作为标准(s),然后再求其它峰(i)对 这个峰的相对保留值,此时可用符号表 示,即

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

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

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色谱分离(Chromatographicseparation)是一种通过色谱系统来分离物质,分析各原料成分含量,以及提取所需成分的技术。

它在化学、农业、药物生产、环境监测、制药、生物技术等领域都有应用。

它的基本原理是以被检测物的立体分子结构、分子量以及相互作用力作为主要因素,在色谱系统中不同的分散相流经不同的固定相,从而发生复杂的溶解、分配、和移动过程,以色谱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

色谱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依据物质的分子行为来完成分离与测定,其具体包括:一是被分离物质穿过不同的分散相的动力学过程;二是分散相的横向运动;三是不同的分子穿过固定相的表面的分子动力学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指不同的分子根据立体结构与固定相表面的相互作用力的强弱而沿着不同的路径穿过固定相;四是被拆离物质从固定相表面的脱附过程。

色谱分离系统的其他基本要素包括分散相和固定相,分散相是指具有电荷的铵离子和钠离子等,而固定相是指由有机活性硅、交联硅树脂或者植物油脂组成的介质物质。

分散相的作用是在溶剂中把被测物质稳定地分散起来,而固定相的作用是在柱内具有电荷的分子面对着具有极性的表面,使得分子结构与表面形成强烈的相互作用,从而发挥出分离、浓缩、回收等作用。

色谱分离还包括色谱柱和测定技术,色谱柱是指在柱内层层堆叠分散相和固定相,构成一个稀溶液容器,以把物质分离出来,而测定技术是指把色谱流出的物质用分光光度计或紫外检测器来测定。

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是以物质的立体结构、分子量以及相互作用力为主要因素,在色谱系统中不同的分散相流经不同的固定相,从而发生复杂的溶解、分配、和移动过程,以色谱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

它是以物质的分子行为为基础完成分离与测定,通过检测物质穿过不同的分散相,分散相的横向运动,以及不同的分子穿过固定相的表面的分子动力学过程和被拆离物质从固定相表面的脱附过程完成,最终运用色谱柱和测定技术确定被分离物质的组成成份和含量。

色谱的原理

色谱的原理

色谱的原理色谱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化合物的方法,它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

色谱技术已经成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色谱的原理是基于不同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实现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

色谱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离化合物。

固定相通常是一种固体或涂在固体支持物上的液体,而移动相则是一种气体或液体。

在色谱柱中,样品通过移动相的作用被分离,不同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因此它们在色谱柱中的停留时间也不同,从而实现了化合物的分离。

色谱的分离原理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等。

气相色谱是将样品溶解在气相载气中,通过气相色谱柱进行分离;液相色谱是将样品溶解在液相中,通过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超高效液相色谱则是一种高效的液相色谱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快的分离速度。

在色谱分离过程中,固定相的选择对分离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固定相对于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亲和性,因此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对于样品的分离至关重要。

此外,移动相的选择也对色谱分离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移动相可以改变化合物在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除了固定相和移动相的选择外,色谱分离的条件也是影响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

例如,温度、流速、柱长度等参数都会对分离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色谱分离时,需要对这些条件进行精确控制,以获得理想的分离效果。

总的来说,色谱的原理是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不同分配行为来实现分离和分析。

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和移动相,并对分离条件进行精确控制,可以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高效分离和分析。

色谱技术在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解决复杂样品的分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谱分析法基本原理 色谱法,又称层析法。

根据其分离原理,有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与排阻色谱等方法。

吸附色谱是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能力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以使组分分离。

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

分配色谱是利用溶液中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以使组分分离。

其中一相为液体,涂布或使之键合在固体载体上,称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流动相。

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与纤维素粉等。

离子交换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势不同而使组分分离。

常用的有不同强度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一般为水或含有有机溶剂的缓冲液。

排阻色谱又称凝胶色谱或凝胶渗透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大小的不同和在填料上渗透程度的不同,以使组分分离。

常用的填料有分子筛、葡聚糖凝胶、微孔聚合物、微孔硅胶或玻璃珠等,可根据载体和试样的性质,选用水或有机溶剂为流动相。

  色谱法的分离方法,有柱色谱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色谱所用溶剂应与试样不起化学反应,并应用纯度较高的溶剂。

色谱时的温度,除气相色谱法或另有规定外,系指在室温下操作。

  分离后各成分的检出,应采用各单体中规定的方法。

通常用柱色谱、纸色谱或薄层色谱分离有色物质时,可根据其色带进行区分,对有些无色物质,可在245-365nm的紫外灯下检视。

纸色谱或薄层色谱也可喷显色剂使之显色。

薄层色谱还可用加有荧光物质的薄层硅胶,采用荧光熄灭法检视。

用纸色谱进行定量测定时,可将色谱斑点部分剪下或挖取,用溶剂溶出该成分,再用分光光度法或比色法测定,也可用色谱扫描仪直接在纸或薄层板上测出,也可用色谱扫描仪直接以纸或薄层板上测出。

柱色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可用接于色谱柱出口处的各种检测器检测。

柱色谱还可分部收集流出液后用适宜方法测定。

柱色谱法 所用色谱管为内径均匀、下端缩口的硬质玻璃管,下端用棉花或玻璃纤维塞住,管内装有吸附剂。

色谱柱的大小,吸附剂的品种和用量,以及洗脱时的流速,均按各单体中的规定。

吸附剂的颗粒应尽可能保持大小均匀,以保证良好的分离效果,除另有规定外通常多采用直径为0.07-0.15mm的颗粒。

吸附剂的活性或吸附力对分离效果有影响,应予注意。

吸附剂的填装干法:将吸附剂一次加入色谱管,振动管壁使其均匀下沉,然后沿管壁缓缓加入开始层析时使用的流动相,或将色谱管下端出口加活塞,加入适量的流动相,旋开活使流动相缓缓滴出,然后自管顶缓缓加入吸附剂,使其均匀地润湿下沉,在管内形成松紧适度的吸附层。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有充分的流动相留在吸附层的上面。

湿法:将吸附剂与流动相混合,搅拌以除去空气泡,徐徐倾入色谱管中,然后再加入流动相,将附着于管壁的吸附剂洗下,使色谱柱表面平整。

俟填装吸附剂所用流动相从色谱柱自然流下,液面将柱表面相平时,即加试样溶液。

试样的加入除另有规定外,将试样溶于层析时使用的流动相中,再沿色谱管壁缓缓加入。

注意勿使吸附剂翻起。

或将试样溶于适当的溶剂中。

与少量吸附剂混匀,再使溶剂挥发去尽后使呈松散状;将混有试样的吸附剂加在已制备好的色谱柱上面。

如试样在常用溶剂中不溶解,可将试样与适量的吸附剂在乳钵中研磨混匀后加入。

洗脱除另有规定外,通常按流动相洗脱能力大小,递增变换流动相的品种和比例,分别分部收集流出液,至流出液中所含成分显著减少或不再含有时,再改变流动相的品种和比例。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有充分的流动相留在吸附层的上面。

纸色谱法 以纸为载体,用单一溶剂或混合溶剂进行分配。

亦即以纸上所含水分或其他物质为固定相,用流动相进行展开的分配色谱法。

所用滤纸应质地均匀平整,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必须不含会影响色谱效果的杂质,也不应与所用显色剂起作用,以免影响分离和鉴别效果,必要时可作特殊处理后再用。

试样经层析后可用比移值(Rf)表示各组成成分的位置(比移值=原点中心至色谱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中心至流动相前沿的距离之比),由于影响比移值的因素较多,因此一般采用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照物质对比以确定其异同。

作为单体鉴别时,试样所显主色谱斑点的颜色(或荧光)与供置,应与对照(标准)样所显主色的谱斑点或供试品-对照品(1∶1)混合所显的主色谱斑点相同。

作为质量指标(纯度)检查时,可取一定量的试样,经展开后,按各单体的规定,检视其所显杂质色谱斑点的个数或呈色(或荧光)的强度。

作为含量测定时,可将色谱斑点剪下洗脱后,再用适宜的方法测定,也可用色谱扫描仪测定。

1、下行法所用色谱缸一般为圆形或长方形玻璃缸,缸上有磨口玻璃盖,应能密闭,盖上有孔,可插入分液漏斗,以加入流动相。

在近缸顶端有一用支架架起的玻璃槽作为流动相的容器,槽内有一玻璃棒,用以支持色谱滤纸使其自然下垂,避免流动相沿滤纸与溶剂槽之间发生虹吸现象。

取适当的色谱滤纸按纤维长丝方向切成适当大小的纸条,离纸条上端适当的距离(使色谱纸上端能足够浸入溶剂槽内的流动相中,并使点样基线能在溶剂槽侧的玻璃支持棒下数厘米处)用铅笔划一点样基线,必要时色谱纸下端可切成锯齿形,以便于流动相滴下。

将试样溶于适当的溶剂中,制成一定浓度的溶剂。

用微量吸管或微量注射器吸取溶剂,点于点样基线上,溶液宜分次点加,每次点加后,俟其自然干燥、低温烘干或经温热气流吹干。

样点直径一般不超过0.5cm,样点通常应为圆形。

将点样后的色谱滤纸上端放在溶剂槽内,并用玻璃棒压住,使色谱纸通过槽侧玻璃支持棒自然下垂,点样基线在支持棒下数厘米处。

色谱开始前,色谱缸内用各单体中所规定的溶剂的蒸气饱和,一般可在色谱缸底部放一装有流动相的平皿,或将浸有流动相的滤纸条附着在色谱缸的内壁上,放置一定时间,俟溶剂挥发使缸内充满饱和蒸气。

然后添加流动相,使浸没溶剂槽内滤纸,流动相即经毛细管作用沿滤纸移动进行展开至规定距离后,取出滤纸,标明流动相前沿位置,俟流动相挥散后按规定方法检出色谱斑点。

2、上行法色谱缸基本和下行法相似,唯除去溶剂槽和支架,并在色谱缸盖上的孔中加塞,塞中插入玻璃悬钩,以便将点样后的色谱滤纸挂在钩上。

色谱滤纸一般长约25cm,宽度则视需要而定。

必要时可将色谱滤纸卷成筒形。

点样基线距底边约 2.5cm,点样方法与下行法相同。

色谱缸内加入适量流动相,放置,俟流动相蒸气饱和后,再下降悬钩,使色谱滤纸浸入流动相约0.5cm,流动相即经毛细管作用沿色谱滤纸上升,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展开至15cm后,取出晾干,按规定方法检视。

色谱可以向一个方向进行,即单向色谱;也可进行双向色谱,即先向一个方向展开,取出,俟流动相完全挥发后,将滤纸转90°,再用原流动相或另一种流动相进行展。

亦可多次展开,连续展或径向色谱等。

薄层色谱法 按各单体所规定的载体,放入适当容器,加入适量水以配成悬浮液,在厚度均匀一致的50×200mm或200×200mm平滑玻璃板上将此悬浮液均布成0.25mm的厚度,风干后一般在110度下干燥0.5-1h(或按单体规定)。

以离薄层板一端约25mm的位置作为点样基线,用微量吸管按规定量吸取试样液和对照(标准)液,点于基线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在10mm以上,液点的直径约3mm,风干后,基线一端向下,将薄层板放入展开溶剂,溶剂层深10mm,并预经开展溶剂的蒸汽饱和。

在展开溶剂从基线上升至规定距离(一般为15cm)后,取出薄层板,风干,然后按规定的方法,对斑点的位置和颜色进行检查。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在以适当的固定相做成的柱管内,利用气体(载气)作为移动相,使试样(气体、液体或固体)在气体状态下展开,在色谱柱内分离后,各种成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记录色谱谱图。

在对装置进行调试后,按各单体的规定条件调整柱管、检测器、温度和载气流量。

进样口温度一般应高于柱温30-50度。

如用火焰电离检测器,其温度应等于或高于柱温,但不得低于100度,以免水汽凝结。

色谱上分析成分的峰的位置,以滞留时间(从注入试样液到出现成分最高峰的时间)和滞留容量(滞留时间×载气流量)来表示。

这些在一定条件下,就能反应出物质所具有特殊值,并据此确定试样成分。

根据色谱上出现的物质成分的峰面积或峰高进行定量。

峰面积可用面积测定仪测定,按半宽度法求得(即以峰1/2处的峰宽×峰高求得)。

峰高的测定方法是从峰高的顶点向记录纸横座标准垂线,找出此垂线与峰的两下端联结线的交点,即以此交点至峰顶点的距离长度为峰高。

定量方法可分以下三种:1、内标准法取标准被测成分,按依次增加或减少的已知阶段量,各自分别加入各单体所规定的定量内标准物质中,调制标准溶液。

分别取此标准液的一定量注入色谱柱,根据色谱图取标准被测成分的峰面积和峰高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和峰高的比例为纵座标,取标准被测成分量和内标物质量之比,或标准被测成分量为横坐标,制成标准曲线。

  然后按单体中所规定的方法调制试样液。

在调制试样液时,预先加入与调制标准液时等量的内标物质。

然后按制作标准曲线时的同样条件下得出的色谱,求出被测成分的峰面积或峰高和内标物质的峰积或峰高之比,再按标准曲线求出被测成分的含量。

  所用的内标物质,应采用其峰面积的位置与被测成分的峰的位置尽可能接近并与被测成分以外的峰位置完全分离的稳定的物质。

2、绝对标准曲线法取标准被测成分按依次增加或减少阶段法,各自调制成标准液,注入一定量后,按色谱图取标准被测成分的峰面积或峰高为纵座标,而以标准被测成分的含量为横坐标,制成标准曲线。

然后按单体中所规定的方法制备试样液。

取试样液按制标准曲线时相同的条件作出色谱,求出被测成分的峰面积和峰高,再按标准曲线求出被测成分的含量。

3、峰面积百分率法以色谱中所得各种成分的峰面积的总和为100,按各成分的峰面积总和之比,求出各成分的组成比率。

气液色谱法 这时所指的气液色谱法,主要用于各种香料物质的分析,基本条件和参数主要依照美国精油协会(EOA)于1979年所建议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操作、标准状态等均与上述气相色谱法相同。

1、柱用304号合金所制不锈钢管,长3m,内径2.16-2.57mm,外径3.18mm。

底物:极性柱为聚乙二醇20M(Carbowax 20M),分子量约2万;非极性柱为气相色谱级甲基硅氧烷(SE-30),或二甲基硅氧烷(OV-1或OV-101)。

底物浓度:重量的105。

固体载体:10目或20目熔融煅烧过的硅藻土,经硅烷化和酸洗后,其自由倾落密度为0.2g/cm3,最小120目,最大80目。

装填密度每cm3应大于0.24g。

2、载气氦。

最低流量为每分钟25-50ml。

 分析状态 极性柱:起始温度,最低75℃;最终温度,最高225℃。

升温速度,2℃/min~8℃/min非极性柱:起始温度,最低75℃;最终温度,不超过275℃;升温速度,2℃/min~8 ℃/min 进样温度:225-2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