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1.1第1课时正弦定理

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1.1第1课时正弦定理
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1.1第1课时正弦定理

第1课时 正弦定理

A 级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在△ABC 中,已知2B =A +C ,则B =( )

A .30°

B .45°

C .60°

D .90°

解析:由2B =A +C ?3B =A +B +C =180°,即B =60°.

答案:C

2.在△ABC 中,若∠A =60°,∠B =45°,BC =32,则AC =( )

A .4 3

B .2 3 C. 3 D.32

解析: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在△ABC 中,AC sin B =BC sin A

, 所以AC =BC ·sin B sin A =32×223

2

=2 3. 答案:B

3.在△ABC 中,a =15,b =10,A =60°,则cos B 等于( ) A .-223 B.223 C .-63 D.63

解析:利用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1532

=10sin B ,所以sin B =33

,因为大边对大角(三角形中),所以B 为锐角,所以cos B =1-sin 2 B

=63

. 答案:D

4.在△ABC 中,若角A ,B ,C 对应的三边分别是a ,b ,c ,则下列关于正弦定理的叙述或变形中错误的是( )

A .a ∶b ∶c =sin A ∶sin

B ∶sin C

B .a =b ?sin 2A =sin 2B

C.a sin A =b +c sin B +sin C

D .正弦值较大的角所对的边也较大

解析: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 sin B =c sin C

=k (k >0),则a =k sin A ,b =k sin B ,c =k sin C ,故a ∶b ∶c =sin A ∶sin B ∶sin C ,故A 正确.

当A =30°,B =60°时,sin 2A =sin 2B ,此时a ≠b ,故B 错误. 根据比例式的性质易得C 正确.

大边对大角,故D 正确.

答案:B

5.在△ABC 中,a =b sin A ,则△ABC 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 sin B

=2R , 由a =b sin A 得:

2R sin A =2R sin B ·sin A ,

所以sin B =1,所以B =π2

. 答案:B

二、填空题

6.(2015·北京卷)在△ABC 中,a =3,b =6,∠A =2π3

,则∠B =________.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 sin B

, 即332

=6sin B

,所以sin B =22,所以∠B =π4. 答案:π4

7.在△ABC 中,已知a ∶b ∶c =4∶3∶5,则2sin A -sin B sin C

=________.

解析:设a =4k ,b =3k ,c =5k (k >0),

由正弦定理,

得2sin A -sin B sin C =2a -b c =2×4k -3k 5k

=1. 答案:1

8.在△ABC 中,若B =30°,AB =23,AC =2,则AB 边上的高是________.

解析:由正弦定理,AC sin B =AB sin C ,

所以sin C =AB ·sin 30°AC =23·sin 30°2=32

, 所以C =60°或120°,

(1)当C =60°时,A =90°,AB 边上的高为2;

(2)当C =120°时,A =30°,AB 边上的高为2sin 30°=1.

答案:1或2

三、解答题

9.在△ABC 中,若a cos A =b cos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由正弦定理得,a =2R sin A ,b =2R sin B ,由a cos A =b cos B 得,sin A cos A =sin B cos B ,

即sin 2A =sin 2B .

因为2A 、2B ∈(0,2π),

所以2A =2B 或2A +2B =π.

即A =B 或A +B =π2

, 所以△ABC 为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10.在△ABC 中,已知c =10,cos A cos B =b a =43

,求a 、b 及△ABC 的内切圆半径.

解:由正弦定理知sin B sin A =b a

, 所以cos A cos B =sin B sin A

. 则sin A cos A =sin B cos B ,

所以sin 2A =sin 2B .

又因为a ≠b ,所以2A =π-2B ,

即A +B =π2

. 所以△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C =90°,

由?????a 2+b 2=102,b a =43,

得a =6,b =8. 故内切圆的半径为r =a +b -c 2=6+8-102

=2. B 级 能力提升

1.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若3a

=2b ,则2sin 2B -sin 2A sin 2A

的值为( ) A.19 B.13 C .1 D.72

解析:因为a sin A =b sin B ,所以sin B sin A =b a

. 因为3a =2b ,所以b a =32

, 所以sin B sin A =32

, 所以2sin 2B -sin 2A sin 2A =2? ????sin B sin A 2-1=2×? ??

??322-1=92-1=72. 答案:D

2.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3,

sin B =12,C =π6

,则b =________. 解析:因为 sin B =12

, 所以B =π6或B =5π6

. 当 B =π6

时,a =3, C =π6,所以 A =2π3

, 由正弦定理得, 3sin 2π3

=b 1

2,则b =1. 当B =5π6时,C =π6

,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π矛盾. 答案:1

3.△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C =90°,a +c =2b ,求C .

解:由A -C =90°,得A 为钝角且sin A =cos C ,利用正弦定理a +c =2b 可变形为sin A +sin C =2sin B ,

又因为sin A =cos C ,所以sin A +sin C =cos C +sin C =2sin (C +45°)=2sin B ,

又A ,B ,C 是△ABC 的内角,

故C +45°=B 或(C +45°)+B =180°(舍去),

所以A +B +C =(90°+C )+(C +45°)+C =180°,

所以C=15°.

111正弦定理第1课时

111正弦定理第1课时https://www.360docs.net/doc/233385958.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1.1 正弦定理(第1课时) 湖北省天门中学胡圣兵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作为正弦定理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章引言、正弦定理的发现、探索、证明和简单应用。正弦定理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之一,既是三角函数知识的应用。又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天文、航海、航天、测量等领域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对培养学生应用教学的意识起到重要作用。本节课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探究得到正弦定理的内容,并能运用正弦定理解题。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及其初步应用。 2、学生学情诊断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在必修四中又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和平面向量的有关内容,对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已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这就为探索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提供了基础。学生的困难在于如何将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迁移到斜三角形中,特别是用向量的方法证明正弦定理的思路也是学生难以想到的。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 3、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能初步应用正弦定理解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懂得认识事物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对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从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分析;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以及分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正弦定理的探究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对正弦定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了解,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进而领会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激发对数学的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4、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将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进入解三角形内容的学习,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正弦定理的探究过程中,采用从直角三角形出发,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得到任意三角形中的结论,并让学生归纳整理,完成正弦定理的再创造过程,用向量的方法,几何的方法证明正弦定理,分层递进,逐步深入探究,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想与解决中体会合作的乐趣。从而熟悉正弦定理的内容,并能初步应用。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完美自然,课堂容量大而不失层次。 教学流程:

2018年必修五《正弦定理》教案

§1.1.2 正弦定理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等多处知识间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3.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授课类型】:习题拔高课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二、例题讲解 例 1试推导在三角形中 A a s i n =B b sin =C c sin =2R 其中R 是外接圆半径. 证明 如图所示,∠A =∠D ∴R CD D a A a 2sin sin === 同理B b sin R 2=,C c sin R 2= ∴ A a sin = B b sin =C c sin =2R a b c O B C A D

例2 在C A a c B b ABC ,,1,60,30和求中,===? 解:∵213 60sin 1sin sin ,sin sin 0=?==∴=b B c C C c B b ,C B C B c b ,,60,0<∴=> 为锐角, 0090,30==∴B C ∴222=+=c b a 例3 C B b a A c ABC ,,2,45,60和求中,===? 解2 3245sin 6sin sin ,sin sin 0=?==∴=a A c C C c A a 0012060,sin 或=∴<

高级中学数学公式定理汇总

高中数学公式结论大全 1. ,. 2.. 3. 4.集合的子集个数共有个;真子集有个;非空子集有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个. 5.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时,设为此式 (3)零点式;当已知抛物线与轴的交点坐标为时,设为此式 4切线式:。当已知抛物线与直线相切且切点的横坐标为时,设为此式 6.解连不等式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 7.方程在内有且只有一个实根,等价于或。 8.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只能在处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当a>0时,若,则; ,,. (2)当a<0时,若,则, 若,则,. 9.一元二次方程=0的实根分布 1方程在区间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或; 2方程在区间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或或; 3方程在区间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或 . 10.定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恒成立(或有解)的条件依据 (1)在给定区间的子区间形如,,不同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2)在给定区间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

(3) 在给定区间 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的有解充要条件是 。 (4) 在给定区间 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有解的充要条件是 。 对于参数及函数.若恒成立,则;若恒成立,则;若有解,则 ;若 有解,则 ;若 有解,则 . 若函数无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情况,可以仿此推出相应结论 11.真值表 12.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 原结论 反设词 原结论 反设词 是 不是 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 都是 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 大于 不大于 至少有个 至多有个 小于 不小于 至多有个 至少有 个 对所有,成立 存在某,不成立 或 且 对任何,不成立 存在某,成立 且 或 p q 非p p或q p且q 真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高中数学:(一)正弦定理

课时达标训练(一) 正 弦 定 理 [即时达标对点练] 题组1 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1.若△ABC 中,a =4,A =45°,B =60°,则b 的值为( ) A.3+1 B .23+1 C .2 6 D .2+2 3 解析:选C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得4sin 45°=b sin 60°,所以b =26,故选C. 2.在△ABC 中,A =60°,a =3,b =2,则B =( ) A .45°或135° B .60° C .45° D .135° 解析:选C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 得sin B =b sin A a =2sin 60°3=2 2. ∵a >b ,∴A >B , ∴B =45°. 3.在△ABC 中,cos A a =sin B b ,则A =( ) A .30° B .45° C .60° D .90° 解析:选B ∵sin A a =sin B b ,又cos A a =sin B b , ∴cos A a =sin A a , ∴sin A =cos A ,tan A =1. 又0°

5.已知在△ABC 中,A ∶B ∶C =1∶2∶3,a =1,则a -2b +c sin A -2sin B +sin C =________. 解析:∵A ∶B ∶C =1∶2∶3,∴A =30°,B =60°,C =90°. ∵a sin A =b sin B =c sin C =1 sin 30°=2,∴a =2sin A ,b =2sin B ,c =2sin C . ∴ a -2 b +c sin A -2sin B +sin C =2. ★答案★:2 6.已知b =10,c =56,C =60°,解三角形. 解:∵sin B = b sin C c =10·sin 60°56 =2 2, 且b =10,c =56,b 0,∴cos A =0,即A =π 2 ,∴△ABC 为直角三角形. ★答案★:直角三角形 8.在△ABC 中,a cos ????π2-A =b cos ????π 2-B ,判断△ABC 的形状. 解:法一:∵a cos ????π2-A =b ·cos ????π2-B , ∴a sin A =b sin B .由正弦定理,得a ·a 2R =b ·b 2R , ∴a 2=b 2,∴a =b , ∴△ABC 为等腰三角形. 法二:∵a cos ????π2-A =b cos ????π 2-B , ∴a sin A =b sin B . 由正弦定理,得2R sin 2A =2R sin 2B , 即sin A =sin B ,

必修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必修五第一讲 正弦定理 知识梳理 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 sin A =b sin B =c sin C . 2.解三角形: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 、B 、C 和它们的对边a 、b 、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题型分析 [例1] 在△ABC 中,已知a [解] A =180°-(B +C )=180°-(60°+75°)=45°.由 b sin B =a sin A 得,b =a sin B sin A =8×sin 60°sin 45°=46,由a sin A = c sin C 得, c =a sin C sin A =8×sin 75°sin 45°=8×2+642 2=4(3+1).∴A =45°,b =46,c =4(3+1). [变式训练]在△ABC 中,已知c =10,A =45°,C =30°,解这个三角形. 解:∵A =45°,C =30°,∴B =180°-(A +C )=105°.由 a sin A =c sin C 得a =c sin A sin C =10×sin 45°sin 30°=10 2. 由 b sin B = c sin C 得b =c sin B sin C =10×sin 105°sin 30°=20sin 75°,∵sin 75°=sin (30°+45°)=sin 30°cos 45°+cos 30°sin 45° =2+64,∴b =20×2+64 =52+5 6. [例2] 在△ABC [解] ∵a sin A =c sin C ,∴sin C =c sin A a =6×sin 45°2=32,∴C =60°或C =120°. 当C =60°时,B =75°,b =c sin B sin C =6sin 75°sin 60°=3+1; 当C =120°时,B =15°,b = c sin B sin C =6sin 15°sin 120°=3-1. ∴b =3+1,B =75°,C =60°或b =3-1,B =15°,C =120°. [变式训练]在△ABC 中,若c =6,C =π3 ,a =2,求A ,B ,b . 解:由a sin A =c sin C ,得sin A =a sin C c =22.∴A =π4或A =34π.又∵c >a ,∴C >A ,∴只能取A =π4 , ∴B =π-π3-π4=5π12,b =c sin B sin C =6·sin 5π12sin π3=3+1.

苏教版数学必修五:1.1正弦定理(二)【教师版】

课题:§1.1 正弦定理(二) 总第____课时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等价形式;会运用正弦定理、内角和定理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与证明有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正弦定理的等价形式及其基本应用. 学习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与交流反馈: 问题1:对于任意的三角形若已知两边及夹角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问题2:正弦定理还有哪些等价的变形形式? 二、知识建构与应用: 例1 在ΔABC 中,已知 C c B b A a cos cos cos ==,试判断ΔABC 的形状. 例2 在Δ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如图,用正弦定理证明: DC BD AC AB =. 例 3 某登山队在山脚处测得山顶的仰角为,沿倾斜角为的斜坡前进A B 35?20?1000180?-βαβαD C B A

米后到达处,又测得山顶的仰角为,求山的高度. 例4 判断下列三角形解的情况: (1)已知; (2)已知; (3)已知. 四、巩固练习 D 65?060,12,11 ===B c b 0 110,3,7===A b a 045,9,6===B c b

1.在ΔABC 中,已知,150,3,2o ===C b a 则=?ABC S . 2.在中,_________,sin 23==B A b a 则. 3.在中,若,60,3?==A a 那么的外接圆的周长为____ ____. 4.在中,若,则 . 5. 在中, ______,cos cos 的形状为则ABC B C b c ?=. ABC ?ABC ?ABC ?ABC ?3,600==a A _______sin sin sin =++++C B A c b a ABC ?

高中数学课本中的定理公式结论的证明

数学课本中的定理、公式、结论的证明 数学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无) 第二章 函数(无) 第三章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1.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 a > 0 , a 1, M > 0 ,N > 0, 那么 (1)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2)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3)log log ()n a a M n M n R =∈. 根据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证明对数的运算性质 证明:(性质1)设log a M p =,log a N q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p M a =,q N a =, ∴p q p q MN a a a +=?=, ∴log ()a MN =p q +, 即证得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证明:(性质2)设log a M p =,log a N q =,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p M a =,q N a =, ∴ q p q p a a a N M -==, ∴q p N M a -=log , 即证得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证明(性质3)设log a M p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p M a =, ∴n np M a =, ∴log n a M np =, 即证得log log n a a M n M =.

第四章函数应用(无) 数学必修二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证明.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高中数学教案必修四:正弦定理

课 题 1.1.1 正弦定理 授课人 雷 娜 授课时间 5月 日 年 级 高 一 班 次 1321、13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 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 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 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 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内容分析 重 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难 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关 键: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并能够灵活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 教 学 过 程 一、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新课探究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A B C B A C

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1.1第1课时正弦定理

第1课时 正弦定理 A 级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在△ABC 中,已知2B =A +C ,则B =( ) A .30° B .45° C .60° D .90° 解析:由2B =A +C ?3B =A +B +C =180°,即B =60°. 答案:C 2.在△ABC 中,若∠A =60°,∠B =45°,BC =32,则AC =( ) A .4 3 B .2 3 C. 3 D.32 解析: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在△ABC 中,AC sin B =BC sin A , 所以AC =BC ·sin B sin A =32×223 2 =2 3. 答案:B 3.在△ABC 中,a =15,b =10,A =60°,则cos B 等于( ) A .-223 B.223 C .-63 D.63 解析:利用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1532 =10sin B ,所以sin B =33 ,因为大边对大角(三角形中),所以B 为锐角,所以cos B =1-sin 2 B

=63 . 答案:D 4.在△ABC 中,若角A ,B ,C 对应的三边分别是a ,b ,c ,则下列关于正弦定理的叙述或变形中错误的是( ) A .a ∶b ∶c =sin A ∶sin B ∶sin C B .a =b ?sin 2A =sin 2B C.a sin A =b +c sin B +sin C D .正弦值较大的角所对的边也较大 解析: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 sin B =c sin C =k (k >0),则a =k sin A ,b =k sin B ,c =k sin C ,故a ∶b ∶c =sin A ∶sin B ∶sin C ,故A 正确. 当A =30°,B =60°时,sin 2A =sin 2B ,此时a ≠b ,故B 错误. 根据比例式的性质易得C 正确. 大边对大角,故D 正确. 答案:B 5.在△ABC 中,a =b sin A ,则△ABC 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 sin B =2R , 由a =b sin A 得: 2R sin A =2R sin B ·sin A ,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教案

第 1 课时: §1.1 正弦定理(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和推导过程; 2.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数量积等多处知识间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4.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接着就一般斜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利用传统证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 2. 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直尺、计算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怎样的? 2.这种关系在任意三角形中也成立吗? 3.介绍其它的证明方法 二、研探新知 1.正弦定理的推导 (1)在直角三角形中:c a A = sin ,1sin ,sin ==C C B B , 即 =c A a sin ,=c B b sin ,=c C c sin ∴A a sin =B b sin =C c sin 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 (2)斜三角形中 证明一:(等积法,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转换)在任意斜△ABC 中,先作出三边上的高AD 、BE 、CF ,则sin AD c B =,sin BE a C =,sin CF b A =.所以111 sin sin sin 222 ABC S ab C ac B bc A ?= ==,每项

高中数学公式及定理

高中数学公式及定理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1.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 b(a^2+ab+b^2) 2.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4.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5.三角函数公式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6.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 -1=1-2(sina)^2 7.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8.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9.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 1)=n2 _ 2+4+6+8+10+12+14++(2n)=n(n+1) 5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10.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11.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圆的标准方程 (x- 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_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12.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13.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人教版高中数学,正弦定理(一)

人教版高中数学同步练习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 正弦定理(一) 课时目标 1.熟记正弦定理的内容; 2.能够初步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1.在△ABC 中,A +B +C =π,A 2+B 2+C 2=π2 . 2.在Rt △ABC 中,C =π2,则a c =sin_A ,b c =sin_B . 3.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 ,B ,C 和它们的对边a ,b ,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4.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 sin A =b sin B =c sin C ,这个比值是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2R . 一、选择题 1.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若A ∶B ∶C =1∶2∶3,则 a ∶b ∶c 等于( ) A .1∶2∶3 B .2∶3∶4 C .3∶4∶5 D .1∶3∶2 答案 D 2.若△ABC 中,a =4,A =45°,B =60°,则边b 的值为( ) A.3+1 B .23+1 C .2 6 D .2+2 3 答案 C 解析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 得4sin 45°=b sin 60° ,∴b =2 6. 3.在△ABC 中,sin 2A =sin 2B +sin 2C ,则△ABC 为(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直角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答案 A 解析 sin 2A =sin 2B +sin 2C ?(2R )2sin 2A =(2R )2sin 2B +(2R )2sin 2C ,即a 2=b 2+c 2,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ABC 为直角三角形. 4.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则角A 与角B 的大小关系为( ) A .A > B B .A sin B ?2R sin A >2R sin B ?a >b ?A >B . 5.在△ABC 中,A =60°,a =3,b =2,则B 等于( ) A .45°或135° B .60°

1.1正弦定理(优质课比赛)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第号参赛选手,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正弦定理 (选自人教A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这里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教法学法分析两大块先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认识,再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来说明我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最后是教学评价。 首先是教学背景分析我分三小点来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随着解三角形在实际测量和物理中的广泛使用,正弦定理作为解三角形最有力的工具之一,有着很高的学习价值,从知识上讲它又是函数知识和平面三角形知识的的交汇,是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通过本节课对定理的探索,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思想方法上对后续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及定理的简单运用。 2、学情分析 正弦定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三角形知识,解直角三角形、向量知识,三角函数等知识后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论证能力还不强,探究过程中在思维上难免会受限,另外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知识的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定理的发现、证明及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时的解三角形。 根据上述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 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和运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学习,经历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首先是教法分析)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本讲我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师生互动"为基础的“启发——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用层层深入的话题将学生引入对定理的发现证明运用过程中,使教师始终站在学生思维和兴趣的最近发展区上,有效的组织教学。

高中数学公式及定理

高中数学公式及定理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1.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 b(a^2+ab+b^2) 2.三角不等式|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4.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5.三角函数公式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6.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 -1=1-2(sina)^2 7.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8.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9.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 1)=n2 _ 2+4+6+8+10+12+14++(2n)=n(n+1) 5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10.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11.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圆的标准方程 (x- 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_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12.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13.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14.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b8版高中数学必修5正弦定理2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正弦定理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弦定理及其证明; (2)会初步应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正弦定理的推导及其证明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可以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发现在三角形中还蕴涵着其他的边与角关系呢? 探索1 我们前面学习过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在R t A B C ?中,设90C =?,则 sin a A c = , sin b B c = , sin 1C =, 即:sin a c A = , sin b c B = , sin c c C = ,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 探索2 对于任意三角形,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二.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画三角形、测量边长及角度,再进行计算,初步得出该结论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成立.教师再通过几何画板进行验证.引出课题——正弦定理. 三.建构数学 探索3 这个结论对于任意三角形可以证明是成立的.不妨设C 为最大角,若C 为直角,我们已经证得结论成立,如何证明C 为锐角、钝角时结论也成立? 证法 1 若C 为锐角(图(1)),过点A 作A D B C ⊥于D ,此时有 sin A D B c = , sin A D C b = ,所以sin sin c B b C =,即sin sin b c B C = .同理可得sin sin a c A C = ,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正弦定理》

§2.1《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究,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例题与练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究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正弦定理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问题牵引、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本节的教学过程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六、教学设计 1.正弦定理的建构 (1)创设情境—感知定理 ①视频情境 播放今年第12号台风海葵给我国吴山带来的伤害,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大自然力量的强大,引 导学生如何利用科学知识预防自然灾难,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正弦定理。 设计意图: 由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2)观察证明—形成定理 ① 通过特殊三角形的研究,观察它的角和边之间的关系,猜想它们之间的联系。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 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 A 则 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图1.1)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 方法一、利用三角形的高证明正弦定理 Ⅰ、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 =sin CD a B ,sin CD b A =。 由此,得 sin sin a b A B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B =, 故有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从而这个结论在锐角三角形中成立. Ⅱ、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过点C 作AB 边上的高,交AB 的延长线于点 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 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CBD a ABC ,sin CD b A = 。由此,得 = ∠sin sin a b A ABC , 同理可得 = ∠sin sin c b C ABC 故有 = ∠sin sin a b A ABC sin c C = . 由Ⅰ、Ⅱ可知,在?ABC 中,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成立. 从而得到:在任意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 设计意图: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完成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相互转换。 ② 思考: 问题:您能用其他方法证明这一关系吗? 方法二、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 如图,以A 为原点,以射线AB 的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C 点在y 轴上的射影为c '。 A B C D b a a b D A B C

(完整版)必修五;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必修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一:正弦定理 1:定理内容: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的长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R 是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2:公式变形 (1)R A a C B A c b a 2sin sin sin sin ==++++ (2)?? ???C R c B R b A R a sin 2sin 2sin 2===或R c C R b B R a A 2sin ,2sin ,2sin === (3)?? ???B c C b A c C a A b B a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 (4)R abc A bc B ac C ab S ABC 4sin 21sin 21sin 21====? 以下是ABC ?内的边角关系:熟记 (5)B A B A b a >?>?>sin sin (大边对大角) (6)B A B A cos cos (7)?? ???+=+=+=)sin(sin )sin(sin )sin(sin B A C C A B C B A 思考A cos 与)cos(C B +的关系 (8)2 cos 2sin C B A += (9)若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则 AC DC AB DB = 思考题: 1:若B A sin sin =,则B A ,有什么关系? 2:若B A 2sin 2sin =,则B A ,有什么关系? 3:若B A cos cos =,则B A ,有什么关系? 4:若2 1sin > A ,则角A 的范围是什么?

解三角形: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例1:已知ABC ?,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10,45,60=?=∠?=∠a B A . (2)?=∠==120,4,3A b a . (3)?=∠==30,4,6A b a . (4)?=∠==30,16,8A b a . (5)?=∠==30,4,3A b a . 思考:在已知“边边角”的情况下,如何判断三角形多解的情况 判断方法:(1)用正弦定理:比较正弦值与1的关系 (2)作图法:用已知角所对的高与已知角所对的边长比较. 练习:(1)若?=∠==45,12,6A b a ,则符合条件的ABC ?有几个? (2)若?=∠==30,12,6A b a ,则符合条件的ABC ?有几个? (3)若?=∠==45,12,9A b a ,则符合条件的ABC ?有几个? 例2: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形状. (1)C B A 2 22sin sin sin =+. (2)C B A cos sin 2sin = (3)B b A a cos cos = (4)A b B a tan tan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