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及美国废奴运动

合集下载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与美国废奴运动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与美国废奴运动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与美国废奴运动作者:苏琴郭成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摘要:美国殖民地时期就有黑人奴隶存在, 奴隶制有很长的历史。

正义的人们往往用宗教为武器抨击奴隶制, 开展了废奴运动。

1852年斯托夫人出版了《汤姆叔叔的小屋》, 描写了奴隶主的残忍和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

这本书内容丰富, 情节真实感人, 有力地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

本文将结合美国奴隶制以及废奴运动的事实,分析其对废奴运动的影响。

关键词:黑人奴隶制废奴运动宗教作者简介:苏琴,女,1983年9月生,陕西榆林人,200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学历,现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外语系专职教师,助教;郭成,男,1980年2月生,山东菏泽人,200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现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外语系专职教师,助教。

《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通过叙述主人公汤姆几次被买卖的经历,对美国南方奴隶制和奴隶的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

奴隶制作为一项政治制度,其伤害的不仅是黑人奴隶,还包括正义的白人。

185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逃跑奴隶法令》,宣布白人帮助黑人奴隶逃跑为严重的违法行为,要受到坐牢和罚金的处罚。

而白人警察不执行这项法令则要被罚款1000美元之多。

该法令还规定凡不参加追捕黑奴,不拥护黑奴制的白人都会被认同为“叛国”。

正义的白人认为这项法令无疑是在鼓励绑架。

作者斯托夫人写作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这项主要针对正义白人的法令。

一、奴隶与奴隶制(一)奴隶的商品属性和交易体系在小说的第12章中写到一个出售奴隶的广告,交代了6名被出售奴隶的姓名和年龄,以及“时间:2月20日,星期四;地点:肯塔基州的华盛顿城法院门口”(Stowe, 2003:170)。

在小说的第30章提到了专门用于临时储存奴隶的仓库,那里卫生条件极差,仓库外的棚子就是交易奴隶的地方。

奴隶分男女分别展出,白人出价竞买,出价高者获得此奴隶的所有权。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奴隶制度与人权教育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奴隶制度与人权教育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奴隶制度与人权教育简介《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由哈里特·彭尼儿·斯托夫写作的描写美国奴隶制度的文学作品。

这部小说通过生动地展现了奴隶们所遭受到的残酷待遇以及他们为了自由而努力抗争的精神,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探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所揭示出来的奴隶制度与人权教育之间的关系。

奴隶制度定义与背景奴隶制度是指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人们被劫持、贩卖并被迫成为他人私有财产,失去了基本自由和权力。

在19世纪美国南方,奴隶制度盛行,成千上万黑人被视为奴隶,并在白人主导下执行农场劳动或家庭服务。

汤姆叔叔与其他奴隶角色《汤姆叔叔的小屋》涵盖了不同角色和经历的奴隶,其中最知名的是主人公汤姆叔叔。

他是一个勇敢正直的奴隶,虽然他经历了各种痛苦和压迫,但他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渴望。

其他一些奴隶角色也在小说中展现了不同的生活状态和遭遇。

奴隶制度对人权的侵犯奴隶制度严重侵犯了被奴役者的基本人权。

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被非人道地对待、鞭打残害、与亲人分离并没有得到任何保护。

这体现了他们无法享有自由、尊严和平等待遇的悲惨处境。

人权教育定义与意义人权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人们对基本人权和平等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并促进其实践行为的教育方法。

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对自身权利和他人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的认知与意识。

文化传递《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展示奴隶们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痛苦,呼吁对奴隶制度的反思和改变。

这部小说扩大了公众对奴隶制度的关注,引发了一系列反奴隶制度运动。

通过文学作品的有效传递,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抗不平等与压迫的决心。

现实启示《汤姆叔叔的小屋》展现了奴隶们在极其困境下仍然坚守着尊严和信念,这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人权教育启示。

通过小说中角色的激励和互助,读者能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看待,并为消除不平等以及保护人权而努力。

总结《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描绘奴隶制度与人权教育关系的经典文学作品。

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评介

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评介

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评介《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篇伟大的反对奴隶制的宣言,是抨击美国奴隶制的不朽之作,没有一本书在结束奴隶制方面有如此巨大的贡献,它又被称为“黑人的《伊利亚特》”。

学术界认为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视为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

小说不仅记载了黑奴的苦难史,更呼吁了解放黑奴的运动,其社会、历史、文学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小说首先以连载的形式在《民族时代》报纸上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无与伦比的欢迎,仅第一年就在国内印了100多版,销了30多万册,后来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内容精要美国肯特基州的奴隶主谢尔贝在股票市场上投机失败,为了还债,决定把两个奴隶卖掉。

一个是汤姆,他是在谢尔贝的种植场出生的,童年时就当伺候主人的小家奴,颇得主人欢心,成年后当上了家奴总管,忠心耿耿,全身心维护主人利益。

另一个要卖掉的奴隶是黑白混血种女奴伊丽莎的儿子哈利。

伊丽莎不是一个俯首帖耳死心塌地听主人摆布的奴隶,当她偶然听到主人要卖掉汤姆和自己的儿子哈利后,就连夜带着儿子在奴隶贩子的追捕下跳下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再往加拿大逃奔。

她丈夫乔治•哈里斯是附近种植场的奴隶,也找到机逃跑,与妻子会合,带着孩子,历经艰险,终于在废奴派组织的帮助下,成功地抵达加拿大,取得了自由。

后乔治决心到非洲为建设一个非洲人的国家而努力奋斗。

这是一个敢于斗争的黑人青年,从而走上了光明的道路。

汤姆却是另一种遭遇。

半夜,伊丽莎轻轻敲开了汤姆家的门,汤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妻子劝汤姆赶快离开,可汤姆凄楚地对伊莉莎说:"伊丽莎,你应该走。

可我不能走。

要是不卖我,就得卖掉庄园上所有的人,老爷就得倾家荡产,我不能骗老爷。

"伊丽莎劝不动汤姆,就拜托汤姆给她的丈夫捎信儿,自己抱着儿子逃进了寒冷的夜里。

由于他从小就被奴隶主灌输敬畏上帝、逆来顺受、忠顺于主人这类的基督教说教,对主人要卖他抵债也没有怨言,甘愿听从主人摆布。

毕业论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典型美国黑人代表在奴隶制度下的命运与抗争).

毕业论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典型美国黑人代表在奴隶制度下的命运与抗争).

Contents摘要 (3)Abstract (4)1 Introduction (5)1.1 Social Background (5)1.2 The Author's Writing Intention (6)1.3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Novel (6)2 The Evil Roots for Uncle Tom's Tragic Fate (7)2.1 The Evils of Slavery (7) (8)2.1.1 The Hardships for Labor Slaves ·2.1.2 The Loss of Dignity as Slaves (8)2.2 The Miserable Death of Uncle Tom (9)2.2.1 Uncle Tom—the Representative of A Noble Hero (9)2.2.2 The Causes for Uncle Tom's Death (10) (11)3 The Georges Fighting for Freedom ·3.1 The Real Reasons for Eliza to Flee (11)3.2 The Revolt Against the Slaveholders (11)3.2.1 Verbal Protest Against Slavery (11)3.2.2 Action in Protest Against Slavery (12)4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African Americans under the CruelSlavery (12) (12)4.1 The Fighting for Freedom ·4.2 Contrast Between Social Status of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13)African Americans ·5 Conclusion (14) (15)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 (16)分析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典型美国黑人代表在奴隶制度下的命运与抗争摘要1862年9月22日, 美国总统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汤姆叔叔的小屋》如何揭示奴隶制的罪恶

《汤姆叔叔的小屋》如何揭示奴隶制的罪恶

《汤姆叔叔的小屋》如何揭示奴隶制的罪恶《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于 1852 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小说。

这部小说以生动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奴隶制的种种罪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后来美国的废奴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小说通过众多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奴隶制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主人公汤姆叔叔是一个善良、忠诚、勤劳的黑奴,他一生都在为主人尽心尽力地服务。

然而,即使他如此顺从和忍耐,最终还是无法逃脱被奴隶主残酷对待的命运。

他被多次贩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和虐待,身体和心灵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但汤姆叔叔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善良和信仰,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奴隶制的罪恶。

奴隶制剥夺了奴隶的自由和尊严。

在奴隶制度下,黑奴们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没有任何权利可言。

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不能自由地选择工作、生活和伴侣。

黑奴们被迫在恶劣的环境下从事繁重的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和尊重。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奴隶主的严格监视和控制,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打骂和惩罚。

小说中描写了许多黑奴被鞭打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

这种对自由和尊严的剥夺,是对人类基本权利的严重侵犯。

家庭的破碎是奴隶制带来的又一恶果。

在小说中,许多黑奴家庭被迫分离,夫妻不能相聚,子女不能在父母身边长大。

黑奴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和亲情,他们的孩子也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贩卖到其他地方,从此失去联系。

这种家庭的破碎给黑奴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心理创伤。

例如,伊莱扎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被卖掉,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逃离奴隶主的庄园。

这一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奴隶制对家庭关系的破坏。

奴隶制还腐蚀了奴隶主的心灵。

一些奴隶主在长期拥有绝对权力的情况下,变得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他们视黑奴的生命如草芥,将对黑奴的压迫和剥削视为理所当然。

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仅让奴隶主们失去了人性的光辉,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小说中的雷格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残忍暴虐,对黑奴毫不留情,最终自己也陷入了孤独和痛苦之中。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到《根》——美国黑奴主题小说中的黑人形象塑造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到《根》——美国黑奴主题小说中的黑人形象塑造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到《根》——美国黑奴主题小说中的黑人形象塑造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随着美国自由贸易的发展,要求解放大量的劳动力;与此同时,废奴主义者发起了针对奴隶制的猛烈抨击。

在反对奴隶制的斗争中,废奴主义者联合起来并且成立了无数的协会与团体,他们通过召开会议、发表演讲等方式来抵制黑暗罪恶的奴隶制度。

废奴运动的蓬勃发展也给美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涌现除了一批优秀的废奴主题小说,这些小说反过来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成为美国内战的催化剂。

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的蓄奴制度不复存在,战争摧毁了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和奴隶制,这对原来的奴隶主贵族是沉重的打击,很多南方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于往日的无限怀念及对新生活的迷茫疑虑。

另一方面,尽管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自由,黑人的社会地位依然很低,种族歧视大行其道,种族矛盾并未缓和。

美国黑人积极地加入到社会建设中,希望为自身争取民主和平等的人权,与白人平等对话,以求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汤姆叔叔的小屋》《飘》和《根》常被称为描写奴隶制的三部名著。

它们具有突出的历史性和文学性,共同为美国文学尤其是黑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文拟从三部小说中黑人形象的塑造方面来谈谈三部小说的文学价值,以求教于方家。

一、《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汤姆叔叔和乔治·哈里斯《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又译《黑奴吁天录》(林琴南)、《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作家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小说。

《汤姆叔叔的小屋》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人民的反奴隶制情绪,并间接导致了美国内战爆发。

这部小说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并被认为是刺激19世纪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

在它发表的头一年里,在美国本土便销售出了三十万册,在英国售出了二十万册。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社会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南北战争爆发的初期,当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曾说到:“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

《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废奴运动的先声《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接受了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的黑奴汤姆,刻画了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生死的具有反抗精神的一大批人物形象,如伊利莎白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

同时,也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奴隶主对黑奴不完全相同的行为表现。

通过描写汤姆和乔治夫妇两种不同性格和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

因此,此书一经发表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美国废奴运动和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总用。

所以,作者斯托夫人及其《汤姆叔叔的小屋》受到全国的赞誉。

在文学界,美国著名诗人亨利说它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此书不仅影响了美国,也暴风雨般影响了拉丁美洲黑奴的解放,并漂洋过海传到欧洲,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们反对种族歧视的有力武器。

曾经,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斯托夫人及那部旷世之作,林肯就不会成为美国总统。

这也许是夸大的说法,但是正也说明这本书的巨大影响力。

当然在迎来赞誉的同时也夹杂一些反对的声音,那边是南方种植园主。

在后来的社会的发展中,有黑人对斯托夫人刻画的黑奴汤姆表示强烈不满。

在黑人眼里,他们祖先并不会像汤姆一样逆来顺受,一辈子愚忠与他的主人,他们或许会像自由战士一样奋不顾身的站起,为了自由与平等而战。

当然,这也是仅仅站在黑人的立场去看,也仅仅一种认识。

作品用两个任务不同命运不同结局的对比,向我们显示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汤姆和伊利莎白两个人物截然不同命运呢?两个人均属于同一个奴隶主均接受基督教的精神,同时奴隶主对两人都非残酷,没有一丝虐待。

所以,他们在奴隶主的护佑下享受着仅有的属于各自的小幸福。

然而,厄运来临,伊利莎白果断作出为了生存及自由的举动——出逃,而汤姆却依然受所谓基督教的仁与爱的教唆,把自己后半生自由交给一个完全没有能力的小奴隶主(即使他也是仁慈)。

读书心得——论《汤姆叔叔的小屋》与南北战争

读书心得——论《汤姆叔叔的小屋》与南北战争

读书心得——论《汤姆叔叔的小屋》与南北战争斯托夫人通过《汤姆叔叔的小屋》宣称作为上帝的代言人,欲向世人说明上帝的旨意在于切除奴隶制这颗毒瘤,人们才会获得新生。

作品中充斥着作者发自内心的呐喊:正义必须也终将战胜邪恶。

这种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着许多美国人的心灵。

而在当时美国南北双方在奴隶制的问题上已处于剑拔弩张的时期,这部小说的横空出世无疑使废奴运动达到了高潮,把人们对奴隶制的憎恨推向了极点,深深激化了南北之间的矛盾,废奴运动由地下运动转为公开,由口诛笔伐转向军事袭击,从而加速了美国内战的爆发,而这场最终以正义为名的战争给美国带来的伤痕却久久不能愈合。

一、南北战争前的废奴运动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废奴运动也随着美国战前变革前奏像禁酒运动、女权运动、和平运动等慢慢浮现。

此时废奴运动主要也是一种宗教说教运动,源于福音派新教运动,视奴隶制为道德上的罪过,违背上帝的安排。

这些废奴主义者只是个小群体。

然而奴隶制这个已盘根错节地深深嵌入当时美国体制中的“毒瘤”,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切除。

由于无法在南方直接进行有效地宣传,且不能对南方的奴隶制度进行直接地接触与观察,变得更加纯粹地从道德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转向内心的思辨,他们关于奴隶制的思想日益带上神学和千年至福说的色彩。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方在“第二次宗教大觉醒”的潮流下,废奴主义者们开始相信人的完善能力,相信恶真的能被根除。

同时进行“神圣的自我赋权”,很多人都乐观地自认为是先知,遵从上帝的意志实现去人间天堂,约翰·布朗就是其中一例,史托弗解释道:“在1837年经济萧条后,布朗将上帝主权内在化,确信已被选为永久的救世主。

”①就这样,一些废奴者们开始相信唯一可行的战略就是要求“立即”废除奴隶制。

当然此时,北方这种激进的思想是很少的一部分,很多理智的北方人虽坚信奴隶制是不道德的,但想到废奴事业如此困难重重、个人力量是如此渺小,以及顾及到血腥暴力后果或是南方脱离的政治责任,在挣扎中保持着温和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及美国废奴运动郭成苏琴(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摘要:美国殖民地时期就有黑人奴隶存在, 奴隶制有很长的历史。

正义的人们往往用宗教为武器抨击奴隶制, 开展了废奴运动。

1852年斯托夫人出版了《汤姆叔叔的小屋》, 描写了奴隶主的残忍和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

这本书内容丰富, 情节真实感人, 有力地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

本文将结合美国奴隶制以及废奴运动的事实分析本书的内容及其对废奴运动影响。

关键词:黑人;奴隶制;废奴运动;宗教《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通过叙述主人公汤姆几次被买卖的经历,对美国南方奴隶制和奴隶的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

尽管有些白人奴隶主对黑人奴隶相当仁慈,但不能从整体上保证他们的生活甚至是生命,黑人奴隶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

本书同时展现了当时的南方奴隶主阶层, 如汤姆的第三个主人Legree、奴隶贩子Haley和专门负责抓捕逃跑奴隶的“猎人”。

在内战前的美国南方甚至出现了奴隶农场,黑人孩子像动物一样饲养,然后像动物一样卖掉,而这一切,竟然受到法律的保护。

一、奴隶与奴隶制(一)奴隶制在美国1619年荷兰人将20名非洲黑人运到弗尼吉亚的James城,开始了美洲的奴隶交易。

到1690年,奴隶数目达到了16729人,到1780年达到575420人。

最初黑人作为契约劳工,到1641年,麻萨诸塞州通过法律确认了黑人奴隶的终身地位,随后各州纷纷仿效。

奴隶数量的激增是在1793年以后。

这一年美国出现了扎棉机,在水能的推动下每天可以扎1万磅的棉花,但是摘棉花却只能靠手工完成。

在1810年,美国出口6675.8万美元的棉花,占全部出口额的22%。

而到1860年,美国的棉花出口竞占到全部出口额的57%,达到三亿三千多美元。

在这白花花的棉花背后则是黑人奴隶的血汗和泪水。

(Falkner,1964:266)小说的主人公汤姆被运到南方,他的工作就是摘棉花。

每天工作12小时或者更长时间。

因为同情一位完不成工作量的女工友,汤姆将自己的棉花分给她一些,不料被监工发现,汤姆受到毒打。

而这样的遭遇是每个奴隶都避免不了的。

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甘蔗种植园,有时黑人奴隶在监工的鞭打下要工作18个小时,几乎没有睡觉时间。

(二)奴隶的商品属性和交易体系在小说的第12章中写到一个出售奴隶的广告,交代了6名被出售奴隶的姓名和年龄,以及“时间:2月20日,星期四;地点:肯塔基州的华盛顿城法院门口”(Stowe, 2003:170)。

在小说的第30章提到了专门用于临时储存奴隶的仓库,那里卫生条件极差,仓库外的棚子就是交易奴隶的地方。

奴隶分男女分别展出,白人出价竞买,出价高者获得此奴隶的所有权。

乔治是小说中极具反抗精神的黑人奴隶。

他逃跑了,到北方去寻找自由。

很快,他的主人便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详细描述了乔治的特征,并且出价400美元给抓获乔治的人,同时宣告“凡是提供足够证据证明乔治死亡的同样可获此奖金”(Stowe, 2003:152)。

白人奴隶主的残忍由此可见一斑,他们对死人也不愿意放过。

小说中的乔治成功逃脱奴隶主的压迫,但现实中的很多人则没有像他这样的运气。

著名爵士女歌手比利·郝乐戴(Billie Holiday)演唱过一首著名的黑人民歌《奇异的果实》。

歌词中描述,7名逃跑的黑奴被捉住并在树上吊死,远远望去就像树上7个巨大奇异的果实。

歌中唱到:“这些果实被乌鸦啄,雨水吹打着,最后跟着树叶一起落下”。

早在殖民地时期,美国很多州通过了有关黑人的法令,规定白人奴隶主有处罚和处死黑奴的权利;黑奴无权在法庭上抗议;黑人的集会必须有一名白人到场;黑奴无权结婚和教育孩子。

小说中伊莉莎和乔治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但他们并不能成为法律所认定的夫妻。

(三)奴隶制下的女性和孩子在小说第10章,作者借汤姆的眼睛讲述了这样一个悲剧:一个女性黑奴10个月大的婴儿被卖掉,苦苦哀求主人无果之后,该女奴从船上跳河自尽,结束了她不可承受的痛苦。

在白人奴隶主的眼中,女性奴隶身上更有一层“商业价值”和“升值潜力”,因为她们可以生孩子,而孩子是可以被卖掉挣钱的。

小说中讲述了乔治母亲的故事。

他的母亲工作就是生孩子,她生下7个孩子,最后这7个孩子被卖到7个地方,乔治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她跪下哀求让留下这个最下的孩子,但得到的回答却是一顿重踹。

乔治被带走,脑海里只留下母亲的呻吟和哭喊。

另一个母亲的故事出现在第18章,她叫布鲁,也是一个不幸的母亲。

她曾有过一个孩子,很胖很健康还从不哭闹。

后来女奴隶主生病,布鲁照顾女主人时也被传染,从此没了奶水。

布鲁祈求主人给买些牛奶,但被拒绝。

没有奶吃的孩子一天天瘦下去,最后饿死了。

布鲁没有自杀,但选择酗酒,因为“喝酒之后,我的耳边就没有那孩子的哭声了”(Stowe, 2003:360)。

黑人孩子的命运也是悲惨的。

在第20章描述了一个女孩叫托鲁西,她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辛克莱尔和他表姐的对话,读者可以知道这个女孩已经习惯了被殴打,主人用烧水棍、铁楸和钳子的击打已经不能让她感到害怕了。

她为了生存学会了撒谎和偷盗,心理严重扭曲,很难再被教育。

因为“她受的苦实在太多了”(Stowe, 2003:360)。

妇女和未成年人在社会上是更容易受到伤害的,任何文明的制度和道德准则都会对这两种人群给予更多的保护。

但是在《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一小说中,读者看到的是残忍的奴隶主阶级对她们无耻的压迫和伤害,每个读过此书的人无不被激怒了。

小说问世后激起人民对奴隶制的极大愤怒,南方奴隶主阶级也感到了害怕,他们指责斯托夫人写的故事是无中生有的。

为此,作者出版了《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的解释》,引用了法律条文、法庭记录、新闻报道和私人信件等纪实性文件来证明《汤》一书虽然是小说,但是小说中的故事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合理编撰。

此书的出版扩大了《汤》的影响,使更多的人投身到废奴运动中去。

难怪,林肯总统说是斯托夫人挑起了南北战争。

二、宗教作为废奴主张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武器(一)黑人奴隶的自发斗争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汤姆和乔治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和逆来顺受的汤姆不同,乔治是个充满反抗精神的黑人,他带着两把手枪和一把猎刀逃到北方获得了自由。

应该说投身废奴运动最早的是黑人自己。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也是黑人大逃亡的时期。

1775到1783年,约有10万名黑奴出逃,占当时黑奴总数的20%(Foster, 1954:37)。

1775年,南卡罗来纳州的三个县爆发了黑奴起义。

虽然起义失败,却展示了黑人的力量。

女奴土布曼建立了秘密组织“铁路”,帮助南方奴隶逃到北方,成就显著。

美国内战前,“铁路”帮助6万黑奴获得自由。

(二)小说中宗教的作用作者斯托夫人有较深的宗教背景。

她1811年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丈夫加尔文.斯托是位神学教授。

因为她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白人支持废奴运动,在提高作品感染力方面,它使用了宗教这一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心地善良同情黑人的白人往往被描写成信仰上帝、平等友爱的教友派信徒(Quaker),而残忍凶狠的奴隶贩子、猎人则是被上帝抛弃的人。

这一看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就当时的环境而言,这却是最为先进的思想,同时也是与历史事实相符合的。

1673年乔治·济慈(George Keats)出版了Persuasions and Warnings to Quakers who Trades or Owns Black Slaves(《对贩卖和拥有黑人奴隶的教友派信徒的劝诫与警告》)一书,第一次提出了教友派信徒不得拥有黑人奴隶这一主张,要求信徒要释放他们的奴隶,并给奴隶一定的经济补偿。

1773年Benjamin Ray 出版了《Thou art not a Quaker if Thou Ownst Slaves》(《如果你拥有奴隶,你就不是教友派信徒》),指出奴隶制是对上帝最严重的犯罪(Foner, 1975:281)。

同一年,教友派教会开始取消拥有奴隶者的教籍。

由此在小说中,为黑人奴隶购买土地的老约翰、帮助乔治一家逃走的蕾切尔都是教友派信徒就得以解释了。

(三)宗教对于黑人的影响斯托夫人写作时明白,她的读者多为白人,为了拉近白人与黑人的心理距离,在作品中善良的黑人也被描写成信仰上帝的基督徒。

最典型的当然是汤姆,在得知自己要被卖到棉花种植园,他深知这是苦难的开始,但他拒绝逃走,而是平静地接受,因为他认为上帝会帮助自己。

乔治的妻子也认为自己应该服从主人,“否则我就不是基督徒了”(Stowe, 2003:27)。

乔治开始时不相信上帝,他怀疑上帝的存在,因为他受到太多的苦难。

但是逐步地被人所帮助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乔治感到了家,以前他不知道家是什么,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在他心中萦绕”(Stowe, 2003:195)。

这样的描写无疑是成功的。

白人读者们开始感觉到黑人和自己是一样的人,不仅因为黑人一样有血肉、有家庭,更因为黑人和自己一样相信上帝。

三、结论总之,从奴隶制在美国确立后,就一直有正义人士提出反对。

1700年,一位叫Samel的人发表了小册子,第一次公开表达了对奴隶制的抗议和黑白人种平等的思想。

(Foner, 1975:281)。

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废奴的声音在不断地增强。

到19世纪40年代,美国建立的废奴组织达到2000个,参加者达20万人。

美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J. Wedemeyer号召工人加入到废奴运动中去。

到50年代的时候,主张废奴的战线已经形成。

《汤姆叔叔的小屋》以真实的细节和背景,形象地塑造了汤姆、乔治、伊莉莎等黑人的形象,展现了黑人奴隶的遭遇,深刻揭露了南方奴隶主阶级和奴隶制的血腥与残暴,给废奴运动一剂强心剂,同时给世界文学史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主要参考书目:[1] Fanlkner, Harold Underwood.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M]. New York: New York,1954.[2] Foner, Philip S. History of Black Americana [M] . New York: Greenwood, 1975.[3] Foster, William. The Negro People in American History [M] New York: New York, 1954.[4] Franklin, John Hope. From Slavery to Freedom, A History of Negro Americans [M] NewYork: New York, 1961.[5] Plosky, Harry A & James Williams. The Afro-American [M] .New York: New York, 1983.[6] Quarles, Benjamin. The Negro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M] North Carolina: NorthCarolina Uni, 1961.[7] Stowe, Harriet Beecher. Uncle Tom’s Cabin [M] . 伊犁: 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3.[8] 李见明, 张友伦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和政府改革[M] .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2.[9] 郭沛超, 韩露露. 《汤姆叔叔的小屋》在研究美国南方奴隶制度中的史料价值[N] .昌雄师专报, 2001, 8: 45-49.[10] 张秀见,从历史原因分析汤姆叔叔悲剧的起因[J]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3. 32 (10): 341-342.[11] 张祖武, 酿成一场战争的小说--评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J]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1998, 2: 37-39.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郭成,男,1980年2月生,山东菏泽人,200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学历,现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外语系专职教师,助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