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全)

2018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全)
2018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全)

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分封制:

目的:拱卫王室

对象:亲族(主体)、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内容:人口、土地

义务:驻守王畿,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等

作用:1、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2、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3、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二、宗法制:

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②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特点:把血缘关系和政治纽带结合在一起

作用:1、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2、分封制下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3、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4、尚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一、内容:

1、皇帝制度

表现: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

三公职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协助管理军务3、郡县制(地方官制)

特点:中央集权,分工明确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纳入到国家政治体制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③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皇帝依靠其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易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四、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相同: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第三-四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不断加强

一、中央

1.秦朝:三公九卿制

2.西汉:中外朝制度

3.魏晋南北朝:三公九卿制初步形成

4.隋唐: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1.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5.宋朝:二府三司制(设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度支、盐铁、户部)

6.元朝:中书一省制

7.明朝: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明成祖设内阁

8.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 西周:世卿世禄

2.秦朝:军功爵制

3.汉代:察举制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5.隋唐宋元:科举制

6.明朝:八股取士

特点:①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②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积极影响:①为下层人士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③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监察制度:

①秦:御史大夫②汉:中央御史府,地方刺史③明清:中央都察院、六科给事中谏议制度:

①隋唐:门下省②宋:谏院③明清:谏院机构被取消

四、地方

1.秦朝:郡县制

2.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景帝:“七国之乱”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3.唐朝:节度使(发展成为藩镇割据)

4.宋朝:①收精兵②削实权③制钱谷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5.元朝:行省制度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五、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②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古希腊与古罗马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城邦

1.古希腊地理环境:沿海商业活动,造成了平等互利、宽松自由的环境

2.城邦的基本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二、雅典城邦

1.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3.表现: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

4.评价:

积极方面:①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消极方面:①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成年男性公民。

②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三、古罗马法律

1.罗马法的产生:《十二铜表法》——罗马法产生的标志

2.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评价:①《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

②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4.罗马法的完善: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5.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性: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局限性: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建立

第八课:英国——君主立宪制(议会为权利中心)

一、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

1.《大宪章》内容:以法律方式限制王权

2.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

1.内容:确立议会主权;限制王权

2.意义:①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②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第一次转移:立法权由国王向议会转移,国王仍保留行政权。

四、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1721年责任内阁制

1.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或首相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第二次转移: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国王统而不治。

五、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

内容:英国选举权不断扩大,完善了君主立宪制。

第三次转移:政治权利的由贵族到工业资产阶级再到公民

六、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

①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②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③首相是最高行政长官,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最高决策和领导者。

④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⑤议会掌握立法权,是国家权力中心。

四个创新: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代议制

第九课:美国——联邦制总统共和制(总统为权利中心)

一、1787年宪法

1.独立初国家结构:邦联制(松散性,政府软弱无力)

2.内容:

①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利。

②三权分立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国家权利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形式,相互制约。

③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均实行任期制。

3.特点:①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②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宪法和选民负责。

4.意义:积极性: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标志着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

局限性:保留了黑奴制度,妇女没有选举权。

二、维护联邦统一

1.内容:通过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

2.作用: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高无上性,维护了国家统一。

3.两党制(资产阶级政党):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第十课:法国——议会共和制(总统为权利中心)

一、走向共和

1.过程:反复、曲折、艰难

2.原因:封建专制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3.178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特点:①议会掌握立法权,参议院间接选举,众议院直接选举。

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为国家元首,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

解散众议院。

③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二、德国——联邦制君主立宪制(皇帝为权利中心)

1.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

2.实质: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军国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四、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

代议制从法律和制度上否定了专制统治,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标志着西方政治由人治走向法治。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奋起

第十二课:鸦片战争1840-1842

一、鸦片战争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妄图打开中国市场

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内容:①五口通商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割香港岛给英国④英商进出口所缴纳关税由双方商定。⑤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影响: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②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丧失主权:贸易主权、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司法主权、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

影响: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加深了。②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了变化

③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战败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范围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十三课:太平天国运动

背景:自然灾害严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激化

一、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革命性。

小农经济产物具有落后性,绝对平均主义无法实施,具有空想性。

二、治国方案——《资政新篇》1859年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

核心内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评价:

进步性: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局限性:①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未反映农民的要求)

②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第十四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为解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而指定对外扩张政策。

导火索:朝鲜东学党起义。

一、1895年《马关条约》

内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性质: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影响: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3、民族觉醒,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战败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二、义和团运动1898-1901

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直接原因:外国教会势力猖獗

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进步性】: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局限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弱点;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根本原因:列强要瓜分灭亡中国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影响: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帝)

②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十五课:辛亥革命1911

背景:1.政治上: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专制统治危机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组织上:成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武昌起义(1911):清王朝的统治在全国土崩瓦解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①主权在民;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③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的组织原则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意义

二、辛亥革命的评价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①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

(近代化史观:①②③革命史观:性质+①社会史观:①②③④)

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三、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

第十六课:五四爱国运动

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过程:第一阶段的地点是北京,主体军为学生。第二阶段的地点是上海,主力军为工人,说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结果: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释放了被捕学生等。

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

3.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4.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精神:爱国救亡、民主科学与文化启蒙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十八、十九课: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

1.理论基础:①英法空想社会主义②德国古典哲学③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1848年《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内容:①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②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③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3.影响: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蓬勃兴起。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人民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

二、巴黎公社

1.特点:爆发具有偶然性

2.性质: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3.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还达不到被推翻的程度,没有马克思主义和成熟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4.意义:①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三、二月革命

1.特点:没有领导的自发性武装起义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结果:①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②开启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时代

4.《四月提纲》: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十月革命的纲领。

5.七月流血事件:确立武装起义方针,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时代。

6.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领导起义,推翻临时政府。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第二十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共产党初创时期(1919—1924)

1.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目标:提出的最高纲领——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二、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1.合作原因:中国人民面临共同的敌人,即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

2.合作成就: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两党共同领导了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

3.破裂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4.国共关系: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共两党陷入十年内战时期。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西安事变: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四、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1.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2.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开展的开始

3.合作方式:党外合作。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4.正面战场(国民党):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胜利(台儿庄)。

武汉会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5.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6.抗战胜利:1945.8.15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原因: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1.重庆谈判: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结果:①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②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蒋介石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陕北和山东解放区,都被粉碎。

3.1947.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4.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意义: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5.渡江战役: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

六、辨识人民军队名称

①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

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工农红军、工农革命军

③全面抗战时期——新四军、八路军

④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

⑤抗美援朝时期——人民志愿军

第六单元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9年9月21日

内容: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时间:1954年9月

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

二、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平反文革前后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环节。②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③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④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⑤通过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保障。

三、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

4.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二十四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天下

2.起因: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3.直接原因: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存在大国沙文主义。

4.根本原因: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5.美苏冷战表现:

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互委员会(目的:美国通过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军事上:美国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6.影响:(积极影响)两国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消极影响)美苏彼此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6.特点:总体冷战,局部热战

第二十五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一、欧洲共同体:

1.原因:①欧洲发展经济的需要

②摆脱苏联威胁和美国控制

③欧洲有着共同文化传统和渊源

2.影响:①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②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多极化趋势出现。

二、日本

1.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2.日本实行以日美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三、不结盟运动:

1.原因:①美苏对峙,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宁

②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积极谋求维护国家利益的途径。

2.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冲击了两极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世界经济格局:美、日、欧三足鼎立

第二十六课:新中国外交

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外交政策:“另起炉灶”: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及其影响之后,再让外国客人进来。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成就: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4.1954日内瓦会议与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都遭受过殖民主义侵略,面临着独立与发展的共同要求

异: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5.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深陷越南战争,霸权地位受到冲击。

第二十七课:世界格局

两级格局解体标志: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世界形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政治文明历程发展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最全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最全高中数学 (经典版)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1 算法的概念 1、算法概念: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 算法的特点: (1) 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 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 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 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 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1.1.2 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 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 字说明。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 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 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 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2018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全)

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分封制: 目的:拱卫王室 对象:亲族(主体)、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内容:人口、土地 义务:驻守王畿,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等 作用:1、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2、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3、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二、宗法制: 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②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特点:把血缘关系和政治纽带结合在一起 作用:1、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2、分封制下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3、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4、尚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一、内容: 1、皇帝制度 表现: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 三公职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协助管理军务3、郡县制(地方官制) 特点:中央集权,分工明确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纳入到国家政治体制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③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级中学数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算法初步 一、算法与程序框图 1.算法:算法指的是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算术运算的过程。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 2.算法与计算机:计算机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依赖于算法。只有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明确的步骤,即算法,并用计算机能够接受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计算机才能够解决问题。 3.算法的特征:①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②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 ③可行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个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④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由不同的算法。 ⑤普遍性:一个算法应该适用于求某一类问题的解,而不是只用来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注意:有限性、确定性和可行性是算法特征里最重要的特征,是检验一个算法的主要依据。】 4.程序框图: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程序框、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表示算法的图形。 5.程序框图的组成:程序框图由程序框及流程线组成;在程序框图中,一个或几个程序框的组合表示算法中的一个步骤;带有方向箭头的流程线将程序框连接起来,表示算法步骤的执行顺序。 6.基本程序框及其功能:

【注意:起、止框是任何流程不可少的,表明程序的开始和结束。输入和输出可用在算法中任何需要输入、输出的位置。算法中间要处理数据或计算,可分别写在不同的处理框内。一个算法步骤到另一个算法步骤用流程线连接。如果一个框图需要分开来画,要在断开处画上连接点,并标出连接的号码。】 7.程序框图的画法: ①画一个算法的程序框图,应先对问题进行算法分析,必要时可先用自然语言设计该问题的算法,弄清算法的流程,然后把算法步骤逐个转化为框图表示,最后用流程线依步骤顺序连接成程序框图。 ②画程序框图的规则:⑴使用标准的框图符号; ⑵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⑶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框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是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⑷一种判断框是“是”与“不是”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种公式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⑸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8.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①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步骤组成的,其特点是步骤与步骤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执行,不会引起程序步骤的“跳转”,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 ②条件结构:⑴概念:在一个算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条件的判断,算法的流程根据条件是否成立有不同的流向,这种先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决定执行哪一种操作的结构称为条件结构。这是一种依据指定条件选择执行不同指令的指控结构。 ⑵结构形式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分单元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大全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一些基本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2)数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3)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4)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 (5)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的向量. (6)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 ※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7)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2.向量加法运算: 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首尾相连. ⑵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篇二】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

(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元朝—青花瓷; 明朝—彩瓷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二、唐宋元商业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演变 冶金 瓷 器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必修3 算法初步 一、算法与程序框图 1.算法的概念 算法通常是指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 (3)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 条件结构(两种) 循环结构 注:各种框图结构的功能及注意事项见下节相应语句. 二、基本算法语句 1.赋值语句 格式:变量=表达式 功能:将表达式的值赋给变量. 说明:①变量名必须以字母开头,可以是单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字母后面跟若干数字当型循环 直到型循环

或字母,不要使用运算符号、特殊符号(如+、-、&等).②每个赋值语句只能给一个变量赋值.③表达式可以是常数或单个变量,也可以是含有常数及变量的算式,还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的函数.④若表达式中含有左面的变量时(如A=A+1),则用变量当前的值计算后赋给变量,即变量(A)变成表达式的值,原来的值丢失;当左右变量名不同时(如A=B+1),则赋值后右面变量(B)的值不变. 注:①表达式中常用的运算符号有:+(加)、-(减)、*(乘,不能用×或·,更不能省略)、/(除,不能用÷)、∧(乘方)、\(整除,即整数商)、MOD(余数). ②常用的函数有:ABS (X)(即X的绝对值,不用│X│)、SQR (X)(X的算术平方根, .注意函数中的X可以是常数,也可以是表达式,但必须放在括号里. 要修改程序.②只能给变量赋值,不能对表达式赋值,有些资料上有“INPUT x=5”这样的错误用法,注意避免. 3.输出语句 格式:PRINT"提示信息";表达式 功能:计算表达式的值并输出. 说明:①提示信息在程序运行后原样显示在屏幕上,起提示作用;②先计算表达式的值,然后输出在提示信息后面,即输出语句具有计算功能;③每次可输出多个表达式,中间用逗号或分号分开,按原顺序输出;④可以只有提示信息而无表达式,或只有表达式而无提示信息. 注意:①程序中一般要有输出语句;②提示信息要放在英文引号内,即键盘上的“"”,左右相同(课本上的引号是错误的). 4.条件语句 格式1: IF条件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 END IF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知识讲解

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 一、春秋 (一)孔子(儒)--创立 1.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3.影响: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成为时代主流 (二)老子(道)《道德经》 1.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精华)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2.影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为其提供物质条件 政治:周王室衰危,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统治者没有绝对权威 (二)孟子和荀子(儒)===发展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 ②影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教育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先,礼法并施 ②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墨) 1.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2.影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②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 (四)道家 1、庄子 ①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韩非子》 1.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③变法革新 2.影响:①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孙子兵法》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英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Unit 1 1.mean doing sth. 意味着; mean to do sth. 打算或企图做某事; mean sb. to do sth. 打算让某人做某事be meant for 打算作……用; 2.take place 发生;举行 3.of all kinds 各种各样的 4.starve to death饿死be starved of 缺乏, starve for sth, starve to do,渴望 5.plenty of 大量; 充足 6.be satisfied with感到满意to one’s satisfaction感到满意是 7.do harm to sb.=do sb. harm 伤害某人 8.in the shape of呈…的形状,以…的形式 9.in memory of/ to the memory of sb.纪念某人 10.dress up 穿上最好的衣服;打扮,化装 11.award sth.(to sb.)和award sb.sth.(for sth.) 给予、颁奖reward sb. for sth. 因…奖赏某人;reward sb. with sth. 用某物酬劳某人 12. admire sb. for sth在某方面钦佩某人 13.look forward to期望,期待,盼望 14,have fun with(与某人)玩得开心;过得快乐( have a good time, enjoy oneself.) 15. turn up.来;出现;把(收音机等)音量开大些turn down 拒绝; turn off 关掉; turn on 打开; turn out 结果是...... turn to sb. for help 向某人求助 16.keep one’s word 守信用;break one’s word, 失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