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与里证的鉴别与关系
生物知识的表征形式及其建构的路径

生物知识的表征形式及其建构的路径一、生物知识的表征形式生物知识的表征形式有两种:外部表征和内部表征。
外部表征是指生物知识通过使用文字、图形、模型等表示的一种外部形式,其中同一生物知识能够用不同的外部形式来表征。
例如,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能够画分子结构示意图表征,也能够建构模型来表征:将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比喻成人——左手代表氨基,右手代表羧基,两条腿代表氢,躯干代表碳,头代表R基(氨基酸不同是因为R基不同,就如同人长得帅气与否首要看的依旧我们的脸蛋);此外还能够用语义表征:极少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此外该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R基团。
内部表征能够指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过程中在工作经历平台上信息分析、关系提炼的认知活动,也能够指信息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和记载的方式。
工作经历又叫短时经历是指信息加工的操作平台,其容量只有5~9个组块。
组块是信息量的一个单位,指测量人短时经历量的最小单位。
外部信息进入工作经历后一样以命题和表象两种方式表征。
(1)命题表征:命题是词语表达意义的最小单元,由关系和一组命题两个成分构成,例如,“叶子是绿色的”表达了一个意思,是一个命题。
在那个命题中,论题是“叶子”和“绿色的”,“是”表示关系,对命题起限制作用。
在大多数情形下,一个句子表达的多不止一个意思。
如“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表达4个意思,是4个命题。
即分裂发生的范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分裂发生的时刻和行为: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分裂的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分裂的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2)表象表征:是指事物及其相关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贮存。
在生物学习中实验现象、生物图形、细胞模型和生物用语均是以表象方式表征的。
表证里证的鉴别要点

表证里证的鉴别要点1. 什么是表证和里证在中医理论中,表证和里证是指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或病程中的两种不同类型。
表证主要表现为外感邪气侵袭体表,引起的症状较为明显,如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里证主要指内脏功能紊乱或脏腑组织损伤所致的症状,如胸闷、腹胀、便秘等。
2.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2.1 病因鉴别•表证多由外感邪气引起,如风寒、风热等。
•里证多由内因引起,如情志不畅、饮食失节等。
2.2 病程鉴别•表证多为急性发作,持续时间较短。
•里证多为慢性发展,持续时间较长。
2.3 症候鉴别表证的特点:•发热:体温升高,可伴有恶寒。
•头身疼痛:头痛、身痛等症状较为明显。
•发斑:皮肤上出现红斑、麻疹等。
•咳嗽、咳痰:可伴有喉咙痛、声音嘶哑等。
•流涕、鼻塞:常伴有打喷嚏等。
里证的特点:•胸闷、腹胀:内脏功能紊乱引起的不适感。
•大便异常:如便秘、腹泻等。
•尿频、尿急:与泌尿系统功能紊乱有关。
•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易怒等情绪波动。
2.4 舌诊和脉诊鉴别表证的舌诊和脉诊特点:•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象浮数。
里证的舌诊和脉诊特点:•舌苔厚重,舌质暗红,脉象沉细。
3. 表证和里证的治疗原则3.1 表证的治疗原则•驱邪解表:通过发散风寒、清热解毒等方法,使邪气从体表排出。
•发汗解表: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促使身体出汗,加速邪气的排出。
3.2 里证的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通过舒缓胃肠道,调整脏腑功能。
•补益脏腑:通过补充营养、调整生活习惯等方法,增强机体抵抗力。
4. 实例分析4.1 表证实例小明感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明显。
舌苔薄白,脉象浮数。
根据以上症状和舌脉特点,可以判断小明属于表证类型。
针对小明的表证,可以采取驱邪解表的治疗原则。
可以使用发散风寒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并辅以适当的中药颗粒或颗粒剂。
4.2 里证实例小红平时情绪不稳定,经常胸闷、腹胀,并伴有便秘等不适感。
舌苔厚重,舌质暗红,脉象沉细。
根据以上症状和舌脉特点,可以判断小红属于里证类型。
中医学笔记

《中医学》第一章导论1.《新修本草》它是唐代我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第一本唐代政府编修的方书《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最有影响力的东方巨著,全书52卷,药物分为16纲62类,中国古代百科全书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特点:【填】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3、整体观念: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联系性的认识。
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
整体观念的内容: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是中医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核心4、证的概念: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3、熟悉阴阳的属性特点:普遍性、抽象性、相关性、相对性、4、阴阳的相互关系【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5、阴阳的偏盛、偏衰、互损、转化:阴阳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阳互损:阴阳偏胜伤及对方: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人体内正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阴阳俱损、阴阳两虚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6、以阴阳来确定治疗原则和药物性能:确定治疗原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归纳药物性能: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淡涩)7、五行的特性:木:“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火曰炎上”,温热、升腾、明亮、化物土:“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金曰从革”,收敛、肃杀、潜降水:“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静藏8、熟悉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订正:肺—忧图重要9、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问:肝和脾之间属于什么关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木克土)相生:指五行之间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相克:指五行之间相互克制和制约的关系。
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及其要点

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及其要点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理、法、方、药理论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的集中反映和具体实施,因此,掌握中医辩证论治的方法及要点,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辩证论治的含义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病史资料、现有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判断为某种疾病性质“证侯”的过程。
中医“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指“症状”,是患者患病时的异常感觉或表现,它指的是疾病的单个症状或体征,如:头痛、咳嗽、呕吐等;而“证”(即证候),却是机体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病因、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虚实)等,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例如感冒,常见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映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候”。
其中,风寒感冒证反映的是由于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肺气不宣所导致的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咳嗽,痰清稀色白,时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等一类症候群。
其病因为外感风寒,病变部位为肺卫,病变性质为风寒表实证。
所以,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以“证”为依据的,其辨证诊断具有整体性和相对的灵活性,因此,它既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治疗,但又区别于那种不分阶段、不分主次、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病方法。
所谓“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治疗原则的选择是“论治”的关键,方药的组合是“论治”的具体措施,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中“法”、“方”、“药”三个部分的具体实施。
“辨证论治”是中医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它能从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出发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即同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以出现同一种“证”。
中医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中医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丰富而深刻。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其中表证和里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本文将就中医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进行阐述。
一、表证和里证的基本概念表证是指疾病表面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咳痰等。
表证是由外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表现为症状明显、较为轻微、病程短暂的特点。
里证是指疾病内部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血瘀等。
里证是由内部因素引起的,表现为症状较为隐匿、病程较长、症状复杂的特点。
二、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1、发病原因不同表证是由外邪入侵人体所致,如风寒、风热、暑湿、湿热等。
里证是由内部因素引起的,如气虚、阳虚、阴虚等。
2、临床表现不同表证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表面,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咳痰等。
里证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内部,如气短、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口渴、便秘等。
3、病程不同表证的病程较短,一般在几天到一周左右即可自愈。
里证的病程较长,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痊愈。
4、治疗方法不同表证的治疗方法以解表、散寒、清热为主要方法,如桂枝汤、麻黄汤、银翘散等。
里证的治疗方法以补益为主要方法,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人参黄芪汤等。
5、预后不同表证的预后较好,一般可以自愈或经过治疗后迅速康复。
里证的预后较差,需要长期治疗才能达到痊愈的效果。
三、结语中医表证和里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其鉴别要点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历,全面分析和辨识疾病的表里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也需要加强自我保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太阳病才有表证?错!六经皆有表证和里证!张胜兵伤寒论绝技分享!

太阳病才有表证?错!六经皆有表证和里证!张胜兵伤寒论绝技分享!“张胜兵中医”导语:很多初学伤寒论的人都错误的认为只有太阳经有表证,其实“表证非独太阳,六经皆有表证”。
那么什么是表证?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表证呢?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表证,尤其是伤寒表证,只有对表证深入理解了,对于后面的学习才能更加深入!对于表证的理解,很多人一直局限于教科书,但是在很多情况上,疑难病症的产生都是最初的表证不解,引起了坏证、辨证,因此表证的鉴别是临床必备的。
提起表证,学过中医,尤其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是不是脑海里会习惯性的浮现出了怕冷、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无汗、脉浮等症状,或者将感冒与表证相对应。
现在教科书将表证解释为:“表”是指肌表,表证是指病变部位在体表,病情较浅。
表证的症状有。
一般说来,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
表寒证有怕冷、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鼻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表热证有发热、怕寒、有汗或无汗、口渴、咽红或咽喉肿痛、舌尖红等。
对于毕业于院校的我们,教科书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最熟悉的中医思维方式,但是表证的含义不仅仅是如此。
《伤寒论》中的六经表证太阳病表证《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阳主外”,[2]即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具有卫外的功能,所以人体遭受外来之邪侵袭,太阳首当其冲,最易发生表证。
《伤寒论》中表证主要包括中风和伤寒。
太阳中风证以汗出、脉浮缓为特征,桂枝汤主之;太阳伤寒以疼痛、无汗、脉浮紧为特征,麻黄汤主之。
阳明病表证阳明亦有表证。
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此阳明之表证也。
二证全同太阳,而属之阳明者,不头项强痛故也。
要知二方专为表邪而设,不为太阳而设。
见麻黄证,即用麻黄汤;见桂枝证,即用桂枝汤,不必问其太阳阳明也。
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
”脉浮在这里主表,紧主里实。
表征的名词解释

表征的名词解释
表征是一个名词,可以指代两个不同的概念。
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
表征(Representation):在认知科学和语言学中,表征指的是一种对事物、概念或信息的描述或呈现方式。
它是通过符号、语言、图像等形式来表示和传递信息的方式。
表征可以是内在的,存在于人的心智中,也可以是外在的,以物体、图像、文字等形式存在。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中,二进制数可以作为数字的表征方式。
在心理学中,符号和记忆可以被看作是对知觉和经验的表征。
表征(Characterization):在文学、戏剧和艺术等领域,表征指的是对人物、情节或主题的刻画和描绘。
它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外貌、性格特点等来展示人物个性和角色的关系或者通过情节的发展来表现故事的主题。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表征来传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在艺术作品中,表征可以通过画面、音乐、舞蹈等形式来展现。
总之,表征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取决于上下文和所涉及的学科领域。
以上是对表征在认知科学和语言学中以及文学、戏剧和艺术中的两种解释。
八纲辨证,虚证、实证的鉴别及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八纲辨证,虚证、实证的鉴别及与表里寒热的关系虚实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
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
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
虚实辨证,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
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攻补适宜,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一、虚证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损等多种原因。
由于虚证的临床表现相当复杂。
在此,仅介绍一些共同的、有规律性的表现。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很难全面概括,常见有的: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红数。
【征候分析】虚证病机主要表现在伤阴或伤阳二个方面。
若伤阳者,以阳气虚的表现为主。
由于阳失温运与固摄无权,所以见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滑脱,小便失禁等现象。
若伤阴者,以阴精亏损的表现为主。
由于阴不制阳,失去濡养、滋润的功能,故同凶手足心热,心烦心悸,面色萎黄或颧红,潮热盗汗现象。
阳虚则阴寒盛,故舌胖嫩,脉虚沉迟;阴虚则阳偏亢,故舌红干少苔,脉细数。
二、实证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实证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一是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于体内所致。
随着外邪性质的差异,致病之病理产物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症候表现。
由于实证的表现也是多处多样的,所以也只介绍一些共同的、带一般性的问题。
【临床表现】由于病因不同,实证的表现亦极不一致,而常见的表现为: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淋沥涩痛,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证候分析】邪气过盛,正气与之抗争,阳热亢盛,故发热,实邪扰心,或蒙蔽心神,故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阻于肺,则宣降失常而胸闷,喘息气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中西医结合医师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舌苔不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
表证和里证的关系-中西医结合医师
表证和里证的关系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人体的肌肤与脏腑,是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而表里相通的。
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出现表里证错杂和相互转化,如表里同病,表邪入里,里邪出表等。
(一)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
这种情况的出现,除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外,多因表证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标病,如本有内伤,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之类。
表里同病的出现,往往与寒热、虚实互见。
常见的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详见寒热虚实辨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凡病表证,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称为表邪入里。
多因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误治、失治等因素所致。
例如,凡病表证,本有恶寒发热,若恶寒自罢,不恶寒而反恶热,并见渴饮,舌红苔黄,尿赤等症,便是表邪入里的征候。
2.里邪出表:某些里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
这是由于治疗与护理得当,机体抵抗力增强的结果。
例如;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或斑疹白菩外透,这是病邪由里达表的征候。
表邪人里表示病势加重,里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势减轻,掌握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