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云南生态安全屏障的科技需求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王毅;巫金洪;储诚进;李添明【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23(43)1【摘要】中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研究从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特点、建设、监测与评估及规划和实施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了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威胁、科技体系支撑不足、公众参与意识薄弱和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而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整体布局方略,指出了开展社会-生态脆弱性调查和评估的重要性,强调了国家公园在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

最终,希望通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社会公众深度参与,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统筹协调机制,以求积极探索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高质量、高速和可持续发展道路,迈向新时代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新征程。

【总页数】10页(P166-175)【作者】王毅;巫金洪;储诚进;李添明【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山大学生态学院;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国家公园与自然教育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相关文献】1.科技支撑云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2.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r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r——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典型调查报告3.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4.谈生态文明体制下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沿海防护林建设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研究5.白龙江林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战略对策研究 精品

最新-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战略对策研究 精品

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战略对策研究摘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新时代推动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本研究深入分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现状,探索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战略选择,提出从顶层规划设计、科技政策、科技投入、人才培养、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战略;政策;云南0引言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恢复绿水青山,要依靠科技创新。

云南作为国家面向西南的生态安全屏障,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新态势,聚焦重点领域科技需求,强化创新驱动,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

1生态文明建设现状11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近年来,云南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战略,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云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关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关于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云南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文件,高位推动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2017年,全省16个州市的11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创建工作,已累计建成1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文明县,430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29个省级生态文明村。

昆明市石林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已于2016年7月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西双版纳州通过国家生态州技术评估和考核验收。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低碳试点省成效显著,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形成典型经验。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经验做法及对策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经验做法及对策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经验做法及对策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经验做法和对策两个方面,探讨如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经验做法1. 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和权力,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2.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根本途径。

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3. 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撑。

要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推广应用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排能力。

4.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共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二、对策1.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加强环境监测、评估和预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强化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恢复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 加强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节约型社会建设。

4. 强化生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生态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的生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5.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必须从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同时采取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加强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强化生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等对策,才能真正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经验做法及对策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经验做法及对策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经验做法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经验做法和对策,以期为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方面,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定,明确生态保护的目标和原则,规范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慑。

二、推动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修复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

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和改善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例如,可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推动湿地保护和恢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

三、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环境监测与预警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网络和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状况,发现和预警环境问题。

同时,要加强环境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环境风险的发生。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根本出路。

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要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引导,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保障。

政府要增加环保经费的投入,加大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力度。

同时,要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需要国际合作和交流。

各国应加强环境保护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通过开展环境技术合作,共享环境信息,推动环境治理的全球化。

同时,要加强国际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形成全球治理的有效机制。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只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修复,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云南省生态保护

云南省生态保护

云南省生态保护云南省位于中国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作为一个多山多水的地区,云南省自然景观得以得到保护和维护。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云南省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生态保护意义云南省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大量珍稀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这些物种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持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保护不仅可以保护这些物种的基因库,也能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生态产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

二、生态保护措施为了保护云南省的生态环境,云南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首先,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

其次,加大对生态景区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旅游开发,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再者,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倡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增强全民的环保责任感。

三、生态保护成效云南省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限制工业污染和加强环境监测,云南省的空气和水质状况逐渐改善,生态环境指标稳步上升。

其次,生态景区的建设和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

云南省的丽江古城、西双版纳等生态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并且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再者,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云南省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活动,云南省居民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结语云南省的生态保护工作正在不断取得成效,但仍面临着挑战和困难。

面对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云南省将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打造一个美丽、宜居的生态省份。

建设绿色云南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设绿色云南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设绿色云南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绿色云南建设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绿色化、生态文明化、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绿色云南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需要从政策、技术、经济等多方面加以解决。

下面将重点从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绿色产业发展问题与解决方案1.问题:传统产业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传统产业如煤炭、化工等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影响了云南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解决方案:(1)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转型升级为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2)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排放,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3)加大环境监管力度,落实企业环保责任,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强化环境保护力度。

2.问题:绿色产业发展不平衡云南省各地区的绿色产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滞后,存在“绿色富裕”与“荒漠贫困”的现象。

解决方案:(1)制定区域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打破地区发展瓶颈。

(2)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向绿色产业转型,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问题:缺乏绿色金融支持目前,云南省绿色产业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绿色项目的融资难度较大。

解决方案:(1)设立绿色金融基金,鼓励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2)积极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产业项目投资,降低融资成本。

(3)鼓励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参与绿色投资,加大对云南省绿色产业发展的投入。

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解决方案1.问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云南省的一些地区存在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解决方案:(1)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方案

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方案

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方案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生态安全屏障是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保障,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安全屏障,能够防范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土壤水源的稳定,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建立符合国情、适应自然条件、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2. 原则:生态优先、科学决策、依法治理、综合施策、创新技术、公众参与。

三、实施方案1. 建立生态安全屏障网格化管理体系根据地理和生态特征,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网格,设立网格负责人,负责巡查监测、问题发现和解决、信息通报等工作。

2. 加强自然灾害防控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提前采取防灾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 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体系,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生态修复区;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加大对非法猎捕和非法贸易的打击力度。

4. 保护水源地和水生态环境加强水源地保护,严禁破坏水源地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强水域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推进水生态补偿机制,鼓励水资源节约利用。

5.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鼓励绿色发展,加强对环境友好产业的支持和引导;促进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推行节能减排政策,降低碳排放。

6. 提升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7. 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加大生态环境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促进科技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紧密结合。

四、实施效果评估建立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监测与评估系统,定期对生态安全屏障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五、总结与展望生态安全屏障的建立和实施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协同配合,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战略对策研究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战略对策研究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战略对策研究
罗靖;武卫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
【年(卷),期】2018(037)031
【摘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新时代推动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本研究深入分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现状,探索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战略选择,提出从顶层规划设计、科技政策、科技投入、人才培养、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页数】3页(P85-87)
【作者】罗靖;武卫
【作者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昆明650051;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昆明65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
【相关文献】
1.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 [J], 翁伯琦;王义祥;刘岑薇
2.加强云南省农产品安全科技创新的对策研究 [J], 张汝斌
3.走生态文明建设康庄大道——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与对策研究 [J], 云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
4.科技创新驱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J], 高波
5.辽宁省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 [J], 曹东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云南生态安全屏障的科技需求与对策研究作者:孙海燕王泽华耿凯来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02期摘要:生态安全屏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之一,而科技对支撑生态安全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云南是我国“两屏三带一区多点”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云南省桥头堡建设的推进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云南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科技需求进一步增强。

云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科技需求主要体现在促进生态保护、加强生态治理、推进绿色生态发展三个方面。

构建云南省生态安全屏障,应以建设生态科技工程为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从建设跨境生态雨林、跨境河流、沿边生态走廊、天然林、高原湖泊、节能环保、绿色生态庄园、健康照护基地等方面入手来开展工作。

关键词:生态安全屏障;桥头堡;科技需求;科技工程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5)02-0019-06Abstract:The ecological safe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national security as well as the national defense security and financial security, and its importance is increasingly obviou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Safety Shelt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new period in China,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afety Shelter. Yunnan Province is a ke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Sichuan and Yunnan Ecological Shelter"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Ecological Safety Shelter based on "Two Barriers, Three Belts, One Area and Multiple Points" in China. With "Yunnan Provincial Gateway Strategy" being promoted and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One Belt, One Road" being propos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needs to construct Yunnan provincial Ecological Safety Shelter are further enhanced. The needs are mainly related with ecologic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gree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Yunnan Provincial Ecological Safety Shelter should tak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jects as the important carrier and main gripper.Keywords:ecological safety shelter; gateway strateg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nee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jects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主题,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金融安全一样,均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1]。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将云南定位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多条国际国内河流上游,是全国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类型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东南亚国家和我国西南大部分省区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由于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特殊,云南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从生态安全角度看,同时存在着国土生态安全、水资源生态安全和林业资源安全三大生态安全问题,其生态环境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全国及周边国家的生态安全[2]。

因此,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我国西南跨境生态安全和重要资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将造福于我国人民及其西南周边国家人民。

一、生态安全屏障的内涵及范畴“生态屏障”是我国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和新发展观。

目前,王玉宽[3]、潘开文[4]、杨冬生[5]等学者均做出了“生态屏障”的理解与表述,但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而更多地是将这一概念应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中。

“生态安全屏障”指的是建立在某一特定区域之上,由不同生态系统或生态资源构成,具备不同生态服务功能,具有可持续的创新发展空间,并为区域内或区域间提供生态安全保障的一个完整系统结构。

基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以及人们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需求的不同,云南生态安全屏障具有其外延特征。

云南生态安全屏障以涵养水源、水污染防治、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功能,并发挥面向东南亚、南亚跨境生态安全屏障作用——阻挡危害生态安全因素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间的流通,保护好彼此间不受危害因素的侵扰与蔓延。

根据《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及《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在生态现状调查、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空间分布规律所提出的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结合云南省自然生态系统及生态资源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可知,云南生态安全屏障是以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为构架,以六大跨境水系为脉络,以九大高原湖泊为腹地,辐射缅甸、老挝、越南等西南周边国家和地区,兼具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跨境生态保护服务功能的“两山六水九湖”生态系统区域范畴(见图1)。

“两山”以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为两轴,梅里雪山、高黎贡山、哀牢山、无量山、怒山、乌蒙山、云岭等山脉为面源,形成涵盖云南省159个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公园、2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国家级地质公园、9个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2个土壤保持重要区的面状生态屏障[6]。

“六水”以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元江和南盘江六大水系为脉络,形成辐射我国西南周边国家的线状生态屏障。

“九湖”以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阳宗海等九大高原湖泊为主体,形成涉及约1057km2的块状生态屏障。

二、科技支撑云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需求科技对保证生态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水平落后和科技应用不当是生态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而且生态安全问题也是科技问题,科技问题用科技手段解决最为有效[7]。

从需求角度看,云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科技需求主要体现在促进生态保护、加强生态治理、推进绿色生态发展三个方面。

(一)促进生态保护的科技需求1.生物多样性保护。

针对现有科研机构条件基础,合理配置、整合和使用科研资源与设备,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开发能力;加强生态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提升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支撑能力;依托科技高端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全世界引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高科技人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人才的培养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技能培训。

2.生态系统防护。

云南以往解决生态系统保护的科技工作重点是着眼于造成生态破坏后的恢复和重建技术的研究与运用。

当前,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正处于转型时期,应将科技攻关重点从保护治理向生态系统防护的科研方向转移[8],这就需要充分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虚拟和模拟等现代高新技术,在生态系统预警、监测、评估等方面建立科技支撑防护体系,以提升生态系统的防护功能。

此外,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生态规划建设对于生态系统防护至关重要,需加强对生态安全的规划技术研究,促进生态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

3.自然灾害预防控制。

在地质、山洪、火灾、生物安全等方面,研究开发适宜不同区域和灾情的避灾减灾方法和技术、灾后补救技术及相关设备和系统,构建自然灾害预防控制体系。

以危害重要城镇和基础设施的地质灾害为重点,开展预防重大自然灾害的基础研究,加强森林火灾预警、监测、应急处理和救灾指挥控制系统与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展泥石流、干旱等灾害动态监测、控制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强化重灾多灾区的管理、防控和应急处理,对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系统地调查和研究,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和生态风险预警系统,进行长期、动态监控,完善入侵物种信息库和信息平台的运用功能模块,对危害较大的物种需应用入侵物种防除技术进行控制。

(二)加强生态治理的科技需求云南省江河湖泊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侵蚀和石漠化等生态问题频现,这些生态问题对区域生态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进行分类治理,分区治理:一是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生态治理方法的创新;二是土壤保持及治理,在土壤保持极重要的生态区域开展蓄水保土和土壤有机质抗蚀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在土壤侵蚀严重的生态功能区域进行工程治理或生物治理,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功能区域攻克植物、微生物等修复治理技术;三是石漠化治理需要大力推广和运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技术成果。

针对云南众多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加强各类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条件、演替过程、人工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试验各类生态工程技术,并进行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