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118 人教课标版[优质实用版课件]
合集下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积石山县积石山中学王发茂
图片展示
奥斯维辛集中营营区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
奥斯维辛集中营正门
大批的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
集 中 营 的 囚 犯
绞 刑 架
焚 尸 炉
焚 烧 尸 体
毒 气 室
一 批 犹 太 人 在 毒 气 室 里 等 待 死 亡
一个 怀抱婴儿 的妇女, 在不明真 相的情况 下领着另 外三个孩 子步履艰 难地走向 “白桦林” 毒气室。
语句赏析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 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 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作者对集中营的描写角度很独特,他的目光始 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 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这是一句很精辟的议论,富于情感的张力。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 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 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 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 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 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 得上帝的保佑。
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
毒 气 室
焚 尸 炉
牢 房
试 验 室
纪 念 墙
绞 刑 室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都写了欢乐的情景, 这种乐景描写与文章的整体悲情基调协调吗? 文章写了布热金卡太阳和煦、树木繁茂、儿童 嬉戏的祥和景象,这是写实景。但作者觉得这种祥 和之景出现在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是“一场噩 梦”。这是以乐写悲,以乐衬悲。虽然今天的奥斯 维辛早已是“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 白杨树长势喜人„„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是一 幅欢乐的景象。但是这里也曾是血流成河、尸骨成 山的地方,是善良的蒙难地。眼前虽然是一幅阳光 明媚、欢乐祥和的景象,但是人们心头阴霾难除, 总觉得在此地出现此景,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使 人更感“毛骨悚然”的。这是以乐写悲,更增其悲。
2020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71 人教课标版[优质实用版课件]
![2020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71 人教课标版[优质实用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325a68b7360b4c2f3f643a.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教师:语文组 李 捷
说说你心中的奥斯维辛
粗读,明确大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 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 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 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 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 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 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 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什么?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 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 给我的震撼”“我向来相信大多数 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 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 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 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拉宾
这是一篇相当出色的新闻稿,被评为普利策新闻大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 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尝试为这篇新闻写 一段颁奖词?
•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新闻与一般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及时敏锐地 捕捉新的事件 并加以客观地 传达。
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参观者
沿着 毒气室
焚尸室
女监房
参观 绞刑室
纪念墙
试验室
精读,赏析细节
罗森塔尔
教师:语文组 李 捷
说说你心中的奥斯维辛
粗读,明确大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 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 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 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 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 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 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 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什么?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 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 给我的震撼”“我向来相信大多数 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 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 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 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拉宾
这是一篇相当出色的新闻稿,被评为普利策新闻大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 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尝试为这篇新闻写 一段颁奖词?
•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新闻与一般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及时敏锐地 捕捉新的事件 并加以客观地 传达。
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参观者
沿着 毒气室
焚尸室
女监房
参观 绞刑室
纪念墙
试验室
精读,赏析细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 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 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 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 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 布热金 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 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 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 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这些 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 们…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记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那 些残酷的遗迹 记者的眼光落在
什么上面的
•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 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 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 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 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 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 方 如何理解
•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 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 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 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 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 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 得上帝的保佑。这也是多么令人伤痛,多么令 人无奈,多么令人绝望啊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 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 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 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 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 布热金 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 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 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 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这些 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 们…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记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那 些残酷的遗迹 记者的眼光落在
什么上面的
•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 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 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 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 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 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 方 如何理解
•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 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 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 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 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 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 得上帝的保佑。这也是多么令人伤痛,多么令 人无奈,多么令人绝望啊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人教课标版必修1.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 (共36张PPT)

温暖的希望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 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两种事物对比鲜明。是控诉, 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的毁灭;是暗 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 义终会战胜邪恶。
温暖的希望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 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 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 想而微笑。 这句话从侧面揭露了法西斯魔掌下 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摧残和践踏着这里一 切美好的东西的罪恶。
新闻(消息)的要素:五个W一个H W(when)何时 W(where)何地 W(who) 何人 W(what) 何事 W(why) 何因 H(how) 何果 新闻的特征:真实性、时效性 新闻写作原则:零度写作 新闻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1、读了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 有什么印象?
小结:
菊花和微笑,让我们看到希 望。在寒冷中寻找温暖,在绝望中 寻找希望。
研讨3:
文章开头描写了一幅美好、 和平的景象。作者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1)内容上,乐景衬哀情。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 怀念。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这一切, 现今物非人非,悲上加悲。 (2)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
1970年12月7日,时东德总统勃 兰特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 念碑献上花圈。
日本方面
日本政府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诚意。 日本教育部门一再修改历史教科书,不愿承 认也不愿反思当年侵略东亚各国的史实;日 本法院一再判决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和赔偿的 东亚各国受害者败诉;日本首相不断参拜靖 国神社,并为远东国际法庭判处死刑的七个 甲级战犯树立“七士之碑”。(南京大屠杀)
人教版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32张ppt)

作业
完成《固学案》的相关练习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 不由得慢了下来”
参
毒气室——“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观
者
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不由自主地停下
的
脚步,浑身发抖”
所
狭小的女牢房——“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
见
叫不出来”
所
感
试验室——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 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 人睡觉…”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集中营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巨大的焚尸炉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女囚--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
运输尸体—衣服被剥下来给后来的人穿
运输尸体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幸存者只有 7600人,他们目光 呆滞、面无表情。 不会说话,也不知 道自己的名字。男 性的平均体重35公 斤,女性的平均体 重25公斤。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 范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 撒入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 精美的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 质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 谁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 竟然是人皮在闪耀!
小组合作探究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 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ppt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
参 观 者 的 所 见 所 感 和 反 应
看见毒气室时——“目瞪口呆”,“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 着走”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 寒而栗”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
看见试验室时——“感激不必入内”,但马上“臊红了脸的”
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 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报道
比较的项目 比较的方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时效性不强 个人感受 个人情感浓容 客观事件 情感倾向 客观
主题 归纳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
控诉。
对受害者的哀悼。
和平
小 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 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 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在恐怖与快乐、战争 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 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 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 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 不朽的名作。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说: ‘够了’。”
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 眼光转移到了其他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 际上是其他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 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对历史的反思。 提醒大家珍爱和平,“前 事不忘,后世之师”。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 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 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 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 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 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 伊拉克战争硝烟未灭,利比亚战火又起。这样的问 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课件)ppt

•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 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 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 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爱 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 ,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 这是1999年《南方周末》的新年致辞,原来看这些并 没有什么感触,现在实际接触新闻了,也许才初步产生 那么一点点的思考,就好像普利策的名言:“倘若一个 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 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 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2、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
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 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 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
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6—15段 主体 16段 结尾
思考:本新闻曾获
普利策新闻奖,为什 么这样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 新闻获得如此殊荣?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 普利策 (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 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 个奖项,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一个世纪以来,普利策奖一直是新闻业的标杆,与美国社会一同经历了战争 硝烟、政治丑闻和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最初的新闻奖,普利策奖现在还设立 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综合奖项,其影响力历久不衰。
《饥饿的女孩》凯文· 卡特
1993年,卡特和西尔瓦一起赶到北部边界去拍摄遍地饿殍的苏丹 的叛乱活动。当飞机一降落在伊阿德村,卡特马上着手拍摄 那些 饥民。为了让自己从成堆的快要饿死的人的悲惨景象中放松一下, 他走进了灌木丛。这时他听到了一声微弱的哭泣,一个小女孩正 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正当他蹲下来拍照时,一只大鹰落 在镜头里面。卡特小心翼翼地选好角度,尽可能不让那只鹰受惊。 后来他说,他在那儿等了20分钟, 希望那只鹰能展开翅膀。拍完照 片后,卡特赶走了大鹰。注视着 小女孩继续蹒跚而行。 然后坐在 树下,点起一支烟,念着上帝的 名字放声恸哭。西尔瓦回忆当时 的情景时说:卡特不停地嘟嚷着 想要拥抱他的女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倡导新闻职业道德
呼吁新闻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 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 务。
反战思想在当代的传播和影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01
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反战思想深入人心
0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反战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越来
残。
《安妮日记》
这部日记体小说记录了二战期间犹 太女孩安妮·弗兰克的生活和思考 ,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的这部巨著以19世纪俄国 社会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 写和人物塑造,深入探讨了战争与 和平的主题。
不同视角看待战争与和平问题
01
02
03
战争中的个体经历
《血战钢锯岭》等作品通 过讲述士兵在战场上的生 死经历,展现了战争对个 体的残酷考验。
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 的互补性
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在反映社会现实 和揭示历史真相方面具有互补性。新 闻报道提供客观、真实的事实依据, 而文学创作则通过艺术手法增强作品 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奥斯维辛没有 什么新闻》成功地将新闻报道和文学 创作相结合,既揭示了历史的真相, 又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02
文章内容与结构分析
太人、波兰人和吉普赛人。
03
二战期间的新闻审查与报道限制
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新闻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使得真实的战
争罪行和集中营的恐怖情况无法被外界了解。
作者罗森塔尔简介及成就
罗森塔尔的生平与职业背景
罗森塔尔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记者和作家,他在二战期间曾深入欧洲战场进行报道,并亲身 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集中营的恐怖。
呼吁新闻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 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 务。
反战思想在当代的传播和影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01
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反战思想深入人心
0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反战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越来
残。
《安妮日记》
这部日记体小说记录了二战期间犹 太女孩安妮·弗兰克的生活和思考 ,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的这部巨著以19世纪俄国 社会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 写和人物塑造,深入探讨了战争与 和平的主题。
不同视角看待战争与和平问题
01
02
03
战争中的个体经历
《血战钢锯岭》等作品通 过讲述士兵在战场上的生 死经历,展现了战争对个 体的残酷考验。
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 的互补性
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在反映社会现实 和揭示历史真相方面具有互补性。新 闻报道提供客观、真实的事实依据, 而文学创作则通过艺术手法增强作品 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奥斯维辛没有 什么新闻》成功地将新闻报道和文学 创作相结合,既揭示了历史的真相, 又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02
文章内容与结构分析
太人、波兰人和吉普赛人。
03
二战期间的新闻审查与报道限制
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新闻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使得真实的战
争罪行和集中营的恐怖情况无法被外界了解。
作者罗森塔尔简介及成就
罗森塔尔的生平与职业背景
罗森塔尔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记者和作家,他在二战期间曾深入欧洲战场进行报道,并亲身 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集中营的恐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课文
5.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 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作祷告的原因——求得上帝的谅解 或求得 上帝的保佑 奥斯维辛里的人——刽子手和无辜的人
精读课文
6.文章开头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 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结尾又写道“这 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
结构上: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 浑然一体。 内容上:不管法西斯多么猖狂仍旧会灭 亡,乌云遮不住太阳。 写法上:以乐景衬哀情。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
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
新奥 闻斯
维 罗辛 森没 塔有 尔什
么
毒气室
“…人们对他说, 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
—— 《奥斯维辛没有 什么新闻》
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写作背景简介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 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 的。此文发表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 闻史上的佳作。
颁奖词
•
突破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
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
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
精读课文
4.第13段“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 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 和的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 的梦想而微笑。” • 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在集中营
长廊里,那数以千计的已遇难的囚徒们的 照片中,竟然有这样一张充满青春与梦想 的照片,而这美好的生命已化为灰烬,这 不正是对法西斯的控诉吗?
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
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 由、解放与新生的无比珍惜。同时,也是 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用微笑告诉别人,今天的我,比昨天更强。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勤奋可以弥补聪明的不足,但聪明无法弥补懒惰的缺陷。孤独是 每个强者必须经历的坎。有时候,坚持了你最不想干的事情之后,会得到你最想要的东西。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只有经历人生 的种种磨难,才能悟出人生的价值。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学会坚强,做一只沙漠中永不哭泣的骆驼!一个人没有钱并不一定就穷,但没 有梦想那就穷定了。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炫丽的彩虹,永远都在雨过天晴后。没有人能令你失望,除了你自己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 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 脚也无法到达。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有福之人是那些抱有美好的企盼从而灵魂得到真正满足的人。如果我们都去做自己能力做得到的事,我们真会叫自己大吃一惊。只有不断找寻机会的人才 会及时把握机会。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 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 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行动是理想最高贵的表达。你既然认准一条道路,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勇气是控制恐惧心理,而不是心里毫无恐惧。不举步, 越不过栅栏;不迈腿,登不上高山。不知道明天干什么的人是不幸的!智者的梦再美,也不如愚人实干的脚印不要让安逸盗取我们的生命力。别人只能给 你指路,而不能帮你走路,自己的人生路,还需要自己走。勤奋可以弥补聪明的不足,但聪明无法弥补懒惰的缺陷。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 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要认真做,认真的事情要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要创造性地做。 只有那些能耐心把简单事做得完美的人,才能获得做好困难事的本领。生活就像在飙车,越快越刺激,相反,越慢越枯燥无味。人生的含义是什么,是奋 斗。奋斗的动力是什么,是成功。决不能放弃,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放弃。未跌过未识做人,不会哭未算幸运。人生就像赛跑,不在乎你是否第一个到 达终点,而在乎你有没有跑完全程。累了,就要休息,休息好了之后,把所的都忘掉,重新开始!人生苦短,行走在人生路上,总会有许多得失和起落。 人生离不开选择,少不了抉择,但选是累人的,择是费人的。坦然接受生活给你的馈赠吧,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现在很痛苦,等过阵子回头看看,会发 现其实那都不算事。要�
精读课文
2. 第六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 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 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 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 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 可以不写,但作者用在此处表达强烈情感, 对奥斯维辛遇难人们的哀悼和对法西斯的 愤怒。他应平静却字里行间表达了有责任 感的愤怒。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 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 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 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 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 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 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 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 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 录。
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
的自省。
零度写作
强调的是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就是 要求作者不偏不倚地将事件发生的经过记录 下来,记录过程中不能掺杂个人情绪,不能 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更不能用带有煽 动性、鼓动性的词语。
精读课文
1一.一二段二“段最“可怕最的可事怕情是的这事里情居然是阳这光里明媚居温然暖阳,一光行明行 白游媚杨戏温树。”婆暖“娑,这起一真舞像,行一在行场大白噩门梦附杨,近树一的婆切草都地娑可上起怕,舞的还颠有,倒儿在了童大。在在追门布逐 热附金近卡,的本草来地不该上有,阳还光照有耀儿,童不该在有追光逐亮,游不该有碧绿 的戏草。地,”不“该这有孩真子像们一的嬉场笑噩。梦布热,金一卡切应当都是可个怕永远的没 有狱颠。阳倒”光,了百。花在永远布凋热谢金的地卡方,,本因为来这不里该曾经有是阳人光间地照 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 该有不孩协子调们的的事嬉物笑叠。合布在热一金起卡应作当者是无个永 远一没字有控阳诉光,,可百是花由永此远所凋体谢现的出地的方强,烈因为 这愤里懑曾的经感是情人,间让地读狱者。感”到无比压抑。
精读课文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 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这句话?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也可理解 为一种控诉。一边是戕害生命的焚尸炉, 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将极大反差的事 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副令人难忘的画面。 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 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战 胜邪恶。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 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 盒子,…在这样大一 块地方,每夜要塞进 去五到十人睡觉…”
毒气 室中 等死 的囚 犯
做在 医奥 学斯 实维 验辛 的集 犹中 太营 儿被 童用
来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
深层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与我们 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 同。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主要还 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 不同,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 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思考
• 参观完奥斯维辛纪念馆后,如果让你 在留言簿上留言,你会写些什么?
被烧死时的姿势。
•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 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整体感知
导语(1~3): 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 是人间地狱。
背景 ( 4 ~ 6 ):引 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 介 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
主体(7 ~ 15):参观者的参观。
结语 (16):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