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趋势及临床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及骨感染等
MRSA传播几乎总是经过直接或间接与MRSA感染患者接触所致 近几年出现了VRSA、VISA和hVISA
治疗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防治教授共识 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利奈唑胺 SMZ-CO 米诺环素 利福霉素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
• 按新旳细菌分类鉴定措施,如细菌产血浆凝
• 2023年8月11日《柳叶刀》杂志一篇文件报道发
觉产“NDM-1旳肠杆菌科细菌,对绝大多数常用 抗生素耐药。该报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媒体 称之为“超级细菌”。研究发觉,该细菌内存在 一种β-内酰胺酶基因,该基因发觉者以为其起 源于印度新德里,所以将其命名为“新德里金属 β-内酰胺酶-1”(NDM-1)基因。带有NDM-1基因 旳细菌,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 G、氨苄西林、甲氧西林、头孢类等抗生素), 因而对这些广谱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2)用什么? 概念不清——“乱”:
➢幼儿——氟喹诺酮类 ➢肾功能不全患者用氨基糖苷 类等。 ➢三代头孢+左氧氟沙星
“越新越好” ?
(3)怎么用? 使用方法不当——“粗”
➢ 给药措施——不当 ➢ 剂量——偏大 ➢ 疗程——偏长
“朝令夕改”
所以!用药之前必须考虑:
要不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是感染性疾病吗) 用那一类抗感染药物?(是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 用哪一种抗菌药物?(是什么细菌引起旳感染) 细菌对所选药物敏感吗?(近期本地耐药性监测成果怎样) 用药剂量足够吗?每天一次还是分次给药?(药物PK/PD) 静脉用药还是口服治疗?(药物旳生物利用度) 药物能到达感染部位如肺脓肿内部吗?(药物旳组织浓度) 药物作用够强大吗?(杀菌或抑菌,要联合用药吗) 病人旳身体情况能承受这种药物吗?(肝肾功能等副作用) 没有更便宜但效果仍良好旳药物?(药物经济学分析) 用1周就停药感染会复发吗?(用药疗程问题) 会引起二重感染吗?(对正常菌群旳影响) 会出现耐药菌吗?(防细菌耐药突变浓度) …………

细菌耐药趋势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策略

细菌耐药趋势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策略

细菌耐药趋势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策略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在抗生素使用不当或滥用的情况下产生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医疗领域造成了重要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的趋势,需要采取合理的策略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首先,了解细菌耐药的趋势是非常重要的。

细菌耐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类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在不断发展演变。

了解细菌耐药的变化趋势,可以根据不同的细菌耐药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细菌耐药的关键。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使用抗菌药物,不应自行购买和使用抗菌药物。

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规定的疗程和剂量,不可随意中止或延长治疗时间。

及时完整地完成治疗疗程,可以有效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繁殖,减少细菌耐药的风险。

3.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应根据不同的病原体和感染部位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根据细菌耐药的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联合用药方案来增加治疗效果。

4.保持用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应滥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不适用于所有的感染情况,对于一些非细菌感染或轻微感染,应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卫生、休息等。

另外,加强细菌耐药的监测和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策略。

通过监测细菌耐药的情况,可以及早发现细菌耐药的趋势和变化,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

此外,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和卫生管理,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也可有效减少细菌耐药的风险。

综上所述,细菌耐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的策略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只有通过了解细菌耐药的趋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耐药监测和控制,才能有效控制细菌耐药的发展,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医疗安全。

细菌耐药机制及其应对策略

细菌耐药机制及其应对策略

细菌耐药机制及其应对策略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进程中,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无疑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耐药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了解细菌耐药机制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细菌耐药机制1、产生灭活酶细菌可以产生多种灭活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等,这些酶能够直接破坏或修饰抗生素的化学结构,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2、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点细菌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细胞内抗菌药物作用的靶点,从而降低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例如,某些细菌可以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的结构,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法与之有效结合;还有的细菌可以改变核糖体的结构,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

3、降低细胞膜通透性细菌的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作用,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一些细菌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抗生素的摄入,从而产生耐药性。

例如,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屏障可以阻止某些抗生素进入细胞内。

4、主动外排系统许多细菌具有主动外排系统,可以将进入细胞内的抗生素泵出细胞外,从而降低细胞内药物浓度,产生耐药性。

这种外排系统通常由一系列的外排蛋白组成,能够识别并排出多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

5、形成生物被膜细菌可以形成生物被膜,这是一种由细菌及其分泌的多糖、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复杂结构。

生物被膜可以阻止抗生素的渗透,同时为细菌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使其更易产生耐药性。

二、细菌耐药的影响1、治疗难度增加细菌耐药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疗效降低甚至失效,导致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医生可能需要使用更高剂量、更强效的抗生素,或者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这不仅增加了治疗成本,还可能带来更多的副作用。

2、医疗费用上升由于治疗耐药菌感染需要使用更昂贵的抗生素或更复杂的治疗方案,患者的医疗费用大幅增加。

这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3、威胁公共卫生安全耐药菌的传播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感染暴发,尤其是在医院、养老院等人员密集的场所。

细菌耐药——挑战与对策

细菌耐药——挑战与对策

细菌耐药——挑战与对策自19 世纪晚期德国科学家Robert Koch 证实了感染性疾病的细菌起源学说起,人类一直致力于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斗争。

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的发现和发明,曾一度有效控制了细菌感染性疾病。

人们在庆幸一代又一代新型广谱高效抗菌药物出现的同时,也惊叹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种类和越来越高的耐药比例。

细菌耐药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抗菌药物研制,有专家预言,长此以往,人类将再次陷入对细菌感染无药可治的困境,即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通过对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来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正确合理应用现有抗菌药物是应对这种挑战的关键。

一、细菌耐药机制细菌耐药的原因很复杂,抗菌药物滥用所造成的压力使细菌产生获得性耐药,如产生各种灭活酶或钝化酶、抗生素结合位点改变、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泵出机制。

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近年来发现细菌表现为生物被膜的多细胞结构群体也是临床上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重要原因。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研究结果表明,约65%的感染性疾病与细菌生物被膜有关,这也是抗感染治疗面临的新挑战。

细菌生物被膜是指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的由细菌自身产生的胞外多聚基质包裹的菌细胞结构群体。

与浮游细菌相比,生物被膜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抗性可提高10-1000 倍,现有药物难以清除生物被膜,造成感染反复发作。

本课题组曾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胞外多糖主要成分之一——藻酸盐做过深入研究,并从临床一位反复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的痰标本中分离出一株含新的mucA 基因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本课题组通过同源重组对改突变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研究,目前的结果表明该新型突变的mucA 基因通过藻酸盐以外的途径影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耐药。

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在进行中。

二、中国细菌耐药流行趋势根据中国CHINET 2005 年度的调查结果,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 A)与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69%与82%,明显高于2002-2003 年度的调查结果(分别为41.0%与29.1%)。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情况及应对措施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情况及应对措施

实施细菌耐药监测
建立全面的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及时发现 和跟踪耐药细菌的发展和变化。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加强国际合作
细菌耐药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加强国际合 作,共享信息和经验,是解决细菌耐药问题的关键。
建立全球数据库
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细菌耐药数据库,收集和分析来自世界各地的 细菌耐药数据,为研究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如果不对耐药性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有可 能出现对所有抗生素都产生耐药性的超级耐药 细菌。
针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应对策略
合理使用抗生素
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避免抗生素的 滥用,以降低耐药细菌的产生。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应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防止耐 药细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研发新的抗生素
加强新抗生素的研发,以应对日益严重的 耐药性问题。
03
药师应参与制定医院内抗菌药物管理政策,推动抗菌药物的合
理使用。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加强感染控制培训
针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开展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对细菌耐药性 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监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监督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确保药物使 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提供技术支持
为临床医生和药师提供有关细菌耐药性的技术支持,协助解决抗 菌药物治疗中的问题。
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
产ESBL克雷伯菌
对头孢烯类或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 。
非产ESBL克雷伯菌
对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治疗。
肠球菌的耐药情况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对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生素耐药,需要使用替加环素等新型 抗生素治疗。

细菌耐药性的趋势与对策

细菌耐药性的趋势与对策

耐 万 古霉 素 L J 3 。
112 肺 炎链 球 菌 北 京 地 区耐 青 霉 素 肺 炎 链 球 菌 .. (R P 为 l% 。海 南 检测 5 肺 炎 链 球 菌 , 青 P S ) 5 J 3株 其 霉 素 敏感 株 仅 2 0株 , 中度敏 感 l , 药 2 0株 耐 3株 , 药 耐
[ 疾病控制 ]
细 菌 耐 药 性 的趋 势 与对 策
Tr nd o ce i o a tbi i s a d e fba 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 t n i ot n c

J Je Diii f rpc ldsa e , i, vs n o o ia i s s o T e
替 换 ] 。
医 务人 员 必 须 严 格 掌 握 使 用抗 菌 药 物 的适应 症 , 避 免滥 用 。应 用 时 , 先 要 掌 握 本 地 区细 菌 耐 药 的情 首
113 肠 球菌 ..
肠球 菌 感染 , 别 是 院 内肠 球 菌 感 染 特
况 , 为选 择 药 物 的参 考 , 次 应 用 药 物 的剂 量 要 适 作 其 当 。剂 量 过 大 既浪 费 又 增 加 毒 副 作 用 , 量 过 小 则 有 剂
为 院 内感 染 , 染 后 病 情 复 杂 , 死 率 高 。一 般 病 房 感 病 绿 脓 杆 菌 对 头 孢 他 啶 及 亚 胺 培 南 的 耐 药 率 稳 定 在 1 %左 右 , IU病 房 多 在 5 % ~8 % 。 0 但 C 0 0 12 2 肠 杆菌 .. 近 来 至 少 两 次报 告 粘 质 沙 雷 菌 发 生
维普资讯
中国热带医学 20 O2年第 2卷第 2期
C IA T O IALME IIE V12N . ue2 0 H N R PC D CN o. o2Jn 02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课件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课件

常见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01
02
03
增加治疗难度
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 菌往往难以治疗,增加了 治疗时间和成本。
患者死亡率上升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出现, 一些原本可治愈的感染病 变得难以治疗,导致患者 死亡率上升。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增加了 医疗费用,给社会和家庭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CHAPTER 03
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
某些细菌已经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即对多种抗生素同时耐药。
医院内部感染的常见细菌往往具 有更高的耐药性,增加了治疗难
度和患者死亡率。
常见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 用和滥用,细菌耐药 性的发展速度加快。
全球范围内需要加强 合作,共同应对细菌 耐药性问题。
新的抗生素研发速度 无法跟上细菌耐药性 的发展速度。
抗菌药物的改造与优化
抗菌药物改造策略
通过结构修饰、基因敲除等技术 手段,对已有抗菌药物进行改造 ,以提高其抗菌活性、降低耐药 性产生的风险。
抗菌药物优化目标
优化后的抗菌药物应具备更好的 抗菌效果、更低的毒副作用、更 稳定的药物性质和更低的生产成 本等特点。
CHAPTER 05
抗菌药物的管理与政策建议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当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发生基 因突变时,可能会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天然耐药性是指细菌固有 的对某些抗菌药物的抵抗力,而获得性耐药性则是指细菌在抗菌药物选 择压力下产生的耐药性。
常见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根据抗菌药物的种类,细菌耐药性可分为对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大环 内酯类等不同药物的耐药性。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 制方法课件

耐药菌的研究与应对策略

耐药菌的研究与应对策略

耐药菌的研究与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规模使用,耐药菌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耐药菌是指对抗生素产生抗性的细菌,它们的出现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带来了健康危险。

为了有效应对耐药菌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研究耐药菌,探索不同的应对策略。

1. 耐药菌的研究现状耐药菌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包括滥用、过度使用等。

同时,耐药菌的传播也是造成其繁殖扩散的主要原因。

研究发现,耐药菌可以通过人和动物之间互相传播,也可以通过水、食物、环境等途径传播。

因此,人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关注耐药菌的基因机制。

他们发现,细菌的耐药性主要由于细菌的基因突变或基因水平的信息传递不全等原因,进而导致抗生素失效。

同时,基因突变也可以使得细菌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这使得耐药菌更容易扩散和繁殖。

2. 应对耐药菌的策略针对耐药菌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应对策略。

其中,防范措施是最为关键和基本的措施。

细菌的传播和繁殖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因此,做好卫生和防范工作是预防细菌感染和传播的重要保障。

此外,科学合理的抗生素使用也是必要的。

牙医无私奉献二十年,靠文化创新助推健康发展;世界先进口腔技术闪耀中国。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状况,制定合适的抗生素使用方案。

避免滥用、乱用抗生素,减少对细菌的选择压力是减少耐药性产生的一个重要手段。

此外,研究人员也在探索新的抗菌策略。

其中,新型的抗生素开发是解决耐药菌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方面,研究人员可以利用现有的材料或抗生素,开发新的抗菌药物。

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研究和开发新型的抗菌技术,如利用纳米技术或光学技术杀灭细菌。

此外,也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针对性地扰乱细菌的基因信息传递,从根本上解决耐药菌问题。

在应对耐药菌问题上,除了技术手段上的突破,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共同发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于科学研究的资助力度,促进创新药物的研制和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24
14-25
16-21
26
2004年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406株)
46 36 7 7 0
6
青 岛
33 17 28 17 0
2004年大肠埃希菌敏感性(430株)
100% 90% 80% 70% 60% 50% 98.8 95.3 88.6 40% 78.6 73 71.6 60.5 30% 20% 10% 0% IPM ETP TZP AMK CSL CAZ FEP TCC CTX CRO GEN CIP
19
88.5 74.4 64.7 62.8 58.3 50 45.5
%R %I %S
38.5
31.4 30.1
25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3年耐药监测变迁
2003-56 药物 头孢西丁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曲松 14.3 41.1 10.6 39.6 RES% 2004-48 RES% RES% 84.3 15.7 30 INT% 4.3 11.4 22.9 2005-70 SUS% 11.4 72.9 47.1 RES_CI% 73.2-91.5 8.5-26.8 19.9-42.3
16
阴沟肠杆菌3年耐药监测变迁
2003-19 药物 头孢西丁 头孢哌酮/舒巴坦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头孢噻肟 头孢噻肟/克拉维酸 头孢他啶 头孢他啶/克拉维酸 头孢吡肟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20.2 0 0 29.9 0 0 51.7 51.5 21.3 16.9 40.4 29.9 22.7 53.6 RES% 2004-21 RES% RES% 96.3 10.7 8.6 33.7 15.5 36.5 27.3 15 0 0 2005-187 INT% 1.1 17.1 10.2 17.6 21.4 46.5 11.2 5.9 0 0 SUS% 2.7 72.7 81.3 48.7 63.1 1.6 61.5 79.1 100 100 RES_CI% 92.2-98.4 6.8-16.3 5.2-13.8 27.1-41.0 10.8-21.7 39.2-53.9 21.2-34.4 10.4-21.1 0.0-2.5 0.0-2.5
%R %I %S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
2005年
协 和
CTX 0 CAZ 0 FEP CSL IMP 0 0 0
北 京
4 8 0 0 0
上 海
19 19 11 19 0
浙 深 江 圳
24 12 20 25 8 0
广 州
30 40 19 8 0
南 宁
17 33 0 33 0
新 疆
20 56 8 56 0
23
300株绿脓杆菌(SEANIR)
24
绿脓杆菌在15家医院的耐药率举例
2005年
协 和
CAZ 40 FEP 28
北 京
44 24
上 海
40 26
浙 深 江 圳
16 17 0 17
广 州
17 7
南 宁
17 17
新 疆
65 31
西 安
19 25
武 汉
33 20
南 京
52 56
沈 阳
25 25
长 春
RTI)
• GPRS (2005 to 2006, 5 hospitals, G+;2006年7家)
3
中国2005年启动SEANIR监测项目
Surveillance by Etest and Agar dilution of Nationwide Isolate Resistance in China (2005-2007)
细菌耐药趋势及临床应对策略
北京协和医院细菌室 王 辉
1
您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最多的耐药 菌是哪一类?
• • • • • • A B C D E F 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 产ESBLs细菌 产Ampc酶 碳青霉烯类耐药不动杆菌 VRE MRSA
2
监测项目
• NPRS (1994~2005,G-,重症病房,自测) • CMSS (2003~2006, 10 hospitals, G-, 53% from RTI ) • SEANIR (2005 to 2008, 15 hospitals, all, 45% from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环丙沙星
0
0 71.8
0.6
0 77.6
0
0 75.1
0
0 1.1
100
100 23.8
0.0-1.3
0.0-1.3 70.2-79.5
5
大肠杆菌在15家医院的耐药率
2005年
协 和
CTX 20 CAZ 8 FEP CSL IMP 8 4 0
北 京
8 0 0 0 0
上 海
37 13 17 7 0
16 20
大 连
68 58
青 岛
38 33
CSL
IMP ME M
28
12 16
28
36 12
7
37 0
12 17
12 0 8 0
7
13 3
25
8 17
30
23 15
12
12 6
7
0 0
60
40 24
29
21 4
8
8 8
68
61 26
25
14
33 19
1-25
2-25
4-25
PAE
6-29
8-26
12-25
87.3
64.3 94.7 76.7 91 82.7 100 100 60.3
5.9-12.6
15.4-24.8 0.6-4.1 15.7-25.1 5.5-12.2 5.9-12.6 0.0-1.6 0.0-1.6 31.3-42.5
8
300株肺炎克雷伯菌(SEANIR)
9
2004年肺炎克雷伯菌敏感性
0%
Eco
Kpn
CTX-M-1组
15
奇异变形杆菌3年耐药监测变迁
2003-46 药物 头孢西丁 RES% 2004-45 RES% RES% 0 INT% 0 2005-78 SUS% 100 RES_CI% 0.0-5.8
头孢哌酮/舒巴坦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头孢噻肟 头孢噻肟/克拉维酸 头孢他啶 头孢他啶/克拉维酸 头孢吡肟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环丙沙星
头孢吡肟
亚胺培南
13.8
22
19.8
24
25.4
19.7
16.1
5
58.5
75.3
20.6-30.8
15.4-24.8
美罗培南
环丙沙星 左氧沙星 多粘菌素 B
5.7
23.6
14.9
31.4
10.4
27.1 28.8 4.3
11
7.4 6.7 0
78.6
65.6 64.5 95.7
7.3-14.6
22.2-32.6 23.8-34.3 2.types in ESBLs are 70-90% in CHN since first report in 2000 to precent
沈阳(CTX-M3) 新疆 CTX-M- 3,9, SHV-12 北京 (CTX-M-3,9, 11, 14 SHV- 2, 3,14) 天津(CTX-M3)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IPM ETP FEP TZP AMK CSL CAZ GEN CTX CIP CRO TCC
10
98.4
91.8 71.5 68.2 68.2 67.9 55.1 51.1 49.2 47.9 44.9 39.3
吉林 新疆 北京
大连
沈阳 青岛 江苏 武汉
陕西 成都 广西 广州
上海
杭州
深圳
4
大肠杆菌3年耐药监测变迁
2003-156 药物 头孢西丁 头孢哌酮/舒巴坦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头孢噻肟 头孢噻肟/克拉维酸 头孢他啶 头孢他啶/克拉维酸 头孢吡肟 16.7 16.9 10.6 10.9 9.6 4.5 34.6 9.3 3.1 32.9 RES% 2004-161 RES% RES% 17.6 9.1 2 34.3 1.1 15.3 1.7 13.9 2005-353 INT% 11.3 17.3 2.8 19.5 1.4 4.5 0.6 9.9 SUS% 71.1 73.7 95.2 46.2 97.5 80.2 97.7 76.2 RES_CI% 13.9-22.1 6.4-12.7 0.9-4.2 29.4-39.5 0.3-3.0 11.8-19.6 0.7-3.8 10.6-18.1
浙 深 江 圳
32 26 4 0 4 0 18 9 0 0
广 州
37 22 16 3 0
南 宁
32 26 26 21 0
新 疆
52 12 20 8 0
西 安
39 8 30 31 0
武 汉
62 25 42 25 0
南 京
28 8 24 28 0
沈 阳
28 16 4 0 0
长 春
35 13 4 9 0
大 连
武汉 (CTX-M3)
上海(CTX-M3)
成都 (CTX-M3) 杭州 CTX-M-3,9,14,22,24 SHV-11,12, 2
广州 CTX-M3,9 SHV-2
050411
近5年国内医学文献报道
20 1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ESBL基因型
CTX-M-9组+DHA 100% 80% 60% 40% 20% CTX-M-1组 0% Eco(64) Kpn(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