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西城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市西城区2016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6年高三二模试卷语文2016.5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
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
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
《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
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
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
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
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
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
北京西城区高三第二次语文模拟试题答案

西城区高三语文二模答案2002.6 一、(18分)1.A(B项“水泊梁山”中的“泊”应读pō。
C项“应声而落”中的“应”应读yìng。
D项“屡见不鲜”中的“鲜”应读xiān。
)2.C(A“徇私舞敝”中的“敝”应为“弊”。
B“招然若揭”中的“招”应为“昭”。
D“沤心沥血”的“沤”应为“呕”。
)3.B(“违反”指“不符合法则、规章等”;“违犯”指违背和触犯国法等。
①句应用“违反”。
“大肆”意为“无顾忌地”多指做坏事;“大事”意为“大力从事”,中性。
②句应用“大事”。
“以至”表示程度、范围上延伸,“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文所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③句应用“以至”。
)4.A(“匪夷所思”的意思是“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A句此处要表达的意思是“值得深入思考”。
)5.B(A项说网上的“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主谓搭配不当。
C“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并列不合逻辑,成分残缺,应示否定的谓语结合使用。
应改为“还没有先例”或“还是首例”。
)6.B(A、C两项所谈的“粗俗、鄙陋”和“外貌的不足”文段中并示涉及,D项中“优雅的气质”对后文概括不准确。
从话题统一的要求来看,A、C也与后文不一致。
)二、(15分)7.D 8.C 9.D 10.B 11.A三、(12分)12.B(“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既不会“使广告业主受损失”,更不属于“风灾”。
)13.C(A项中“高度越高,风速增值越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中“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增大,而且越近地面,增值越明显。
距地面10—100米之间的风速增值相当于距地面100—300米的增值”的意思。
B项中所说“风压负荷系数”是根据不同条件制定的,应为“变量”。
D项中所说“‘收径处理’是让楼宇间的距离缩小些”不符合原文意思,应为“让楼宇间的距离增大些”,或“从开阔地带”到“大楼间的小夹道”之间缩小幅度要小一些。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 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试卷语文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4分)【材料一】①每年六月,荔枝飘香。
一串串果实红彤彤、沉甸甸,压弯了枝头,惹人喜爱。
摘下一颗,剥开龟.裂的外壳,露出晶莹的果肉,汁水欲滴,令人垂涎。
②荔枝原产于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
早在汉初,南越王赵陀就曾将荔枝献给高祖刘邦。
可见,那时广州已有荔枝出产。
而这次入贡,也使中原民众知道荔枝为何物。
但那时从南越到中原,相隔万水千山,交通又原始落后,刘邦收到的,不大可能是鲜荔枝,十有八九是荔枝干之类的东西。
③到汉武帝时,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于元鼎六年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建起“扶荔宫”,用来种植南征得来的奇花异草。
这其中,就有荔枝树数百棵。
但是南北气候不同,那些移植来的荔枝最后全都凋零枯萎了。
④到东汉时,鲜荔枝已经成为固定的贡品,由交趾等郡定期送往首都洛阳。
这个路程非常遥远,为保证送到皇帝面前的荔枝不会腐败变质,送荔枝的人不得不“昼夜奔腾”。
这样做,除了要设置驿舍、劳民伤财外,使者在山高路远中也难免遭遇“毒虫猛兽之害”。
后来有官僚不堪其扰,给皇帝写信诉苦,“和帝诏太官省之”,这才决定以后不再送了,算是做了件惠及民生的好事。
⑤唐初的张九龄,是广东韶关籍才子,很为家乡的荔枝骄傲,盛赞其“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但当时朝野大臣中,吃过荔枝的尚不多。
待至唐玄宗时,杨贵妃嗜吃鲜荔枝,玄宗就让人从当时出产荔枝的重庆涪陵附近,快马加鞭,经由子午谷送荔枝到长安。
乍看起来似乎是挺浪漫的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事实上,这段路程,要骏马不停地跑上七天七夜,送荔枝的人和马往往在路上奔波劳累而死,百姓怨声载.道。
⑥荔枝不易保存是出名的,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就曾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之外,色香味尽去矣。
2016西城高三二模语文作文

2016西城高三二模语文作文2016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析这套试卷总体上来看保持了西城一贯的稳重风格,在努力贴近考纲要求的同时保守。
无论是在阅读量上还是在总体的难度上,题型的微调和考察的内容上,都有自己对2016年高考的看法和猜想。
虽然依旧保守,还略有抄袭海淀一模的嫌疑,但作为高考前的最后一次试探性和测量性的考试,值得各区同学一做,根据本试卷的结果来调整复习方向和重点内容。
【材料阅读】贴近高考考纲要求的增强对经典文学作品考察力度的要求,在海淀一模考察老舍后考察了沈从文,算是迎合考纲。
沈从文也是学生相对熟悉的大家,对他的考察无何厚非,然而更具备北京特色的京味儿作家更值得高三同学关注。
不过京味作家除了老舍,其他的也就刘心武、刘恒、汪曾祺了,像王朔石康等人目前来讲还没有理由和资质出现在考卷上。
建议高三的考生们可以看看汪曾祺的作品。
一是天真质朴,对写作有帮助,二十老舍之外最有可能会考察到的,即使没有直接考,拿来作为作文材料也是蛮不错的。
【古诗文】古诗不说了,柳宗元的《渔翁》题目也是很规整的那种,主观题的第二道是诗论,难度是高考1 / 2卷的难度,中等及偏上的同学不应被扣超过3分,否则是一定是复习方向有问题。
文言文颇有新意,考的两段文字的对比阅读,一段是经典的《资治通鉴》,另一段是《明皇杂录》。
考点设置也比较到位。
很值得一练,而且这种对比阅读的形式也值得大家注意,今年很有可能就是这种考法。
【大阅读】大阅读是西城二模卷子中最大的亮点。
北京二模各城区都考小说,原本是约定俗成的事儿。
全国高考大多数考的都是小说阅读,北京十年来坚持散文的考察,最近隐隐然有向全国卷看齐的架势。
但突然考察小说不大可能,中间需要一个过渡环节,也就是加强写人叙事类散文的考察。
西城二模正是如此,此中自有真意,同学们要注意调整复习方向和重点。
【作文】没什么好说的,第一个属于抄袭,早被外地高考考过,跟海淀一模的第二个作文题区别都不大,第二个估计好多孩子没看懂。
2016西城高三语文二模讲评

7.(3分)“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 包括: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 物、土壤和地形等;②当地的人文环境, 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 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③在自 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 精神和品格。 评分标准:本题3分。三个要点及简单说 明,每条1分。
8.(4分)答案示例:莫言的“红高粱家族” 作品,这些作品以作者的故乡——山东高密为故 事背景,这是一个土地广袤、饱经苦难的地方, 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长满了红高粱,这块土地 上的人们过着贫苦艰难的日子,却又充满了原 始的热情和生命力。因此才能在日寇的侵略凌 辱下演绎出最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莫言在他 的作品中将高密的地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也成为他红高粱系列作品的最大特色。 评分标准:本题4分。作家作品举例合理,1分; 作品地域性特色分析深入,3分。
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 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 “伴食宰相”。 臣司马光评论说: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 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鲍叔等人)能 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 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作法。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 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 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 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 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 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 布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 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 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 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
北京市西城区2016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析(含试卷及答案)

,地域文
们更多 的 注 染 于吴德岗 地域文 古. 列 中 点 的注音, ... 确的 是 该 染 词的 染
染染染染致.染 . 罗染染贤协染染染染染染染染染染染染染染B.染脍 炙人 染丞u根东染 . 染染染染瓶.染河 . 染染su着染染染染染染染染染染染染染请.染脂 粉气染染染席创光染 . 该. 列 于 染染染染致. 地儒 染染染染B. 带 地域文 特点的表述, ... 符合文 的 盛, 深 厚 染染 染染 染染 是 详
愎来源续 飞科飞网 名飞下飞下飞曾逐
染
强悍勇 闻
染染染染瓶. 地很多人都很看 围猎活 染染染染请.词风豪 能寄托人的
治 抱 染染 料 染 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深刻影响 而
在 该口 世纪中 文 发展 中, 文的地域 识尤 突
, 特别是在 土文 中, 地域文 对 家 ,湘西文 特别是少数民 文 对他的
文 用自 的 品,构 了 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染 湘西 中, 战争 个少数民 突 实行的多是钳 的群体 而 文 汉 居地, 文 内涵是复 融合,但依然保 镇压的 策,少数民 本民 在 治 的 少数民 在 断的迁徙发展过程 的民 济 特性和风俗人情 文 生活等 历 封建王
纯朴而
的民风, 会促使 ,慷慨悲歌的文
要目的的围猎活 时段的 氛围促使 自 情言
于 品豪壮风格的发 说,是 特定的文 了 伶 所 ,要清
, 体 地
倾向 染 识入词, 因 引 而得
豪壮的声调 超越的 ,词体的疆域 背 因素无疑
最终使词 到了极大的
种体裁 展
歌女之歌词向士大 地认识词体的革新 转
诗体的转
朝对少数民 的,是被压 发,表 地
方面都是 的立场, 地 人性 识到僻 极健
于湘西少数民 生活的 他将故 生活
北京市西城区2016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析

北京市西城区2016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析北京市西城区2016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析这套试卷总体上来看保持了西城一贯的稳重风格,在努力贴近考纲要求的同时保守。
无论是在阅读量上还是在总体的难度上,题型的微调和考察的内容上,都有自己对2016年高考的看法和猜想。
虽然依旧保守,还略有抄袭海淀一模的嫌疑,但作为高考前的最后一次试探性和测量性的考试,值得各区同学一做,根据本试卷的结果来调整复习方向和重点内容。
【材料阅读】贴近高考考纲要求的增强对经典文学作品考察力度的要求,在海淀一模考察老舍后考察了沈从文,算是迎合考纲。
沈从文也是学生相对熟悉的大家,对他的考察无何厚非,然而更具备北京特色的京味儿作家更值得高三同学。
不过京味作家除了老舍,其他的也就刘心武、刘恒、汪曾祺了,像王朔石康等人目前来讲还没有理由和资质出现在考卷上。
建议高三的考生们可以看看汪曾祺的作品。
一是天真质朴,对写作有帮助,二是老舍之外最有可能会考察到的,即使没有直接考,拿来作为作文材料也是蛮不错的。
【古诗文】古诗不说了,柳宗元的《渔翁》题目也是很规整的那种,主观题的第二道是诗论,难度是高考卷的难度,中等及偏上的同学不应被扣超过3分,否则是一定是复习方向有问题。
文言文颇有新意,考的两段文字的对比阅读,一段是经典的《资治通鉴》,另一段是《明皇杂录》。
考点设置也比较到位。
很值得一练,而且这种对比阅读的形式也值得大家注意,今年很有可能就是这种考法。
【大阅读】大阅读是西城二模卷子中最大的亮点。
北京二模各城区都考小说,原本是约定俗成的事儿。
全国高考大多数考的都是小说阅读,北京十年来坚持散文的考察,最近隐隐然有向全国卷看齐的架势。
但突然考察小说不大可能,中间需要一个过渡环节,也就是加强写人叙事类散文的考察。
西城二模正是如此,此中自有真意,同学们要注意调整复习方向和重点。
【作文】没什么好说的,第一个属于抄袭,早被外地高考考过,跟海淀一模的第二个作文题区别都不大,第二个估计好多孩子没看懂。
2016西城区中考语文二模

2016西城区中考语文二模一、基础•运用(共23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
几千年前,当丝绸乘.坐在骆驼的脊背之上,一路辗转向欧洲进发的时候,它就已经成为了东方技术与文明的传播者。
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了,其复杂工艺曾被中国长期(lǒng)断。
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丝绸的品种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其中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锦把蚕丝的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使丝绸不再只是高贵的衣料,而成为了可以进行创作的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很是深远,我们可以从丝绸店常用的对联“ ,经纶山海大文章”中,看出业内对它的推崇。
秦汉时期,丝织业得到了大发展,丝绸贸易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在丝绸贸易的推动下,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向西,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沿途聚(lǒng)了诸多的城市群及经济圈。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乘.坐(chéng)“里”字的第五笔是“一”B.乘.坐(chéng)“里”字的第五笔是“丨”C.乘.坐(chèng)“里”字的第五笔是“一”D.乘.坐(chèng)“里”字的第五笔是“丨”(2)理解文意,依据文中括号里的注音填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拢拢B.拢垄C.垄拢D.垄垄(3)结合文意,为文中丝绸店的对联选择上联,最恰当的一项是A.驼铃古道丝绸路B.银针绣出彩鸾飞C.罗绮丛中花样新D.锦绣乾坤真事业2.(5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武”,甲骨文由“戈”(表兵器)和“止”(脚趾,表示行进)组成,表示持戈而行。
由甲骨文可以看出,其造字本义是肩扛兵器,出征作战。
而《说文解字》在解释此字时,采用了《左传》中楚庄王的说法,认为能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北京西城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北京市西城区2016年高三二模试卷语文2016.5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
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
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
《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
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
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
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
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
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
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绮.罗 qǐB.脍.炙人口 kuàiC.河朔. suòD.脂.粉气 zhī2.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材料二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
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
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
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
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
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
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
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3.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
答出两点即可。
(4分)材料三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
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
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
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
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
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
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6.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3分)8.材料三结尾处说:“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
”你在哪位作家的作品中关注到了其中的“地域性”?请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谈谈你的认识。
(4分)9.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材料一】,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
上曰:“朕以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
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
”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
”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
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
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
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取材于《资治通鉴》)【材料二】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
器用屋室,皆极俭陋。
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
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
因持二人手谓曰:“二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公当出入..之。
”不数日而终。
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
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须臾,裁决俱.尽俱:全都。
B.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顾:回头。
C.以济.明皇太平之政济:救济。
D.近者稍.倦于勤稍:渐渐。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自以.才不及崇/ 皆以.美于徐公B.爱身保禄而.从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D.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委积:聚积,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