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地理)培养方案

陕西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地理)培养方案
陕西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地理)培养方案

陕西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地理)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地理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能够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此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如下:(一)熟悉国家有关基础教育的方针与政策,忠诚于教育事业;认真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修养;有敬业奉献、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品质。

(二)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宽厚的地理专业基础,在地理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三)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以及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了解地理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并能写出有一定质量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科研论文。

(四)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地理学科的外文资料。

二、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

1.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2.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课程学习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和寒暑假集中面授方式进行,实行学分制。

3.培养实行部属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的双导师制,共同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中小学导师参与实践过程、课程与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素质。

4.通过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部属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互认,共享优质资源。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课程分为公共学位必修课程、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研究五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一)公共学位必修课程(4学分)

1.外国语(2学分,外语通过六级水平考试者免修)

2.政治理论课(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学分)

(二)学位基础课程(8学分)

1.教育学原理(2学分)

2.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4.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三)专业必修课程(10学分)

1.学科教学论(地理)(2学分)

2.中学地理名师教学案例赏析(2学分)

3.中学地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2学分)

4.地理学科发展前沿专题(2学分)

5.地理学理论与方法(2学分)

(四)专业选修课程(至少6学分)

1.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专题(2学分)

2.校本课程开发专题(2学分)

3.信息化教学研究(2学分)

4.班级管理学(2学分)

5.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2学分)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2学分)

7.人文地理学(2学分)

8.灾害地理学(2学分)

9.“3S”技术应用与实践(2学分)

(五)教育实践研究(6学分)

在职学习头两年的年度考核合格,对工作进行年度总结和反思,写出总结和反思报告,不少于4千字,获得2学分。

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教育实践研究,完成一篇教育实践研究报告(包括教育实践调查报告),不少于4千字,获得2学分。

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教学改革,完成一项教学设计,不少于4千字,获得2学分。

四、教学要求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教育硕士研究生树立长期从教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面向基础教育,加强案例教学,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养成,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注重教育实践反思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正确处理好远程教育与集中面授两种课程学习方式的关系,学位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应有一半的课程或课时通过集中面授的方式学习。课程学习采用讲授、自学、讨论、观摩性教育教学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课程学习的考查与考试可通过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

五、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

学位论文的撰写要立足教育实践,突出学以致用,要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具

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或教育教学与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一般不少于2万字。

(二)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评审应着重考察其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

能力和水平。论文应按一定比例进行双盲评审,严格答辩程序,保证论文质量。论文的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名相关学科的中小学高级教师。

(三)学位授予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实践

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而且达到《陕西师范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产出科研成果暂行规定》中的有关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按照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办法,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地理科学新进展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科学新进展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地理科学新进展/ New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课程编码:12014023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5地理科学 学时数: 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课外学时:0 学分数: 2 先修课程:第8学期以前的全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查制订日期:2005年 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林媚珍 执笔者:陈健飞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地理科学专业选修课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较了解和关注地理科学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关注学科动态、追踪学科前沿的意识和不断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主要为: (1)介绍地理科学及其相近领域的科学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及其研究动态; (2)介绍地理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在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状态; (3)介绍本地区本单位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研究特色、研究特长和进展情况。激发学生参与相关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发展趋势和展望;结合毕业论文任务,能把握学科方向和创新途;初步养成关注和追踪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导读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专著的新近论著;介绍最新学术会议的学术报告;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专题检索、信息过滤、学术沙龙和文献综述。(四)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与先修专业课程呼应,使学科知识条块清晰;直接服务于毕业论文选题,为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联。 (五)教材与教参 选印系列代表性论文及提供电子版论文文档; 教学参考书: 陈述彭主编. 地球系统科学—中国进展,世纪展望.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上、下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Helmut Geist. Our Earth’s Changing Land, An Encyclopedia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006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007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一)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发扬“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发挥学生自我设计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体现与资源勘查工程、资源环境等相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宽学生专业渠道。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于国土资源及相关行业”为战略目标,培养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完成学业后,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地图制图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在资源勘查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理论框架,基本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等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科研和管理能力,为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除必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将通过参与各种科研工作,培养学生比较全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或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适应未来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信息科学科研、教学和管理人才的多方面需要。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可在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和开发工作,以及从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环境资源调查、监测、区域规划和管理工作。 (三)培养要求 1.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 2. 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掌握地理信息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专业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具有扎实的地质学、地理学、资源环境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进展; 4.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合理使用相关科技文献的能力; 5. 其它相关方法论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具有获取地理学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6. 外语达到国家外语四级水平,具有熟练使用专业外语的能力;毕业论文合格。 7. 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组织、决策能力;热爱祖国,具有振兴中华民族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开拓进取、严谨务实、勤奋敬业的作风;奉公守法、举止文明、情趣高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身体健康。要达到思想与心理素质综合评定合格。

陕师大教育学原理

习题五 165324 程灵芝1.谈谈你对中小学生发展时代特点的认识。 第一,生理成熟期提前,青春期教育任务繁重,性教育话题敏感而又急迫 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神经系统和性发育较之过去有了巨大的变化: 1)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明显提前; 2)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第二,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主动交流、发展的关注度不高,并且传统教育多以预设的外在目的,成人世界的要求来代替儿童的主动发展,这就造成了儿童主动发展意识薄弱、主动发展能力不强。 1)具体内容:①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②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而不愿意学习;③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毅力;④心智活动能力差,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畏难情绪陡增,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 2)学习动力不足 3)学习动力不足成因分析:在消费社会、读图时代、重视享受的时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①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信息社会的所面临的“知识爆炸”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刺激因素和时空条件。 ②信息技术的革命,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知识、信息呈现“喷涌”状态,学生成为多种文化资源的占有者和享用者。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知识的过程中多呈现实用主义的色彩。 ③学生对学校中的课程态度多为不欢迎 3)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社会中,社会的道德信念和标准相对单一,人们能通过基本相同的标准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在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人们的道德推理基本相同。但是在多元社会中,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同的逻辑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地球表层人地系统,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总体规律,重点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整治与保护、自然灾害防治、生产力综合配置、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和工程设施合理布局等方面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性论证和科学依据。将地理科学专业建成专业口径宽、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省内外同类院校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教师素质和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具有自主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在中等学校从事地理及环境教学、地理教育研究工作,也能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等各种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掌握教学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主要课程和特色课程 主要课程:地球概论、环境保护概论、地质学、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 特色课程:洞庭湖区专题研究、地理教学技能、乡土地理。 四、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军事训练、地质与地貌实习、气象与水文实习、植物与土壤实习、区域地理综合实习、测量与地图实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分散实践:地球概论、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质学、土壤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等课程实践。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 课程号(代码):10621820-0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54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目的: 1、了解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与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水体、气候、植被、土壤方面内容。 3、培养学生灵活看待“文化”这一现象,文化与环境密切相关。 4、学会分析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与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要求: 学生在了解文化地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社会生活去仔细观察,并用所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做一个“身边的文化与地理”专题讨论与研究,做为中期考试内容。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或*等方式注明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主要分专题讲解各种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主要以中国为例)。 绪论:文化及文化地理基本理论介绍。*(8学时) 一、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二、文化地理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三、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四、文化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地形与文化(12学时) 一、山地(包括丘陵)与文化 二、平原与文化 三、高原与文化 四、盆地与文化

第二章:水系与文化(6学时) 一、河流与文化 二、海洋与文化 第三章:气候与文化*(6学时) 一、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的变迁 二、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 三、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 四、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及文化带的移动 第四章:城市与文化(9学时) 第五章:景观地理学简介(3学时) 第六章:身边的文化与地理(12学时) 一、我们生活的文化区 在确定一个观察地区以后,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观察身边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进而总结所观察 地区的文化特点。 1.语言。所观察地区的主要语言是汉语,还是其他语言?如果是汉语,是否是普通话? 2.宗教信仰。所观察地区的人们有无宗教信仰?如果有,以什么信仰为主? 3.艺术。所观察地区有无地方艺术形式?如果有,是什么? 4.经济活动。所观察地区的主要经济类型是什么?农耕、牧业、渔业还是其他类型?如果是其他类型,又 属什么性质? 5.生活习俗。所观察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有什么特点? 从以上的五个调查项目,我们就可以简单归纳我们身边的文化属那一类文化区,当然文化区的划分有不同 的标准,可从最直观、有代表性的意义上考虑。 二、无处不在的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的例子,在前面几节中所列不少,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各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是通过何种形式扩散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化事物和现象空间扩散的观察能力。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扩散的媒体日益丰富,并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如我们熟悉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如普通话的扩散、流行服饰的扩散等等。我们身边的文化扩散现象比比皆是,传统文化的弘扬,现代和当代文化的流行和普及,都离不开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个文化区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区的文化优势,并将其与地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便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意义。世界文化就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文化扩散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构成了英语这种精神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农民或工人使用某种新的机器,是一种物质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扩散这种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一种情况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提高,文化扩散在时间上、空间上日益变短、变小,一种是文化扩散促进了文化交流,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点: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有关的图片、资料给学生较为直观的知识。 2、从学生具体生活实例,通过其讨论得出结论。 3、以学生自学为主,精讲多练,讲练紧密结合。 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简介: 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为GIS)是一门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科学。从学科角度定义,GIS属于技术学科,主要涉及地理学、测量学、制图学、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其中计算机制图、数据库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和计量地理学形成了GIS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地理信息科学广泛的应用在不同领域的建模和决策支持,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向着集成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迈进。 专业编号:110812 专业代码:0705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地理信息处理的方法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专业技能,具备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软件应用与应用系统开发能力,能在资源、环境、生态、规划、国土、农业、交通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力法; 3.了解相邻专业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掌握遥感(RS)原理、遥感图像处理和信息提取方法;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原理及方法。 5.具有熟练地运用RS、GIS、GPS技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决策

支持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6.了解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状况; 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主要课程 地图学、遥感原理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GPS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GIS软件工程、GIS设计与应用等。 四、学制及授予学位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人文地理专业排名

考研人文地理学研究生院排行榜 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其中包括中国研究生教育按31个省、市、自治区(未含港澳台地区),按56个研究生院,按476所高校(含分省、分类型),按11个学科门类分高校,按81个一级学科和373个专业等8个方面的508个排行榜。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北京大学5★ 1 1 52 2 华东师范大学5★ 1 1 52 3 中山大学5★ 1 1 52 4 北京师范大学4★ 1 1 52 5 南京大学4★0 1 52 6 武汉大学4★0 1 52 7 安徽师范大学4★0 1 52 8 福建师范大学4★0 1 52 9 南京师范大学4★0 1 52 10 辽宁师范大学4★0 1 52 11 兰州大学3★0 1 52 12 华中师范大学3★0 1 52 13 河南大学3★0 1 52 14 西北大学3★0 1 52 15 西北师范大学3★0 1 52 16 陕西师范大学3★0 1 52 17 东北师范大学3★0 1 52 18 湖南师范大学3★0 0 52 19 浙江师范大学3★0 0 52 20 宁夏大学3★0 0 52 人文地理学人气院校 1.南京师范大学人气:88100 2.华中师范大学人气:64115 3.中山大学人气:106618 4.湖南师范大学人气:38318 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 6.南京大学人气:121405 7.西南大学人气:587438.北京大学人气:133538

9.武汉大学人气:15667810.上海师范大学人气:31089 11.华南师范大学人气:2751712.东北师范大学人气:57634 13.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14.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 15.兰州大学人气:5283616.西北大学人气:46088 17.辽宁师范大学人气:2420318.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人气:12196 19.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20.四川师范大学人气:19982 21.华侨大学人气:1979522.北京师范大学人气:91865 23.宁波大学人气:2000424.西北师范大学人气:19090 25.延边大学人气:1462026.南昌大学人气:41526 27.天津师范大学人气:3283528.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 29.首都师范大学人气:4100630.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气:16317 31.贵州师范大学人气:1433532.福建师范大学人气:24722 33.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34.河北师范大学人气:23862 35.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气:1726736.湖北大学人气:22249 37.浙江师范大学人气:2116338.内蒙古师范大学人气:16566 39.山西师范大学人气:1657840.山东师范大学人气:27782 41.曲阜师范大学人气:1714042.广州大学人气:15853 43.宁夏大学人气:1481644.青海师范大学人气:12452 4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46.重庆师范大学人气:15366 人文地理学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2、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02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科门类:理学 二专业代码:******** 三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地理学、教育学 相近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 四专业简介 本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经多年建设已形成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和扎实教学科研基础的专业体系。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以及中学地理教学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第七、第八学期安排18周的教育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12周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以“实操技能”为关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本专业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础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在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科研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同时兼顾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培养,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一)通识能力 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和环境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掌握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二)专业能力 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模拟等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历史的基本素养,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地理教学法,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能运用可视化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三)发展能力 能应用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了解相关领域的基础进展和社会需求,能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基本的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70504) 一、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理学学士。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地理信息系统及信息化企业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基础空间信息建库、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1总体业务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3)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国防知识,具有遵纪守法、团结合作、苦干实干、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有较好的文化道德修养,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文明的行为习惯及一定的公关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书刊,具有较好的外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5)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创造学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从事的业务范围 通过四年的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应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矿山、地质、土地、交通、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3知识、能力及技能要求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具有测绘学、地理学、土地科学及环境科学等综合背景,兼有理工结合的复合性专业特色。经过本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学习,本专业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技能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数据库、地图学、遥感技术、数字矿山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及科学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和管理能力; (4)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网络教育)课程考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试题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信息技术泛指各种能够扩展人类_______器官功能的技术; 2、在信息技术的构成体系中,信息技术的主体技术主要包括感测技术、_______技术、控制技术 和计算机技术; 3、无线电技术出现于_______世纪末期; 4、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将使现代教育朝着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_______以及管理自 动化的方向发展; 5、著名数学家__________提出了存储程序计算机理论,为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奠定了基础; 6、一个基本的通信系统主要由信源、信道和_______三部分构成; 7、网卡又称_______或网络接口卡,是将不同计算机进行互联的基本设备; 8、所有虚拟现实系统都有五个关键成分,即______、虚拟现实软件、计算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9、协同式专家系统又称_________,该系统可以若干领域的多个专家系统共同解决当前的问题; 10、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师生之间可进行一对一、一对多、_______和多对多等不同形 式的交互。 二、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信息只能转换和传递,但不可以再生。 2、计算机主要被用于教学领域,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育是同义语。 3、按照传输技术的不同,可以将通信分为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两大类。 4、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即3G通信系统信息传输速率可以达到3000Mbps。 5、目前的数字图书馆只能提供文本和图形、图片信息,不能提供多媒体内容。 6、虚拟现实技术一般多用于电子游戏的设计与制作,在其他领域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7、对机器学习的研究可以增进人类对学习的过程和机制的认识与理解。 8、ICAI教学课件指具有一定智能性,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与帮助的教学课件。 9、数字电影和数字视频的制作流程和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基本相同。 10、基于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可以实现多人参与的实时异地协作。 三、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出现于19世纪的: A.30年代 B. 40年代 C. 50年代 D. 60年代

人文地理考研学校分析

人文地理考研学校分析 人文地理学传统厉害的学校和研究院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 在这里北京大学的地理学就不要说了,拥有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也是拥有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山大学的人文地理学也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科学院虽然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但是其地理学在全国的地位可想而知。这五个是人文地理学的最高学府,也是考研难度最大的学校和研究院所。 拥有人文地理学博士点的学校:安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这些学校拥有人文地理学的博士点,其中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虽然不是“211”高校,但是这几个学校的人文地理学的难度并不小,热度可想而知了。在这些高校里,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的难度应该相差不大,都是211的院校,而且人文地理学综合实力并不差,具体排名可以参考上面的网站,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是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估计是这批学校里最难的,原因大家都知道。 拥有人文地理学硕士点且是211工程的学校:湖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延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其中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一个档次上次的,报考人数和报考难度相差不大,但是华南师大因为地处广州,而且学校公费比例大,所以相对比较热门。浙江大学虽然没有博士点,但是由于是全国知名大学,所以报考人数并不低,而且由于招生人数少,难度非常大。云南大学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学校是211,而且人文地理学还可以,报考虽然不如湖南师大、华南师大、西南大学,可是并不会差到哪去,但是2011年人文地理学需要调剂的。南昌大学虽然是211,可是人文地理学只有一个硕士点,而且是挂靠在南昌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综合实力相信大家都知道,排名在全国不怎么样。所以并不是很热门,难度也不是很大。前几年因为有个方面不考数学,导致了很多学生的报考,最激烈的一次就是2008年。不过从2009年开始要考数学后,难度就大大降低了,每年都需要调剂,不过2011年没有调剂。延边大学在吉林延吉,地处偏远,不过由于是211,所以并不需要调剂。 拥有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的一般学校:江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广州大学、华侨大学、徐州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这些学校就不要多说了,由于本身实力和地理位置等相关原因,并没有上面的学校那么热门。不过西安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华侨大学、广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基本是不需要调剂的,一志愿报考人数一般都能录满。 不过今年教育部公布了新一批的学科学位点,增加了不少新的学校,但是现在因为没有招生,所以实际的效果并不知道。 可能还有一些科研院所招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生,但是一般都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分支科研机构,这里就不多说了,难度大家应该知道。

2019年陕师大教育学考研经验——工科生三跨考上陕师大

2019年陕师大教育学考研经验 ——一切都在继续,为何不去努力 文|高JF/凯程网课学员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一、写在前面 本人本科就读于上海某市属211大学,专业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因为个人意愿的原因,我想在以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所以我便决定通过跨专业考研来实现目标。 通过多方面的考虑,最后决定在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一志愿报考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的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最终初试成绩352分,排名专业第二,其中311教育学综合208分,复试成绩第一,总成绩第一,成功考取陕师大的教育学学硕。 在这一年的研究生考试准备过程,作为一个工科跨考教育学的考生,有许多心得想与他人分享。后来偶然在微博上看到徐影老师在征集考研经验的文章,想着这是一个不错的与学弟学妹分享经验心得的机会,也因为在我教育学的学习上凯程和徐影老师给予了我特别多的帮助,我最后才能考取研究生,所以我便决定写下这篇经验文章与大家分享我这一年多以来的心路历程和考研心得。 二、关于择校 首先,我想说说我之所以想要选择报考陕师大的原因。最先值得一提的是,在地域的选择上,

我并没有特别的要求。而是最开始的选择中,便把目标定在了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其中又因为北师大和华东师大是985大学,我没有信心能够考取,所以一开始便排除了。剩下四所211大学中,东北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大学在复试中对于我这样跨考生的考察方式更加严格,比如像是加试两门专业课或者是课程试讲。 所以综合考虑后,决定还是报考陕西师范大学的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总的来说,我是综合了自身跨考的情况和报考成功率最终选择的陕师大。我想说的是,工科生并非不能跨考教育学,但只要是考比较好的师范大学无论是在初试和复试中都会面临更多困难,想要跨考教育学就要下定决心好好努力。 三、关于专业课 我开始有想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想法是在2017年的11月,这时候做的更多的是收集信息,了解教育学考研。但是一开始我并不顺利,我在一月底参加了一个学长学姐自己办的考研学习班,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发现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不适合自己,因为学长学姐们并不能给你讲解各个教材,他们只能监督你的学习。 但是对于我这样的跨考生来说,教育学的学习如果纯粹靠自己的话,效率太低,我本人又是读不进书的那种,再加上前期我是决定报考专硕的学科教学的,但是后面经过了解,又决定转向学硕的课程与教学论。 这样几经折腾,最后我是等到六月底才购买了凯程的教育学宝典和配套题库。在暑假的两个月,每天都是自己看宝典,看完一章就写一章的练习题,就这样学习我学到了九月底。在九月底的时候,我觉得这样还远远不够的,由于用了几个月凯程的教材,对凯程的实力还是非常相信的,便决定报了凯程2019年311精华网课套餐。 一接触凯程的强化班的课程我便后悔了,后悔没有一开始就跟着凯程学习教育学,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学习效率也不高。凯程强化班的课程对于我这样的跨考生非常容易跟上,徐影老师和高歌老师的讲授非常清晰又有条理和框架,为了最大化利用强化班的课程,我决定仔仔细细地记笔记,为此买了四本A4大的笔记本,跟着课程自己做笔记,最后做了满满的四本笔记。 在这一阶段,虽然因为是第一次考研没有经验和因为是跨考身边没用一起学习的同学显得有点孤独,但是每天繁重的学习任务还是让我过的很充实,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想那些事情,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The Teaching Schem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专业代码:070504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地理学、计算机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在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2、掌握地理信息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软件、遥感图像处理和地学信息提取技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原理与应用,具有空间分析和数学建模的基本能力; 4、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领域研究发展前沿,能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卫星定位系统技术解决地理学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相关问题; 5、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等级; 6、能熟练使用常用GIS专业软件,具有较强的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开发、建设与应用能力; 7、接受水利信息技术特色课程教育,具备运用地理空间思维解决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等领域专业问题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 四、主要课程 地图学、自然地理学、数据结构、地理数据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遥感技术、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全球定位系统等。 五、学制、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本专业学制4年,弹性修业年限3~6 年,符合郑州大学授予学士学位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和可视化表达及初步的GIS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等素质,掌握地理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有关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素质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稳定的专业意识,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2)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科学审美观,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现代团队意识。 (3)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扎实的地理信息基础理论知识和进行空间信息管理与应用开发能力,具备结合社会需求进行GIS应用模型创新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 (4)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能力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系统学习GIS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沟通技巧、学习能力和在GIS应用中解决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具备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具有利用GIS专业知识对相关应用领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建模处理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3)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知识要求 (1)工具性知识: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②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程序设计和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文献查阅和检索技能;具备较强的数理建模基础。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①要求学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鉴赏力;掌握一定的社会交际技巧。③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意识;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及管理技术和经济分析工具。④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3)自然科学知识:①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利用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②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初步应用。 (4)工程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能解决常规性技术问题的工程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有关的工程设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

地理科学专业学习资料

地理科学专业(免费师范)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地理科学专业(免费师范)隶属于地理科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1950年开始招生,2007年成为教育部师范生免费教育专业,2009年被评为重庆市市级特色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以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为支撑,依托重庆市级实验(实习)教学中心和完善的3G实验实践教学体系、金佛山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基地等10余实验实习基地,以培养理论素养深厚、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技能突出、乐教适教的地理学基础教育高级专门人才为特色。毕业生主要到基础教育部门、教育管理部门从事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工作,也能从事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要求,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宽广国际视野,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教学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教育优秀师资、地理研究和管理领域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现代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深入了解国内外地理科学发展及地理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关键问题和新成果;了解相关领域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知道基础的科学方法论,具备基本的地理思维,富有创新精神;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具有扎实的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学研究能力,能熟练运用多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具备应用GIS、ARS和地图分析的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的地理专业素养和教师职业修养,具有从事基础教育地理教学及教育管理的能力。 4.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和一定的地理教学研究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地理教学和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具备完整人格、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积极的人际交往意识;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备教育管理的基本素质。

简答与计算---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首页

简答与计算1.母性影响和细胞质遗传有什么不同? 2.残翅果蝇幼虫若用一定温度处理使其发育为长翅果蝇,这属于什么遗传现象?若将这种果蝇分别与纯合的长翅或残翅果蝇杂交,结果会怎样? 3.一对夫妇的色觉都正常,生下两个色盲的儿子,细胞学研究表明:在一个儿子的细胞中发现有巴氏小体。试指出这个儿子有关染色体及色盲症状的基因型,怎样解释这个基因型的形成? 4.简述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区别。 5.一种翅和腿缩短的鸡称为爬行鸡,爬行鸡与正常鸡交配,得到一半爬行鸡和一半正常鸡,反复试验,总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如果爬行鸡互相交配,会得到什么结果? 6.对于一个臂内倒位杂合体,在倒位区段内的一次单交换会产生什么效应? 7.请分析以下遗传现象,写出每种情况下的亲本基因型、子代基因型及相应表型,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1)夫妇都有正常色觉,他们有一个Turner综合症并患红绿色盲的孩子; 2)另一家庭母亲是红绿色盲,父亲色觉正常,他们的孩子患Klinefelter综合症,但色觉正常; 3)假设2)中的夫妻生了一个Klinefelter综合症并患红绿色盲的孩子。 8.基因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然而基因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请概括叙述对基因认识的演变过程,以及目前对基因本质的看法。 9.用P1进行普遍性转导,供体菌是pur+nad +pdx-,受体菌是pur-nad -pdx+。转导后选择具有pur+的转导子,然后在100个pur+转导子中检定其他供体菌的基因型,结果见下表。试求: 1)pur和nad的共转导频率是多少? 2)pur和pdx的共转导频率? 3)哪个非选择性座位最靠近pur? 4)nad和pdx在pur的同一边,还是两侧? 5)根据你得出的基因顺序,试解释实验中得到的基因型的相对比例。 基因型菌落数 nad + pdx+ 1 nad + pdx-24 nad - pdx+50 nad - pdx-25 合计100 10.一个没有血友病的男子与表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后,有了一个患血友病和Klinefelter综合症的儿子。试解释此现象并说明他们三人的染色体组成和基因型。 11.在番茄中基因o、p、s均在第二染色体上,对这三个基因是杂合的F1,用对这三个基因是纯合的隐性个体进行测交,得到下列结果: 测交的子代表型数目 + + s 348 o p + 306 + + + 73 o p s 63 + p s 96 o + + 110 o + s 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本理论与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在有关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所需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与室内实验)的训练;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问题、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及总学分 学制年,总学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五、教学计划表

六、修读要求 1.修读学校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学校平台课程除公共选修课程外,均为必修课程或环节。 2.修读院系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含相关学科基础课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学分),院系平台课程 均为必修课程。 3.修读专业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学分(必修),专业方向课程学分(选修), 其中专业优先选择课程最低修读学分。 4.理科基地学生必须修读地理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习课程以及两门双语课,其他同学自愿修 读。 七、各学期指导性修读学分分布表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所需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前沿问题、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及总学分、授予学位 学制年,总学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