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全

(注:其中加粗的知识点考大题的概率为99.9%、还有编辑时可能有误差请大见谅、祝大家考个好成绩)绪论1.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及其逻辑的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①阐明机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特点,以及各部分活动之间互相作用的逻辑;②阐明机体在与环境互相作用时,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变化逻辑。
动物生理学研究水平:①整体和环境水平;②器官和系统水平;③细胞和分子水平。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主意: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实验)2.慢性实验2.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须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3.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机体受到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参加下,通过反射活动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加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触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特点:疾驰、确切、时光短、作用部位局限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异常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光长4. 动物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第 1 页/共 15 页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按照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举行调节。
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如:排便、分娩、血液凝结负反馈:反馈信号能够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动物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全

一、概述 (5分)1、机体功能与环境(1)体液与内环境得概念(2)稳态得概念2。
机体功能得调节 (1)机体功能调节得基本方式 (2)反射与反射弧得概念动物生理学:就是研究动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控得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①阐明机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特点,以及各部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得规律;②阐明机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各器官、系统活动得变化规律、动物生理学得研究水平:①整体与环境水平;②器官与系统水平;③细胞与分子水平。
动物生理学得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试验)2、慢性实验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就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得环境、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得各种理化因素得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得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就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得必要条件,也就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得基本条件、内环境稳态并非静止不动,而就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
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得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与系统得生理功能所发挥得调节作用、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得变化所产生得有规律得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得基本方式就是反射。
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反射得结构基础就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
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作用部位局限2。
体液调节:内分泌腺与具有内分泌功能得组织细胞产生得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得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3。
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得反应,这种反应就是组织、细胞本身得生理特性,并不依赖于外来得神经或体液因素得作用,所以称之为自身调节。
例如:血管平滑肌在收到牵拉刺激时,会发生收缩反应。
特点:范围小,不够灵活,就是神经与体液调节得补充。
动物生理学生理复习资料

1、名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动作电位内环境红细胞比容渗透脆性心力储备中心静脉压微循环有效滤过压无效腔肺牵张反射等热范围血氧饱和度胆盐的肠肝循环能量代谢热氧价呼吸熵动力定型精子获能2、大题胆汁的作用突触传递的特性糖皮质激素的作用脂肪吸收神经肌肉的传递作用胃液的作用腺垂体的功能降钙素的功能影响肾小管吸收的因素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旁腺素的作用微循环通路的作用瘤胃微生物生存的条件胰液的作用神经传导的特点退黑激素的作用母畜发情的特点/周期甲状腺功能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名词解释: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主要通过神经系统活动来完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体液调节:指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到达远隔的或者临近的特定的器官、组织或者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3、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接收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原来的极化状态立即消失,并在膜的内外发生一系列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4、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5、红细胞压积:离心沉淀后被压紧的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6、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当周围液体的渗透压降低不大时,红细胞虽有胀大但并不破裂溶血,对低渗液的抵抗力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7、心率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需要而相应增大的这种能力称为心率储备。
8、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额静脉压。
9、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0、肺牵张反射:有肺扩张或者缩小而反射性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吸气,总称为肺牵张反射。
11、等热范围:在适当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可保持在生理的最低水平,而体温仍能维持恒定,这种环境温度称为等热范围。
12、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与肺泡无效腔合称为生理无效腔。
13、氧离曲线:血红蛋白结合氧的量与氧分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以氧分压做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即可描绘出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这一曲线习惯上称为氧离曲线。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名词解释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
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突触延搁:信息经突触传递时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误称突触延搁。
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它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
条件反射:指动物机体在出生后为适应个体所处的环境而逐渐建立的反射。
牵张反射:骨胳肌被牵拉时,肌肉内肌梭受到刺激,产生的感觉冲动传入脊髓,引起被牵拉肌肉发生反射性收缩,称牵张反射。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每搏输出量:心脏收缩时一侧心室射入动脉的血量期前收缩:在心肌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额外刺激,可引起心肌正常收缩之前的收缩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代偿间歇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吸收:营养成份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接受神经冲动引起收缩时,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
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和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水利尿: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ADH 合成和释放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加,从而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浓缩尿:高于血浆渗透压的尿叫做浓缩尿。
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共15页文档

第一章1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大致可分为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等。
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a 离体实验b 在体实验;(2)慢性实验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内环境稳态❤:组成细胞内环境的各种理化环境保持在动态平衡的条件,叫做稳态。
(3点)意义: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集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它并非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出在一个动态平衡。
3❤动物机体的生理机能特征:①新陈代谢:指生物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过程。
②兴奋性: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能力。
③生殖:生物体具有产生后代的能力。
④适应性:动物机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以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性称为适应性。
4 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怎样调节的,举例说明)神经调节:迅速,准确;血压,呼吸运动体液调节: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自身调节:范围小,不够灵活。
5 动作电位和反馈调节(闭环系统)反射:在中枢神经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反馈调节: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的活动进行调节。
反馈调节的类型:正反馈(加强作用)和负反馈(减弱作用)第二章1 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物质转运和信号传导(1)细胞跨膜转运的形式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被动)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举例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有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现象。
(O2 CO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易化扩散有两种类型:a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b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和离子由膜的低浓度测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动物生理复习资料

1.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内或从肺内呼出的气体总量,也称肺通气量(值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2.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氧饱和度.o与Hb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3.氧解离曲线:表示P2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通气量(Va)/ 每分肺血流量(Q)5.余气量:最大呼气末肺内残留的气量,又称残气量6.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又称黑-伯反射7.强直收缩:当冲动或刺激的频率增加到一定数值时,使许多单收缩融合在一起,肌肉持续处于收缩状态,称为强直收缩8.终板电位:终板膜上发生的Na+跨膜内流和K+跨膜外流而引起的终板膜的去极化称终板电位。
9.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稍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影响的突触。
10.神经递质: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并引发突触后电位产生的信息传递物质。
11.突触延搁:信息经突触传递时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误称突触延搁。
12.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13.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14.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大的能力15.期前收缩:在心肌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额外刺激,可引起心肌正常收缩之前的收缩16.代偿间隙: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正常为长的心室舒张17.窦性节律:按窦房结的节律跳动的心律称为窦性节律。
18.异位节律:心房、心室依窦房结以外的某个自律组织的节律进行跳动,称为异位节律。
19.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20.动作电位:以神经和骨骼肌为代表的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21.静息电位:指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静息电位22.主动运输: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23.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的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24.胞吐作用:指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25.内环境:指细胞直接赖以生存的环境26.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血管壁的侧压力,实际上为压强。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及动物生理学的概念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A.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
(捕食行为、逃离行为)B.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
又称为细胞生理学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1.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
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之为慢性实验。
(假饲实验)特点: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
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手术和方法;整体条件复杂不易分析。
2.急性实验: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特点: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的在体活动情况。
4、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是机体分化出来专门执行调节作用的系统。
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指机体自发产生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最终版)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最终版)
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时,组织液会积聚导致水肿.20.动脉压力感受器: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管壁的外膜下分布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
21.外周化学感受器: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区域,或在延髓的特定区域,存在对溶液中CO2分压、pH和O2分压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
血浆胶体渗透压形成的原因是:白蛋白数量不足22.心血管系统的反射调节:(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2)心肺感受器反射(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神经调节:23.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加强心脏活动心迷走神经:减弱心脏活动24.血管的神经支配缩血管神经纤维(均为交感缩血管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体液调节:(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25. 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哪些变化?有何生理意义?A、心肌兴奋后,它的兴奋性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1、出现对任何强度的刺激不发生反应的时期,称绝对不应期。
2、随后心肌兴奋性有所恢复,但必须用阈值以上刺激才能发生的反应,此期叫相对不应期。
3、再经过一短暂的兴奋性高于正常水平的时期,即低于阈值的刺激也会产生兴奋的时期,称超常期,而后恢复正常。
B、心肌主要特点是:绝对不应期长,约为0.2-0.3秒,几乎是
与心肌的整个收缩期的时间相同。
C、有何生理意义:心肌只有在开始舒张时才有可能接受新的刺激,它决不会象骨骼肌那样,受到快速的连续刺激时就产生强直收缩,而总是有舒有缩,交替进行,保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
★26. 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作用有何不同?1)心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p型肾上腺素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成体无脊椎动物中后口动物的体制都是两侧对称的。
(错)
2.无脊椎动物中的后肾均是—端开口于体腔,另一端开口于体表。
(对)
3.昆虫的复眼和单眼只能感光而不能视物。
(错)
4.鲨鱼的鳞片是盾鳞。
(对)
5.所有的鸟类雄性都有外交配器官(错)
6.为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爬行动物的排泄物一般为尿酸。
(对)
7.脊椎动物都是后口动物,无脊椎动物不都是原口动物。
(对)
8.既有中间寄主又有终末寄主的寄生方式称为兼性寄生。
(错)
9.混合体腔相当于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的原肠腔与囊胚腔的混合。
(错)
10.为防止水分散失鸟类的排泄物为尿酸。
(对)
11.脊椎动物都是恒温动物。
(错)
12.胎儿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由血管在胎盘处彼此相通。
(错)填空题
1.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为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寄生性营养等三种。
2.间日疟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
其传播媒介是。
3.高等动物肌肉组织由特化的肌细胞构成,分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三大类。
4.原生动物门一般可分为四个纲,即鞭毛虫纲、孢子虫纲、丝孢子虫纲、纤毛虫纲。
5.哺乳纲的动物可以分为原兽亚纲、后兽亚纲、真兽亚纲三个亚纲。
6.昆虫的口器类型,分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虹吸式和舐吸式等
五种。
7.哺乳动物的胎盘分为无蜕膜胎盘、蜕膜胎盘两大类,前者分散
布状胎盘、多叶胎盘两种;后者分环状胎盘、盘状胎盘两种。
8.动物种群的年龄锥体有增长型锥体、稳定型锥体和下降型锥体三种基本类型。
9.根据着生方式的不同,爬行动物的牙齿分侧生齿、端生齿和槽生齿。
10.蝗虫的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组成。
11.许多环节动物的血液呈红色,这是它们的血浆中存在有血色素的缘故,
而血液中的细胞则是不含血色素的。
12.哺乳动物的后肢骨包括股、胫、腓、、和。
13.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不分结、左右对称或不对称,分头部、足部
和内脏团三部分。
单项选择题
1.脊索动物的脊索位于咽的( A )。
A.背面
B.腹面
C.前面
D.后面
2.下列动物属于羊膜动物的是( D )。
A.两栖类
B.鱼类
C.圆口动物
D.鸟类
3.羊膜卵是指发育中有( C )。
A.卵黄、卵白和卵壳
B.卵黄、卵白和尿囊
C.尿囊、绒毛膜、羊膜
D.壳膜、绒毛膜和羊膜
4.爬行类皮肤最大特点是( C )。
A.干燥、被骨鳞
B.缺乏皮脂腺、被硬鳞
C.干燥、具角质鳞
D.缺乏皮服腺;被盾鳞
5.鸟类的颈椎属于( D )。
A.前凹型
B.双凹型
C.双平型
D.马鞍型
6.两栖类的肾为( B )。
A.前肾
B.中肾
C.后肾
D.泄殖腔肾
7.下列哪类动物具有不完全的双循环( B )。
A.鲤鱼
B.青蛙
C.家鸽
D.狼
8.关于鸟类双重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双重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B.每呼吸一次空气两次经过肺
C.肺和气囊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D.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
9.哺乳动物的子宫有4种,其中灵长类的子宫属于( D )。
A.双子宫
B.双分子宫
C.双角子宫
D.单子宫
10.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点是( D )。
A.有分节的附肢
B.身体异律分节明显
C.具有外骨骼
D.链状神经系统
11.鱼的心脏位于咽的( D )。
A.背面
B.腹面
C.前面
D.后面
12.下列昆虫中属于直翅目的是( A )。
A.蝗虫
B.白蚁
C.蜻蜓
D.蚊
13.黑热病由下列( C )动物引起。
A.日本血吸虫
B.中华枝睾吸虫
C.利什曼原虫
D.锥虫
14.爬行类排泄物的主要成分是( C )。
A.尿素
B.氨酸
C.尿酸
D.水
15.下列( C )动物具有完全的双循环。
A.鲤鱼
B.青蛙
C.家鸽
D.蛇
16.扁形动物的肌肉层来源于( B )。
A.外胚层
B.中胚层
C.内胚层
D.中胶层
17.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是( D )。
A.沼螺
B.钉螺
C.田螺
D.锥实螺
18.线形动物表现出比扁形动物高等的特征是( C )。
A.具角质膜、有原体腔、出现了肛门
B.有原体腔、雌雄异体、出现了肛门
C.具角质层、厌氧呼吸、雌雄异体
D.有原体腔、厌氧呼吸、雌雄异体
19.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点是(D )。
A.有分节的附肢
B.身体异律分节明显
C.具有外骨骼
D.链状神经系统
名词解释
两侧对称——指通过动物身体的中央轴只有1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
辐射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
后肾管——指具有肾孔和肾口两个开口的动物肾管。
假体腔——指只有体壁中胚层,而无体腔摸和脏壁中胚层的体腔。
真体腔——指既有体壁中胚层,又有脏壁中胚层和体腔膜的动物体腔。
闭管式循环——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的循环方式称为闭管式循环。
双重呼吸——鸟类具有特殊的气囊,这使鸟类在呼气和吸气时肺内都能进行氧气的交换。
外套膜——指软体动物的身体皱襞延伸形成的结构,它由双层表皮和少量肌肉及结缔组织构成,常包围内脏团
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构造
不完全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的消化系统称为不完全消化系统。
简答题
1.达尔文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该学说有何缺陷?
核心内容:①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积累,逐渐形成各种品种
②在自然界里自然条件代替着人的作用,选择和保留适应自然条件的
生物类型
达尔文学说存在两个缺陷:①过分强调生存竞争是由生殖过剩所引起的。
引进马尔萨斯人口论,人口将以几何级数增加,粮食以算术级数增加,最终导致饥饿、犯罪和战争.②他所强调的许多类型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如非基因突变的改变。
2.拉马克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该学说有何缺陷?
核心内容:用“后天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的观点,解释生物进化拉马克学说存在三个缺陷:
①论据不足。
如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等现象,不能用“用进废退”来解释
②生物天生具有向上发展的趋势
③动物的意识和欲望也在进化中发挥作用
3.扁形类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有哪些表现?
①形态方面。
成虫身体细长,纤毛退化消失;体表具皮层,且形成吸盘与小
钩等附着器官。
②生理方面。
消化道退化或消失,以渗透作用吸收寄主营养;无呼吸器官;感觉器官退化或消失。
③繁殖方面。
生殖器官发达,繁殖力极强
4.鸟类的进步特征有哪些?
①有羽毛和翼,具飞翔能力。
②体温高且恒定,新陈代谢旺盛,对环境的依赖性减少。
③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可协调各种复杂行为。
④有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5.鱼类的受精与发育有几种类型?
①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如多数鱼类
②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如虎鲨。
③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如非洲鲫鱼。
④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如星鲨。
6. 什么是迁徙?举例说明什么是留鸟和侯鸟?
迁徙指动物每年有规律地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飞行或移动。
留鸟指终生栖居在某一地区而不迁徙的鸟类,如喜鹊,终年在某一地区存在。
候鸟指随季节的不同、气候的冷暖而改变栖息地的鸟类,如大雁夏季在此地繁殖,冬季到南方越冬。